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坐腔音乐会?二人台是由民歌发展而来的,如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传统民歌演变的唱腔《打樱桃》、《压糕面》,牌子曲则吸收了许多晋剧曲牌、民间吹打乐和宗教音乐。在冬闲季节,人们围坐演唱,尽欢而散。此为“打坐腔”,那么,二人台坐腔音乐会?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摘要: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二人班。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二人台的发展现状吧!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建国前不久才统称二人台。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
一.历史沿革
关于二人台的形成时间和地点,有两种说法:一说清光绪年间(1875-1908)于内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带,在蒙汉民歌和曲艺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民间社火中的汉族舞蹈,创造了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取名“蒙古曲”;一说它是由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曲艺打坐腔结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动作,发展而成。之后,由山西逃荒的难民传到内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而进一步成长起来。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
二人台的显著特点是现实性、生动性和通俗性,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揭露旧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等。其中亦有迷信,色情等消极内容。整个剧情个性显著,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
建国以来,一批传统剧目如《走西口》、《打金钱》、《卖碗》、《拉毛驴》等以新的面貌登上舞台,同时还编创了许多反映历史题材和现代生活的新剧目,如《方四姐》、《闹元宵》、《杨柳青青》、《烽火衣》等都颇受群众欢迎。
扩展资料:
二人台的最初雏形:
“二人台”这门艺术何时流传至阳高,史料没有记载。据老艺人们讲,境内最早流传下来的曲调为《八仙庆寿》,初步考察为清咸丰年间牗1851—1861牍产物。因此可以这样说,早在150多年前,“二人台”已经在阳高有了自己的足迹。
应该说,“二人台”艺术是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在明朝末年,每逢过年过节和农闲的时候,一些闹红火的人便聚在一起。在屋内、院落、村头、广场进行地摊演唱。既不装扮又不表演,唱的都是民间流传的小曲小调,有《过大年》《刮大风》等等,这种娱乐活动当时被称为“打坐腔”,这就是“二人台”的雏形。
对于一种戏曲的发展来说,倘若只是民众的自我娱乐表演,而没有专业的戏曲发展机构,那么就很有可能无法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甚至导致难以持续发展。下面,要介绍的就是关于二人台戏曲的发展阶段,一起到二人台文化中了解吧。
根据资料记载,二人台的发展经历了“打坐腔”、“打玩艺儿”、“风搅雪”、“打软包”、“业余剧团”和“专业剧团”六个阶段。
1、打坐腔
二人台是由民歌发展而来的,如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传统民歌演变的唱腔《打樱桃》、《压糕面》,牌子曲则吸收了许多晋剧曲牌、民间吹打乐和宗教音乐。在冬闲季节,人们围坐演唱,尽欢而散。此为“打坐腔”,最早产生于唐家会、河会,时间是清道光前,著名艺人张三堂等。由于歌手们演唱时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加以表情动作,打坐腔逐渐发展成“打玩艺儿”。
2、“打玩艺儿”
其名源于“社火玩艺”,是河曲民间春节文娱活动形式的的总称。
3、“搅风雪”
光绪九年,唐家会三官社组织“道情班”和“玩艺班”穿插演出,人称“风搅雪”。
4、“打软包”
“打软包”就是由班主领班,大伙搭班,组成的职业性演出班子,每班不过十人左右。因其服装道具简单,不过装几个包裹,故称“打软包”。
5、业余剧团
解放后,二人台获得了新生。
二人台作为只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一种地方小戏,中国人对它的了解很少。比起现在东北二人转火爆大江南北的场面,这二人台何止是冷清可以形容的。倘若再不加以资助与保护,相信灭绝于人世是迟早的事。二人台与二人转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是颇类似的,都是属于地方小戏,但境域的天壤之别,却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先介绍一下二人台
二人台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地方小戏。所谓小戏是相对于京剧,越剧,豫剧这些个全国姓大戏种或是地方性大戏种。二人台的主要分布范围,包括河北的西北部,山西的北部,内蒙古赤峰到包头的之间地带,以及陕西和宁夏的一部,从地域面积上来说相对广袤的东北地区也要小一点,况且在这些地区还有晋剧,秦腔,河北梆子这样的地方大戏,所以二人台的生存环境的艰难是不能与二人转比较的。二人台又分为东路二人台与西路二人台,大致的分界线我个人通过研究认为,应该从呼和浩特至大同这一纵线为界,以东则为东路二人台,主要包括河北的张家口地区以及内蒙的锡林浩特地区。以西则全属于西路二人台的范围。
在表现形式上,二人台可以顾名思义的去理解,就是两个人的舞台,但这些年为了扩大二人台的影响力,又有了多人表演的二人台,但这多人二人台我却总觉得破坏了二人台的原汁原味。
清末明初,在土默川(敕勒川)一带出现了二人表演的小班子,起初,只有一丑一旦,以“摸帽戏”的形式分饰多种角色,后来进一步发展成扮演固定人物的民间小戏——二人台。
清朝末年,在蒙汉民歌和“丝弦坐腔”基础上,吸收山西河曲一带传来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成。
在二人台的形成过程中,蒙古族民间艺人荣双羊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国初年,荣双羊改变“丝弦坐腔”形式,开始分角色化妆演唱,对二人台的定型、流传和发展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使二人台艺术在演出中出现了重大突破。
荣双羊曾来河套的安北、五原、临河一带演出,把二人台艺术带进了河套地区。
1931后,计子玉、樊六的二人台小班曾入套在安北、五原、临河等地流动演出。
其中计子玉还在河套教出了不少徒弟。
1933后,河套开始有了固定的二人台职业小班。
截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巴盟地区共有二人台职业小班20至30个。
这些小班少则5人,多则十几人。
其中比较有名气的二人台小班有樊二仓、宋其子小班,活动于五原县和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部分地区。
霍存柱、刘毛匠小班,活动于临河、杭锦后旗地区和磴口县部分地区。
于八、朱银全、张根旺小班,活动于狼山湾及乌加河一带。
以上就是二人台坐腔音乐会的全部内容,二人台是融合民歌、舞蹈、曲艺、牌子曲为一体的地方戏曲剧种,是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的地方戏剧。一、二人台二人台又叫双玩意儿,二人班,起源于山西,繁荣在内蒙古,是一种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陕西,河北的传统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