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历史?二十四节气的国际影响力那么,二十四节气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节气的起源时间较为久远,但从文字记载的角度来看,可充分考证二十四节气形成过程的文本文献并不十分确凿。以现存的资料可大致梳理二十四节气萌芽于夏商时期,以两分(春分和秋分)和两至(冬至和夏至)为首先出现的节气;发展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开始从四时形成八节(包括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最后定型于战国至西汉时期,成为与现今版本相近的二十四节气。
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节气命名反映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例如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历代政府发布的时间尺度,而且是指导农业生产、预测日常生活冷暖雨雪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巧妙地将天文、农业、物候和民俗结合起来,产生了大量相关的季节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这种时间制度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与节气制度相关的风俗文化。
以上就是二十四节气历史的全部内容,二十四节气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