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那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首先是第1次世界大战。嗯,第1次世界大战首先是两大集团的建立和准备。首先是协约国集团和这个同盟国集团。重点理解三对矛盾及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和俄奥矛盾。这三对矛盾是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建立的根本原因。然后是英德的海军竞赛是加剧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后一个关键点是萨拉热窝事件是第1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然后第1次世界大战的这个爆发和过程,主要记忆它的两个战场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东线战场是英法对德作战,西线战场是俄国对德奥作战。重点记住这个凡尔登战役是凡尔登绞肉机,还有坦克的出现,在索姆河战役和一战的海上大决战日德兰海战。然后就是第1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和影响。第1次世界大战结束于1918年11月11日。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战败而告终结。为了分配战后利益,协约国与同盟国召开了凡尔赛和会。嗯,在方案上的和会上重点理解各个与会的大国的诉求和大国之间的矛盾。首先是英国英国试图维护自己的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和全球霸权。不同意过分削弱德国。而法国需要获取欧陆霸权,同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美国和诉求这个海上霸权和全球霸权。英国人需要维护海上霸权,要和全球霸权同时要保持大陆军事。你就与法国人要获取欧陆霸权相矛盾。
高中历史选修都学哪几本?都是什么?
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4、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5、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6、探索历史的奥秘
高中人教版的一共有六册选修分别是:
选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五: 探索历史的奥秘
选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本 ,选修六本
必修一 政治史
必修二 经济史
必修三 思想文化科技史
高中人教版选修共六本,至于选什么,看各省市的安排。高考是四选一。
选修只是在必须的基础上拓展,如果必修没有涉及,选修只是了解,高考时选修是15分的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基本都是课外的。
高中历史人教版有几本选修都是什么
人教版的一共有六册选修分别是:
选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五: 探索历史的奥秘
选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有几本?都是什么名称?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共6本,名称如下: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2:《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广东考纲要求)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
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通常学校会依据考纲要求从中选取1-2本教学,如果你想自学的话可以在网上相关内容学习。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宋明理学
【基础解读】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解读】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我有政治必修四滴!历史选修三我们没上,无法帮你整理。凑合一下吧!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以上就是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全部内容,(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