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卫拉特蒙古历史,卫拉特蒙古是蒙古人吗

  • 历史
  • 2023-04-22
目录
  • 卫拉特蒙古族
  • 四卫拉特史
  • 厄鲁特蒙古
  • 绰罗斯与卫拉特
  • 卫拉特蒙古和哈萨克

  • 卫拉特蒙古族

    卫拉特蒙古,在清代又称额鲁特蒙古或厄鲁特蒙古。明衡裤末清初,卫拉特有四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土尔扈特西迁后。原附属于杜尔伯特部的辉特部加入四部行列,又组成卫拉特四部。四部中准噶尔和杜尔伯特贵族姓绰罗斯,和硕特贵族姓博尔济吉忒,辉特部贵族姓伊克明安,土尔扈特贵族姓氏史书不载。

    卫拉特蒙古各部游牧于巴尔喀什湖的以东以南和湖的咐迹简周围区域,崇德初年开始与清朝有贸易往来,清廷对于西北边州宏陲的游牧部落是十分重视的。康熙年间噶尔丹入侵喀尔喀,深入内蒙古,兵锋遥指北京,造成对清廷的极大威胁,自康熙朝开始,采用武力征服和政治招降等手段,历经雍正一代,直至乾隆年间才得以征服卫拉特蒙古。

    四卫拉特史

    曾经俘获明英宗,使明朝折翼的蒙古瓦剌,最终的结局:是蒙古瓦剌部族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在北京紫禁城下谈早被他击败,退还沙漠以后,被鞑靼部族打压逐渐没落了。明正统十四年期内,蒙古族的瓦剌率铁军精神南进,明英宗那时候锈与骨,总是以为自身很厉害,在无心人的挑拨下盲目出战,结论被蒙古兵围住在土木堡,明英宗兵败,自身也变成瓦剌的俘获。

    这一场战争给明王朝产生的伤害不容小觑,那时候仍在任兵部侍郎的他立刻加强防御力,提前准备积极主动迎战。果真同一年的十月十一日,声名鹊起的瓦剌军直追大门,将明英宗放到德胜门外的一个空房内。以后,瓦剌与他进行战争,此次的瓦剌军显著气魄不够,迅速被明军惨败,直到瓦剌军撤出边塞,这一场战争才完毕。

    瓦剌军惨败后,好像此后失去足迹,没有人了解这些人的动向。瓦剌属于蒙古人的一支,也就是所说的西蒙古,本在蒙古高原地区的中西部,这里生存条件和大草原群体相距非常远。当时成吉思汗西征的情况下,驯服了蒙古,并和蒙古军结成家人,因而当时的蒙古军真实身份或是较为高贵的。因为蒙古军一直在漠西远居,针对元末明初的战争一直都没能参加。直到宋钦宗北逃,瓦剌才从蒙古里提取出来,变成自主的一支。在辽东那里操纵着古丝绸之路,日常生活也渐渐越来越繁荣富强,渐渐地的强悍下去。

    鞑靼的没落为瓦剌的兴起也保证了机遇,也就拥有之后的“土木堡之变”,要不是提前准备不够,被他击败,瓦剌有可能便是复辟清朝的先驱者。在被明朝军队打跑后,瓦剌又遭到滑铁卢大学。没落的鞑靼深谋远虑,又逐渐活泛下去,为了更好地争夺地界,将瓦剌逼退还大西北,在明朝末期的情况下迁到了峨嵋往北那块地方斗帆,在汉文历史资料中被称作卫拉特蒙古。这一卫拉特蒙古也被分成四部,即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准噶尔与和硕特。之后土尔扈特往西面转移了。直到清代的情况下空侍雹,土尔扈特部才又返回了东面,她们也就是瓦剌的在其中一支。

    厄鲁特蒙古

    从俄罗斯仔仔西伯利基戚袜亚地区迁移过来的,在曾经是属于俄国血脉,后来来到了蒙古,融入了当地的生活,逐搏激渐成为蒙古部落

    绰罗斯与卫拉特

    1、瓦剌唤羡(wala、瓦那,异于瓦刺waci。自芦链差称是卫拉特。卫拉特语:??рд。西里尔字母:Ойрад):是古代西部蒙古民族,瓦剌先世为“斡亦剌惕”,原居住于叶尼塞河上游八河地区。

    2、瓦剌史上建立过多个国陪皮家,用托忒文。元朝称斡亦剌惕、明朝称瓦剌(Wǎlà/Wǎlā)、清朝称卫拉特,后来也称漠西蒙古等。

    3、与蒙古人的关系:从并列到纳入。1640年9月喀尔喀和卫拉特的领导们制定的《蒙古—卫拉特法典》条款称双方为“蒙古和卫拉特”,当时双方都认为瓦剌人非蒙古人。后来划入广义蒙古族,被称为漠西蒙古、卫拉特蒙古。

    4、来源:最初居八河地区(今叶尼塞河上游的八条支流地区),元代时开始南下,居阿尔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广阔草原的西北部。

    卫拉特蒙古和哈萨克

    额济纳土尔扈特部,是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的一个组成部分,蒙古族土尔扈特是卫拉特之一部,卫拉特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因此,要了解额济纳土尔扈特的由来,就不得不从卫拉特说起。

    卫拉特是蒙古民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于1207年归附成吉带姿简思汗,为建立元朝立下汗马功劳。从元朝灭亡后到被清朝征服的300多年间,卫拉特各部曾三次结盟,两度建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在蒙古族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1437年至1502年期蠢裤间,在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直到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北起安卡拉河、贝加尔湖,南至长城广阔的土地上,曾形成了早期四卫拉特联盟。由额鲁特、土尔扈特、和硕特组成一个卫拉特,由辉特、巴图特、土默特组成一个卫拉特,由巴儿虎、布里牙特组成一个卫拉特,由东蒙古各部组成一个卫拉特。在这65年期间,早期卫拉特联盟经历了大四卫拉特、卫拉特汗国、小四卫拉特三个不同的阶段。

    1502年,由于早期四卫拉特联盟的主力额鲁特部出征到中亚,归路被堵塞,由留牧故土的各部形成了中期四卫拉特联盟。这四个卫拉特分别是:和硕特、绰尔斯、土尔扈特、杜尔伯特。中期四卫拉特联盟从1502年一直存在到1636年。它的疆域东起阿尔泰山,西抵图古勒湖、喀喇沁尔一带,南从哈密、巴里坤向北抵额尔齐斯河中游的陶布勒河、伊西木河会合处。1628年,土尔扈特和鄂尔勒克西迁乌拉尔河上游,1630年进而占领伏尔加河中游。1637年,和硕特部顾实汗向南占领青海,1642年占领西藏。这样中期四卫拉特联盟疆域东起杭爱山西麓,向西越卫拉特故土、中亚细亚,直达欧洲东南部伏尔加河、顿河流域,北起额尔齐斯河和陶布勒河佳作会合处,南越卫拉特故土——甘肃北部、青海、西藏,与印度接壤。

    1630年至1637年,因土尔扈特、和硕特两部主力陆续离开卫拉特故土,标志着中期四卫拉特联盟的实际解体。自此,在卫拉特故土形成了晚期四卫拉特联盟:由一半和硕特组成一个卫拉特,准噶尔组成一个卫拉特,杜尔伯特组成一个卫拉特,半个辉特代替土尔扈特组成一个卫拉特。1679年,噶尔丹汗以晚期四卫拉特联盟作为基础建立了准噶尔汗国,并试图重新统一蒙古族各部。准噶尔汗国历代统治者的这种努力,遭到了沙俄和清朝的抵制和反对。1755年到1758年,准噶尔汗国被清朝征服。自此,中国北方最后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被消灭。

    从15世纪至18世纪这300多年时间里,卫拉特各部及其联盟曾两度建国:15世纪后叶的卫拉特汗国和17世纪到18世纪的准噶尔汗国。这两个汗国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中亚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卫拉特各部人民在这3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经济方面,农牧兼营,铸造钱币,发展贸易,颇有建树;在军事方面,北进南扩,东征西战,战功辉煌,威振欧亚;在法制方面,1640年颁布《卫拉特法典》,对中亚诸国和我国各民族产生重要影响,且在中国各民族中率先推行普及教育;在文学方面,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等。

    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我国北部和西部的森林和草原,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光荣历史的部落。

    土尔扈特部源出历史上的克烈惕(克列特)部,其早期历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纪的九姓鞑靼,土尔扈特部始称为翁罕,亦称王罕。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史集》记载,翁罕所率的是克列特部落。“克列特”一词,蒙古族古老的形式是Kerlyerd(客列亦惕),现在发音为Kered。土尔扈特一词与克列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列特”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因为翁汗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而土尔扈特方言中的“护卫军”亦称土尔扈特(tougud),因此,克列特便称为土尔扈特。从古老的族源学考证,“克列特”原是土尔扈特的一个姓氏,翁罕的姓就为“克列特”,以后发展成为一个氏族。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廷设立的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南路盟,其中最大的一个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罕旗,各代汗王均属此旗。在西蒙古专门使用的一种蒙古文字托忒文中,“土尔扈特”一词的词根中还有“强大”、“强盛”的意思,在蒙古族普遍使用的胡都木文中,客列亦惕一词的词根中也有“强大”、“强盛”之意,所以土尔扈特一词册谈从客列亦惕一词演变而来。其实,土尔扈特无论从哪一种蒙古文字中,都能找到“强大”、“强盛”之意的词根。还有的史学家认为,土尔扈特人善于骑马作战,缴获俘虏较多,并融合于自己的部落,逐步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因而有了“强大”、“强盛”的名称。汉文原来翻译“土尔扈特”一词还有“剩人”、“余人”或“剩下的部落”、“余下的部落”的意思,意为剩余在俄国的最后一批人、一个部落。对“土尔扈特”一词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释,但学术界认为第一种说法有一定的理由,更接近事实。

    外文书籍中称“土尔扈特部落”或是称1628年西迁到俄国土尔扈特部落为首的卫拉特各部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或“禹尔梅克”,这些都是汉语的音译。“卡尔梅克”这一名称,是巴什基尔看到伏尔加河沿岸来了一群游牧民,惊呼为卡尔梅克,按巴什基尔语,其意为“迁移者”、“迁徙者”、“流浪者”、“西迁者”。这一词意,均被汉、俄、蒙文史学者直译。据帕拉斯的说法,是“留下”、“留下来的人”之意,它似乎表示那些留下来的信仰佛教的土尔扈特人。还有一层意思是,1628年后和鄂尔勒克领导土尔扈特部落西迁至伏尔加河沿岸定居,一些人思乡心重,暂时回了准噶尔盆地。“留下”、“留下的人”就是指当时定居的而没有回准噶尔的土尔扈特部落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