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地理

地理必修一,地理必修一目录

  • 地理
  • 2023-05-03
目录
  • 高中历史必修一pdf
  • 地理选修五电子课本
  •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 地理必修三思维导图全部
  • 地理必修一目录

  • 高中历史必修一pdf

    【 #高三#导语】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毁型盯相结合,尤纤和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 考 网高三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助你金榜题名!

    1.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租滚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2.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南昆铁路自广西首府南宁至云南首府昆明,沿途经过地质条件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是我国已建成铁路中技术水平的铁路。是我国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有利于开发当地丰富有色金属资源和优质旅游资源,改善西南交通,促进经济发展。

    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西至喀什,沿途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我国重要长绒棉生产基地。

    西气东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到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对于西部: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本区经济发展;

    对于东部: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利于经济发展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大气环境质量。

    欧洲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①气候湿润,水量丰富;

    ②地形平原辽阔,水流平缓,河网稠密,河流通航里程长。

    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分类(按性质)

    (1)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2)寒流:是指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2.影响因素: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前进时,受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变化。

    3.主要洋流及分布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北半球冬季)

    (2)中低纬海域——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考点:洋流及其分布

    1.洋流分布与风带的关系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

    2.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环流的区别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图甲)。

    (2)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图乙)。

    3.洋流分布规律的应用

    (1)依据环流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如果大洋环流方向呈顺时针方向且位于中低纬度,则该海域肯定位于北半球。

    (2)依据洋流性质判断纬度位置

    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的,位于中低纬海域;大陆东岸是寒流、西岸是暖流的,位于北半球中高纬海域。

    (3)依据洋流流向判断季节

    北印度洋海域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时,为北半球冬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时,为北半球夏季。

    考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般思路

    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以下特点:寒暖流交汇或冷海水上泛(从海底带来营养盐类);沿海大陆架地区(通过光合作用自己生产营养物质);河流入海口地区(河流从陆地上带来了营养盐类)。

    (1)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是: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等。

    (2)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

    4.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1、【天体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

    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5.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一)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1.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3.如果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的半圆为昏线,以西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如果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0°,即晨昏线。

    4.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二)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问的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地理选修五电子课本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摘要

    1.天体和天体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 宇逗滚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 对地球的影响

    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 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山圆余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摘要

    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 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腔碰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知识摘要

    1.水圈的组成,水圈中水体的组成及作用。

    2.水循环、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不同类型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

    3.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规律,洋流的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 水圈的组成

    1、海洋水

    2、陆地水

    (1)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沼泽、冰川

    (2)地下水

    二、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循环

    2、海上内循环

    3、陆上内循环

    三、洋流

    1、概念:海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做大规模运动

    2、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3)西风漂流

    3、洋流的地理意义

    (1)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形成大渔场

    (3)对航运事业的影响:顺洋流快,逆洋流慢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摘要

    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

    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 地球内部

    1、 地壳

    (1) 分层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 地幔

    3、 地核

    二、 岩石圈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 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摘要

    1.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2.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

    3.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要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地球四大圈层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生物循环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各个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结合教材及相关事例加以巩固。

    知识结构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概念: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各要素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2、成因: 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影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摘要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记忆各个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对应的气候类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3.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身边的事例加深理解。

    知识结构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域差异

    2、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

    A概念

    B分类

    C原因 基础 表现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垂直地域分异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4、影响雪

    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

    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必修一地理地质年代表如下:

    显生宙

    1、新生代

    (1)第四纪

    开始于1.806士0.005百万年前。冰河时期,大量大型哺乳动物灭绝,人类诞生。

    (2)新近纪

    开始于5.332士0.005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出现。

    (3)古近纪

    (a)开始于33.9士0.1百万年前。大部分哺乳动物目崛起。

    (b)开始于65.5士0.3百万年前。被子植物繁荣。

    2、中生代

    (1)白垩纪

    开始于99.6士0.9百万年前。白垩纪末灭绝事件: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出现。

    (2)侏罗纪

    开始于199.6士0.6百万年前。鸟类出现,有袋类哺乳动物出现,恐龙繁荣,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荣。

    (3)三叠纪

    开始于251.0士0.4百万年前。恐龙出现,盘古大陆(泛大陆)形成,卵生哺乳动物出现。

    3、古生代

    (1)二叠纪

    开始于士0.8百万年前。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盘古大陆轮廓初现。

    (2)石炭纪

    开始于359.2士2.5百万年前。爬行动物出现,昆虫繁荣。裸子植物出现,蕨类繁荣,成煤期。

    (3)泥盆纪

    开始于416.0士2.8百万年前。两栖动物出现,鱼类繁荣昆虫出现。石松和木贼出现,种子植物出现。

    (4)志留纪

    开始于443.7士1.5百万年前。陆生的裸蕨植物出现。

    (5)丛和奥陶纪

    开始于488.3士1.7百万年前。鱼类出现,海藻类繁盛。

    (6)寒武纪

    开始于542.0士1.0百万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4、前寒武纪

    (1)开始于630+5/-30百万年前

    多细胞生物出现。

    (2)开始于2300百万年前

    蓝藻、细菌繁盛。

    (3)开始于2500百万年前

    成铁纪(重要的渗猜盯铁矿成矿期)。

    (4)开始于3600百万年前

    蓝绿藻出现。

    (5)开始于3850百万年前

    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物——细菌。

    (6)开始于4150百万年前

    地球上出现海兆棚洋。

    (7)开始于4570百万年前

    地球形成。

    地理必修三思维导图全部

    活着的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自觉学习,以适应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1

    一、锋与天气

    (一)气团的概念和分类 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肢念正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注意:

    1.空间尺度: 水平范围——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 垂直范围——几千米到十几千米 2.“冷”、“暖”是相对于流经地区而言的,气团温度低于流经地区温度的是冷气团,高于流经地区温度的是暖气团。 思考: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广大地区,天气状况(气温和气压)如何? 答:单一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寒冷晴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气温高,温暖晴朗。

    (二)锋面的概念和分类

    冷锋与天气

    暖锋与天气

    准静止锋与天气:春末——华南的降雨(华南准静止锋)

    夏初——江淮的“梅雨”(江淮准静止锋)

    冬季——昆明准静止锋

    思考:锋面附近一定会形成降水吗?

    答:不一定降水(空气湿度不够), 但一定有风(冷暖气团有气压差)。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注意: 低压与气旋属于同一个天气,高压与反气旋属于同一 个天气。 只不过低气压、高气压是对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 旋是对气流状况的描述。

    天气: 低压(气旋)控制的天气——台风(教材 P44)【主要记住台风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不利的、有利的】 高压(反气旋)控制的天气——“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

    三、锋面气旋(北半球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2

    表现:

    事实:近百年,全球气候特点:气温升高。自1860年以来,气温升高0.6oC。

    原因:人口增加、森林减少、矿物燃料燃烧等

    2.气温升高的可能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水循环。

    3.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节能技术、植树造林等等。

    一、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

    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盐渍化(灌溉农业区)、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

    西北地区(阅读教材图片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历悔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异规律:有东到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

    过度樵采:鄂尔多斯

    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 原因是成本太高高睁)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控制人口增长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3

    自然界的水循环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关系: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补给关系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图所示:

    思考:河流与湖泊之间的互补关系与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有何对应关系?

    提示:河流汛期时,河流水补给湖泊,如图2;河流枯水期时,湖泊水补给河流,如图1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类型

    类型 环节名称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G地下径流,H下渗

    陆地内循环 D降水,I蒸发,F植物蒸腾

    (2)水循环的意义——四个关键词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

    ④“塑造”——地表形态。

    考点一.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变化示意图节

    雨水补给 多雨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储量、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

    一条河流往往有多种补给形式,判断其最主要的补给形式主要是分析径流量的变化特点。

    (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

    气候区 补给时间 径流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全年(年雨) 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季风气候区 当地夏季(夏雨) 夏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热带草原气候区 当地夏季(湿季) 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地中海气候区 当地冬季(冬雨) 冬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②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径流量小,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

    ①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②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考点二.水循环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特点

    水循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主要环节和特点可列表总结如下: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例证

    海陆间循环 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海上内循环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海洋上的狂风暴雨

    2.“三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

    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参与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5)影响下渗,如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

    考点三.河流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1.河流特征的分析方法

    河流特征包括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1)河流的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要素 影响因素 对航运的影响

    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流程、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形特征,如河流的流向、水系的形态与地形密切相关。流经山区的河段比较窄,而平原区河段往往比较宽,曲流发育 河道宽而深,流速平缓,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对航运有利

    (2)河流水文特征即水情,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以及特殊水文现象(如凌汛、断流)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水文特征要素 影响因素 对航运的影响

    流量 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水量大,流量平稳,汛期长(水深),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含沙量小(淤泥少),对航运有利

    水位 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在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含沙量 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率越低、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结冰期 最冷月平均气温>0 ℃,无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 ℃,有结冰期,且低温时间越长,结冰期越长(有结冰期且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流速(水能) 取决于河流单位长度内的地势落差的大小,落差大、流速快,且河流年径流量大,则水能丰富

    (3)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加。

    ②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少。

    ③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④铺设渗水砖: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⑤修建水库:对径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⑥围湖造田: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2.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应用分析

    (1)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断地形

    ①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例如,在图a中,根据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之间成锐角的方向可以判断出,河流的流向是由北向南,进而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的地势是北高南低。

    ②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地形为盆地(如图b);辐射状水系,地形为山地(如图c);若河流平行排列如图a所示,则地形特征为山河相间分布。

    ③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比较弯曲。

    (2)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①含沙量大,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如黄河。

    ②若河流有结冰现象,说明最冷月平均气温<0 ℃,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③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说明该河流春季受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域文化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目录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必修一是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那么为了大家方便学习知识点,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慧轿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前旦肆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迟绝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