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物理

人教版初二物理,人教版初二物理目录

  • 物理
  • 2023-05-24
目录
  • 人教版初二物理目录
  • 人教版初二物理书电子版
  • 人教版物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初中二年级物理
  • 人教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 人教版初二物理目录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欢迎查阅!

    物理初二下册知识总结整理

    1.杠杆平衡: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都叫做杠杆平衡。

    (倾斜静止时也叫处于平衡状态 )

    2.杠杆平衡条件:

    F1L1= F 2L2 或者 F 1/F 2= L 2/ L 1

    3.杠杆的分类:①省力杠杆:

    L1> L 2→F1< F 2 省力费距离

    ②L1< L 2 →F1> F 2 费力省距离 ③L1= L 2→F1= F 2不省(费)力不省(费)距离。

    没有即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

    注:⑴判定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或者做杠杆平衡类问题时,都要通过杠杆的力臂来判定。

    为了掌握力臂的关系,最好 先画出杠杆示意图 ,在图中把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都表示出来,便于判定。

    ⑵力臂画法口诀: 一找点 (支点) 二画线(力的作用线, 就是图中力的方向) 三作垂线段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即是力臂。

    ⑶最小动力的求法:

    ① 先求最大动力臂: a:动力作用点确定了,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线段长即为最大动力臂;

    b 动力作用点没有确定时,应看杠杆哪一点离支点最远,则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即为最

    大动力臂。

    ② 再画最小动力:过动力作用点作最大动力臂的垂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动力的方向。

    4.滑轮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 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2、动滑轮:

    ①定义:和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 (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 动力臂为阻力臂 2 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3、滑轮组

    ①薯纳桐定茄携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5.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

    S=n h 或 n=(G 物+G 动) / F 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绳子固定端)“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6.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

    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 但人类仍然使用, 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滑轮组、斜面)或者可以省距离(钓鱼竿)、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

    们所做的功( F S) =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 G h)

    7.功率

    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公式:P=W/t

    使用该公数坦式解题时,功W的单位:焦(J),时间t的单位:秒(s),功率P的单位:瓦(W)。

    4、单位:主单位:

    W ,常用单位 kW,它们间的换算关系是:1kW=10^3W

    5、推导公式:P=Fυ;

    公式中P表示功率,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υ表示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运动的速度。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率P的单位:瓦(W),力F的单位:牛(N),速度υ的单位:米/秒(m/s)。

    8.机械效率(

    η):⑴有用功( W 有):人们需要做的功,也就是为了达到目的人们 需要且必须做的功。⑵额外功( W额):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主要是克服机械本身的重力和摩擦力而做的功) ⑶总功(W总): W有与 W额的和。 ⑷η= W 有/ W 总×100%<1

    9.竖直方向:

    F=1/n G 总=1/n (G 物+G 动) S=n h

    η= W 有/ W 总× 100%=G物 h/FS ×100%=G物/n F × 100% <1

    10.水平方向

    F=1/n f S 绳=n S 物

    η= W 有/ W 总× 100%= f S 物/F S 绳× 100%= f/n F ×100%<1

    ⑴解滑轮组问题的步骤为:①先找出绳子段数 n②再根据方向选择合适的公式③根据一、一对应关系代入数据即可

    ⑵ W有指我们的目的者,我们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所必须克服的功;⑶ W 总指能量的提供者, 滑轮组要想运动起来的能量是一定是有绳子的自由端的拉力提供的。

    11.η=W有/

    W 总× 100%= W有/ W 有+ W 额 × 100%

    =G物 h/ G 物 h+G动 h = G 物/ G 物+G 动(由此可知动滑轮越轻, η越大)

    = G 物+(G动-G 动) /G 物+G 动=1-G 动/G 物+G动(由此可知物重越重, η越大)

    η= W 有/ W 有+ W 额×100% (由此可知, f 越小, W额越小, η越大)

    即同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具有可变性 , 反之可以减小机械效率 (在选择题中别忘记控制变量 )。

    12.机械效率永远小于

    1(理想机械可以等于 1);机械效率和功率无关

    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总结

    一、力

    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形变是指形状发生改变。

    2.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

    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1)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2)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

    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弹力

    1.弹性和塑性:(1)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形变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2.弹力

    (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2)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产生的条件:

    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形变程度等因素有关。

    ②弹力的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③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所受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①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校零;所测的力不能大于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测量范围,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③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且与被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三、重力

    1.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1)重力也叫重量。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单位牛顿(N);m是质量,单位千克(kg)。g=9.8N/kg。

    (3)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最大,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3.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应用:重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

    4.重心:

    (1)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2)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

    5.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物理初二下册知识总结

    一、力

    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形变是指形状发生改变。

    2.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

    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1)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2)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

    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弹力

    1.弹性和塑性:(1)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形变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2.弹力

    (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2)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产生的条件:

    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形变程度等因素有关。

    ②弹力的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③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所受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①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校零;所测的力不能大于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测量范围,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③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且与被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相关文章: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人教版

    ★八下物理人教版知识点

    ★新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二下物理知识点大全(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2)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物理书电子版

    以下是 考 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章 声现象 基础知识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

    1拆橡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回声测距离:2s=vt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定义: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租宽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

    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重点定义: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

    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

    重点:

    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

    ①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大小不同;②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先后不同;③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杆受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重点定义:

    1 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2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3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

    疑点:

    1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不是声音的大小,也不是声音的音色。

    2 在相同的介质和温度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旅型旁度相同。

    拓展:

    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响度

    重点定义:

    1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

    2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要点:

    1 物理学中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生活中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2 人耳感受到的物体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重点:

    1 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2 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毫无关系。

    三:音色

    重点定义:

    1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2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要点: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即音质。

    拓展:

    人的音色会随年龄的增长,以及饮食,健康的因素而变化。锻炼可以保持优美的音色。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重点定义:

    1 从物理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噪声的波形无规律且杂乱。

    难点:

    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在于:乐音是由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是规则的;噪声是由发声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杂乱无章。

    二:噪声的等级的划分

    重点定义:

    1 人们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人的听觉是20Hz-----20000Hz。0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30—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

    2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①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②空气等介质的传播;③鼓膜的振动

    拓展:

    噪声的危害可分为哪几类?

    造声的危害可分为生理危害,心里危害和物理危害。不太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厌烦;比较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刺耳难受,时间久了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还会引起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消化不良等症状;更强的噪声,几分钟时间就会使人头晕,恶心,呕吐,像晕船似的;极强的噪声还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妨碍儿童的智力发展,甚至是直接造成人和动物的死亡。

    三:控制噪声

    重点定义:

    控制噪声的三个方面:

    ①防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的传播;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要点:

    消声(从声源出);吸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隔声(在人耳处减弱)

    第五节:声的利用

    一:声与信息

    要点:

    1 回声定位

    2 声纳测距,探测鱼群

    疑点:

    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超声,次声等;声音则指人而能够感受到的声

    重点: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难点:

    用超声波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这就是“B超”。用超声波检查身体时,由于人体各部分器官对声波的反射情况不同,利用计算机图像显示设备,可以清楚地将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显示在屏幕上,根据图像,医生很快就可以找出病灶所在的位置了,超声波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这一点不同于“X光”

    二:声与能量

    要点:

    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波→将能量传递出去→声波能传递能量

    重点:

    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精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第二章 光现象基础知识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太阳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月亮和所有的恒星不是光源。

    2. 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

    3.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用字母c表示:c=3×108 m/s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

    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2/3

    4.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光的反射遵守反射规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漫反射:表面粗糙,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

    6.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发生折射时,同时一定也发生发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7.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者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侧,两角不等(空气中角大些)折射现象:钢笔错位、池水变浅、水中叉鱼、海市蜃楼等

    8.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彩虹是太阳光被水滴色散而成。

    9.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三原色:青、黄、品红透明物体的颜色有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10、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红外线作用:

    ①热作用:加热食物热谱图诊病 ②红外遥感: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火灾等③遥控:电视机、空调等

    11.紫外线位于紫光以外,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避免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伤害。紫外线作用:①杀菌:医院的紫外线灯②紫外线的荧光效应:验钞机、防伪③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人体骨骼生长和健康有好处。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1.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边缘厚中间薄的透镜叫凹透镜。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2. 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焦点到光心距离叫做焦距。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3.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 三条特殊光线:①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对凹透镜来说,它的焦点是虚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对凹透镜来说是虚焦点,是入射光线的正向延长线过焦点。

    5. 照相机的镜头是个凸透镜,调焦环的作用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近景时,镜头往前伸,

    拍远景时,镜头往后缩,光圈控制进入光的多少,快门控制暴光时间。

    6.

    u>2f 倒立 缩小 实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

    f

    u=f 不 成 像

    u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来成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儿跑。

    7.眼睛好象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明视距离为25cm。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近视眼能看清近处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只前。

    8.近视眼应该带凹透镜,远视眼应该带凸透镜。眼镜的度数=100×焦度焦度=1/f

    9.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镜头。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也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镜头。

    第四章 物态变化

    1. 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2. 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使用前注意:①观察它的量程②认清它的分度值,使用时注意: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放入被测液体,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放在液体中稍等一会儿,稳定后在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除了体温计)被测液体并且时视线和温度计液柱相平。

    3. 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4.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蒸发现象: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的因素: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剧烈的汽化现象。

    5. 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6. 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1. 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自然界中只有正负两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c)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e=1.6×10—19原子有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不显电性,但是得到电子就显负电,失去电子就显正电。

    3. 电荷(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开关控制电路的通和断,导线连接电路作用。

    4. 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从电源正极到用电器再到负极 ,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负极流向正极。

    5. 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用电器正常工作。开路:断开的电路,电路中没有电流,用电器不能工作。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端。

    6.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7. 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I 表示。单A)1A=1000 m A1m A=1000uA

    8. 电流表使用注意(两要两不要):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处电流表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要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还应该注意:①使用电流表前,应该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指零,若不指零,应先调零②用试触法选择量程,要从大量程的接线柱开始。

    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个支路电流

    人教版物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下学期物理主要以力学为主,它包括六个单元:

    第七章、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九章、压强

    第十章、浮力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十二单、简单机械

    可以说本册的物理知识非常重要,在整个初中阶段的物理学历辩带中都有着举灶困足轻重的作用,初中物理可以分为“光”、“热”、“力”、“声”、“电”五个版块,而力学在中考中占的分值约在33分左右,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

    另外打好力学肢芦基础也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前提,它对学生物理方面的思维有着很好的培养!

    人教版初中二年级物理

    初中同学刚刚接触物理时会觉得物理很好学,但是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多。会感觉到难度逐渐在加大,现在我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初二物理知识点》,供大家总结。

    人教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

    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迅者雀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亩早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人教版初二物理知识点—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嫌野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T,距离L= S /2(注意:请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审题再下结论)

    四、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2、响度

    3、音色: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五、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六、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

    2、传递信息(交谈,医生查病时的听疹,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减弱(安装消声器);(2)在(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人教版初二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

    一、温度:

    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也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温度计的使用:(测量液体温度)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温度计;

    测量范围:35℃~42℃;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化和凝固是互为可逆过程;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例如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4、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熔化过程:

    (1)AB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为固态;

    (2)BC段,物体吸热,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3)CD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已经熔化完毕,物体为液态;

    凝固过程:

    (4)DE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为液态;

    (5)EF 段,物体放热,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 50℃),开始凝固,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6)FG 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凝固完毕,物体为固态。

    注意: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

    2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3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

    4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跟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很快就干);

    2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3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1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

    2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3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4沸腾比蒸发剧烈;

    4、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工作中的可燃气体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液化,便于储存和运输)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雾凇、霜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云、雨、雪、雾、露、霜、“白气”的形成

    1、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液化)

    2、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大水滴,就形成雨;(液化)

    3、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凝华成小冰粒,就形成雪;(凝华)

    4、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液化)

    5、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液化)

    6、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凝华)

    7、 “白气”是水蒸汽遇冷而成的小水滴;(液化)

    人教版初二物理知识点—光的传播

    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月亮不是光源

    2、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得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会作图)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一、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3×108m/s;

    2、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跑100m时,声音传播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时间可忽略不计)。

    二、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6、两种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光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

    人教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趁年轻少壮去探求知识吧,它将弥补由于年老而带来的亏损。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养料,所以年轻时应该努力,这样,年轻时才不致空虚。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人教版 八年级 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局局码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 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 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腊键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

    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2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

    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4.百米赛跑:

    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桐哪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0.294S(约为0.3S)。

    5.人类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

    6.耳聋

    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

    7.骨传导及实例: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实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8.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二、声音的特性

    1.频率: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

    2.超声波和次声波: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

    3.人耳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4.音调:

    (1)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3)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4)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5)一般来说,女士的音调高于男士的音调;小孩的音调高于成人的音调。

    “这首歌太高,我唱不上去”、“她是唱女高音的”、“脆如银铃”都是描述音调的。

    5.响度: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震耳欲聋”、“高声呼叫”、“低声细语”、“声如洪钟”、“引吭高歌”、“请勿高声喧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曲高和寡”都是描述响度的。

    6.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闻其声,知其人”、“悦耳动听”描述的是音色。

    作用:用来辨别发声的物体是什么,辨别物体是否损坏。

    三、声的利用

    1.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2)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3)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4)医生用B超为孕妇作常规检查;

    (5)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

    (6)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7)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和鱼群位置。

    2.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

    (1)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

    (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出去人体内的结石。

    3.超声波的应用:

    (1)声呐;(定向性好,传播距离远。)

    (2)B超;(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

    (3)超声波测速器。(易于获得较为集中的声能。)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分贝:

    人们以分贝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噪声的控制:

    (1) 防止噪声的产生 或 消声 或 在声源处减弱;

    (2) 阻断噪声的传播 或 吸声 或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或 隔声 或 在人耳处减弱。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3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

    (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熔化的条件:

    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3.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凝固条件: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现象: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3.汽化的两种方式:

    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

    5.影响蒸发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6.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7.液化现象:

    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

    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3.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

    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

    5.吸热与放热: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4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源分类:

    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光的直线传播:

    在同种均匀物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4.光线: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

    5.光的直线传播实例:

    (1)小孔成像;

    (2)影子的形成;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4)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5)排队看齐;

    (6)射击瞄准

    (7)立竿见影。

    6.小孔成像特点:

    (1)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当物体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光屏离小孔越远,像越大。(光屏离小孔越近,像越小);

    当光屏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物体离小孔越远,像越小。(物体离小孔越近,像越大)

    7.影子的形成:

    因为光沿着直线传播,且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所以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物体的另一侧会有一个光照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8.判断月食:

    太阳、地球、月亮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地球在中间。

    9.判断日食:

    太阳、月亮、地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月亮在中间。

    10.光速: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

    11.光年:

    常用于天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单位,它等于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1012Km。

    二、光的反射

    1.法线:

    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

    2.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3.反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4.反射定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反射的分类:

    反射有两种,一是镜面反射,一是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6.光路可逆性: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平面镜成像

    1.探究平面镜成像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在桌上竖立一块玻璃当做平面镜,平面镜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平面镜后面放一支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移动蜡烛,直到从前面看上去也像点燃的一样,这就是烛焰的像。通过观察可知,像与烛焰的大小相等;像与烛焰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实物到镜面的距离。

    2.面镜分类

    平面镜

    面镜 凹面镜

    球面镜

    凸面镜

    3.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球面镜的应用

    凹面镜: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凸面镜:汽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5.平面镜成像规律: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经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的虚像。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想象叫做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现象:

    潭清疑水浅、海市蜃楼。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4)光从速度较快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慢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光从速度较慢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快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依次得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彩带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黄、青。

    4.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无色透明物体的颜色能让所有的光都透过。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5.光谱:

    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6.天空呈蓝色的原因:

    大气对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较多。

    7.傍晚太阳发红的原因:

    傍晚的阳光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蓝光、紫光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剩下红光、橙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8.雾灯选择黄色的原因:

    人眼对黄色光敏感度较高,且黄光不易被空气散射,有较强的穿透作用,能让更远的人看到。

    9.红外线的应用:

    (1)红外线夜视仪;

    (2)红外线遥感。

    10.紫外线的应用:

    (1)杀菌;

    (2)防伪;

    (3)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11.紫外线的危害:

    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必背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初二物理力的知识点总结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上册物理思维导图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第三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