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一,十分钟高中历史试讲稿

  • 历史
  • 2023-04-14
目录
  • 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电子书
  • 高中历史必修三电子书人教版
  •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本电子版
  • 高中历史必修二电子版课本
  • 高中历史必修一电子书

  • 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电子书

    【 #高一#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 无 为你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1.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1、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明太祖朱元璋废氶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内阁的机构性质:是迹悄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是正式行政机构,是侍从咨询机构)影响:使君主XX进一步加强;内阁受司礼监太监牵制,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清君主XX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雍正时期

    直接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职责:只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利,军政大权完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XX制度达到了顶峰。

    3、清朝的边疆政策

    设机构——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事务

    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

    明代开始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清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

    2.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蠢州槐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XX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XX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级的。

    4.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1、三省六带友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5.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实行宗法制;

    (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高中历史必修三电子书人教版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陵明携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c.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槐肢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

    a.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b.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c.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4、实践:1898年,在维尺伏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5、影响:尽管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2、过程:

    (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3)《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

    (3)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2、三民主义的创立:

    (1)1895年,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3)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又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2)孙中山本身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3)当时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

    2、过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响及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但是,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学习历史的窍门

    需要一定的理解。很多时候,历史知识点不是不需要记忆,而是需要去理解。我们能够理解某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往往并不是依靠硬记。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单独阅读书上的文字,还不足以真正理解了这些历史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地图、表格、绘画,以及改编的故事来理解。

    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比较分析法在很多学科得到广泛应用。历史比较分析法可以能够更好的帮助你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力。如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明的比较;唐代和宋代制度的对比;英国、法国、美国、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地图和图表的使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历史读本都配有大量的地图、表格和绘画。这些设计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把握基本的历史。地图可以清晰的看出历史的地理沿革、关隘位置、行政区划。一般来说,历史表格主要是对某些历史事实的归纳和总结,有时候会采用经济学和统计学的方法。

    对人名、地名的记忆。很多历史人物的名字不是很好记忆,或者记在后面,忘记前面了。我们可以把某一个历史人物与相关的事件联系起来,这样就好记忆了。如汉武帝,三次攻打匈奴;派遣张骞出西域;建立察举制。单一记忆人名、地名难以牢固记忆,需要我们把人物、地名、事件联系起来。这样记忆还比较全面些。

    如何短时间提高历史成绩

    1、 抓住书本框架,背熟目录和小标题。因为每一本历史书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编排的。我们接受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知识的整体,背熟目录才能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奠定基础。考场答题时,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观概括,尽量避免因遗漏观点而失分。

    2、不放过任何角落。大字小字一起看,还有批注,插图及其说明等。还要适度涉及未列入纲的内容。因为试题"超纲"现象常有发生,比如今年广西历史选择题就把大部分考生弄得措手无策。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

    ★高中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详解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知识点及练习题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本电子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部分知识点总结

    历史需要我们有条理性地进行记忆,那么相关的知识点你又是否掌握完整呢?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高中历史必修一部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带给大家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一部分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凳桐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轮世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枣丛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

    行政权 总统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

    立法权 国会 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权 联邦法院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2、“1787年宪法”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促进了美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权组成。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立法权: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消极影响: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

    高中历史必修二电子版课本

    学习高中历史的重点是掌握课本内容与知识点,因此同学们在学习历史课时,要好好理解与牢记书上的重要知识点。下面是我为方便同学们所做的完整版的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在同学们的学习上有所帮助!

    ▼▼目录▼▼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一课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二课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三课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四课

    高碰伍中必备历史必修一知郑没识点总结

    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笑丛或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

    >>>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

    高中必备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完整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重点知识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完整版)(3)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上)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fff14745aca9358ff875ff9aca1296b3";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中历史必修一电子书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分为四个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背内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转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必背内迅慎容: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的颁布和实施内容。英国袭侍君主拍昌吵立宪制的建立、权利法案的颁布、特点、影响等等。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宪法规定内容等等。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发展和影响。

    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了解掌握战争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十年对峙、内战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了解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改变,在国际的影响力,开创外交新局面的方法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