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年级解决问题800道大全

  • 数学
  • 2024-07-08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那么,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

甲:乙=4:1
450÷(4+1)
=450÷5
=90——(每份的数)
甲:90×4=360
乙:90×1=90
验算:360+90=450

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在小学二年级一直是令教师们感到困苦的教学内容,如何在小学二年级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经历有机地结合与联系起来,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正确的解释和解决。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能正确把握“问题解决”的教学目标,合理利用多种实践策略,引领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本文阐述了“问题解决”教学目标的合理把握与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目标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近年来国际上(尤其是美国)提出的数学教育的行动口号,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2011版《标准》的学段目标中将旧版的“解决问题”修改为“问题解决”,把“解决”置于“问题”之后是因为关键点是“解决”,我们的教学关注点也应该放在“解决”二字上。小学低段的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不容易接受和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问题解决”在小学二年级一直是令教师们感到困苦的教学内容,那么如何在小学二年级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经历有机地结合与联系起来,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正确的解释和解决。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能正确把握“问题解决”的教学目标,合理利用多种实践策略,引领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一、“问题解决”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小学数学的问题解决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它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操作性的思维方式和智力活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许多对“问题解决”教学目标的错误认识。
1、教学目标概念不清
我们的教师往往将“问题解决”教学目标和曾经的“应用题”教学目标混为一谈。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生活,重在题目的分类,数量关系的背诵和套用。而“问题解决”从学会解题转向培养应用意识,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思考与交流的能力为目标。“问题解决”不仅仅是四大目标领域之一,同时,解决问题的要求贯穿在知识与技能的四个学习内容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2、目标设计缺乏重视
教师对“问题解决”的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许多数学教师并未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投入应有的精力,照搬教学参考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出现一类题,就教学一类题,于是仅仅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并没有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导致学生只会做教学过的题型,却不会分析题目。表面上是达到了目标,实际却完全违背了教学目标。
二、合理把握“问题解决”教学目标
1、前后联系,规划教学目标
“问题解决”的目标要达到什么层次,第一学段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学容易将目标定的过高,教学是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题型的归纳总结,做题的方法教学以及多种方法的展现,最后却发现学生掌握的不尽人意。所以教师需要对学段目标和前后教学内容有正确理解。
下面是2011版《课标》中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问题解决”的学段目标。

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60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课后教学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例7及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情境解决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
(2)分析区别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扩大学生参加讨论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题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解决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
难点:分析区别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研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3=2+5=4×2=5×1=
5+3=4×3=5+5=1+4=
(2)列式计算。
①3个4相加是多少?
②5个2相加是多少?
大家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学会了计算相应的式子题和文字叙述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加法问题和乘法问题的区别,看谁能够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3)教师板书课题,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7
①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②有两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大全

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新课标》提出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这样看来,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如果在这个学段对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方法掌握的如何,那么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给学生一个结实的阶梯。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从新教材中发现,1-3年级学段的教材编写中,提倡应用题的选材要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童话故事出发,让学生感觉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法国著名文学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如何”。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点拨学生,用什么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实践证明,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精心创设情境,从设置的情景中启发他们提出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情景的设置对整堂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形成一定的应用题教学模型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可见让学生建立一定的应用题教学模型是非常重要的。而应用题教学模型的建立这一内容的教学主要表现在数量关系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低年级简单应用题的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求出正确的结果,还应该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其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也要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年级就出现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平时教学时我要学生明确:求什么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各条件间的数量关系如何。如果学生能很好地突破这个难点,问题也就能解决了。
因此,学生只有投身于教学活动之后,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的知识和方法才会在现实的活动中理解和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单位名称不可少
新课程在二年级下册都还没明确规定学生要使用单位名称。但我认为,在二年级开始正确使用 单位名称不仅能增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解题,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如何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小学低段应用题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20道

没关系,既然教的是二年级,压力比其他年级相对较小。小游戏没有,我有个办法,我用过,就是破费点,用水果或糖果之类的做教具,学生听不听得懂看你自己,下课后用水果糖果奖励听课认真积极发言的学生,或者一节课下来给发言的学生在书上盖个章,积累几次下来奖励一个小擦子什么的

以上就是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全部内容,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