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梵高的星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等激励性的思想情感让观者懂得如何重新面对生活。如梵高的作品《星空》,观者仿佛与艺术家站在同一个窗台,没有生活中的功利性追求,虽然内心充满了不安、忧郁,甚至狂躁等负面情绪,但是在星空下,这种纠结便在更宏大的空间中显得微不足道,内心反而雨过天晴,孕育着希望。那么,美术鉴赏梵高的星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这幅星月之夜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宇宙进化)感受...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的蠕动着.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在夜空中放射绚丽的色彩...... --"世界名画与巨匠-凡高"
?t=1324981377488
建议去看看《梵高传》这本书。星月夜属于梵高晚期的作品,作品有很强的主观意识,是对作者本人心境及思想的真实再现。同时,观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也会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果你并非该专业的人士而又很喜欢这幅画,应该是因为你拥有与梵高对该作品的相同感受,至少是接近的,能从你的角度去理解并感受它就是最好的。
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250025002500250025025002500230202020020
写作思路:可以从该画作的主题以及构图、色彩这几个角度进行鉴赏,中心要明确,语言要通顺等等。
正文:
《星空》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
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
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创作《阿尔的吊桥》;同年与画家保罗·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
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89年创作《星空》。1890年7月,梵高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整个画面被一股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脱离现实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
一、基础本质层面
《星空》是梵高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其使用的画布、油画颜料等物质载体以及色彩和线条等形式符号都具有其独特性。初观画作,明亮的月光、明黄与煞白的星星形成强烈对比,墨绿的柏树则呈现出不安定的氛围,远处的蓝色山峰、村庄与天空形成宁静的对比。梵高在画作中巧妙运用线条,使用弯曲的长线和破碎的短线构建了整个画面。天空和柏树主要运用了弯曲的长线,形成漩涡状的天际和动态的植物;而山坡、教堂、村庄则主要运用短线条排列,形成对比,增强画面的动感。这些物质载体和形式符号是客观存在的,是观者在欣赏作品时首先接触到的,是产生美的必要条件。
二、中介本质层面
《星空》展现出的奇幻景象显然脱离了现实,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梵高在创作时并未简单地复制现实中的星空或柏树形象,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改造,创作出了如银河般的星空和如燃烧的黑色火焰般的柏树,体现了艺术家创作时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对于观者而言,作品以特定的形态呈现,具有客观的稳定性。观者以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星空为基础,通过回忆和主观选择,对星空世界进行重建和改造。因此,观者眼中的星空与艺术家艺术作品中的星空有所偏离,即艺术形象与记忆中的形象有所区别,带有主观性。
以上就是美术鉴赏梵高的星空的全部内容,梵·高通过这幅画作不是想用浩瀚的宇宙来反衬出人类的渺小,令人类生出畏惧之心,而是传达出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天空中飞卷的星云,好像在旋转着跳舞,好像鲜花一样怒放,那柔韧的枝条虽然力量微薄,却无畏地抽向天空。而直上云端的巨大柏树,形如一团黑色的火舌,不屈地奋力伸展着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