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音乐?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汉族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汉族民间的古典曲牌。那么,江南丝竹音乐?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江南丝竹主要乐器是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及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使用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而得名。
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在太仓南码头创制出昆曲水磨腔,当时由张野塘等组成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
其后丝竹音乐基本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专职演奏班社。至明代万历末年,新乐种“弦索”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成为江南丝竹音乐的前身。
20世纪20年代,著名丝竹家王巽之在杭州西湖孤山东麓的“凌社”创办了杭州早期的江南丝竹组织“杭州国乐社”,演奏传统乐曲,国乐社整理、改编的丝竹演奏曲目很快传到上海等地,在音乐界产生很大影响。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中国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亦泛指音乐。
江南丝竹音乐产生并流行于江、浙、沪这一经济文化发达的富饶宝地,它小、轻、细、雅,充分体现代表了江南文化,是江南文化的特定产物。她得天独厚,丰富多彩,极具个性特色。
它具备着:秀雅、委婉、明快、圆润、舒缓、抒情、优美,所用乐器简便易得,演奏形式灵活多变,人民群众喜爱,文人雅士钟情,可谓雅俗共赏。它最有资格代表江南文化。古人称"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说明了它的平和中正陶冶德行的特性。
扩展资料
江南丝竹,曾因地区及惯有的随意性而被称为"苏南丝竹"、"吴越丝竹"等。20世纪50年代初举行的华东民间音乐汇演期间,几位关注这方面的乐人一起议论称名问题,大家最终认为"江南丝竹"一名较为适宜。于是就约定俗成了。
江南丝竹音乐真正形成是在清朝末年,一代代丝竹高手、名家将民间乐曲,古曲进行改编加工,逐渐形成其特色。它的兴起繁荣是在民国时期,距今一百多年。
江苏文艺出版社看准了江南丝竹音乐的价值和编辑出版需要,不惜投入人力物力,2002年初开始筹备,成立了在丝竹方面阵容强大的编委会,历时近两年编定,于2003年12月出版,书名为《江南丝竹音乐大成》,计有220万字,为大型16开开本,分上下两卷。
江南丝竹主要乐器有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
它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乐曲多来自于中国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中国民间的古典曲牌。其曲目丰富,传统乐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和《云庆》等。
江南丝竹音乐风格:
江南丝竹乐器的音乐风格清新活泼,细致秀雅;曲调优美流畅,柔和婉转。同时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
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它植根民间,简便易行,适宜推广,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
主要价值:
江南丝竹音乐是江南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他们思想情感、审美趣味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的存在不仅对于探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衍变的规律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从交叉学科的视角看,对研究江南地区的政治历史、文学语言、民俗风情、地域环境等有着不可忽视的参考意义。
广东民间音乐和江南丝竹音乐在乐器、风格和地区流行上存在一些不同。以下是两者不同方面的比较:
1. 乐器:广东音乐通常使用的乐器有二弦、板胡、三弦、月琴、喉管,以及后来演变为的扬琴、竹笛、秦琴、高胡、椰琴等。而江南丝竹则主要使用二胡、琵琶、三弦、阮琴、扬琴、古筝等丝弦类乐器和竹笛、箫、笙等竹管类乐器。
2. 风格:广东音乐以其轻、柔、华、细、浓的风格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特色备受喜爱。江南丝竹则更注重典雅华丽,流传较广。
3. 地区流行:江南丝竹主要流行于长江下游以上海为中心地区,包括苏南、浙西的器乐作品,而广东音乐则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中国传统丝竹音乐。
总的来说,广东民间音乐和江南丝竹音乐在乐器组合、音乐风格和地域流行方面存在差异,体现了广东和江南地区各自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文化内涵。
中国的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更是传承了各种民族文化,而丝竹则是汉族传统民族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而江南丝竹则流行在以江南著称的江苏及浙江一带。那么,你想了解江南丝竹是怎么来的吗?就跟着我一起看看 上海文化 吧!
中国汉族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国乐研究社”等组织。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8首,号称“八大名曲”。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鸽飞》、《高山》、《流水》、《叠层楼》等乐曲也较流行。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一般为7~8人,少则3~5人。江南丝竹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江南丝竹的音乐结构主要有板式变化和曲牌联缀两种类型,以板式变化手法最有特点。它往往以1个曲牌为母曲,以放慢加花或加速减字的手法发展为几首独立乐曲。如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演变为5支乐曲,习称“五代同堂”。它演变的程序是由快到慢,由简到繁。
第1曲《老六板》,流水板,旋律简朴;第2曲《快六板》,流水板,旋律生动明快;第3曲《中六板》,一板一眼,旋律轻快,较为平稳;第4曲《中花六板》,一板三眼,旋律流畅,速度适中,在5曲中为最著名者;第5曲《慢六板》,一板七眼,旋律典雅徐缓。
以上就是江南丝竹音乐的全部内容,江南丝竹主要乐器是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及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使用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而得名。明代嘉隆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