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温州古桥的历史,湖南的历史悠久的古桥

  • 历史
  • 2023-05-20
目录
  • 温州消失的古桥
  • 湖南的历史悠久的古桥
  • 浙江温州清代古桥
  • 四大历史古桥
  • 温州市区现存古桥

  • 温州消失的古桥

    我的老家住在温州旧城区中心地带的打锣桥口,可我从未见过这座桥究竟是什么样子,因为从我记事起,这里便没有了什么桥,而是平坦宽阔的丁字路口,横在前面的叫“广场路”,竖在边上的是“解放路”,但老人们仍是习惯地叫它“打锣桥口”。多年过去了,我想回老家闹丛蠢看看,坐上出租车,司机问:“去哪里?”“打锣桥口。”我说。年轻的司机望着我,看了老半天,有点尴尬地问:“哪里?”我这才回过神来,他当然不知道这个旧时的地名,赶忙改口:“就在广场路与解放路的交叉口。”司机才明白,车子启动,呼啸而去。而我心里还是有点失落与别扭,不仅是这地名讲起来冗长拗口,更感觉我像一个旧时代出来的遗老,与世人格格不入一般。不过说真的,我对旧日的温州还是充满了亲切感与深深的向往,不仅爱它旧日的河,更爱它旧日的小桥,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情调,在我心中总是挥之不去。

    旧时温州因为河道纵横密布,于是有了很多液陪桥,它们大多是石拱桥。众多的桥梁与蜿蜒的河流,形成“门前流水,户限系船,花柳饰岸,荷蕖飘香”的水乡风光。据《永嘉县志》记载,市区共有桥梁四百二十座,仅信河街上就有七十二座。有一首《瓯江竹枝词》这样写道:“大高桥接小高桥,近水楼开红绮寮。语郎记取门前路,八字桥边劳几家。”这些桥既是人们通往未来的道路,又是人们休憩闲谈的去处。桥边大都植有榕树,盘根错节枝叶茂盛的大榕树与小巧玲珑乡情浓郁的石拱桥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徐徐晚风中,夕阳西下,人们桥上桥下相逢寒暄,屋里屋外挥手道别,无处不在的桥也是人们心灵之间的桥,有时它们外在的表象代替了人们内心的交流,而具有象征的意义。

    从东晋、南宋到清朝、民国,历朝历代的温州人不断建造着他们的桥梁,直到忽然有一天,他们想到了造路。这本无可厚非,但他们放弃了原先筑城的理想,填没了河道,于是桥也就成了多余的路障而被水泥柏油压在了地下。只是那些桥名,尚有留存的,成了新的道路的名字,这样的名字还挺多的,比如沧桥、双莲桥、四顾桥、八字桥、浦桥、卖麻桥、窦妇桥、瞒鼓桥、矮凳桥、万里桥等。旧时有人把将军桥、洗马桥、水心桥、金丝桥、鲤鱼桥、道前桥、渔丰桥、打锣桥、窦妇桥和南蝉桥串编成一首打油诗:“将军洗马过水心,金丝鲤鱼跳龙门,道前渔丰打锣桥,窦妇面前问南蝉。”颇有几分情趣。温州的桥还可以用数字趣联:第一第一桥,第二第二桥,第三三板桥,第四四顾桥,第五五马街,第六六峰桥,第七七佛桥,第八八字桥,第九九山桥。温州的桥名还有以官职命名的,如状元桥、御史桥、榜眼桥、将军桥等;有以人名为名的,如中山桥、高公桥、三郎桥、窦妇桥等;有以商业或手工业命名的,如卖郑氏鸭桥、卖麻桥、瞒鼓桥等;有以吃食为名的,如芝麻桥、糖糕桥等;亦有取吉祥意的,如广利桥、万利桥、旺增桥等;其他则长的有万里桥,高的有大高桥,矮的有矮凳桥,热的有火炉桥,冷的有冰壶桥,还有如清明桥、飞霞桥、乘凉桥、雪花桥等。这些桥名都能演绎出动人的小城故事,反映出小城的民俗风情,而且无论这些典故或风俗,亦充满了诗情画意,并从这些桥的名中可以看出温州人既重义理亦重利益的实惠主义思想特征。

    这里最有名的要算八字桥了,它位于百里东路与百里西路之间,南和信河街相连,正是丁字路口。这里原是两条河道交汇之处,有两座石桥东西、南北跨越,形成八字,故名。这里旧称德新坊,两座桥的交叉端植有一棵大榕树。而今旧桥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名字在人们口头流传,倒是那棵巨大的榕树还在,依然深情地注视着过往的匆匆行人。

    还有一座矮凳桥,位于东门,横跨矮凳桥河———这条河因桥而得名,在温州的桥名来历中也是比较少见的一桩。这里原是卖柴浦的陡门闸,因为形似矮凳,乡人就因以名之。著名家林斤澜先生是温州人氏,他就出生在八字桥边,不过他倒以“矮凳桥风情”写了一系列,当时颇引起中国文坛关注,使温州这一小地名声名远播。

    湖南的历史悠久的古桥

    1.声名显赫的赵州桥:

    河北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它是世界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巨大石拱桥。

    赵州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年)由名匠李春设计并建造。距今已有约裤备1400年的历史,桥为单栱敞肩,不仅有利于汛期行洪,还一改石桥厚重呆滞的形貌,显得分外秀雅灵动。出于对赵州桥的喜爱,人们留下了鲁班修建赵州桥的传说。传说中柴王爷推着装载着大山的小车过桥,在桥上留下一条深深的车辙。

    2.赵州桥的姊妹桥---弘济桥

    离赵州桥不远的河北邯郸广府城外的滏阳河上还有一座隋代的古桥---弘济桥。与赵州桥建桥年代和桥型都极为相似,但雕刻更精美。

    弘济桥的石块中有不少化石,雨后石上会显现出栩栩如生的古生物形象。相传此桥是鲁班的妹妹建造,又称鲁妹桥。传说鲁班造赵州桥时,鲁妹曾建议他在桥上加一条横铁带,可以使桥更加坚固。鲁班没有采纳,鲁妹决定另造一座桥来验证。两桥建成后,赵州桥险些被柴王爷的小车压垮。

    3.抗日烽火卢沟桥:

    北京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建于大定28年(1188年),曾见证了侵华日军的暴行。桥远端就是宛平城的城楼。

    “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所言不虚,大狮可数,小狮难尽。掌下有狮......毛中藏狮。口里含狮......据最新统计 大小狮共501只。乾隆御碑“卢沟晓月”。

    4.通晓音律的五音桥:

    河北东陵顺治帝神道有一座五音桥。 五音桥上有126块栏板,栏版的石质为含铁的方解石。轻轻敲击可发出乐音。因含铁量不同呈宫商角徵羽五音。

    5.鱼沼飞梁

    山西太原的晋祠里有一座声名遐迩的十字形桥---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建于北宋,实现存十字形古桥的孤例。以“园为池,方为沼”故名。沼内立34根石柱,柱顶架斗拱·枕梁。桥形如鹏鸟展翅,十分俊美。

    6.最美的园林风景桥---玉带桥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有六座桥,最美的当属玉带桥。该桥建于清乾隆时期。桥面呈双反向曲线,是高拱石桥的杰出代表。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板雕工精美,洁白柔和。半圆形高拱与水中的倒影恰似一轮明月。

    7.以诗易名的枫桥:

    苏州古运河与官道交汇处,南北舟车均在此停留,故名“封桥”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使“封桥"变成了“枫桥”。桥头就是著名的铁铃关城楼。

    8.造型奇特的八字桥:浙江绍兴的八字桥建于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江南河网密布,在三条河汇合处修建的八字桥巧妙地利用独特的八字桥型使一桥变为三桥。八字桥的精美石栏·石阶,记忆着风雨沧桑。

    9.巧于借鉴的五亭桥:五亭桥是江苏扬州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五亭桥上建伍亭,下列四翼。五亭间有短廊相连。桥的正面侧面共有桥洞15个,桥亭仿北京五龙亭形制。桥基厚重,桥拱空灵,亭桥和谐,形成阴柔与阳刚的完美结合。

    10.摇而不危的安澜桥:

    四川都江堰鱼嘴的分水堤上建有一座安澜桥。安澜桥横跨内外两江,起初是竹木建造的悬索桥,后改为钢索桥。为纪念当初建桥的一对夫妇,又名夫妻桥。该桥凌江而过,摇而不危,蔚为壮观。

    11,演绎千古佳话的西湖断桥:

    《千年等一回》的歌声似乎还在胡含毁耳边回荡,许仙和白娘子在此相识·同舟归城·借伞定情的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这是一座拱形独孔环洞石桥,古朴而淡雅。断桥之名始于唐代,意指孤山的路到此而断。传说中西湖白堤原有一座小木桥,一对段姓夫妇在桥头买酒捕鱼为生,遇仙人指点,酿成猩红佳酿而致富。段氏夫妇将木桥改建为石桥,人称段桥,后演化为断桥。

    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

    12.世界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

    霁虹桥位于云南保山澜沧江上,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大桥由18根铁索组成。徐霞客曾到过此桥。由于山势险峻及战乱,霁虹桥屡遭毁坏。重建·大修十余次。1986年,江水暴涨,桥头滑坡,关楼被毁,铁索沉江。古桥斜上方几十米处建了一座新桥。

    13.勇士赞歌---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建于清康熙44年,康熙御题匾额“泸定桥”。桥共有13根铁索,每根有890个扁环相扣,重达2·5吨。 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这里,蒋介石派老运重兵围堵,红军抢占泸定桥粉碎了把红军当做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中有七位由此过江。

    14.以桥为市的广济桥:

    广东潮州的广济桥俗称“湘子桥”,是中国第一座启闭式浮桥。河西岸十墩九洞,东岸13墩12洞。东西两段桥间以浮舟连结,形成桥梁与浮桥相结合的格局。汛期可将浮舟移走,以利行洪。桥墩上建有亭台,商贩叫卖其中,号称“一里长桥一里市”。

    15.世界第一古长桥---晋江安平桥:

    安平桥,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之一,位于晋江安海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此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桥长五里,又称“五里桥”。现桥长2070米,宽3-3.6米。石板桥面,两边建桥栏。状如长虹卧波。桥墩331个,分为四方形·单边船形和双边船形三种。

    16.福建永春东关桥

    东关桥又称“通仙桥”,位于福建省永春县东关镇东美村的湖洋溪之上,历来是交通要冲,为闽中、南往返的必经之地。东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全长85米,宽5米,共六墩五孔两台,桥基采用“睡木沉基”,船形桥墩以上部分为木材构造,技艺之精湛,构造之奇生特实属罕见。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17.浙江温州泰顺泗溪东桥

    在浙江温州市泰顺泗溪镇下桥村头,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总长40米,宽6米,离水面9.5米,有桥屋15间。无桥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颇为罕见。

    浙江温州清代古桥

    乐清古桥

    桥梁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表征,它不但是一座构筑物,也是一件艺术品,同时在工程结构上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乐清地处东南沿海,西北部高山丘陵间,万壑争流,平原地区则河道纵横,计有溪河一千七百五十八条,总长逾一千零三十三公里。

    自古以来建成的桥梁,数不胜数。据史料记载,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的翁烊聚星桥(俗名“上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我市最古老的桥梁。宋至清末共建有各种桥梁三百七十多座,按桥型结构,分为梁桥、拱桥两种体系。

    梁桥,是用梁作为桥的主要承重构件,结构 简单,被普遍采用,是中外历史上使用最久的桥型。早期的粱桥多以木材为之,因木质粱柱易腐,遂为石材所取代。粱桥中有代表性的是沙岙大桥和慈济桥。

    沙岙大桥,在柳市镇沙岙。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赵伯药建。石构,抬梁式桥墩十二架,墩上铺设桥板,共十一间,全长六十多米,宽二点五米。清道光十六年(1836)重修,增置青石栏杆。为我市规模最大的一座石梁桥。

    慈济桥,在石帆镇大桥头村。宋末咸谆十年(1274)吏部尚书刘黻母解氏捐建。四墩三跨石粱桥,两侧不设栏杆,桥长十一点六米,宽二点八米。此桥乃保存最完好的宋桥,梁架构件系七百多年前肇建时的原物。

    由于石料在筑桥中的普遍使用,使出现了以拱卷结构的桥型,叫做拱桥。它与粱桥比较,不但外型美观,经久耐用,而且载荷能力、稳定性和刚度都大大提高。拱桥工程难度大,造价昂贵,它不可能像粱桥一样被广泛使用。

    万桥,在天成乡万桥村。北宋元?v二年(1087)动工,至八年(1093)建成,地人万规创建,故名。初为石墩木梁,后粱木被火烧毁,易以石铺陈桥面。至明宣德八年(1433)蒲岐所千户魏迪重建,历时八年,建成五跨五窦石拱桥。全长五十七点八米,中宽四点八米,两坡引道呈扇形展开,尽端宽五点二米。拱圈采用先进的“纵联分节并粗悄列”的砌拱技岩喊渣术,中孔最大边孔依次递减,桥身整体曲线柔和。桥面铺设踏跺,间以,两侧立望柱栏板,雕饰精美。万桥飞架于万桥河上,宛似“长虹饮涧”,十分雄伟壮渗或美。

    文虹桥,在乐成镇西运河上。明天启七年(1627)知县胡良臣建,又名“胡公桥”。系三跨三窦石拱桥,长三十四米,中宽四点三七米,引道端宽五点六五米,望柱栏板无存。整体构造与万桥相仿。一九六三年政府拨款按原样修葺。

    除上述的梁式桥和拱形桥外,山区半山区还有以下几种较有特色的桥型。

    堤梁桥,俗称“碇步桥”、 “石步碇”。它的历史最古老,是桥粱的雏形。用比较方整的石块在溪滩中筑起一个接一个的石磴,供人越溪通行。白石镇政府大门前的北街五步碇长三十一点七米,双行,每行六十多级,往来过溪方便。

    漫水桥,是堤梁桥的发展,多建于季节性强,丰水期易涝,枯水期易早的溪涧。立柱为墩,上铺条石为桥面,桥身低矮,洪水季节水流漫溢桥面而过,为了使之不被洪水冲跨,柱墩两边用石条斜顶支撑,远观如多足蜈蚣,故又称“娱蚣桥”。乐成北门原先的蜈蚣桥就是这种桥型。

    悬臂梁桥,多建于滇急岸陡的溪涧上。为增大桥的跨径和净空,墩台以条石多层叠涩出挑,以支承桥梁。如乐清中学校门前建于清代的泰运桥(俗称“塔影桥)。

    单悬臂梁桥,即栈道。它是木桥早期的一种形式,秦汉时出现。

    雁湖乡巨坑庵村的发祥峙有一段长一百二十四米、建于明崇桢年间(1628——1644)的栈道,柱、梁、桥面均用条石构筑。在临涧的绝壁间凿上下两排卯孔,立柱插入下卯,粱和桥面条石嵌于上卯,榫卯间灌以铁生凝固,故当地称之“铁生桥”。

    四大历史古桥

    红军桥,距离泰顺县城西约15公里,横跨浙江省喊吵泰顺县与福建省寿郑野侍宁县犀溪乡李家山村交界溪上;

    南麂列岛,位于浙江省平阳县东部海域、鳌江口外,距鳌江港30海里;

    刘基故里,位于文成县天顶湖西边的南田镇;

    蒲壮所城,位于浙闽交界处的苍南县蒲城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海防城堡建筑;

    丽水古街,位于岩头镇上,沿街有丽水古桥、接官花亭、楠溪石寨等景观;

    五马街,是温州旧城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著名的商业街。东起解放街与公园路相接,西至蝉街与府前街相交,长400米,宽12米;

    雪溪胡宅,坐落脊宴在三魁镇雪溪乡桥西村的胡宅;

    丽水古桥,又名“永庆桥”,位于丽水湖上,建于南宋末年;

    望兄亭,苍坡村南寨墙上;

    苍坡溪门,是整个古村寨的大门,为元明时期建造,三间四柱木造牌楼式;

    仁济古庙,已被辟为苍坡民俗馆;

    妙果寺,位于浙江温州市区人民路松台山麓,系东瓯著名古刹;

    普明寺,又称后屿堂,位于瓯海区瞿溪镇后屿罗汉山;

    张璁祖祠,坐落在瓯海区永中镇普门村

    温州市区现存古桥

    南宋绍定二年,就是1229年,由碑刻家李寿明刻绘的《平江图》,是苏州最为古老的一幅城市地图,其中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平江路因苏州又名平江而得名,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

    平江路在原有的基础上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以及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

    因此,平江路一直被人们称为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街区,和只有一巷之隔的观前街相比,独特的清静古朴气息和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为两个世界。

    平江路的路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老路道,平直通达,中无杂树,左右穿插精致的水巷,阡陌交通,其中很少有商业店铺,往来的人也很少,仍然保持着多年前的娴静与恬淡。

    平江河的水呈现出一种碧玉般的绿,似乎还平添了一丝丝娴静的味道。平江路上的石桥很精致,虽然可以通车,但是却很隐蔽。有时一路走过,都未必可以发现脚下流淌过的涓涓细流。

    拱桥通常坐落在平江路边的水巷上,一拱似虹。在这里,船和桥不仅仅是人们看风景的,而是组成风景的鲜活器官,也正是有了船和桥的存在,才使得这条条的水巷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平江历史街区的主河道上共有18座桥,绝大多数为梁桥,仅胡相思桥为拱桥。有些梁桥原本是拱桥,后来由于需要而改建,大部分已经改成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这些桥大部分都保留了原有的名称,并保存着宋代的墩台结构和武康石构件,十分难得。

    相传,岳飞曾多次在太湖附近剿匪,战果颇丰,后奉诏回京时,在平江府的马交桥附近遇到了皇帝派来的钦侍键差,要将岳飞捉拿回临安。

    当时,在岳飞身边有两员大将,一是张保,号称马前张保,一是王横,号称马后王横。王横从马后走上前去阻止,却被钦差喝令乱刀斩于桥上,血溅当场。

    后来,岳飞在风波亭遇害,苏州百姓思念忠臣,就来到马交桥,想起当日岳飞曾在这里经过,又看到石头上的斑驳血迹,就将石块珍藏了起来。

    宋孝宗时期,岳飞的冤案得以昭雪,平江府的百姓就将那块石头凿成一尊石像,并在王横殉难的桥上修建了一座小庙,将石像供奉起来。

    由于马交桥上的马茭草沾染上了王横的鲜血,朱红一片,所以,人们就将桥叫做了朱马茭桥。朱马茭桥为花岗石梁桥,桥面以6条石梁并列而成,桥长6米,宽4米,高2米。

    唐家桥是平江路上一座跨河的梁式石桥,桥上有一圆一方两个桥孔祥森,与胡相思桥互为犄角。唐家桥也可以在宋《平江图》中找到踪迹,桥长4.4米,宽3.5米,跨2.7米,高1.9米。

    桥面为6条石梁并列而成,其中两条为武康石,4条为花岗石。桥台两边立武康石条柱,中间横叠花岗石条。

    胡相思桥是平江河古桥中最能诱发人想象力的一座桥,也是平江历史街区唯一一座拱式单孔石桥。宋《平江图》有所绘制,不过当时名为“胡厢使桥”,厢使据记载是宋代设置的一种官职,负责处理治安和民间纠纷。至于什么时候开始转化为胡相思桥,就不得而知了。

    胡相思桥全长14米,净跨4.1米,谨谈亩中宽3.2米,矢高2.9米。桥的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又称“连锁法”,苏州清代的石拱桥大多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条石栏板的南北两侧都镌刻有“重建胡相思桥”6个字,桥孔两旁的明柱上则镌刻有“乾隆九年署元和县正堂加六级张曰谋重建”等字。

    胡相思桥的桥面中心石板上浮雕着轮回纹,意在宣扬佛教“生死六道轮回”的观念,劝诫人们及时行善积德。桥孔拱券的外沿还有一圈凸起的拱眉石,增强了桥的立体感。

    胡相思桥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花岗石拱桥,但金刚石墙体上夹杂的青石和武康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录,在桥南侧的金刚石墙上有一方“桥神土地”刻石。根据清朝所著的《吴门表隐》记载:

    崇正宫桥南堍塑桥神、喜神、宅神、井神、灶神、厕神,皆出名手,肖像如生。

    说明以前在民间一直都有祭祀桥神的习俗,胡相思桥上的“桥神土地”已是极为罕见的遗迹了。

    苏军桥又称苏锦桥,俗称青石桥,是座单跨石梁桥,东接卫道观,西接南石子街。宋代《平江图》上有绘制,从桥身上叠砌的武康石、青石和花岗石3种石料可以得知这座桥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苏军桥桥长7.5米,跨2.5米,宽2.6米,高2米。栏杆为花岗石材质,桥面由5条花岗石梁并列而成,桥西南北两侧有一宽一窄的河埠。北河埠已被后来修筑的河岸石栏拦断废弃,南河埠仍然可以拾级而下。桥东北有一幢古色古香的临河小楼,与古桥相映成趣。

    苏军桥再往北百余米,一座与平江路和平江河并行的石梁小桥叫做小新桥,与被称为大新桥的众安桥呈掎角之势,形成“双桥”和“三步两桥”的格局。

    小新桥又名新桥,在宋《平江图》上称为北张家桥,清同治《苏州府志》中改名为新桥。

    通利桥距离小新桥不到百米,单跨石梁的通利桥与朱马交桥相衔而成“双桥”格局,曾于1814年进行过修葺。

    通利桥桥长6.4米,跨2.8米,宽3.5米,高2.4米。桥身主要以花岗石构筑,桥面由6条并列的石梁组成,其中两条为宽约0.4米的武康石,为宋代遗物。桥台立有石排柱,桥栏为简洁的通长条石构筑。通利桥两边的桥台并不相等,西桥台有长长的缓坡引桥,有一种不对称的美感。

    通利桥所在的地段,既是两条河道的汇流处,也是两座桥的直角相连处,所以就将通利桥的西引桥延长,在桥畔形成河湾,供往来的船只停泊、转弯和掉头。

    相传在通利桥的桥孔中原有一段宋代的题记刻石,镌刻着:

    星桥、朱马茭桥,年深坍坏,蒙运判府郑侍郎助钱三千贯,提举宝章判部赵郎中助钱二千贯,长洲判县龚郎中助钱一千五百贯,并系十七界会重行展阔建造。劝缘崇禧、上官古史,干缘碧云庵僧守常,淳祐十年十一月朔题。

    据此可以得知,古代造桥修路的事宜大多都是由僧人发起和主持的,费用来自于官员、士绅和商民百姓的捐助。

    积庆桥跨平江河,桥名与宋《平江图》一致,俗称吉庆桥。积庆桥桥宽7.1米,长6.9米,单孔,跨度5.3米。

    雪糕桥在宋代《平江图》中也有绘制。相传有一位书生家住桥西肖家巷,非常孝顺,但生活非常困窘。一年冬天,大雪飞扬,病重中的母亲呓语要吃糕。但是恰逢家中断粮,哪里还有粮食为母亲做糕呢?不得已,书生只好含泪把雪捏成糕状拿给老母看,聊以安慰。

    谁知,当雪糕送到母亲面前时,竟然真的变成了一块热气腾腾、香味诱人的米糕,人们都说这是观音菩萨显灵的结果,桥上也凭空多出个观音堂来。书生故去后,乡邻凑钱将他安葬在了桥的附近,这座小桥,也就称之为雪糕桥。

    雪糕桥桥长5.8米,跨3.6米,宽3米,高2米。桥面以5条花岗石梁并列而成,其下长系石上留有搁置托木的凹槽。桥台由4根条石组成排柱,青石与花岗石混杂在一起。桥面上原先建有一座观音堂,俗称桥驮庙。

    思婆桥是一座单跨石梁的东西向古桥,在宋代《平江图》上已有此桥,名为寺东桥,因为桥西有唐代古刹资寿寺而得名。叫思婆桥据说是因为资寿寺是座庵堂,每天都会有尼姑从这座桥上经过,尼姑俗称“师婆”,属于“三姑六婆”之一,所以这桥早先也就叫做师婆桥,后来讹传为思婆桥。

    思婆桥桥长11.2米,跨4.4米,宽3米,高2.9米。桥面以4条宽0.5米的花岗石梁并列而成,桥栏是高约0.4米的不加雕饰的长条花岗石,可供过桥人坐在桥顶上休息赏景,东西两坡各有10级石阶。

    石栏外侧横刻着楷体大字“重修思婆桥”,桥台南侧石柱上刻有“嘉庆乙丑四月”等字,北侧石柱上刻有“里人”等字,都是在1805年重修时留下的。

    思婆桥历史悠久,曾进行过多次修葺,桥身还保留着许多比花岗石更早用于造桥的武康石和青石。尤其是主要结构桥台的排柱以及两头雕有灵芝和宝莲的长系石都为武康石,从材质、结构和雕刻看应是宋代遗物,证明思婆桥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桥西北金刚墙上还嵌有青石碑一通,字迹已经漫漶不清。

    寿安桥在思婆桥北面三四十米处,是座单跨石梁桥,在宋代《平江图》中称寺后桥,因为桥位于资寿寺的后方。清初称资福桥,同治时改名寿安桥。

    寿安桥桥长4.4米,跨3.8米,宽4米,高2.3米。桥面由6条石梁并列而成,南侧边梁及北侧第二根梁为武康石梁,其余4条花岗石梁呈现深浅不一的色彩。

    东西桥台排柱各由5条武康石组成,镌有“癸亥”、“拾两”等捐银题字,为宋代建构。寿安桥的石梁保存明以前古制,略有拱势,即下部平直,上部两端稍低,当中微隆,远远望去,造型十分流畅。

    这些桥大多跨水架桥,意境非常优美,桥上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桥的建筑不论大小,工艺都精益求精,如同一幅图画,不许有一处败笔,虽历经百年,却依然焕发着惊人的魅力。

    苏州平江路上的石拱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