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土家族的历史,土家族的发展历史

  • 历史
  • 2023-05-01
目录
  • 土家族的形成历史
  • 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
  • 土家族有什么民族历史
  • 土家族在古代是匈奴吗
  • 土家族古代是哪个国家

  • 土家族的形成历史

    土家人是巴亩蠢人演变而来,是巴人的主体后裔。巴人是中国西南的远古民族,形成和得名于夏商之际,活动于商代后期到南北朝。

    巴国和楚国是最重要的邻国,巴楚斗争几乎贯穿巴民族全部历史。随着楚国势力的不断强大,巴国受到压迫越重,巴成了楚脊伏的附庸国.这也是巴国势力范围从汉水.清江一带逐渐向西南重庆迁移的重要原因。入川后,巴国与蜀国因统治者族属相同,发展友好。不料与此同时,川北面的秦国推行“商鞅变法”,国家很快强大起来,就在公元前316年,秦国伐蜀,蜀国灭亡,秦国随及挥师东进,俘虏巴王,迅野陪灭了巴国。至此,巴国历史结束。

    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

    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 。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

    “土家”作为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土家族的建筑: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

    民居结构分为正屋、厢房和司檐:正屋大多为三间,中间一间为堂屋,前面有“吞口”;在正屋两头前面并与正屋垂直的两间为厢房;正屋后面的为司檐,也称拖檐。家庭富裕的建成四合屋,四合屋的前面称门楼子,中间为天井。

    土家族的住所一般为一正两厢,也有一正一厢的,其中厢房为吊脚郑清毁楼。吊脚楼的地基低于正屋的地基,在其地基上竖立十几根木柱,木柱上铺木板(楼板),以木板为壁,一般二至三层。吊脚楼的前面有阳台,两边有走廊。

    阳台和走廊排柱悬空,悬柱的末端正皮有圆锥形雕饰,名为吊进瓜。阳台和走廊的栏杆多由木条组成,富裕之家在栏杆上雕龙画凤,在窗子和门上精雕细刻。

    阳台的屋檐为飞檐翅角,其遮檐用长条木板钉封檐口。鄂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因前有阳台、两边有走廊,互成转角之势,故名转角吊脚楼。吊脚楼集建筑、绘画喊备、雕刻艺术于一体,是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土家族有什么民族历史

    在我国湘西、鄂西一带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约有五百七十万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

    没有本民族文字,长谝岳词褂煤何摹>?蠖嗍?良胰硕纪ㄓ煤河铮?糠秩思嫱?缬铮?鲇浪场⒘?揭恍┢?У厍??换峤餐良一啊?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称汉族为“客家”。

    二千年以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那时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或“散含迹五溪蛮”。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一说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后),由彭咸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

    这些说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有一点可以断定。

    即大约自五代以后冲并,湘鄂西地区土家族这一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逐渐形老埋成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间,境内山岭重迭,岗峦密布,武陵山脉横贯期间,酉水、澧水、清江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

    山区森林密布,梯田满岗,种植水稻、玉米、薯类、麦类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苎麻、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区多种经营中的主要项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经济林木有松、杉、楠、柏等。

    此外,贵重的药材、水产与地下矿藏也很丰富,特产娃娃鱼是闻名中外的珍贵动物。

    土家族民俗

    跳丧舞

    土家族跳丧舞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

    老人逝世,停灵枢于堂前数日,亲属邻里前往吊唁。

    入夜,“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人解寂,慰新属节哀。

    土家人热爱跳丧舞,“听到鼓声响,脚板就发痒”。

    跳丧舞的特点基本与土家族摆手舞相似,手脚同边,舞净豪放,动作平委、舒缓们着节奏强烈的打示波器乐,舞者边跳边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

    适合男女老幼齐跳,舞蹈词汇健康,一般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抚育以及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为主。

    土家跳丧舞集歌、舞、吹、打于一体,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跳丧舞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表现了土家人对祖抚的崇拜。

    2、板凳龙

    是土家族以板凳作“龙灯”的舞蹈形成。

    两人、三人均可,两人舞是一前一后,三人舞是前二后一。

    舞蹈动作有“河鹰展翅”、“雪花盖顶”、“黄龙缠腰”、“猛虎下山”等。

    活动时间多在农历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

    喜庆节日亦有之。

    灯戏

    灯戏是流行武陵山区民间的地方戏种。

    其特点有四:一是服装简单,一件官衣、一顶纱帽、三副口条、一把剑足矣;二是人物少、生、旦、丑三行,出台常为一男一女,最多不超过4人;三是器乐不多,文场只需1人用“大筒子”伴奏,武场增加鼓、锣……,四是不择演出场所,院坝、广场皆可。

    灯戏因演出意义不同而名称各异新春宵,欢度佳节,称“贺新灯”,清明祭祀,称“清明灯”,寿诞祝寿,称“寿灯”,男婚女嫁、抱子添孙,称“公灯”。

    灯戏剧目肯60多个。

    女儿会

    女儿会原是土家族(苗族也有)青年谈情说爱的传统习俗节日,农历五月实三、七月十二举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赶会。

    旧时,女孩平素不得出门,唯这天去集于会,故称“女儿会”。

    欲择夫婿的女孩儿,着衣多层,内长外短,以让所有好衣裳都能被人看到。

    赶会时,稍带一些土产山货,佯装赶集售物。

    欲觅对象的男子则身背空背篓,佯装购物,相中那位姑娘,便近前“购物”。

    在一场风趣的“计价还价”中各显聪明才智,进行互相了解。

    如物价看涨,表明姑娘不答应,不伙子应知趣走开,否则便会挨骂。

    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许,双方退出闹市,找一僻静处自订终生大事。

    薅草锣鼓

    土家人谓水稻中耕为薅秧,玉米中耕为薅草。

    此两项农事,均值盛夏时节,难免疲劳困倦,为振作精神,调节心身,即伴以锣鼓助兴,故谓薅草罗鼓。

    薅草锣鼓一般是一锣一鼓,自敲自唱,唱词多为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类,也有说唱历史故事的,此外,说唱人还时常即兴发挥,开玩笑逗趣,起鼓劲加油的作用。

    6、注米年肉

    土家族人为祝愿年吉庆有余:有米有肉,特以上好腊肉拌糯小米蒸制成菜,供“团年”时合家品评,以米、肉为题讲四言八句求吉利。

    南剧

    南剧取施南府之“南”字而名。

    又因其音乐系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似“秦腔”)三大声腔组成,又与公傩戏、灯戏、本地山歌及祭祀音乐等汇融,故成为一种得具特色的剧种。

    南剧音乐由锣鼓谱和曲牌乐组成,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文武兼备,文戏武唱,气功武术杂于其中。

    剧种多为传奇戏和历史故事剧,传统剧目近千。

    8、傩戏

    傩戏是在民间习俗的酬神还愿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一种地方戏曲。

    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傩戏分“正八出”和“外八出”两种,“正八出”统属巫教仪式,“外八出”是有情节的折子戏和连台大戏。

    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

    傩戏以古朴、简单、生活化而受乡村人民喜欢。

    乡民逢酬神祭祖、祝寿、添子、婚丧、荣升、金榜题名、迎神赛会以及消灾求福、冲难去邪,皆演傩戏。

    过社

    土家人重视春社,即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

    社日前十天便有过社者,过社的主要活动有二,一是上坟祭祖,但祭扫新坟不过检;二是吃“社饭”,即用艾篙末、野蒜、地米莱、豆千粒、腊肉丁为佐料蒸制的糯米饭,亲邻好友,彼此馈赠以示和睦团结,社日禁锄犁,否则会妨农事。

    陪十姊妹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

    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十姊妹转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告结束。

    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哭骂媒人。

    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流传在武陵山区土家族集散地的一种古老传统的土家工艺织锦。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

    西兰卡普即为土家族人的花铺盖,系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被誉为土家族工艺美术之花。

    西兰卡普,在北宋时期就名噪一时,这种用棉纱彩织的布,当时是土司朝拜皇帝的一种贡品。

    同时,土家人也用来美化自已服饰。

    到了近代,色彩热烈鲜明,纹样丰富,成了土家姑娘的陪嫁品之一。

    据说,这种陪嫁品必须要新娘新手纺织,花样由新娘自已构思,图案是花鸟虫鱼和各种几何图表,织工精细,色彩绚丽、样式古朴典雅,质地精良。

    西兰卡普讲究花纹图案和做工精细。

    被面上的花纹图案,由各种彩色丝线纺织而成,花卉和图案达100多种。

    西兰卡普一般每幅宽约50厘米,3幅连缀可做被面,单幅可做枕巾、围裙、桌垫、脚被等。

    过月半

    土家人更重视过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本来是农历七月十五为月半节,但因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姑娘,这在时间上就有“婆家过月半走不脱,娘家过月半必须去”的矛盾,于是订七月初一至十五,均为过月半。

    过月半的主要活动是祭祖,以纸钱封包,写已故亲长名字,焚于户外,扬声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银钱,并以香、烛遍插小径,谓之路烛,化钱于野外,施给孤魂游鬼。

    冬科喹

    是流行在土家族青年男女中的一种小乐器,它的制作是简单,只要用三四寸长的小毛竹一节,凿四个小孔,内装一个小活舌,即可吹奏。

    土家族青年男女都吹冬冬喹,一般在劳作间歇或闲暇时,或蹲在古树下,或立在小溪边、竹林中,或三、五人齐奏,或一人独奏,他们眼望长空,吹奏着自己的心曲,那种古想方设法悠扬的曲调,令人陶醉。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土家族有个妇女叫冬冬,她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常常帮助另人织土花被面,织蛇皮花带,做鞋,缝衣,因此土家人都喜爱冬冬。

    后来冬冬的丈夫被抓去给土王爷相等王宫,冬冬的丈夫临走时说:“在桃花开的时候,我就要回来的。

    ”到了春天,冬冬坐在桃树下,望着桃花开,等候丈夫回来,等得苦闷,她随手折了根毛竹,凿了小眼,留了活舌。

    对着桃花吹奏起来,以寄托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桃花开了,桃花落了,丈夫还没有回来。

    第二年也如此,第三年冬冬正吹小竹管时,飞来一只小喜鹊歇在桃枝上,对冬冬报信说:“不要吹了,丈夫死了,不要吹了,丈夫死了。

    ”原来冬冬的丈夫被折磨死了。

    冬冬听得恶讯,也在桃树下活活哭死了。

    冬冬死后,每当桃花盛开的时节,在夜静更深的夜里,还可听到这悠扬凄楚的声音。

    土家族人民为民思念冬冬,也照冬冬生前做的小竹管吹奏,同时把这小乐器取名叫做“冬冬喹”,“喹”是“吹”字的变音。

    过赶年

    南方人过春节多叫“过年”,而土家人的春节叫“过赶年”。

    赶年是土家人的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所谓“赶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提前一天或两天(即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过年,对此土家人有自己的传说解释。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先民随胡宗宪将军征计倭寇,一年,春节将至,倭寇未除。

    远离家乡的土家人在腊月二十九那天就提前过了年,总帅大犒将士,激厣斗志。

    将士们在丰盛的庆贺之后,养精蓄锐,军心大振。

    第二天(除夕)乘倭寇没有防备之时,发起进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为了纪念祖先,土家族从此总是提前过年,并称之为过赶年,以此为每年最盛大的节日。

    土家人过年,还要杀年猪、春糍粑、做点心。

    特别是这个年糍粑,很有特色。

    打糍粑多在腊月二十七这天,而且常常是左邻右舍几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着欢笑与和谐。

    方法是:把糯米蒸熟后,用特制的粑槽、粑槌打糅,然后再压成扁扁的。

    糍粑打好后,总是五个一串串起来,另外还要做五个大粑,他们叫“库弄糍粑”。

    原来这种粑粑是用来向土五进贡的,后来没了土王,但习久成俗,也就相沿至今。

    据说,如果哪家不做大糍粑,一年都会不吉利。

    六月六

    古历六月初六日,是土家族纪念古代英雄覃厘的盛大节日。

    这一天,土家山寨喜气洋洋,杀猪、宰羊、打糍粑、做豆腐,把远方的客人接来家里作客,家里的衣服都拿出来晒一晒,女人们在溪流里洗头发,晚上灯笼火把,还要在摆手堂里跳摆手舞。

    传说有一年,土家族聚居的地方闹饥荒,覃厘的老娘活活饿死了,有一晚老娘给覃厘托梦,要覃厘栽上一山南竹,在堂屋里练三年六个月的箭,等到鸡飞狗上屋的时候,把箭向北方射去,就可以射死皇帝,登上皇帝的座位。

    覃厘听了老娘的话,在后山栽了山楠竹,自己关起大门在堂屋里练箭,嘱咐嫂嫂等到满了三年六个月,看到鸡飞狗上屋就喊他。

    过了三年,嫂嫂等得不耐烦了,把黑狗放在屋上,把鸡赶得满天飞,然后高声喊覃厘,说是三年六个月了,鸡飞狗上屋了。

    覃厘听得嫂嫂的喊声,慌慌张张地开了大门,然后拉满弓,连发三枝箭向北方射去。

    箭一射出,后山的楠竹根根炸破了,他们还没骑上马背,射出的箭也没有射中皇帝。

    皇帝拔出钉在龙位上的简杆一看,上有“湖广覃厘”四个字,于是派兵马大元帅带五千兵开到上湖南捉拿覃厘。

    覃厘和嫂嫂躲进大山,躲了三年六个月,兵马大元帅好象海里寻针,没见覃厘的踪迹,安排回朝日期,谁知覃厘在山沟里洗澡,背上三务金龙闪闪被官兵看见了,于是被抓住解到京城,关进监牢里,嫂嫂也跟着到京控望覃厘,嫂嫂嘱咐覃厘说:“你只要说背上的金龙是画成的,皇帝就会放你。

    ”第二天皇帝亲自审问。

    皇帝看到覃厘背上的金龙,本不敢杀他,问是生成的还是画成的,覃厘记得嫂嫂的嘱咐,答应说画成的,皇帝听说是画的微微一笑,吩咐刀斧手拖出去斩了,嫂嫂赶到杀场,抱住覃厘痛哭,血溅在她的衣服上、头发上。

    覃厘被杀之后,天地不分,日月不明,鸡犬不叫,皇帝知道杀错了,皇帝 *** 龙袍,不登龙位,让覃厘的阴灵穿一龙袍、坐一天龙位,做一天皇帝。

    土家族人在这天晒衣服也叫晒龙袍,就是覃厘做一天皇帝的传说,这天女人们洗头发,也是因为血油在嫂嫂的头发上留下的故事。

    现在土家地区流传有“三年都等了,却等不起六个月”等俗语都是指的覃厘的故事。

    牛王节

    土家族的祖先从事农耕较早,从古以来养成爱护耕牛、尊重耕牛的传统。

    每年古历四月十八日,定为牛的生日。

    这一天,土家族人都要给牛做生日,哪怕春耕生产很忙,到了四月十八那天,也要让所有的牛休息一天,还要给牛煮稀饭,主人还要恭恭敬敬的念一首《祝牛王词》。

    据说念到这里,老牛眼泪汪汪,感到主人讲到它的内心之处。

    相传,牛王原是天的一员神将。

    一天,他陪着玉帝在南天门观看凡间风景,当他看到凡人没有饭吃,一个个面黄肌瘦,就向玉帝求情,给凡人送粮食种,让凡人吃胞肚子。

    玉帝答应了牛王的要求,但嘱咐说:“叫凡人三天吃一餐吧。

    ”牛王欢欢喜喜来凡间,给凡人送了许多种子,并教给耕种的方法,但他慌慌张张把玉帝的话传错了,说一天吃三餐。

    凡人有了粮食,一天吃三餐,肚子胞了,日子过好了,个个吃得肥胖胖,没有事做,敲着鼎罐盖唱歌,闹得玉帝不安宁。

    一天,玉帝对牛王说:“凡人吃了饭没事做,你到粮食地里撒些草籽种,后业粮食地里长满了青草,薅薅草草吧。

    ”这回牛王又把玉帝的话听错了,走一步撒三把草籽种,后来粮食地里长满了青草,薅也薅不完,人们边薅骂,骂玉帝害死了凡人,骂得玉帝不耐烦。

    一天,玉帝把牛王叫来说:“都是你把好事做坏了。

    凡人功夫做不完,你下界帮凡人拉犁拉耙做阳春去吧,饿了就吃地上青草。

    ”四月十八这天,牛王下凡了。

    从此以后,后王老老实实地给凡人做事,帮助凡人拖犁拉耙,一年苦到头不得歇气。

    饿了就吃青塞肚皮。

    人们为了报答牛王,于是把四月十八日定成牛王的生日。

    “四月十八牛歇驾”,直到现在,这个古朴的风俗还牢牢保持着。

    堂屋

    土家发居一般依山而建,律明三暗王布局,两厢吊脚楼,正房中间为堂屋,堂屋上设香盒(神龛),供奉名路神主。

    堂屋子是土家人祭祀活动的神圣之地,也是举办婚丧嫁娶重要仪式的场所。

    尤其是每遇年老亡故的丧事,土家人都要在堂屋举行跳丧舞的悼念活动。

    土家人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因而丧事喜办,用欢快热烈的跳丧舞悼念亡灵,活跃气氛。

    所以,《随书》志上说:“老人死,置尸棺舍,领里少年,各持弓箭,绕棺而歌,以箭扣弓为节,歌其生平乐事以致终卒。

    ”从这段史志看,这很可能是巴人最早的“跳丧舞”,其意是远古的人们用弓箭驱邪防鬼,为亡者歌功颂德,相似于现在人们为死者开追悼会。

    土家族在古代是匈奴吗

    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认为从《核旦掘十道志》等书的记载和唐代刘长卿、刘禹锡等人反映湖南风习的改核诗词来看,“巴人”的确广泛进入湘东北、湘西和沅、湘流域;今湘西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比兹卡”),历史上巴人聚居与活动区域内的有些地名,读音与“比兹”近似。

    巴人的姓名、族名等,也有些和“比兹”的读音近似;巴人和土家族都有关于虎的故事与神话;巴人崇拜白虎神与土家族相同;巴人与土家人的姓氏一部分相同。

    明代,土家族人民曾被征调到东南沿海一带与汉、壮、苗、瑶、畲、仡佬、回等族人民一起,共同抗击倭寇的侵犯。在嘉兴王江泾等战役中,永顺、保靖的“土兵”(土家、苗族士兵)屡建战功,被评为“东南战功第一” ,充分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鹤峰土家族人民因不堪忍受土司的残酷统治,纷纷起来暴动,迫使土司畏罪自缢。1795—1797年,黔东、湘西爆发了苗族人民反封建迟绝的起义,得到土家族人民的热烈响应。

    清咸丰年间,在震撼全国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贵州土家族和苗、侗、仡佬、汉等族人民一起,以白莲教的支系灯花教为纽带,高举义旗,组织了红、白、黄等号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表现了土家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

    土家族古代是哪个国家

    古巴国人遗民、古庸国人遗民、古楚荆湘地区的遗民是土家族的早最的雏形,野差这些国家灭亡后,子民还是在这个区域生活。由于湘西、鄂西、巴东是离中原最近的山区,中原汉族一遇战乱就迁徙,一部份南迁,另一部份就进入了这一山区生活。

    土和链家人是古国遗民,不会像苗人那样拒绝容纳汉人,所以土家族与外来的汉人大量的混血融合,早期是融合中原、燕赵、关中逃难过来的北方汉人,元明清时融合安徽、江西移民过来的南方汉人,并且融合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居住在与苗族相邻地方的土家人又会有点苗化。

    土家族语言是古巴国土话,土家人因为很早就和汉族融合,所以大部份土家人在汉代就说起了汉语,明清时说起了西南官话,也有极个别的土家人生话在极度闭塞的深山苗区,不与外界汉人联系,也不与汉族融合,甚至都不与汉化后的土家人通婚,所以还是保留了古巴国语言。

    土家族在融合时保留了当地的巴楚文化基因,又有一点苗人的风格,山区闭塞贫瘠。因常起战事,所以勇武好战,生活风气也有些粗鄙,民俗即独特又多元,常被山外的汉人误称“土蛮”。由于土家人的服饰与客家人十分相似(除了头饰),所以苗族也一直认为土家族是客人。

    我父母都是土家族,父亲的祖上是清朝时江西吉安移民过来的汉人,母亲的祖上是明朝时安徽合肥过来戍边的汉人军户,家里都有族谱可查。汉族英雄冉闵的后人现在也是土家族。几乎所有的土家族人都有汉姓,只要家里有族谱的都可以查到汉人祖先,所以土家族几乎999.99%是纯汉人。因为巴国人与汉人血统完全一样,同祖不同支,语言有区别,庸国楚国就更是汉人了。

    说土家人是一支具有巴楚苗风唤脊孙的汉族山民支系也是没错的,DNA的分子学的检测和人类学家,历史学家都支持这一说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