目录1—6年级的音乐重点内容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音乐 六年级永远是朋友音乐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人教版音乐六年级上册
劳动的歌
一、教 学 目 标
(一)能够对我国各地、各民族的劳芦闭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积极参与结合学习号子的创造性活动。
(二)能够演唱具有浓厚劳动气息的《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首民歌,演唱时能够表现出歌曲紧密结合劳动的特点。并表现出这两首歌曲的民族和地区特色。
(三)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哈腰挂》、《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特点与风格。
(四)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顷拆 二、教 材 分 析
(一)《军民大生产》
《军民大生产》又名《边区十唱》、《解放区十唱》。1945年作曲家张寒晖用陇东民歌《推炒面》的曲调填词改编而成。《推炒面》是广泛流行于甘肃东部的打夯号子。
《军民大生产》表现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这首歌当年在陕甘宁边区曾广泛流传。原曲有10段歌词,后被选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改为现在的5段词,歌词内容表现开荒、纺线、习武等劳动、战斗生活,歌词中还以“嗬咳”、“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等富有劳动特色的衬词,渲染了歌曲热烈、欢腾气氛,特别是第5段歌词,增加了队列口号声,更显威武、雄壮,表现边区军民们的乐观精神。《军民大生产》为C商调式,由六声音阶写成。演唱形式为领唱和齐唱,具有劳动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曲调健壮豪迈,多采用同音重复与跳进相结合进行,有很强的动力感。节奏坚定有力,主要由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显得紧张有力量。
全曲由两个乐句构成一段体(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第1~4小节)分为两个乐节,第1、2小节采用重复主音的手法,第3、4小节强调“徵”音,形成模进。第二乐句(第5~9小节)的前三小节为快速的切分节奏及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与前面的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歌曲情绪推向高潮。最后两小节铿锵有力,是全曲的归纳和总结。
张寒晖 (1902~1946) 作曲家、戏剧家。河北定县人。1922年入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学习戏剧表演,1925年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学习表演和编导。1929年毕业后在北京、西安等地从事中学教育、戏剧演出、民众教育和报刊我等工作。1941年8月赴延安。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1946年在延安病逝。一生创作歌曲50余首, 大多自己作词。并作有配合革命斗争的秧歌剧。代表作品有:《松花江上》、《去当兵》、 《游击乐》、《军民大生产》等。他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朴素、洗炼,形象鲜明,语言生动。
(二)《翁嘿呀》
《翁嘿呀》是吉林延边朝鲜族的一首劳动歌曲,因歌中用了很有特色的衬词“翁嘿呀”而得名。朝鲜族农民在集体劳动中,合着劳动节奏,“一领众和”地歌唱,有利于调节精神,统一意志。歌词随兴而编,领唱者唱正词,众人唱衬词。表现了丰收时节的打谷场上,人们载歌载舞、喜获劳动果实的情景,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歌曲具有浓郁的朝鲜族民歌特色。歌曲为C羽调式、由 、1、2、3四个音编织而成。2/4拍子。
一段体结构(单一部曲式)。歌曲节奏紧凑、规整,突出的节拍重音,有规则地进行,使大家的力量集中,情绪高涨。开始的4小节中带长音的引子由众人唱出,好像大家已经做好劳动准备,就等一声号令开始干活。接下来是“一领众和”的演唱,领唱从高音开始,以兴奋的情绪唱出第一句,众人在句尾呼应,而后是紧张的间隔一小节的领唱与合唱的交替进行,节奏紧凑,腔节短小,犹如自然的劳动呼号。到最后句尾4小节又出现了与引子相同的曲调,但与引子效果不同的是,此处已告一个段落,这样的结尾便于在持续性的劳动中不断反复演唱。这种旋律特征也是许多劳动号子所共有的。这首歌曲具有明显的劳动歌曲特点,重音突出,节奏感强,唱腔短小,近似于自然劳动呼号,而且歌词常常是即兴而编的。
(三)《哈腰挂》
《哈腰挂》是流行于我国东北林区的一种抬木号子。又称“吆号子”,流传较广,遍及整个东北林区。属于搬运号子类。1956年号子歌手赵希孟根据林区号子改编成男声合唱《森林雀哗枣号子联唱》,《哈腰挂》是其中一首,曾在全国音乐周上演出,得到好评。搬运木头时,木头两侧各站4个人,歌唱形式为一领众和,当领唱者唱出“哈腰挂呀”时(预备开始的号令),大家一起弯腰(哈腰)把挂钩挂在被抬的木头上,当挺起腰来开始起步时,左侧4人迈右脚,右侧4人迈左脚,形成相对的脚步,边走边唱,随着歌声的节奏齐步向前迈进。《哈腰挂》歌唱简便,气势雄浑,歌曲采用D宫调式。
节拍采用两拍子与一拍子混合形式,其节拍规律是“强、弱、强”。曲调的基本结构是单乐句的多次反复变化,乐句的衔接不固定,也没有一定的句数,根据劳动的情况随时都可以结束。曲调起伏较小,全曲虽有一个八度,但经常用的音调只在 的五度范围内。多为依字行腔,与当地方言音调紧密结合。在抬较细的小木头时,进行的速度比较快,歌声高亢,号子的旋律性较强;如遇到沉重的大木头时,每个人肩负着几百斤的重量,精神需要高度集中,行进速度不仅减慢,而且唱时不可避免地带着粗重的自然呼喊声,领唱与和唱在接腔时常形成声部重叠。
(四)《连连夯》
《连连夯》是一首在打夯时唱的劳动歌曲,属于打夯号子类。多为一领众和形式(也有少数是齐唱的)。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连连夯》就是连续不停打夯时所唱的号夯。词多即兴编唱,有时也引用某些戏曲唱词,唱词内容除与劳动相关外,也唱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之类的内容。节奏鲜明、铿锵活跃、节拍工整,重音突出,音调质朴开朗,雄壮热烈,高亢有力 ,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展现了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图景。歌曲为2/4拍子,五声徵调式。
曲式结构为变化重复的一段体结构(单一部曲式)。开始的4小节为歌曲的上句,之后有两小节的重复,其音乐主题是由动机 发展而成,嘹亮、高亢的歌声,激发起人们的劳动热情;接下来的4小节是歌曲乐段的下句,它是上句的变化发展,十六分音符的运用显得十分活跃,以流畅的进行停留在调式的主音上,构成这个乐段结束。再接下来的4小节是乐段上句的重复,曲调由音乐变化主题发展而来,前两小节在中低音区,而后八度向上大跳,使情绪高涨,最后4小节是乐段的下句完全再现,使全曲完满结束。歌曲短小精炼,适于劳动中歌唱,音乐显示出北方黄土高原高亢、开朗的特色。
(五)《船工号子》
《船工号子》是影片《旋涡里的歌》的一首插曲。歌曲吸收了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和结构特点创作而成,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表现船工劳动的男声独唱曲。廖云、孑农作词,常苏民、陶嘉舟作曲。《川江船夫号子》是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一种船工劳动号子,由8首不同特点的号子联缀而成。
行船时,通过号工的领唱来指挥、协调大家的动作。领唱部分旋律婉转,装饰音较多,常用远距离音程,和唱部分节奏富于变化,常与领唱交织重叠,构成多声部合唱。每种号子有不同曲调,可以独立唱,也可以联唱。其中,有表现在平静江面上航行时唱的悠扬动听的《平水号子》和《下滩号子》;有发现险滩后,准备投入紧张战斗时唱的、坚定有力、充满信心的《见滩号子》;而在闯滩夺险与凶滩恶水搏斗时,唱近似呐喊的急促紧张、气氛强烈的《上滩号子》与《拼命号子》。
这首歌曲由多段不同的号子联缀而成。号子实际演唱是“一领众和”,而在这首独唱曲里, 与独唱相呼应的是伴奏,它不仅渲染了气氛,而且起到“众和”的作用,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歌曲用了4/4、3/4、2/4三种拍子,五声羽调式和宫调式。曲式为多段联缀结构(或称多段体结构)。由羽调式开始的第1小节是歌曲的引子,它把我们带进一个宽阔江面的意境之中。接下来的5小节,由慢板转入中速,其曲调好似“平水号子”中“号工”的领唱,豪放而有气势 ,间奏好似“船工们”的呼应,坚定有力;第7小节至第10小节的曲调进行,好似《见滩号子》,它告诉我们,前面就是险滩,要做好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准备,节奏紧凑,语气刚毅;第11小节至14小节的曲调进行,好似《上滩号子》,3/4拍,歌声与伴奏紧密呼应,随着速度的加快,情绪逐渐高涨,气氛越来越紧张。
第15小节至38小节的曲调进行,好似《拼命号子》,这是全曲最紧张的段落。表现船工们拼着性命与惊涛骇浪顽强搏斗的场景,造成全曲的高潮;第39小节至43小节,速度渐慢,曲调的节奏拉长,表现战胜了险滩,闯过了滩关后的胜利喜悦心情;接下来的两小节的间奏,把我们带入《下滩号子》意境之中,第46小节至62小节曲调进行流畅抒情,船工们唱起舒展、悠扬的歌,驾船在涛声中平稳地航行,曲调结束在宫调上,把我们带进这美丽的江河景色中;第63小节至歌曲终了,是歌曲的尾声,从 这个乐句起,用移位的方法,重复几次,最后停留在调式的徵音上,即: ,而最后的 这个在高音区的结束,表示船工们驾船远去,留下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景象。
三、教 学 时 间(2课时)
(一)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
1.学唱歌曲前应引导学生完整地聆听录音或老师的范唱,以使学生对歌曲有整体性的感受,并激发其学唱歌曲的兴趣。
2.《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都短小、易学。可用听唱法直接学唱歌词。例如:可直接整体模唱,也可分句、分段模唱,还可以跟随录音先唱衬词、再唱全歌。学唱中应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歌唱情绪、表现歌曲的情感。
3.演唱中可鼓励学生设计演唱形式或参与表演。如:采用领唱、齐唱的形式演唱《军民大生产》;用表演唱的形式演唱《军民大生产》或《翁嘿呀》;为《翁嘿呀》编配朝鲜长鼓舞节奏,在演唱歌曲时作为伴奏。
4.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可适当引导学生学唱歌谱。如:在唱歌过程中,利用乐谱更好地表现歌曲情感或校正不准确的唱法;唱会歌词后,返回来视唱曲谱等。
5.演唱歌曲时要指导学生正确地歌唱,防止大声唱歌及喊唱的现象发生。
(二)聆听《哈腰挂》、《连连夯》及《船工号子》
1.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聆听作品,使学生感受、体验、理解作品的艺术特征——特别是劳动号子的特征。
2.条件允许的话,可用录像、电影片段一类的媒介,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直接联系。
3.聆听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伴随音乐做表演性或模仿性动作;参与讨论、评价;搜集相关文字、图片、音响、录像资料等。
4.对本单元的音乐作品做综合比较,进而认识劳动号子及劳动歌曲的基本特征,认识其风格上的异同。
【 #教案#导语】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只有在歌咏或舞蹈者本人对音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浓烈的情感,才能对音乐进行精彩的表现和创造。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唱歌《雪绒花》
教材分析
好莱坞的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拍成电影后,其中唱段传遍全球。《雪绒花》是一首抒情的男生吉他弹唱,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四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结构方整,带有叫浓郁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曲调朴实感人。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了主人公对亲人,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祝福。颂余
【教学目标】
1、学唱《雪绒花》,能以对祖国满怀深情的歌声演唱歌曲,进而激发爱国热情。
2、通过欣赏电影《音乐之声》插曲,感受歌曲形象,扩大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
能以对祖国满怀深情的歌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前半拍休止,后半拍起唱”节奏的掌握。
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情感美”为突破口,启发、练习、实践、听唱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过渡听电影《音乐之声》中《哆来咪》选段。
故事情节:《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70多年前的奥地利。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中,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活泼漂亮,会弹吉他,喜欢唱歌。有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个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在上校外出工作期间,玛丽亚教上校家几个没有了妈妈的孩子学会了很多歌曲。《多来米》便是其中的一首。她还给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当上校回家时,玛丽亚和孩子们用甜美的歌声迎接他。上校很高兴,他也边弹吉他边演唱了一首歌。同学们猜猜,上校唱的是什么歌?对!就是这首《雪绒花》。这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间歌曲,上校借这首赞美雪花的歌曲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幸福、安宁生活的热爱之情。后来,玛丽亚成了那几个孩子的妈妈。在他们全家外出旅游回家时,不幸的事发生了,德国法西斯侵占了上校的祖国和野樱滚家乡,并要上校去当海军。上校是个热爱祖国的军人,他颂拆不肯为敌人工作。他和玛丽亚决定带着孩子们逃往国外。就在他们准备逃跑时却被敌人发现了。上校便假称是去参加音乐节的演出。敌人不大相信,便派人跟踪了他们。上校的家庭合唱团在音乐节上表演的第一个节目便是《雪绒花》。
(2)简介电影《音乐之声》背景。
这部电影是在1965年根据同名音乐剧《音乐之声》改编而成,同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二、讲授新课
1、出示雪绒花图片,介绍雪绒花得名。
雪绒花是奥地利国花,此歌逐渐流传,影响广泛。
2、火绒草,也叫雪绒花、薄雪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浑身密布像雪一样的白色绵毛而得名。提问:歌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通过赞美雪绒花,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主人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听童声合唱版本,要求第二段试用“lu”作伴唱,并在欣赏时考虑以下问题:
1)这首歌的调号和拍号?
C大调3/4
2)这个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手势怎样打?
强弱弱
4、解决歌曲中的节奏难点(第三乐句第一小节)。
讲解“前半拍休止后半拍起唱”的节奏的演唱方法。
5、随琴演唱全曲。
6、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指导练习怎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提示要注意情绪的表达,音乐要素的变化和强弱规律。
三、拓展感受
欣赏电影中《孤独的牧羊人》选段。感受歌曲的音乐形象。
四、小结
三首歌曲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感受了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体验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欣赏了幽默风趣的《孤独的牧羊人》。
正是有了这三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贯穿于整部电影,才使《音乐之声》更加吸引人。
五、结束新课---再次用优美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雪绒花》:
六、教学反思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只有在歌咏或舞蹈者本人对音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浓烈的情感,才能对音乐进行精彩的表现和创造。本课充分营造情景:教师充满深情的故事讲述和故事片插曲《雪绒花》演唱片断的欣赏,将同学们带进一个神圣的殿堂――有关于美的音乐的,有关于爱国的,有关于人间挚爱与真情的……学生体验各不相同,共同的是他们的情感得到了一次荡涤。由此,他们产生了浓烈的学习愿望,在赏、唱、奏、创的教学环节中,他们尽情展示着对音乐的理解,表现着美的情感。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在课堂上得到体验和升华!
篇二
欣赏《幽默曲》、《音乐瞬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
1、导入:今天的音乐课是非常轻松的一节音乐课,因为我想带大家去欣赏一首非常幽默的乐曲,这首乐曲不仅有音箱独奏的版本还有女高音演唱的版本,是什么呢?你听听:播放《幽默曲》(学生马上做出反映,表示听过)
对,这是非常的乐曲,我们今天欣赏的是德沃夏克的《幽默曲》,以歌唱的形式来命名的名字叫《美妙的音乐》
2、介绍作者:
捷克作曲家,自幼接触民间音乐,初步学会演奏小提琴和管风琴。代表作品有:《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等。
3、音乐分析:
幽默曲是一种风趣、愉悦的小型器乐曲。这种乐曲以节奏鲜明、旋律短小为特色,旋律的歌唱性较强。
4、再听:本歌曲分为几段?(学生听,分为三段)
(1)分段欣赏,第一段:
本段运用了什么节奏型最多?(附点节奏最多)
(2)第二段:
本段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带人们进入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之中)
(3)第三段:和第一段有区别吗?
5、再完整地欣赏全曲
欣赏《音乐瞬间》
音乐瞬间,由舒伯特首创的一种音箱小曲,后演变成一种音箱曲体裁。此曲据说是1827年舒伯特在格拉茨之旅归来后所创作的,是1828年出版的《音乐瞬间》六首乐曲中的第三首。
关于这首曲子,有这样一段传说:一天,舒伯特去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信手拿起一份手抄乐谱,弹奏之后,对其赞叹不已。随后他才知道这其实正是这位朋友记下的他本人即兴弹奏过的作品。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说明舒伯特有着很高的即兴创作能力。这是一首天真纯洁、令人欣喜的小品曲,带有轻快活泼的民间舞曲风格。
虽然总共只有54小节,音乐形象比较单一,但是舒伯特将之处理得非常精巧,真可以称得上是玲珑剔透、精致小巧。整首乐曲保持着宛若天成、不加雕琢的自然美,为舒伯特音箱曲中最负盛名的一首。在二小节轻快节奏奏出后,音乐奏出了一个纯朴、可爱的旋律(片段1)。乐曲的中间部分转到降A大调上,并在色彩明朗的F大调中结尾。
《音乐瞬间》这是一首天真纯洁,令人欣喜的小品曲,带有轻快活泼的民间舞曲风格。整首乐曲保持着宛若天成,不加雕琢的自然美,为舒伯特音箱曲中最富盛名的一首。
学法:本课以欣赏为主,结合歌唱、体验、想象、绘画、创编、表演、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对“音画”有理性的认识。
篇三
《图画展览会》选曲
一、教学目标:
1、聆听《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2、通过小组合作,在理解音乐意境的基础上,能创编哑剧动作将音乐加以再现。
3、通过欣赏、创编、表演,掌握“音画”这一概念。
4、利用上网查阅、预先收集视听资料等多种渠道,学会用自学的方式了解穆索尔斯基这个音乐人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图画展览会》中《漫步主题》、《两个*人》两个音乐段落,体验音乐要素在表现越情绪中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根据音乐,发挥想象创编哑剧并表演
三、教学准备:
蓝牙发送、接收设备、黑板、音箱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进入教室,并按老师要求,以“U”型方阵入座。
2、左中右三个方阵各请一名同学抽一签。(数字号码将为课程中的表演、体验做好准备工作)
(二)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去参观过一些展览会啊?去过哪些展览会呢?(汽车展、售楼展、动漫展、画信展、美术展、古玩展等等)
今天,老师将邀请你们用耳朵去参观一个图画展览会。(有议论声)是不是觉得老师刚才的话说错了?耳朵如何去参观画展?其实一点没错,一会儿,我们就将在*作曲家穆索尔斯基音乐的引领下去参观一个精彩的图画展览会。
点题,音响: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哈特曼
音乐——音画作品——美术
(三)新课教学:
1、大家平时参观展览会的时候通常会选择用怎样的步伐速度呢?(快速、中速、慢速)学生选择其一。
2、如果为你参观的步伐配上音乐,你会选择下面哪一种呢?教师点击音响里的音乐片段,请同学感受选择一个音乐速度与意境最为适合的旋律片段。(《野蜂飞舞》《漫步主题》《葬礼进行曲》)初听《漫步主题》
以上环节目的:体会音乐要素中速度与情绪对作品的影响作用,并对《图画展览会》中衔接各乐段的《漫步主题》有一个初步印象。
3、刚才大家听到的《漫步主题》是穆索尔斯基作品《图画展览会》中最为重要的一段音乐。因为这部作品是曲作者穆索尔斯基去参观亡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后,经过筛选从中挑出他最感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以及与民间创作密切相关的画面,写成的一套音箱曲。全曲共分《侏儒》、《古堡》、《杜衣勒里宫得花园》、《墓穴》等十段音乐。每一段乐曲描绘了特定的景物,(强调、语气加重)而整个作品则用《漫步主题》加以贯串和统一起来,所以说这段音乐在这个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跟随音箱伴奏,随老师一起将这段音乐主题进行视谱演唱。
5、熟悉漫步主题后,我们将在它的旋律伴随下来欣赏图画展览会中展出的一幅作品《两个*人》。
以上环节目的:简单介绍《图画展览会》的创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下面的音乐旋律。《漫步主题》的视谱演唱,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牢记这段贯穿全曲的音乐旋律,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练习音乐视唱能力,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6、伴随着轻声的“漫步主题”音乐欣赏图片(音响)。画面中有两个人物,请用词语来形容这两个人的特征。请中间方阵的同学回答。(消瘦、哀怨、贫穷、富有、肥胖、蛮横……)
7、这幅画中的两个*人,是作者哈特曼在1868年旅行时写生的模特儿。其中一个富有、肥胖、自满而乐观;另一个贫穷、消瘦、哀怨。
8、看黑板上的表格,仅仅只在欣赏了这幅图片后就请中间方阵中两位同学凭你的设想来填写。(板书/音响)本方阵同学可帮忙
9、表格填写可供选择的词语:强、弱、缓慢、急促、重、轻、木管乐器组和弦乐器组、小号、傲慢、威风凛凛、神经质、机灵、趋附逢迎、哀怨、自满而乐观
10、填写结束后对《两个*人》音乐段落进行欣赏,边听边看刚才填写的表格是否正确,另外两个方阵的同学在音乐结束后对表格的填写进行批改。
11、请同学根据刚才听到的音乐来设计一段哑剧动作,三个方阵各派一组代表,看哪组能将音乐与图片中这两个人物的特征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给2分钟排演,同时轻声播放音乐,教师到各组给以辅导)
12、请中间方阵第一个上场表演,配合音乐开始部分,进行哑剧表演。随后是左右方阵。
13、小组相互点评,教师点评各组优缺点,并给表演得的方阵加分。
以上环节目的:根据抽签情况,确定中间方阵同学回答这幅画面介绍。为了避免重复教学方式,所以此处设计为填写表格与哑剧表演。表格的填写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音乐要素对音乐人物形象刻画上的作用,哑剧表演可以让学生更直接的参与实践,通过不同的方式再次点题,体会音乐中所要表现出的画面。点评加分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四)巩固新课:
今天我们欣赏了*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图画展览会》中的《漫步主题》、《两个*人》两首音乐作品。回忆轻声哼两句,加以巩固复习。
以上环节目的:课程结束前的小结,帮助学生再回顾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与欣赏过的音乐,通过回忆帮助大家再次明确理解何谓“音画”这种音乐体裁。
篇四
唱歌《苏珊娜》
了解歌曲《苏珊娜》
1、简介
《苏珊娜》是一首美国乡村民谣,这首欢快的歌谣曾经风靡全球,它是由斯蒂芬·福斯特1847年写的一首歌,同年9月11日在匹兹堡的“雄鹰沙龙”上首次演出。翌年美国西部发现金矿后,大批的淘金者就是唱着这支生动、活泼的歌直奔加利福尼亚的。后来这首歌曲又飘洋过海,传遍了整个世界,一直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2、创作故事
据说当时在匹兹堡担任仓库点收员的福斯特,发起并组织了一个业余男声五重唱团。其中有位团员的妻子叫苏珊·肯脱莱脱,相貌十分美丽动人,除了一头金色的卷发外,她爽朗、活泼、直率的性格也非常惹人喜爱。作者福斯特正是以此为灵感,创作出本曲的。歌中表达了主人公对苏珊娜的刻骨铭心的爱。为了这份爱他可以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了爱人黄土埋身也心甘情愿。他远离家乡,四处寻找心上人,冒着酷暑顶着烈日心却像冰一样的冷,但此心不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苏珊娜》,初步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特点,并跟着音乐,用肢体来感受和表现。
2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苏珊娜》,表现出歌曲的轻松、诙谐的情绪。
二教学重难点:
1解决歌曲中的附点节奏。
2用轻松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苏珊娜》
三教学用具:
蓝牙发送、接收设备音箱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牛仔很忙》(一段)
师:今天的音乐课上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流行歌曲,你们肯定都很熟悉,听听是谁唱的。(边听边引导学生唱、动。)
生:周杰伦《牛仔很忙》
师:你们喜欢周杰伦和他的歌吗?为什么?
生说。
师:老师也很喜欢他,因为周杰伦是一个创作型歌手,他善于把好的音乐元素、传统的音乐风格融入到他的创作中。他的中国风,让我们了解了别样的《菊花台》《青花瓷》,这一首《牛仔很忙》你们知道是什么风格的吗?
生:不知道或知道。
师:是一首美国乡村民谣风格的歌曲。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原汁原味的美国乡村歌曲《苏珊娜》。乡村音乐给你带来怎么的感受。另外,再请你听一听伴奏乐器是什么?
2《苏珊娜》
生说:……..
师说:轻松、随意、欢快。乡村音乐来自于美国西部的乡村小镇,是那里的人们口头传唱的,所以非常的随意、自在!“苏珊娜”指的是一个朋友或是一个爱人,是一个叫起来很亲切随意的名字。
伴奏乐器听出来了吗?是班卓琴,是吉他族成员的一种,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图片(ppt),上部像吉他,但是下半部是圆圆的像铃鼓一样,不像吉他是一个大大的八字型,因为它的琴身变小了,所以它的音色更加的透亮、干脆。因为它有五根弦所以它又叫五弦琴。
3完整听《苏珊娜》
师:下面我们来完整听赏这首歌曲,可以跟着音乐随意的动一动。(边听边跟老师拍手)
二教唱歌曲《苏珊娜》
1初听
师:这么经典的歌曲,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老师想给大家唱一唱《苏珊娜》,你们欢迎吗?如果你们喜欢我的演唱请跟着我的歌声打节奏或用身体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绪。另外,请大家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ppt展示歌谱)
生说。
师:这首歌通过乐观、诙谐的曲调来表达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2视唱
师:谁是否能哼唱出一两句歌曲的旋律了?
请一个学生唱。
师弹琴,全体学生试着唱歌词。
3歌谱教学
师:非常好,这首歌曲的旋律很简单,全曲几乎是一个乐句在重复,但似乎又有一些变化,好,让我们来学唱第一句。
看第一句歌谱,学唱。(唱谱或用lu)
师:我们来唱一下这句的歌谱。
学唱第二句歌谱。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第二乐句,它与第一句的区别是什么?
生说,然后学唱。
学唱第三句歌谱找不同
师:除了旋律会有少许变化之外,歌手往往会即兴的改变某一节奏,大家看第三句和第一句比较,在哪里有了节奏的变化?
学唱第四句再找不同。
连起来唱歌谱。
3唱歌词(出示完整谱面)
用听唱法。
完整演唱
加速演唱
处理:
1提醒学生用轻快跳跃、轻松的声音来演唱。突出附点,其他弱。
2可以用“dv”来演唱第二段,唱出轻松自在的感觉。
三拓展:
1欣赏两首美国乡村音乐《随风飘荡》和《什锦菜》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两首乡村音乐,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生听。并简单自己的感受。
师总结: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美国乡村音乐随意、自由、奔放,不受性别和年龄限制,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把吉他,外加班卓琴和口琴乐器的伴奏,歌手便可以尽情抒发他们心中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2再唱《苏珊娜》
师:同学们,最后让我们用热情奔放的歌声再次演绎这首经典歌曲《啊苏珊娜》。
平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别,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整理了小学六年级上册《友邻多佳音》音乐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樱花谣》(日本)
唱:《清津浦船歌》(朝鲜)
教学目的
1.在欣赏、唱歌、律动、吹奏、创造等教学活动中,接触朝鲜、日本、孟加拉 等亚洲国家具有的民族特点和代表性的音乐,感受音乐的不同风格,扩大音乐文化视野,从音乐中领略亚洲各地的人文风情。
2.在鉴赏亚洲音乐的地域与风格特征时有一定敏毕的识别能力。
3.能流畅地演唱歌曲《清津浦船歌》,熟悉本节课所介绍的歌,乐曲的主题,能唱、奏其中的部分旋律。
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亚洲各地音乐的不同风格。
2.熟悉具有代表性的亚洲歌曲、乐曲的主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课堂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音乐游戏:听赏竞答
多媒体展示游戏内容,听赏音乐,参考风景图片竞答国家名称、音乐名称、风景名称。竞答方法:
1.说出国家名称得一颗星,风景名称得一颗星,音乐名称得两颗星,说出一种与这个国家相关的人文风情得一颗星。
2.在音乐播放结束之后即可抢答。
3.教师将清楚活动的规则和要求。活动中仔细观察学生活动情况,及时捕获具有亮点的教学资源信息,及时点评、总结。
三、欣赏与表现
1.欣赏女生独唱——《樱花谣》(日本)
⑴欣赏日本筝演奏的《樱花谣》,说出演奏乐器和所属国家的名称。
⑵欣赏女生独唱——《樱花谣》,教师启发学生尽情想象音乐所描述的情景。
⑶学生交流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景,教师点评并小结。
⑷听老师演唱《樱花谣》的歌谱,学生将歌中所用的唱名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出来
⑸用课堂乐器将所写音列吹奏出来,揭示其调式音节为日本特有的“都节调式”。
⑹跟琴视唱另外一首用都节调式写成的民谣《樱花》。
2.学唱朝鲜民歌——《清津浦船歌》(朝鲜)
⑴学生听赏歌曲并思考、回答问题:听辨这首歌曲的节拍,感受歌曲的强弱变化,用律动来表现音乐的强弱关系。
⑵简介歌曲。找出歌曲中模启敏仿锣鼓声音的衬词,并在凳子上按节奏敲击,使歌曲更添生活的情趣,表现渔民劳动的快乐和乐观的精神。
⑶出示《清津浦船歌》乐谱,学唱歌曲。
⑷歌曲常常用朝鲜最富有代表性的乐器——伽耶琴与长鼓作伴奏(出示伽耶琴与长鼓的图片),学生自己选择音源,用长短不同的节奏,模仿伽耶琴与长鼓为歌曲伴奏。
⑸分组运用歌唱、吹奏、律动、打击乐器伴奏等形式表现《清津浦船歌》。
⑹各小组交流创作表演成果,并总结关于“朝鲜音乐的风格特征”。
四、教师总结
亚洲,有地球上面积的陆地,亚洲,是世界上居住人口最多的“村庄”。在这里,升起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在这里,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宝藏。我们是亚洲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我们的邻居日本、朝鲜、泰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马来西亚……每个国家都有其风格独特的音乐。通过欣赏这些音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这些国家音乐文化的丰厚底蕴,而且还能领略到这些国家风土人情及人文习俗的缤纷多彩。音乐是一种没有国界的美丽语言,今天悄拿枝我们在“亚洲音乐之旅”中领略到了日本、朝鲜、孟加拉国的音乐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佳美兰》、《我的小花园》(印尼歌曲))
唱:《故乡恋情》
教学目标:
1、在欣赏、歌唱、律动、创造等音乐活动中,接触泰国、印尼等亚洲国家具有民族特点和代表性的音乐,扩大音乐文化视野,借助音乐了解更多亚洲国家的人文风情。
2、能用轻快、依恋地感情演唱歌曲《故乡恋情》,用声势动作为不同风格的歌曲伴奏。
3、能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表现对邻邦国家音乐风格的理解,能区别泰国、印尼两国音乐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1、熟悉具有代表性的亚洲歌曲。
2、为不同风格的歌曲加声势动作。
课前准备:
多媒体、钢琴、卡片、打击乐、音响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走进亚洲国家
1、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去亚洲另外的两个国家泰国、印尼游览,多媒体出示亚洲地图,了解地理位置。
2、和学生共同讨论这两个国家的人文风情,说一说你对他们的了解。
3、媒体出示泰国“千佛之国”,印尼“千岛之国”风情图片,请学生连一连,辩一辩。
三、走进亚洲音乐
1、导入
师:“不同的国家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人文风情,更奇妙的是他们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音乐享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
2、新歌教学 《故乡恋情》
1)请学生聆听《故乡恋情》,思考:音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出示乐谱第一部分。提问:这部分有几个乐句?并跟琴用“lu”哼唱。
3)用琴指导每句的弱起。
4)在读歌词与唱歌词中感受这一段在节奏、音程、旋律、力度、情绪五方面的特点。
5)教师范唱第二段,感受与第一段在五个方面的不同处,并用卡片作对比出示出来。
6)学生完整唱第一、二段,情绪不段升华,但意犹未尽,教师范唱第三乐段,总结乐曲的结构形式为:A—B-A形式,复习D.C 和 Fine记号。
7)用轻快与依恋地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纠正升5和升4的音高。
3、拓展歌曲
1)学生唱歌曲A段,教师在每句结束处唱回声。
2)师生互换,学生长回声,教师指挥提示。
3)请学生用身边的打击乐(圆舞板、沙球)为歌曲伴奏,听一听哪种节奏最合适。
4)教师示范:回声用沙球、乐句用圆舞板。
5)和学生一起用打击乐表现,并加入身体语言(扭胯)
4、欣赏、表现《我的小花园》
1)多媒体欣赏《佳美兰》,教师介绍何为佳美兰。
这个词是爪哇语,原意为“用手操作”、“敲击”。现在即指以打击乐器为主的乐队,也指由它演奏的音乐。
2)复听音乐,思考:你对作品中哪几样乐器的音色有印象?教师出示若干打击乐器,找出类似的音色。
3)学生用找出的打击乐试奏主要旋律,体验印尼人民节日的快乐。
4)教师范唱另一首印尼民歌《我的小花园》,体验歌曲的情绪:活泼、优美地。
5)用视唱法学唱歌曲主旋律。
6)打击乐演奏主要节奏:oxxxxxx ,重点解决弱起。
7)师生接口唱乐句,熟悉旋律。
8)请学生选择乐器为歌曲伴奏。(一人分奏一个音)
9)(机动)欣赏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宝贝》、《梭罗河》。
四、教师总结本课,结束教学。
音乐无国界。这节课,我们又来到了美丽的亚洲国家泰国、印尼,领略了那里的迷人风光,并演唱了他们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希望同学们课后能找一找更多亚洲国家的歌曲,唱响我们亚洲人自己的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哈罗!哈罗!》
欣赏《脚铃舞曲》
露一手:制作脚铃,随音乐舞蹈。
教学目标:
1、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2、能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表现马来西亚人民在节日里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3、了解马来西亚和孟加拉国的音乐特点,感受两国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对比欣赏两国的音乐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自制打击乐、自制脚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去领略了日本、朝鲜、泰国和印尼的风情画卷,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我们的旅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认识我们另外两个邻邦国家——马来西亚和孟加拉国。
三、走进马来西亚
1、师:首先,让我们先到马来西亚看看。(多媒体播放马来西亚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师简介。
师介绍马来西亚的音乐。
2、欣赏歌曲《哈罗,哈罗》
听了歌曲自己的感受。
师:马来西亚的人民特别好客,看到我们的到来,很高兴的对我们说:“哈罗!哈罗!我的朋友”。播放歌曲录音,师在色块处加进“哈罗!哈罗!我的朋友。”
XX XX/XX XX/
哈 罗! 哈 罗!我的朋 友 (生齐读)
教师范唱歌曲,学生模仿好客的马来西亚人在歌曲色块处加入“哈罗!哈罗!我的朋友。”的邀请声。
4、学唱歌曲
①学生跟琴用LU哼唱歌曲。
②注意休止符。演唱时在休止符处可用拍手等动作帮助演唱。
③学生唱词。教师及时纠正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④提问歌曲中出现的一些音乐记号。
如:反复跳跃记号、换气加号、连音等。
还要注意最后一个音唱够5拍。
⑤学生完整演唱。指导学生用轻快、活泼地声音演唱歌曲。
5、表现歌曲
①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人演唱歌曲、一组人加入邀请声。
②拍一拍节奏。
0 X X X/ X 0 0/ /
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注意乐器休止两拍再加入,形成轮奏的效果。学生练习。
③完整表现。
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演唱歌曲、一组打击乐伴奏、一组加入邀请声。
四、走进孟加拉国
1、欣赏孟加拉国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2、听孟加拉国《脚铃舞曲》,教师启发学生尽情想象音乐所描述的情景。
3、学生交流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景,猜测演奏乐器的名称,教师点评并小结。
4、欣赏印度与孟加拉国歌舞电影片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两国音乐舞蹈之间的渊源关系以及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载歌载舞。
5、女生在自己的脚踝上系上小铃,随音乐舞蹈。男生拿出自制的手鼓为女生伴奏。
五、小结
【 #教案#导语】《芬芳茉莉》以江浙民间音乐《茉莉花》为主题,向学生展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独特的,丰富多样的色彩与风貌,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考 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茉莉花》、欣赏《东边升起月亮》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演唱歌曲《茉莉花》对我国的民族音乐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通过为旋律画小节线和为歌词配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兴趣.
3、从外国人唱《茉莉花》引发学生自豪感,从而更加认真得去感受歌曲的优美。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和演唱歌曲《茉莉花》对我国的民族音乐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学课时:本部分拟用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我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沙漠中的楼兰国有一位美丽动人的公主,名叫图兰多,但也很残酷。据说她给来自各国的求婚者提了个条件,能回答出她提的三个问题,就可以娶她,并赢得皇位,但如果答不出,就得被砍头。因此很多人包括国外的王子死在了她的刀下。有个鞑靼国王子也被图兰多的美貌打动,决心不顾一切要娶到图兰多,对图兰多提出的三个问题,对答如流,终于获胜,可图兰多仍不甘心。这时,王子倒慷慨地来帮她,请她在天亮之前能猜中他的名字,他就情愿象没有猜中图兰多的谜语那样,被处死刑。此夜,全城无人入睡,百姓和僧侣们都在向月神祈祷,希望图兰多诚服,从此结束杀戮。月亮出来了,僧侣的祈祷乐响起
2、茉莉花的旋律响起
或许就是这动人的音乐感化了美丽残酷的公主。终于她良心发现,从此改邪归正。音乐的魅力在这一时刻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这首曲子大家在哪里听过?有谁能哼唱两句给大家听听?
3、复听《东边升起月亮》
三、欣赏《茉莉花》与活动
1、历史简介
在中国,这首歌更是历史悠久。谁来把大屏幕中次连贯成一句话介绍给大家。(据史料记载,《茉莉花》最早发源于江苏扬州,大概是明朝时期,原来的歌名是《鲜花调》。)
2、听旋律
老师今天带来一样乐器,认识吗?(对了)这叫二胡,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民族歌曲,就要用我们的民族乐器来演奏才能体现它的韵味。下面就请大家来听一听用二胡演奏出的《茉莉花》。
让生听一段,看学生状态,"抓住"听得入神的同学:"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听得很入神,老师也一样,快要被着美妙的旋律陶醉了。你们能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你们的感受吗?比如说,用手来表示听到的旋律的高低起伏。"
教师示范,再放第二遍。
3、原版的茉莉花(屏幕显示歌词)
先在江苏地区广泛传唱,清朝时期定名为《茉莉花》。一起听一携型听,谨贺边听边留意一下歌词,看看歌词是怎样赞美茉莉花的。(出示歌词、播放黑鸭子演唱的茉莉花。2-3段之间过门提示学生唱一唱)
学生回答问题: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真的有这么香吗?我们一起来切身体会一下。(喷洒空气清新剂)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真的那么白吗?老师这里有几张照片一起来看看(播放照片)
茉莉花亦称"茉莉",为复瓣小白花,小巧玲珑,清香四溢,素洁光润,仿佛刻玉雕琼。该花原产印度、印尼、菲律宾等国。早在宋代传入我国。
自明代起,扬州已有少量茉莉引进种植,但大批种植至少始于清光绪初年。
4、新版《茉莉花》
民歌总是在人们的传唱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化。茉莉花小巧玲珑,以它名字命名的歌曲在经过多年的传唱之后,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短小精致,也更加易学易唱。可以说就是几岁的孩童也时常将它挂在嘴边。(播放新版《茉莉花》
5、屏幕出现两首歌的旋律(简短的一句)。学生对比,知道的确发生了变化。
6、师生互动,茉莉花歌里一直唱茉莉花好,其实茉莉花并不仅仅辩晌猜可以用来观赏,你们知道茉莉花还有什么用吗?(泡茶、入药、做成工艺品等)
7、学唱《茉莉花》
今天能和大家一起,看花、品茶、听歌,老师非常高兴。大家觉得呢?这自古阿,高兴时必当高歌一曲。老师有个提议,不如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首《茉莉花》如何?
四、教师小结
总结歌曲内涵茉莉花在我国历史悠久,这首民歌轻盈活泼,淳朴优美,婉转流畅,短小精致,易唱易记,表达了人们爱花、惜花、护花,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既积极健康,又储蓄柔美。
小结点题
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茉莉花》的内容,尤其是它在世界音乐的地位。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
(学生总结:感到骄傲自豪)
教师接:是呀,老师也想起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更应该将这首经久不衰的佳作永远创唱下去。
篇二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茉莉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茉莉花〉,使学生近一步了解茉莉花的美丽,并能通过优美、抒情的歌声表现出来。
2、指导学生熟练演唱,并能背唱
3、通过演唱、欣赏等活动感受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中所包含的文化。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用舒展,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看过影片之后猜一猜我们到了哪里?
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放录像
同学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师:背景音乐有没有注意到?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江南水乡走一走,共同学习并演绎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
四、歌曲学唱
1、听录音--------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A、欢快活跃B、亲切抒情
2、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A、婉转细腻柔美B、粗犷豪放抒情
3、歌曲表现了青年姑娘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歌曲表面上是在表现年轻姑娘既想摘花又怕挨骂的天真神态,实质上是在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感情。
4、唱歌谱
就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把歌谱唱一唱(出示歌谱)学生分三组唱,第一组先慢唱,然后恢复原速。
5、歌曲教唱
师:这么动听的旋律配上美妙的歌词一定更好听
a)放录象(学生听)
b)学生跟唱(多唱几遍)
划拍唱-----难点纠正:
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容易出现的错误纠正过来。并告诉学生一字多音是江南民歌的一个特点。
6、放开声音唱一唱。
7、完整有感情的演唱。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茉莉花唱的更美?每一句怎么处理?
(1)学生自己试着唱一唱
(2)教师可提示:从速度、力度和演唱方法上有什么想法?
(3)学生把每一句都试唱出来,说出为什么这样处理,全体在试唱,教师指导。
(4)按照同学们处理的方法大家一起感受演唱。(放录音)
五、欣赏与拓展
1、《茉莉花》是首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奇歌词基本相同或者大同小异,旋律上既有相同的因素,由尤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从而鲜明的表现了民歌的变异性。还有的把它改变成了器乐曲。
2、创编动作
请同学们自己为歌曲编动作
3、拓展
师:我们加一种唱法:轮唱
(1)练习轮唱
(2)清唱
(3)放录音请同学唱第一段,全体起立唱第二段。
六、教师总结,师生再见.
这节课学习后的快乐之处是什么?
篇三
教学内容:聆听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感受不同的风格
教学目标:
1、接触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通过欣赏,让学生乐于进一步搜集并了解影响民歌变异的多种因素。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地区的歌曲《茉莉花》。
教学难点:能够听辨并能用语言表述出它们在情感上、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统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东北、河北,看看那里的茉莉花开得怎么样。
二、欣赏东北民歌《茉莉花》
1.师播放东北民歌《茉莉花》,设问:
A歌曲在速度和力度上有什么特点?
B音乐的风格与东北人的性格有什么样的关系
C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相比,歌词、旋律方面有何异同的地方?
2.小组讨论:
歌词基本相同,旋律变化比较大,显出东北人开朗的性格和音乐风格特点。
3.师简介东北民歌《茉莉花》:
辽宁海城的《茉莉花》旋律进行中的大跳明显增多,衬词的处理也显出东北二人转的特点。
4.生学唱东北民歌《茉莉花》,感受二人转版的《茉莉花》。
三、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
1.师播放河北民歌《茉莉花》,设问:
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相比,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
旋律中加入了升"sol"和升"do"等音符,显现出北方爽朗和明快的音乐风格特点。
3.师简介河北民歌《茉莉花》:
河北南皮民歌《茉莉花》在旋律中保留了江苏民歌《茉莉花》中的一些主要因素、起始音也相近似。歌词的变化使歌曲融入较多的叙事说唱性特征。
4.师用听唱法指导学生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
四、小结。
师播放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让学生辨别是哪个地区的歌曲。
神奇的童话
一、教 学 目 标
(一)喜欢以音乐方式所描述的童话——《洛累莱》、《魔法师的弟子》和《黄鹤的故事》。乐于主动了解其创作过程、文化背景及表现形式。知道法国作曲家迪卡斯。
(二)能以叙述的口吻、平静的呼吸、有表情地齐唱或独唱《洛累莱》。能运用不完全小节的知识划分乐句,标记换气记号。(可用英文演唱)
(三)聆听《魔法师的弟子》、《黄鹤的故事》。能听辨《魔法师的弟子》、《黄鹤的故事》的主斗备题及主奏乐器的音色与在音乐中的表情作用。
(四)能依据《三个小和尚》空逗毁的故事,集体创编并表演,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承担任务。
二、教 材 分 析
(一)《洛累莱》
1.背景材料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动人的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儿子奥尔菲斯,他美丽的歌声能使猛兽俯首、顽石让路。一次,他率船队在蓬托斯海航行,遇上两座浮动的岩礁。多少年来,这岩礁上的女妖用迷人的歌声诱惑来往船只上的海员,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寻声而去,结果船被岩石撞得粉碎,人也随船葬身海底。奥尔菲斯知道这个危险,当歌声刚一传来,他便用棉球堵住了海员们的耳朵,又把自己的身子让人捆绑在桅杆上,使之无法寻声而去。奥尔菲斯弹着里拉琴,高声歌唱,终于带船队闯过了险境。这个古老的故事在欧洲广为流传,在不同国家又和本国民间故事结合在一起。《洛累莱》就是德国诗人海涅根据德国民间故事编成的一首叙事诗。在德国,这个女海妖叫洛累莱,海变成了莱茵河。歌曲《洛累莱》是海涅同时代作曲家西尔歇用海涅的同名诗谱成的一首叙事歌。《洛累莱》已成为德国最的一首艺术歌曲。
2.作者简介:弗雷德里赫•西尔歇 1789年6月27日出生在沃腾堡,是19世纪德国有名的作曲家和民歌搜集家。西尔歇从小随父亲学习音乐,后师从奥伯兰学弹管风琴。1815年他定居在斯图加特,师从克罗采和赫默学习钢琴和作曲。1817年,他成为艾尔万里卡学院的作曲教师 。西尔歇的主要作品是歌曲。1860年8月26日逝世,终年71岁。
3.歌曲分析
歌曲《洛累莱》C大调、6/8拍、单乐段结构。它用三段词精炼地概括了这个古老的传说。它的曲调带有很浓郁的德国民歌特色,朴实无华。它是基于第一句的主题发展而成的,而歌曲中先后三次出现第一句的主题。歌曲为弱拍起唱、速度适中、带有叙述性。
(二)《魔法师的弟子》
1.背景材料
《魔法师的弟子》,法国作曲家迪卡斯创作于1897年。翌年5月1日在巴黎国民音乐协会管弦乐演奏会上首次演出。作者亲自指挥。乐曲以德国文学家歌德(1749~1832)的叙事诗《魔法师的弟子》为题材。情节为:魔法师的徒弟经多次窥察,从师父那里学得一句咒语,能使扫帚代人取水。一日,师父外出,徒弟趁机念起咒语,于是扫帚取水不止,徒弟乐不可支。水越来越多,徒弟忽然发现自己未学会使扫帚停止取水的咒语,眼看流水滚滚不止,徒弟惊慌失措,指滚一斧头将扫帚劈成了两半。不料,分成两半的扫帚变成两把扫帚,轮流取水,大水泛滥成灾,徒弟大呼救命。正巧师父赶到,急念咒语,才解救了灾难。
2.作者简介:迪卡斯 (1865~1935) 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882~1889年在巴黎音乐院学习。1888年以清唱剧《维勒达》获罗马奖二奖。1892年开始在杂志上发表音乐评论文章。1910年起,先后任巴黎音乐院管弦乐法和作曲教授;1913年起兼任师范学院教授。曾参加整理、出版《拉莫》和《库普兰古钢琴曲集》,校订贝多芬、D.斯卡拉蒂的作品。1934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迪卡斯的创作态度严谨,不轻易发表作品,且晚年丢弃大量手稿。从仅存作品中反映出,他遵循古典音乐传统,吸收现代音乐(特别是印象主义)的某些因素,坚持表现自己的个性,在法国被称为“独立派”。其音乐成就主要表现在大型管弦乐曲方面。例如,C大调交响曲兼有古典主义的严谨和浪漫主义的热情;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有生动的节奏和绚丽的配器,是他独创性的作品,被德彪西誉为一部“作曲法讲义”。我国作曲家冼星海在法国曾随迪卡斯学习过理论作曲。迪卡斯创作的主要作品有:《C大调交响曲》、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波利耶克特》序曲 ,芭蕾舞剧《仙女》、歌剧《阿兰娜和蓝胡子》,清唱剧《维勒达》,钢琴曲《降e小调奏鸣曲》、《拉莫主题变奏曲、间奏曲和终曲》、《悲哀的前奏曲》、《远方牧人的呻吟》等 。
3.乐曲分析
《魔法师的弟子》为交响诗。全曲分成序奏、谐谑曲和结尾三部分。序奏部速度较慢,9/8拍。小提琴和单簧管先后奏出的两个动机: 都描写了魔法师的弟子轻声咕哝、诵念咒语的情景。两个接连出现的动机中,乐曲对后一个动机予以强调,然后反复一遍。接着突然增 强力度,表示咒语开始生效,扫帚突然活动起来。随后,在定音鼓的猛击下结束了这一富于戏剧性的序奏部。接着乐曲进入由谐谑曲组成的主体部分。一开始由大管呈示的谐谑曲主题(见下例),由序奏部第二个动机演变而成。生动地描绘了扫帚拎水的情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魔法师的弟子得意洋洋的神态:
紧接着出现的序奏部第一动机的变体,使人仿佛看到兴奋的魔法师的弟子更为起劲地诵念咒语使扫帚工作得更勤快些:
接着,扫帚搬桶倒水的谐谑曲主题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气氛越来越热烈,使人仿佛看到没有学会解除魔法咒语的魔法师的弟子在滔滔不绝的流水面前手足无措的慌张神情。这时小号猛然吹响,顷刻间乐声突然停止,象征惊慌失措的魔法师弟子猛地用斧头将扫帚劈成两半,一切骤然归于安宁。然而,稍过片刻,谐谑曲主题再次奏响,情绪更为激烈,气氛更为紧张,象征两把扫 帚同时积极行动起来,轮番取水,流水滚滚而来,不可阻挡。结尾部由铜管奏出号角性的音调,表示魔法师回来了。于是乐曲回复与序奏部一样的慢速度,象征魔法师急念咒语后,扫帚立刻停止行动,一切回归平静,最后,乐曲在安宁的气氛中结束。演奏时间约12分钟。
(三)《黄鹤的故事》
1.背景材料
这部交响诗是根据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写的。故事大意是:很早以前的江南水乡,人们辛勤地劳动着。在这些善良的人们中间,有一位豪爽乐观的民间艺人老马,他常以美妙的竹笛声为人们驱散忧愁、带来欢乐。一天老马要远去,为了不使朋友们失去欢乐,他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并唱道:“黄鹤黄鹤快跳舞,千万别去老爷府;在我的笛声下,给人们多跳舞。”老马走了,黄鹤从墙上飞下来,人们高兴地唱道:“老马老马好老马,画只黄鹤顶呱呱,黄鹤啊,给我们跳舞吧!”黄鹤高兴地为人们跳着舞。突然,丑陋愚蠢的官老爷闯进来,抢去了黄鹤。从此,黄鹤不再起舞,人们失去了欢乐。过了些时候,老马回来了, 他那悠扬悦耳的笛声,使官老爷惊慌失措。黄鹤终于迎着笛声冲出官府,与勤劳的人们一起,欢歌飞舞,共庆胜利。
2.作者简介
施咏康 (1929~ ) 作曲家。《黄鹤的故事》是施咏康195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1956年首演于北京第xx届全国音乐周。1957年在第xx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奖,此后曾被一些世界交响乐团演奏。
3.乐曲分析:交响诗《黄鹤的故事》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开始在轻柔平稳的弦乐颤音背景上,由双簧管与长笛先后奏出引子的主题平稳的和声,清淡的乐器组合,描绘出一幅秀丽的江南水乡情景。呈示部主部主题是艺人老马的主题,它优美欢快,具有浓郁的江南民间音乐风格。当清脆的竹笛(曲笛)演奏这一主题时,使人联想到这是艺人老马美妙的笛声。老马与人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乐曲在竖琴琶音与小提琴泛音的衬托上,利用乐器的变换交替,即音区音色的变换交接,由高到低,由强而弱,主部主题慢慢的消失。它仿佛在描述老马的离去。连接部的短小华彩句由钢片琴演奏,纯四度双音的连续四五度跳进,音型华丽,充满幻想。 好像黄鹤展开那漂亮翅膀,由墙上飞舞下来。呈示部副部,有两个主题,着力刻画黄鹤形象的不同侧面。副部第一主题是轻快、抒情、歌唱性的,在铃鼓固定的节奏型 伴奏下,先后由小提琴、单簧管、长笛及木管与弦乐四次重复,表现了黄鹤边唱边舞、抒情优美的动人形象。副部第二主题是由一个具有5/8特点的活泼而跳跃的动机 多次反复而成。但有趣的是伴奏的铃鼓与小鼓,却仍然是欢快而富有弹性的6/8拍子,两种节拍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我们看到了黄鹤的另一侧面——活泼欢乐的舞蹈形象,一个上下飞舞、欢腾跳跃的形象。在经过转调进一步渲染欢乐的气氛,黄鹤越跳越起劲、舞姿变化多端,副部的两个主题交融一起,使呈示部进入高潮,随后以螺旋式下行音调,使欢舞的场面渐趋平静,乐曲进入呈示部结束部。在弦乐的 旋转摇晃的拨奏上,由小提琴与单簧管,小提琴、双簧管与长笛对奏副部两个主题的变形。音乐轻柔多了,好像黄鹤又变换了一种舞姿。乐曲进入展开部。突然不协和和弦的闯入,一些不安的、紧张而惊恐的音响,预示着代表恶势力的官老爷将破坏这一切,音乐由短笛和长笛尖锐地奏出副部第一主题的动机变形,表现出黄鹤的紧张与不安,同时伴以长号演奏的老马主题动机的变形,显示了人们对老马的思念和潜藏着的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节奏逐渐紧缩,由三连音变成连续出现的十六分音符,然后自由模进倾泻而下,官老爷闯来,抢走了黄鹤,黄鹤不再跳舞了,小提琴在中低音区以不同的调性演奏黄鹤主题的变形,加深了苦难和悲剧的情调,但光明终归要战胜黑暗,音乐逐渐明朗起来,最后,通过竖琴的华彩乐段,结束了展开部。再现部是从远处传来老马悠扬悦耳的笛声开始的。官老爷愚蠢*诈的主题动机一再出现,但黄鹤终于在老马的召唤下冲出官府,飞回人民中间,和人民一起尽情地欢乐歌唱。热烈的歌舞场面,长号与小号相互模仿黄鹤的第一主题动机,而木管与弦乐则以黄鹤的第二主题流畅地伴奏。后通过圆号的过渡,出现中国竹笛的大段华彩,描述艺人老马欢快乐观的性格与人们对他的爱戴,也象征着人们希望永远得到和平幸福的生活。最后,在十分欢腾热烈的舞蹈场面中,结束全曲。
学唱歌曲《洛累莱》
教师以良好的范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范唱要注意以叙述的口吻,平静的呼吸,清晰的咬字吐字,使学生对《洛累莱》的故事有初步印象。此后在学唱曲谱时先要让学生边听边分析歌曲哪几句大致相同,哪句完全不同,找出一、二、四句旋律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这样既易学又避免出现错误。学唱时还要让学生关注不完全小节与弱拍起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标出换气记号。例如第一句:并以正误对比的方法体会只有正确的换气才能保障音乐的情感合理发展,否则会破坏音乐情感的表达。三段词应当在演唱的情感上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音色、速度、力度。怎样调整更好,可以由学生边讨论边试唱,最终由自己决策,教师只起“点拨”作用,而不要包办代替。英文歌词可与英语课配合学习。
欣赏《魔法师的弟子》
此曲是一首深受听众喜欢的作品。学习起始可以有许多途径, 例如借助于学生对故事梗概的了解、借助于课本中的图画、借助于电脑音乐课等使学生初步了解音乐的序奏、谐谑曲和结尾三部分。通过反复听和模唱谐谑曲拎水的主题:
达到能背唱的程度。在每一遍听此曲时要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拎水的主题出现过多少次?它主要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在速度、力度、音色上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和故事情节的发展、魔法师、魔法师弟子的形象、心态有什么关系等。上述的问题应视学生的程度加以选用。切切注意音乐欣赏不需要大段时间的讨论,对于疑惑不解的问题要靠聆听解决。至于对作者迪卡斯的了解,教师可在欣赏之后,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评论,并可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如:你是否喜欢这首乐曲,为什么?为什么这部乐曲被认为是独创性的?
欣赏乐曲《黄鹤的故事》
由于全部聆听这部作品需要20分钟,所占用时间较长,教师可以用节选的方法组织学生听。例如乐曲开始的引子主题、呈示部主部和副部的主题——老马、黄鹤,展开部官老爷主题等。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完整地听。当然,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学生也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图及谱例更完整地听一遍。
音乐剧《三个小和尚》的创作表演
可以在第一节课上布置第二节的后半节表演,也可以第二节即兴创作并表演。可以用全班集体设计念经的节奏、挑水、抬水、没水吃的节奏,然后分组寻找适当的音源进行表演。
例如回旋曲的主部念经都用相同的节奏:
边念边敲出木鱼声。而插部可以为甲、乙、丙三个和尚 —— 一人挑水吃、二人抬水吃、三人 没水吃,设计不同的节奏,创作或选择不同的乐器音色进行伴奏,再请三位学生扮演。主部可以全班或全组伴奏,插部则可由少数人伴奏三位学生表演。音乐剧的创作与表演是艺术综合形式的学习,对学生艺术综合能力的提高极有价值,教学中要予以重视。音乐剧的创作与表演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一定要明确。不要指手划脚束缚学生的手脚。但是教师仍然要发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评价别人、完善创作及表演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教学节奏、秩序的调控,以使学生在创作与表演过程中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