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音乐

如何听懂音乐,怎么样才算听懂一个音乐作品

  • 音乐
  • 2024-12-02

如何听懂音乐?因此,“听懂”音乐,更多是通过感受、共鸣与自我理解的过程。音乐的价值不在于被剖析的深度,而在于与听者情感的连接与共鸣。欣赏音乐,不必拘泥于形式与规则,让心灵自由地感受与探索。那么,如何听懂音乐?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音乐怎么听歌识曲

绝不要把新音乐一律看成是无法接近的。即使是对音乐行家来说,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也是最难啃的骨头。理解斯特拉文斯基的晚期作品,你必须喜欢他的音乐风格、精确性,以及本人的个性特征。对于米约和查维斯的作品,你得对声音浓烈的响度有所偏好。而欣德米特和辟斯顿需要有对位的听觉,普朗克和汤姆森的作品要求有灵敏的反应。若是感受维拉-罗伯斯,丰富的色彩感是前提。

光聆听音乐还不够,还必须能把特定时刻听到的音乐与在不久前刚刚听到的和即将听到的音乐联系起来。换句话说,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像一本小说,只是小说里描写的事情比较容易记住,因为小说叙述了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且人们可以回过头来重新回忆这些情节。

一般的观众因为专注于情节与动作,忽视了背景音乐的存在,正是这样的观众想知道是不是漏掉了什么。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和你的音乐理解力密切相关。从背景音乐的伴奏中能得到多少乐趣,取决于你听的时候的专注度。要把配乐作为电影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综合的印象。

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的态度是严肃的,他们不是来愚弄你的。反过来说,这意味着你们要对他们所做的尝试抱有开放的思想、良好的愿望和天然的信任。每个作曲家熟悉的范畴、眼界和见识,以及个人气质和表达方式差别很大。

听音的类型和方法

节奏的训练仅靠视唱练耳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结合专业课具体训练,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在课堂演奏时,要求有准确的速度和严格的节奏。有的学生有赶拍子的习惯,但在演奏技巧难度大的乐曲中,又不自觉地放慢了速度,造成奏出的作品发散,没有整体感,节奏就谈不上准确了。

所以吹一首作品,要根据作品的性质来决定其节奏和速度。吹奏活泼的乐曲时,速度不能放慢;相反如果是平静的乐曲,就不能用快速度吹奏。所以,有的乐曲抒情不一定慢,激动不一定快,一定要从音乐表现的需要出发,决定其速度。

初学者的节奏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节奏不稳的学生,可以使用节拍器,或是用脚打拍子作辅助性的节奏练习,节奏感较好的就没有这个必要了。从音乐表现的意义来讲,过分地固定均匀节拍,听起来刻板枯燥,有碍于表达丰富的音乐内涵。音乐节奏的可塑性是在匀整性的基础上进行的修饰。

用脚打拍子也是掌握节奏的手段之一。但是打拍子不能培养内在的节奏感,在舞台上形象也不美观,同时会影响演出和录音的效果。初学者无法自我控制内心节奏的时候,可以用脚打拍子,但是一定要逐渐去掉这种打拍的方法,良好的节奏感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得到。

扩展资料:

音乐节拍是指强拍和弱拍的组合规律,具体是指在乐谱中每一小节的音符总长度,常见的1/4,2/4,3/4,4/4,3/8,6/8,7/8,9/8,12/8拍等等,每小节的长度是固定的。

听曲子识别歌名的软件

朋友问我有什么音乐欣赏的入门书籍可以推荐,想了一下《如何听懂音乐》是一本写得挺有趣味,也深入浅出的音乐普及读物。音乐的世界比较抽象,“听懂”其实很难定义,单纯从听觉角度来说,更喜欢比较优美悦耳的曲目。不过听多了也会发现,许多音乐有深刻的思想,虽然感官上并不让人愉悦,但感染力很强,也让人印象深刻。

本书的作者艾伦·科普兰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和演讲家。这位1900年出生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美国音乐史上重量级人物,是20世纪音乐创新者中的先锋,曾经获得过1967年奥斯卡最佳配乐奖。这本书出版于1939年,一直修订再版,深受人们喜爱。

作为专业的音乐家,科普兰先生用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来解构音乐的奥秘,帮助我们了解那些无数次打动人心的声音,是如何细细密密地编织成一张大网俘获爱乐者的灵魂。书中不仅有大量的音乐作品范例,还随文插入了适量的谱例,以供读者更好地学习。

作者非常系统地讲解了听音乐的准备,如何听音乐以及音乐的创作过程。全方位地给我们介绍了从作曲家、演奏者到听众所形成的的音乐闭环。音乐是三位一体的结合,以前我们可能更注重音乐家和作品本身,而忽略了听众的重要性。事实上,归根结底音乐是写给听众的,可见提高人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是多么的必要。

如何听懂音乐读书心得

从网上看到的方法~可能对你有用~

有些曲子在开始下歌的地方,听起来好像是自由板的;听不到鼓声,背景乐也非常地简单,甚至於没有只有清唱。实际上,那都是有拍子可数的,因此,开口要心中数著拍子唱,甚至要用手打节拍,这种下歌法,本身就是要让你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宜唱的太呆板、要活一点,但还是要唱在节奏上面。

不是所有的歌都是正拍下歌的,从下歌那一小节起,连空拍都要数出来,数到下歌。如:第二拍下歌,数1,2开始唱;如第三拍下歌,数1,2,3开始唱。

还有,後半拍下歌的时候,开头的第一个字,要唱得短、快,强调第二个字,除了数拍子下歌外,歌曲的速度也很重要,要维持一定的速度,否则任凭你怎麼数拍,节奏也是不准的。

如:速度=100,即每分钟数100下,72(跟人的心跳一般)即每分钟数72下...当然,速度愈快,数字就愈多了。

所以,一首歌从头到尾,尽量维持一定的速度,用心来数拍子,用耳朵听节奏、背景乐,再用眼睛视谱,相信就可以把一首歌的节奏掌握得很好了,大家加油吧!

求采纳

音乐在线听

本周探讨音乐鉴赏的话题,火鸡味埚巴提问,如何才算真正“听懂”音乐?许多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

“懂”音乐,有人认为是能快速记起曲子的作者和名称,了解曲子背后的故事;有人认为是能分辨曲子的风格与流派;还有人强调能听出作品中的音乐元素、乐理技巧。

疑惑随之而来:若在听音乐时,未能察觉这些层面,是否意味着“无效听”?时间与精力是否被浪费了?

确实,记住曲子的名称、风格,分析乐理技巧能带来直观的满足感。然而,音乐的价值远超于此。听懂音乐,更关乎情感的共鸣。

理解音乐,不仅仅是认识作者、风格流派,而是在作品中找到与自我情感的连接,感受其背后的故事与思想。就像阅读,不是机械地认识每一个字,而是与文字产生情感的共鸣。

“听懂”音乐,更多是听懂自己。不同年龄阶段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各异,音乐成为了解自我的窗口。正如面对马勒的作品,年轻时可能难以共鸣,但经历人生阶段后,能与作品产生强烈的情感链接。

听懂音乐不需从乐理开始。事实上,音乐的真谛在于其情感与直觉,而非纯粹的知识积累。广泛地听,不必拘泥于风格流派,逐渐培养音乐的感知力,如同学习母语。

乐理知识虽有价值,但仅为理解音乐的一部分。听出音乐的规律后,更应探索其背后的情感与意图。

以上就是如何听懂音乐的全部内容,首先,我们需要区分“认识”和“理解”。音乐中的认识可能包括作品的作者、风格和乐理知识,但这并不等同于理解。音乐理解是情感层面的触动,是与音乐中所表达的情绪产生共鸣。每个人都有听懂音乐的潜力,因为情感共鸣是人类共通的。其次,"听懂"音乐不一定要从乐理开始,尽管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是有用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