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于姓起源和历史,姓于的都不是一般人

  • 历史
  • 2023-05-04
目录
  • 姓于的都不是一般人
  • 于姓与哪个姓是世仇
  • 于姓起源和来历
  • 姓于的来源
  • 了不起的姓氏于姓起源

  • 姓于的都不是一般人

    百家姓于氏起源

    于姓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以下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于氏起源,欢迎阅读本文!

    姓氏:【于】

    拼音:VII

    郡望:河南郡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自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于氏,大概为于氏始祖邗叔的直系后裔。东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炎(今山东炎城北)。西汉时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此支于氏,应为春秋战国时于泰之后及北魏鲜卑族复姓万忸于氏改汉字单姓于氏的后裔。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此支于氏,亦为邗

    叔的直系后裔。

    名人:于禁,于谦,于立群

    胜迹:缺

    文献:于氏续修族谱

    历史:于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二十八。于姓出自姬姓,是西周王族的后代。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把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封在于,称作“于叔”,建立了于国。于叔的子孙,就核键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于。于姓的一支,曾经在十六国时跟拓跋部落北迁,融入了鲜卑族,并且改姓为勿忸于氏。直到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才又改成于姓。另外,于姓还有一支是出自淳于氏。唐宪宗李纯时,为了避讳,淳于氏被改成了于姓。于姓早期主要在他的发源地发展,西汉时,发展到山东,十六国时,发展到山西和内蒙古,北魏时期,发展到陕西,现在,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山

    西,陕西,甘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广西等地。于姓的主要聚居地有:东海,河南,河内,平城,京兆,泌阳,济源,通许,尉氏,杞县,西峡,方城等。姓纂:周武王第二子邗叔之后,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为于,(来自:博文学习网:于氏历史名人)亦有不去邑者。又淳于氏避唐讳改于氏,见路史。

    补充资料:

    姓氏起源:

    关于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一竿勾钩鱼鱼通益,高瞻远瞩顾大局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邗叔被封在邗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西万镇邗邰村,后来,邗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邗;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

    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据《路史》所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苏北以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

    3、为唐淳于氏避讳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

    家乘谱牒

    天津:静海于氏族谱四卷

    山东:即墨于氏族谱二卷、凳汪烟台于氏家谱不分卷、容成于氏支谱四卷首一卷

    江苏:丰县于氏家谱六卷、江都于氏十修家枣氏仔谱十六卷首一卷、江都于氏十一修家谱二十卷首一卷、金坛于氏家谱不分卷

    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八卷、兰溪于氏宗谱五卷、兰溪梅溪于氏宗谱六卷

    湖北:新洲于氏宗谱六卷

    聚集地:

    迁徙分布

    追溯起来,于姓的源流只有一个,既黄帝后裔。作为于姓的发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而且发源于此地的于姓,后来成了于姓家族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上,历代于姓主要是我国北方中原地区繁衍得最为昌盛。魏晋南北朝时,于姓才得以大举南迁。至隋唐时,于姓在北方相继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后经过漫长岁月不断的繁衍迁徙,终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据统计,历代于姓

    于氏历史名人篇二:于姓来源

    于姓来源

    「于」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韵》及《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第三子(一说第四子)受封于邘国,称为邘叔,其后去邑旁为于,有于氏。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路史》所载,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陵徙代(在今山西省代县一带)为万纽于氏。至北魏孝文帝时复为于氏。

    三、唐代淳于氏为避唐宪宗李纯之名讳(淳、纯同音)改为于氏。见《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

    于姓名人

    于成龙(公元1617-1684年)

    字北溟,清代山西永宁人。官至两江总督,以清廉著称,时称天下清官第一。于谦(公元1398-1457年)

    字延寿,明代浙江钱塘人。七岁时,有异僧称其为救时宰相。历官监察御史、兵部尚书等。正统十四年,瓦刺首领也先侵扰大同,英宗被俘,谦反对放弃北京,拥立英宗弟为景帝,主军务,击退也先军,接英宗归。

    于志宁(公元588-665年)

    字仲谧,唐代京兆郡高陵人。文学馆学士,瀛洲十八学士之一。封燕国公,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名重一时。

    于公

    汉代东海郡郯县人。曾官廷尉,为县狱吏及东海孝妇平冤案,执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其闾门坏,地方父老共为其治之。令修高大之门,能容驷马车盖出入,自言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幸者。后其子于定国官至丞相,孙于永为御史大夫,皆封侯。

    于定国

    字曼倩,汉代东海郡人,于公之子。官廷尉,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加审慎之心。时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官至丞相。

    于禁(公元?-221年)

    字文则,三国时魏国巨平人。曹操名将,征战有功,累迁左将军,假节钺。

    于琮

    字礼用,唐代东海郡人,于志宁五世孙。宣宗(公元847-860年在位)时擢进士第,官左拾遗,聚广德公主。官至尚书右仆射。黄巢破京师,被杀。公主自缢死。于佑

    唐代人,僖宗(公元874-888年在位)时为学士,在御沟得一红叶,题有诗。佑亦赋一叶,置流上,为宫女韩夫人所得。后帝放宫女,佑与韩成婚,取红叶相示。韩氏诗有"方知红叶是良媒"句。

    地望分布

    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山东省郯城一代;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于氏历史名人篇三:关于姓万的历史

    关于姓万的历史

    一.问题提出

    有很多古代名人,姓万的很少,于是,我就要对关于姓万的古代名人了解了解。

    二.调查方法

    1.查中华姓氏

    2.上网查

    3.看书籍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方面具体

    书籍姓万的名人万章。万川。万回。万安国

    电脑姓万的人数350万左右

    中华姓氏万姓始祖芮伯万

    四.结论

    万(Wà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在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城南,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史称芮伯。春秋时,传至芮伯万,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后因芮伯万宠姬太多,便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去,住在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2、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万”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省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

    3、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复姓叶万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万氏。一说代北(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以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省北部一带。)三字姓万纽于氏改为万氏。又据《齐东野语》载“方臣山,名岳,为南仲丞相,幕客赵父名方,乃改姓为万”。方岳乃宋理宗赵葵的参议官。

    4、其他源流。史载,周武王因“以万人而服天下”,其后就有人以“万”为姓氏。

    5、古代有弈叶的人,曾居住在阴山北面的万纽于山,他的后代以居住地为氏,取山名的第一个字“万”作为姓氏。

    得姓始祖:芮伯万。周初,成王封同姓族人姬良夫于芮(今山西省芮城和陕西大荔一带),遂建芮国。芮国是一个诸侯国,其国君人称芮伯,芮伯传至春秋时,出芮伯万,因其宠姬众多,风流成性,致使母亲芮姜极度不满,将其驱至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其子孙有以万为氏者,称万姓,并奉芮伯万为万姓得姓始祖。

    ;

    于姓与哪个姓是世仇

    于姓起源参考之一

    「于」源出 :

    一、出自「姬」姓。

    以国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和《广韵》所载,周武王第三子受封於邘国,称为邘叔,其後去邑旁为于,有于氏。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

    据《路氏》所载,东海于公裔孙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後,定居中原,代为汉姓「于」氏。

    三、唐代淳于氏为避唐宪宗李纯之名讳(淳,纯同音)改为于氏。

    家族 名人

    于譧(1398-1457) 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人。

    历任官监察御史,兵部尚书等。

    正统十四年,土木桥之变,瓦刺首领也先侵扰大同,明英宗被俘,于譧反对放弃 北京 ,拥立英宗弟为景帝,主君务,击退也先军队,接英宗回。

    英宗复辟後被杀,年六十岁,天下冤之。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清 山西 永宁人,康熙时,官至两江总督,以清廉著称,时称天下清官第一。

    地望分布:

    河南河南郡,山东东海郡。

    于姓起源参考之二

    中国 的于姓和其它许多姓氏一样,其姓源的出处并不是单一的。

    它既有于姓后人改为他姓后,经过100多年的时间, 又改回原来的于姓,又有因避皇帝名讳而改姓于姓的人。

    可以说,于姓的来源共有三支,但追本溯源只有两支。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载,最早的一支于姓祖先是源自周文王的姬姓后人(于)叔,其姓源的发祥地在河南沁阳(于)邰村。

    沁阳姓氏研究会副会长邓宏里:“武王姬发(公元前11世纪)封他的第三个儿子(于)叔,封到这里,成立了(于)国,(于)叔也就成了国君了。

    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邗国消亡了,(于)国消亡以后,国人为了不忘自己的祖根,不忘自己的国家,所以就以国为姓了。

    而原来的邗国有耳刀旁,作为姓氏的时候,就把耳刀旁去掉,只保留干勾就是于,这就是于姓的来源。”

    另据《姓氏考略》记载,唐朝元和初年,复姓淳于氏因避宪宗皇帝李纯的名讳,就改为姓于,从此就形成了又一支于 氏族 人。

    最初,源自姬姓的于姓人氏主要在其发祥地一带发展繁衍,后因战乱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在战国后期的时候,开始向外地迁移,其中迁到山东郯城的一支于氏发展很快,到西汉时就有一位叫于永的在朝廷做亮数御史大夫,所以在相当长的 时期 内于姓一直是郯城的名门望族。

    东汉末年,于永的后代有一支随着鲜卑族拓跋氏离天中原,并改姓万忸于氏,后来拓跋氏在我国北方建立北魏,这一支万忸于氏又重返中原,在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又将万忸于氏恢复为原来的于姓。

    在于姓的发祥地西万镇(于)邰村我们了解到,村中现已没有于姓村民了,在与村民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世事的久远和 历史 的沧桑。

    (于)邰村村民:“姓于,这村没姓于的。”

    记者:“现在没有过去呢?”

    (于)邰村村民:“过去也没有,过去也没有姓于的。

    (于)邰,这是个地名,它不是姓于的。”

    记者:“于姓就是从咱们这里迁出去的?”

    (于)邰村村民:“那咱可不知道,那咱可不知道。”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在(于)邰村的旁边有个志岭村,村民于兴国的家中,至今还保留着明代时的族谱。

    志岭村村民于兴国:“这是我们保存下来的于姓族谱,是从明朝万历年间到现在的,有25代了,这上面记载的是19代,后边的没记。

    到现在25代? 到现在25代。”

    据谱牒资料记载,于姓自得姓之初到现在,已经由原来的两个主要支脉发展繁衍成18个主要分支。

    其中山东、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浙江等省的于姓族人,大部分都是历朝历代从河南和陕西逐渐迁移过去的。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初期的时候,就有于姓族人迁移到广东和 福建 定居。

    在中国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于姓名人槐键枣当属明代兵部尚书于谦。

    于谦在明朝英宗皇帝被俘,国家面临严重困境之时,拥立新皇帝,反对迁都,并调集重兵奋勇作战,最终,保持了当时国家的稳定。

    而近代中 国民 主革命的先驱,原 *** *** 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在从政之余,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格、创造了于体书法,从而成为中国书铅拆法艺术屈指可数的大师级人物。

    台湾的于姓族人是明朝末年从福建迁入的,目前,台湾的于姓族人大部分生活在台南和嘉义等地。

    于姓起源参考之三

    于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二十八。

    于姓出自姬姓,是西周王族的后代。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把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封在于,称作“于叔”,建立了于国。

    于叔的子孙,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于。

    于姓的一支,曾经在十六国时跟拓跋部落北迁,融入了鲜卑族,并且改姓为勿忸于氏。

    直到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才又改成于姓。

    另外,于姓还有一支是出自淳于氏。

    唐宪宗李纯时,为了避讳,淳于氏被改成了于姓。

    于姓早期主要在他的发源地发展,西汉时,发展到山东,十六国时,发展到山西和内蒙古,北魏时期,发展到陕西,现在,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湖北,江苏,浙江, 安徽 ,广西等地。

    于姓的主要聚居地有:东海,河南,河内,平城,京兆,沁阳,济源,通许,尉氏,杞县,西峡,方城等。

    姓纂:周武王第二子邗叔之后,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为于,亦有不去邑者。

    又淳于氏避唐讳改于氏,见路史。

    于姓起源和来历

    于姓为当代中华第38大姓(位列《百家姓》第82位),答知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历代以中原地区繁衍最为昌盛,当今分布很广,山东最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四分之一。

    一、出自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的后裔,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广韵》、《通志》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子姬诞被封在邘地,建立于邘国,为侯,人称邘叔。至东周初年,邘国国君传至邘厥,被郑国所灭,邘厥面对伤亡惨重的臣民,不禁潸然泪下:“想不到我邘国数百年大业,今朝在我手中亡了国,我愧对列祖列宗!”众人皆泣不成声。邘厥擦干眼泪说:“大家拿些王室财物,各自逃命去吧!大家不要忘记,我们都是邘国人,我们都姓邘,没有了土地,我们的邘就成了无土之于,我们就以于为姓吧!”言毕拔剑自刎,众人跪倒匍匐着爬向国君尸体,“国君、国君……”悲壮之声伴着大河波涛声传向远方……邘厥的两个儿子邘乾、邘坤,逃亡途中历尽艰辛。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后简化为于。邘国故地在今沁阳闷举轿县北部西万镇邘邰村,这里便是于姓的重要发源地。源自周武王的第三子邘叔的于姓,史称于姓正宗,这是当今于姓人的最大支派,是为河南于姓。

    二、出自子姓。商汤姓子。商王武丁之子被封为于侯,也称邘侯(今沁阳西北),周初

    灭国,子孙以国为氏,分别迁往河南濮阳和山西盂县。这是史书上最早记录的于姓人群。

    三、出自少数民族改姓。1、汉代东海于公裔孙,在南北朝时随拓拔陵迁山西代县,使用鲜卑族万忸于氏,后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姓氏改革,恢复为于姓。2、淳于在汉唐是个常见的复姓,唐代高僧鉴真,俗姓淳于,为避唐宪宗李淳名讳,淳于复姓易为单姓于。3、当代经济学家于光远,在参加革命初期的1937年,为了避祸,先后3次改姓,最后改为于姓,子孙便以于为姓。

    于姓发源于北方,后来向南方迁徙。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于姓历史名人85名,如:汉廷尉于定国、御史大夫于永父子;三国曹魏名将于禁;北魏征北将军于劲,虎牢大将于栗磾,他的儿子于洛拔任殿中尚书,于洛拔的四个儿子于烈、于敦、于果、于须和六个孙子于祚、于忠、于景、于昕、于砾、于翊以及三个曾孙于扬仁、于叉罗、于晖等一家五代共十五人先后在北魏任大小官职;隋朝江南行军总管于仲文;唐朝有工部尚书于颀(音其),海郡公于休烈,他的孙子于敖历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他的曾孙于琮被召为都尉驸马任平章事,另有太子太师于志宁,崇文馆校书郎于邵,历任湖州、苏州刺使、司空同平章事的于頔,后因公开聚敛、恣意虐杀被罢官,其子也因此被免职,后娶宪宗永昌公主,再拜为驸马都尉;唐朝有于志宁、于绍、于武陵。元朝有兵部侍郎于钦;明朝监察御史于敬,被誉为“清官第一”、“于青天”,于谦被皇帝谥为“忠父”的明代政治家,于慎历任礼部尚书。清朝康熙年间有两个于成龙,一个是直隶总督于成龙,一个另是河道总理于成龙。江苏巡抚于准,户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明清时有江苏金坛人于玉圣、于孔兼。当代有历任国民党联军驻陕西总司令、国民党审议院院长的于右任,曾任国民党苏鲁战区总司令兼山东省政府主席的蚂肆于学忠等。

    于姓郡望:河南郡(今洛阳市)、河内郡(今武陟县西南)、东海郡(今山东省郯城县北)。其堂号:忠肃堂(明朝忠臣于谦,任兵部尚书。瓦刺犯大同,英宗被俘。徐珵力主迁都,于谦为了振兴国家,坚决反对。为了避免用英宗要挟中原,就拥景帝即位。打败瓦刺,中兴明朝。不料英宗回来后,听信谗言杀害了于谦。以后才平凡昭雪,谥“忠肃”)。

    于姓常用楹联:当代清官(指清朝清官于成龙);救时宰相(指于谦)。砥柱中流独拦朱明残祚;庙容永奂长嬴史笔芳名(于谦联)。德及子孙崇门容驷马(汉朝县狱吏于公,东海郯人,他曰:“少高大,令容驷马车盖,我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兴者。”后其子定国为丞相,孙永为御史大夫,皆封侯);功高家国泰代出贤臣(于谦的事典)。威隆节钺(指曹操左将军于禁);德卜门高(指汉代于公子于定国)。青史林广德贞(指唐代文学馆士于志宁五世孙于五宗,官至尚书);红叶作良媒合(指唐学士于祜红叶题诗的故事)。慎行大学士(明朝礼部尚书于慎行,山东东阿人,隆庆进士,后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曼倩西平侯(汉朝廷尉于定国,字曼倩,升为丞相,封西平侯)。帆影清江水;铃声碧草山(唐朝诗人于邺《过百牢关贻舟中者》诗句联)。

    从大槐树迁民之于姓后裔分布于苏、鲁、豫、冀、陕等地。

    姓于的来源

    于姓起源和历史是:

    于姓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旁孙颂,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

    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春秋战国混乱,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为山东于氏。

    扩展资料: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运郑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往北迁的去了山西、河北,往东迁的到了安徽、山东,往西迁的则去了陕西、甘肃。在此期间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凯闹,即河南、东海、河内。其中,东迁进入山东的于姓最为兴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由于军阀长期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很多于姓族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南迁到东南广大地区。

    “五胡乱华”期间,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让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

    了不起的姓氏于姓起源

    于吵世销姓,源于西周王族。史称周武王封第3子叔于(今河南泌阳西北台镇),子孙以国为姓。这支于姓人是于姓的正宗。另外,据某些于姓谱书记载,两晋十六国时,居住在东海郡(今山东郯城)的于姓人有随鲜卑拓跋部北迁遵从鲜卑习俗改姓勿忸于氏的。直到拓跋部建立北魏,这支已经改姓的勿忸于姓人又跟随大批升游鲜卑人南下,到孝文帝时期,随例恢复了原来的姓氏。

    唐时,有一支复姓淳于氏改姓了于氏。相传淳于姓的远祖为炎帝,两周时被分封在淳于(今山东安丘),奉祀炎帝香火,这批人便以地名为姓氏,姓淳于。后来因为避唐限宗李淳的名讳,改为单姓于而去了“淳”,单姓一个“于”。

    又有传于姓来源于汉代山东东海郡的干。东海郡是现在山东的郯城。于姓人在发展中返胡形成了各自的名门望族。 叔的后代知名于东海郡,便以“东海”为郡望。鲜卑勿忸于氏贵显于北魏洛阳,洛阳古称河南郡河南县,他们便以“河南”为郡望。出自“淳于”的于姓人,则以原来姓氏的“河内”为郡望。

    今天,于姓所以能有较多的人口和比较广泛的分布,以及在当代大姓中排名第28位,都是于姓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于姓中,西汉廷尉于定国,东汉名将于禁,北魏殿中尚书于洛拨征北将军于劲,隋朝江南行军总管于仲文,唐朝工部尚书于颀东海郡公于休烈太子太师于志宁,元朝兵部侍郎于钦,明朝兵部尚书于谦、监察御史于敬,清朝直隶总督于成龙、江苏巡抚于准,以及现当代人于眉、于方舟、于学忠、于光远等人,都是于姓名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