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姓夏的历史名人,中国姓夏的名人

  • 历史
  • 2023-05-11
目录
  • 夏姓有几个皇帝
  • 夏姓最出名人物
  • 夏姓研究结论怎么写
  • 近代夏姓名人有哪些
  • 夏家最出名的人

  • 夏姓有几个皇帝

    1、《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夏姓名人146名,重要人物有:夏如晌激朝国王有:夏禹、夏启、夏太康、夏谨斗仲康、夏 相、夏少康、夏 杼、夏 槐、夏 泄、夏不降、夏 扃、夏 廑、夏孔甲、夏皋、夏 发、夏桀(共十六位)。

    2、历代宰相有:秦代夏说、宋代夏竦、明代夏言、夏原吉。春秋时陈国大夫:夏区夫魏国猛士夏育;秦国负责秦始皇的保健,以药囊提荆轲的夏无且。拯救摇摇欲坠的汉朝的夏贺良,著名学者夏恭,汉武帝时阳城内史夏宽,零陵太守夏勤。南朝时有夏赤松。南宋“四大家”之一的画家夏圭。 晋代杰出画家:夏瞻唐代 中书令兼尚书令:夏昱宋代文学渣袜家、诗人:夏元鼎元代教育家:夏友兰元代作家:夏庭芝元代著名画家:夏迪明代著名画家:夏 昶、夏 霖、夏白眼、夏 鼎、夏仲昭。

    夏姓最出名人物

    1、夏育

    东汉后期将领,乌丸校尉。东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农历四月,鲜卑攻打汉朝北部边塞。农历八月,汉朝派夏育从高柳县,破鲜卑中郎将田晏从云中郡,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匈奴单于从雁门郡,三路同时出兵讨伐鲜卑,出塞千余里,结果,汉军大败,损失兵马十之七八。

    2、夏无且

    夏无且(jū),生卒年不详,秦王嬴政侍医,“荆轲刺秦王”一事之中的关正薯键性人物。曾“以其所奉药囊提(dǐ)轲”,而被载《史记》之“刺客列传”。《战国策》上也有记载。后来秦王嬴政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3、夏贺良

    夏贺良(?-前5):西汉重平(今河北吴桥南)人。哀帝时,任待诏,谓汉家气运已衰,需改元易号。哀帝采其建议,以建平二年(前5)为太初元将元年,自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逗橡借此欺举指者民,企图挽救西汉垂危的统治。不久以“反道惑众”罪,被杀。

    4、夏承皓

    夏承皓(956-1004):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晋策,补右禁卫。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即公元1004年)契丹内寇,夏承皓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以子夏竦贵赠封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

    5、夏竦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夏承皓之子。初谥“文正”,后改谥“文庄”。

    夏竦以文学起家,曾为国史编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员,宋真宗时为襄州知州,宋仁宗时为洪州知州,后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等职。由于夏竦对文学的造诣很深,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流传于后世。

    参考资料:-夏姓

    夏姓研究结论怎么写

    1、夏育

    东汉后期将领,乌丸校尉。东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农历四月,鲜卑攻打汉朝北部边塞。农历八月,汉朝派夏育从高柳县,破鲜卑中郎将田晏从云中郡,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匈奴单于从雁门郡,三路同时出兵讨伐鲜卑,出塞千余里,结果,汉军大败,损失兵马十之七八。

    2、夏无且

    夏无且(jū),生卒年不详,秦王嬴政侍医,“荆轲刺秦王”一事之中的关键性人物。曾“以其所奉药囊提(dǐ)轲”,而被载《史记》之“刺客列传”。《战国策》上也有记载。后来秦王嬴政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3、夏贺良

    夏贺良(?-前5):西汉重平(今河北吴桥南)人。哀帝时,任待诏,谓汉正薯家气运已衰,需改元易号。哀帝采其建议,以建平二年(前5)为太初元将元年,自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逗橡”,借此欺民,企图挽救西汉垂危的统治。不久以“反道惑众”罪,被杀。

    4、夏承皓

    夏承皓(956-1004):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晋策,补右禁卫。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即公元1004年)契丹内寇,夏承皓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以子夏竦贵赠封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

    5、夏竦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夏承皓之子。初谥“文正”,后改谥“文庄”。

    夏竦以文学起家,曾为国史编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员,宋真宗时为襄州知州,宋仁宗时为洪州知州,后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等职。由于夏竦对文学的造诣很深,所以他的举指者很多作品都流传于后世。

    参考资料:-夏姓

    近代夏姓名人有哪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夏姓名人146名,重要大扮侍人缺扒物有滚吵:

    夏朝国王有:夏禹、夏启、夏太康、夏仲康、夏 相、夏少康、夏 杼、夏 槐、夏 泄、夏不降、夏 扃、夏 廑、夏孔甲、夏皋、夏 发、夏 桀(共十六位)。

    历代宰相有:秦代夏说、宋代夏竦、明代夏言、夏原吉。

    春秋时陈国大夫:夏区夫

    魏国猛士夏育;

    秦国负责秦始皇的保健,以药囊提荆轲的夏无且。

    拯救摇摇欲坠的汉朝的夏贺良,著名学者夏恭,

    汉武帝时阳城内史夏宽,零陵太守夏勤。

    南朝时有夏赤松。

    宋“四大家”之一的画家夏圭。

    晋代杰出画家:夏 瞻

    唐代 中书令兼尚书令:夏 昱

    宋代文学家、诗人:夏元鼎

    元代教育家:夏友兰

    元代作家:夏庭芝

    元代著名画家:夏 迪

    明代著名画家:夏 昶、夏 霖、夏白眼、夏 鼎、夏仲昭

    清代文学家、诗人:夏敬渠、夏 燮、

    清朝出版家夏瑞芳、画家夏之鼎、戏曲家夏伦。

    夏家最出名的人

    夏承皓 、夏恭 、夏完淳、夏允彝、夏竦等。

    1、夏承皓

    夏承皓(956—1004)夏光庭(夏远)八世孙,派名嘉灵,字承皓,又字灵石,号素葊。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丙辰三年(公元956年)。

    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晋策,补右禁卫。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即公元1004年)契丹内寇,夏承皓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

    以子夏竦贵赠封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

    2 、夏恭

    夏恭[公元前二0年左右至后二九年左右]字敬国,梁国蒙人。约生于汉成帝鸿嘉初年,约卒于光武建武五年左右。

    习韩诗及孟氏易,为讲授,门徒常千余人,王莽末,盗贼纵横,攻没郡县。恭以恩信为众所附,拥兵固守,独安全。

    光武即位,召拜郎中,再迁太山都尉,甚得百姓欢心。卒于官,诸儒共谥曰宣明君。恭所著文,有赋、颂、诗、劝学,凡二十篇,传于世。

    3 、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

    父亲夏允彝,仔老江南名士。老师陈子龙,抗清将领。夏完淳幼聪慧,“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从军征战抗清,备弯十七岁英勇就义。

    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领兵激战,战败自杀殉国殉后,夏完淳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和遗腹子,出世后夭折, 家绝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

    4、夏允彝

    夏允彝(1596年—1645年11月4日),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夏完淳之父。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举人,崇祯初年,与同郡陈子龙、徐孚远等人结成“几社”。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任福建长乐县知县,能体恤民情,革除弊俗。崇祯十念滚升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室福王在南京监国,任命他为吏部考功司主事。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进攻江南,夏允彝与陈子龙等在江南起兵抗清,兵败后于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水殉节,时年50岁,谥“忠节”。

    著有《夏文忠公集》、《私制策》、《幸存录》等。夏允彝在明末因为几社活动等原因,和陈子龙齐名,世称“陈夏”。

    5、夏竦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乔,别称夏文庄、夏英公、夏郑公。德安县(今属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原白水街乡)人。北宋副宰相。

    景德元年(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录官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为国史编修官,后与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参与编写王钦若的千卷本《册府神龟》。

    真宗天禧年间出知黄州、知邓州,又徙襄州,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救活贫者四十五万人;宋仁宗天圣年间知寿州,又徙安州,再知江西洪州(南昌),勒令巫觋一千九百余家还农,毁其淫祠。

    天圣五年,为枢密副使;天圣七年(1029年)官参知政事;天圣九年(1031年)进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左丞;仁宗景祐年间知青州,任青州时,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阳桥,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定为我国最早出现的虹桥。

    后迁刑部尚书;仁宗宝元年间官户部尚书;仁宗康定年间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一带);改判河中府;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

    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方召为宰相,因谏官、御史认为夏竦与陈执中论议不合,不可使两人共事,遂改枢密使,封英国公;次年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郑国公;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奉诏监修黄河堤决,躬冒淫雨,以疾归京师,遂不起,农历九月薨,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谥“文庄”。

    参考资料来源:——夏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