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地理

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七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

  • 地理
  • 2023-04-20
目录
  • 初一上地理复习提纲
  •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复习提纲
  • 初一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最好的

  • 初一上地理复习提纲

    上册和下册都有~~

    上册

    1.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大小的比较。(地理书p9)

    数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2.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三种方法。(p9)

    ①通常把平面图上方定为北,下方为南;左为西,右为东。

    ②有的地图上右指向标,人们根据向标在地图上定方向。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可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什么是图例和注记,识记常用图例。(p9)

    图例是用来标注地图上所表现的地物属性的图形符号。注记是地图上用以说明点、线、面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复杂实体的数字和文字。

    4.地球乱铅的形状,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P16) 地球是不规则的椭圆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级半径为6357km;半径为6378km。

    5.经线、纬线的定义,经度、纬度的表示。(P18)

    地球表明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叫弧线叫经线。

    纬度是人们给纬线标注的度数。赤道为0º,赤道以北称北纬(以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以S表示岩搜),南北良机的纬度为90º。

    6.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 本初子午线为0º经线,南回归线为23°26′纬线,北极圈为66°34′纬线。

    7.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P18、19)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为界。

    8.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意义。(P21、28)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为一日(24小时)。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而白昼和黑夜就不断地更替。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5日。

    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哗枣好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从而形成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9.昼夜更替以及地方时差异的原因。(P22/24) 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因为地球上的人看到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逐渐向西移动,又在西方没入地平线一下,白天变为黑夜,黑夜又变为白天,循环不息,周而复始。

    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2小时,两地相隔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偏东的时区,时区较早。

    10.时区的划分,中时区的中央经线,区时的换算。(P24/25/26)

    全球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º。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中时区的中央经线就是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所在的0 º经线。

    11.日界线的定义,越过日界线时时间的换算方法。(P26) 为了避免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的混乱,在经度180º附近划分了日界线,又称国际日期变更线。

    如星期日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退一日变为星期六。反之,则要进一日。

    12.高、中、低纬的划分,五带的划分以及成因。(P18/32) 习惯上,把南北纬30º之间称为低纬度,南北纬30º~60º之间为中纬度,南北纬60º~90º之间为高纬度。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阳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的地带,接受的光热最多,中年高温,是地球上的热带。

    在南北极圈内,太阳光照射的高度最小,有极昼、极夜现象,地面获得的热量少,气温低,分别是地球上的南寒带和北寒带。

    在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得到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既没有太阳直射的机会,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分别是地球上的南温带和北温带。

    13.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P37) 最外表是薄薄的地壳。(大陆地壳厚些,它的岩石密度小些;海洋地壳薄一些,岩石密度大)中间一层是地幔。地幔的上层接近地壳处,有一层高温高压的软流层。岩浆就是从这里沿着地壳的裂隙喷出地面的。

    地核部分距地面约2900km以下,由一些铁、镍等重金属的物质组成。

    14.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图。(P38/40) 陆地地形由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组成。(海底地形图见40页)

    15.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P40)

    ①每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同。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

    ③两条相邻的等高线的高度差相同。④等高线密集表明地形陡峭。

    ⑤等高线稀疏表明地形平缓。

    16.内力作用的几种表现形式。(P43/45)

    褶皱、断层、火山喷发、地震。

    17.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哪些?(P47/48)

    风蚀地貌、海蚀地貌、河口泥沙沉积地貌、流水侵蚀地貌、岩石的风化。

    18.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有哪些影响?(P49)

    围湖造田就会降低湖泊的蓄洪能力,当洪水来临会造成泛滥;

    在陡坡毁林开荒种地,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19.板块构造学说(P53)

    下册:

    20.地球上的水体有哪些?(P1)

    海洋水、陆地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水、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

    21.地球各种水体中,最庞大的水体是?其储量占全球水体总量的百分之几?淡水储量最多的是?冰川主要分布在哪里?(P2/5)

    最庞大的水体是海洋水。占全球水体总量的96.5%。

    淡水储量最多的是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天然冰体。

    2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各类水循环中,对人类活动意义最大的是哪种水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多的是哪种水循环?(P8/9)

    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通过降水又返回海洋和陆地。(P8水循环示意图)

    对人类活动意义最大的是海陆间循环。参与海上循环的水体最大。

    23.水循环的意义。(P10)

    影响天气变化、改变地表形态、形成再生资源。

    24.水资源的概念。(P11) 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如大气降水、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淡水等。

    25.世界水资源分布特点。(P13)

    世界各地水资源的数量差别很大。位于赤道附近的南美洲北部、亚洲东南部和非洲中西部,水资源丰富。大洋州的澳大利亚大陆、非洲的大部分、亚洲的中部和西部水资源贫乏。

    26.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特点。(P15)

    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东南部近海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水资源较为丰富;西北部内陆降水量稀少,径流量小,水资源较为贫乏。

    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具有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的特点。

    27.地球上大气圈的作用。(P17)

    大气圈防护来自太空的流星对地面的袭击和紫外线的伤害,为生命活动提供了氧气和水汽。大气圈使地球上的严寒和酷暑得到调节,使其适宜人类的生存。

    28.什么是天气?(P18)

    天气是指一地短时间内大气的冷热、干湿、晴阴、风雨等状态及其变化。常用气温、降水、温度、云量、气压、风向和风速等表述天气状况。

    29.风力等级和风向的含义及符号。

    (P29风级表。)

    30.如何根据云量来判断天空状况?(P31)

    天空状况 云量

    晴天 全部天空中被云掩盖的部分,总加起来不到2/10

    多云 全部天空中日平均云量≯2/10、≤8/10,太阳时隐时现

    阴天 全部天空中被云遮盖的部分,总加起来≯8/10

    31.卫星云图中各颜色代表的含义。(P34) 在卫星运图中,通常用蓝色表示海洋,绿色、黄色表示陆地,白色和灰白色表示云层。颜色愈白,云层愈厚,下雨的可能性愈大。

    32.什么是气候?(P35)

    气候是指一地多年大气的一般状况。

    33.气候特点通常用什么表示?(P35)

    气候特点通常用多年观测的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如月、年平均气温,月、年平均降水量等)和极端值(如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多降水量、极端最低降水量等)来表示。

    34.东部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P36/37)

    夏季,大陆的气温高于海洋,而大陆的气温低于海洋,形成从海洋吹向大陆的夏季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给东部近海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汽。冬季大陆的气温比海洋低,而气压比海洋高,形成从亚洲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干冷的冬季风给我国带来了严寒和干燥。

    35.月球为什么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P44)

    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恰好相等,平均周期都是27.5日。所以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人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而看不到它的另一面。

    36.月相及其变化。(P45)

    随着日、地、月三者之间位置的不断变化,地球上人们看到月球的相貌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月相。

    每逢农历初一,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背对着地球,我们就看不到月亮,称为“新月”或“朔”。随着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逐渐转向地球,到初七、初八,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凸向西边的半个月球,称为“上弦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人们整夜可以看到被太阳照亮的一轮圆月,这就是“满月”或“望”。此后,月球背向太阳的一面逐渐转向地球,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人们只能看到凸向东边的半个月亮,称为“下弦月”。再往后,地球上看到被照亮的月面越来越少,又回复到“朔”。

    37.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和主要成员是什么?(P49)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是九大行星和围绕它们运动的大大小小的卫星。

    38.太阳活动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P48)

    太阳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黑子、耀斑和日珥。

    太阳的剧烈活动可能会影响地球上的气候、通讯、磁场等变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39.太阳系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什么?(P49)

    木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40.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哪些没有卫星?(P50)

    水星和金星。

    41.地球上肉眼看到的行星有哪些?(P50)

    水星、金星、火星、土星和木星。

    42.小行星带主要分布在哪里?(P53)

    小行星都沿着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一些小行星的轨道可能与地球轨道相近或相交,因而有可能与地球相撞,造成很大的危害。

    43.彗星一般由哪几部分构成?(P53)

    彗星是由岩石颗粒、尘埃和冰块组成的“脏雪球”,一般由慧核、慧头和慧尾三个部分构成。

    44.什么是流星?(P54)

    太阳系中有无数的流星体,当这些流星体与地球大气相撞时,产生摩擦燃烧,便形成耀眼的光迹,叫做流星。

    45.天文学上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P56)

    天文学上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天文单位和光年。

    46.全天分为的星座数和最重要的星座。(P57)

    按照国际天文学会的规定,将整个天空划为88个星座。(重要星座见57页4图)

    47.天体可以分为哪几级?(P61)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复习提纲

    七上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必须记住的地理知识要点(卷面分值60%—80%)

    1.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赤道周长40000千米。

    3.经线又称子午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纬线是与地轴

    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它们都有无数条。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4.0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了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5.东经180与西经180合二为一,就叫180度经线。

    6.0度纬线是赤道,北纬90度是北极点,南纬90度是南极点,它们是两个地点。

    7.地球绕轴转是自转,周期是一天;绕日转是公转,周期是一年,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8.因为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的,在地球上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的

    9.地球自转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昼夜交替,二是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

    10.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角度不变导致两个后果:形成了四季和五带。.地球上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11.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

    12.1:1000000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一百万厘米。千米化厘米加五个零。

    13.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

    14.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仿腔的垂直距离是海拔。高出另外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是相对高度。

    15.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重合是悬崖。等高线闭合处为山头或盆地。

    16.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17.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

    18.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19.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20.大陆漂移学说认为:两亿年前地球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后来缓慢地漂移分离,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

    2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高大的山脉。

    22.东非大裂谷是海洋的胚胎期,红海是海洋的婴儿期。大西洋是海洋的少年期,太平洋是海洋的成年期。

    喜马拉雅山是海洋的坟墓。

    23.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

    24.气候是长时间的,稳定的,气候要素一是气温,二是降水

    25.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6.一年中的气温,北半球陆地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季节相反。

    27.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在气温上相比,陆地夏季更热,冬季更冷。

    28.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海洋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多。

    29.从赤差大郑道向两极,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逐渐降低。

    30.从山脚向山顶,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度。

    31.两极地区降水少,赤道地区降水多,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多沙漠,

    大陆东岸降水多,沿海迎风雨丰沛,雨少内陆背风坡。

    3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33.热带有四种气候:热带雨林虚颂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有两种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大陆东岸)。

    温带有三种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寒带有两种气候:寒带苔原气候,寒带冰原气候

    34.大陆东岸有季风气候。大陆西岸有: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有:温带大陆性气候

    35.气候影响饮食,穿衣,农林牧业,气候异常引起自然灾害。

    36.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一是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二是砍伐森林。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37.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欧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非洲最高。

    38.中低纬度的近海的平原地区,人口较稠密。

    世界上有四个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39.世界人口有两大趋势,一是人口快速增长,二是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

    40.人口快速增长,加剧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41.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西亚、北非,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的因纽特

    人、印第安人是黄种人,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长达四百年的奴隶贸易使他们到

    达美洲、大洋洲。

    42.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使用西班牙语,

    巴西使用葡萄牙语,法国和中部非洲使用法语,西亚和北非使用阿拉伯语,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使

    用俄语。

    43.基督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佛教创始于古印度。

    44.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叫聚落,乡村聚落的人从事农牧渔林业,城市聚落的人从事工业服务业。

    45.非洲的村落原始古朴,亚洲的村落房屋密集,欧美的村落稀疏开阔,机械化水平高。

    46.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47.东南亚气候湿热,为干栏式建筑,下住牲畜上住人;热带沙漠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

    因纽特人住冰屋,黄土高原住窑洞。

    48.浪漫水城威尼斯河多桥也多,古朴自然丽江城,水乡容,山城貌。

    49.陆地面积前六位的大国依次是:俄罗斯1707万平方千米,加拿大997万,中国960万,

    美国937万,巴西854万,澳大利亚769万。

    50.人口前六位的大国依次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

    51.地跨亚欧两洲的有: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地跨亚非两洲的是埃及。

    52.加拿大与美国东部以湖为界,法国与西班牙以比利牛斯山脉为界。埃及与邻国以经纬线为界。

    53.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包括领海)、领空总称领土。

    54.中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领海30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的蓝色国土)。

    55.世界上有发达国家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州,包括美、加、英、法、德、意、

    澳、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56.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的80%,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球的22%。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的20%,

    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球的80%。因此全球贫富差距很大。

    57.在国际贸易方面,这两类国家是不对等的,发达国家以计算机、汽车、轮船、飞机等高新技术

    产品为主,科技含量高,价格昂贵,赚钱多;发展中国家以石油、矿石、木材、橡胶等原料和

    初级加工品为主,科技含量低,价格低廉,赚钱少。发达国家的农业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

    单产高成本低。而发展中国家半机械化或手工生产。单产低成本高。

    58.发展中国家多分布在南半球,简称“南”,发达国家多分布在北半球,简称“北”。发展中国家

    之间的合作称“南南合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也是不平等的。

    59.中国的航天工业,核工业,印度的业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

    60.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中、法、俄、英、美。

    第二部分 必须记住的地图(卷面分值20%—40%)

    ①课本P29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图;②课本P58世界气候的分布图;

    ③课本P37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

    初一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1. 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2.地球的大小P10图1.6: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做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结构见P12图1.9

    3. P12图1.11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的圆圈,叫做纬线。形状是圆,长度不等(但纬度相同的两条纬线长度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变短),指示东西方,相互之间平行。

    4. P12图1.10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弧线叫经线。形状是半圆,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交于南北极。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经线和纬线交织构成经纬网,用于定位。

    5.经度P13图1.12:用于标识不同的经线; 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地表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该线以东的180°经度称为东经(用字母“E”表历森示),该线以西的180°经度称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经度变化规律: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

    6.纬度P14图1.15:用于标识不同的纬线;0°纬线即赤道,最长纬线;赤道以北的90°纬度称肢空亩为北纬(“N”),以南的90°称南纬(“S”);纬度变化规律: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

    7.东西半球分界线P13图1.13:20°W和160°E。东半球范围:20°W →0°→160°E;西半球范围:160°E←180°←20°W。判断某点位于东西半球的方法:如该点经度<20°则在东半球;如经度>160°则在西半球;经度在20°-160°之间,是东经则在东半球,是西经则在西半球。

    8、南北半球的分界线P14图1.16:赤道。判断某点位于南北半球的方法,如该点纬度为北纬则在北半球,如该点纬度为南纬则在南半球。

    9.判断某点位于五带的方法P20图1.23:如该点纬度<23.5°则在热带;如纬度在23.5°-66.5°之间则位于温带(是北纬则在北温带,是南纬则在南温带);如纬度在66.5°-90°之间则位于寒带(是北纬则在北寒带,是南纬则在南寒带)。

    10. 判断某点位于低、中、高纬的方法:如该点纬度在0°-30°之间则位于低纬度,如该点纬度在30°-60°之间则位于中纬度,如该点纬度在60°-90°之间则位于高纬度。

    11. 地球的自转P17图1.19: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自转方向:从侧面看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北逆南顺);自转周期为24小时(或1天)。

    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更替和时差(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地点的时间比西边早)。

    12.地球的公转P19图1.21: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是一年。

    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五个热量带的形成等。

    13.五带P20图1.23:根据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以南回归线(23.5°S)、北回归线(23.5°N)和南极圈(66.5°S)、北极圈(66.5°N)为界分为热带(气候终年炎热,有直射现象)、南温带和北温带(四季分明,无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南寒带和北寒带(气候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14.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方向: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线定向/经线指南北,纬线指东西;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箭头一般指示北方);无经纬网亏困无指向标的地图用一般方法定向,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表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有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表示方式;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是个分数,分子是1,分母越小,比值就越大,即比例尺就越大(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的实地距离也就越短),反之,该比例尺就越小;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P29图2.16-2.17,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显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显示的地理事物越简略。

    ▲图例P30图2.18: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用来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数字。

    15.地面高度的两种表示方法P33图2.20:海拔(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地点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等于两点的海拔高度之差)。

    1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①地势高低:数值越大,地势越高;数值越小,地势越低。②坡度陡缓P35图2.22: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坡度越缓。③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P35图2.23:山顶(一组闭合曲线,外低内高)、盆地(一组闭合曲线,外高内低)、鞍部(相邻两山顶之间的低地)、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一般发育有河流)、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合处)。

    17.陆地表面五种基本地形P36图2.25:山地(海拔较高,>500米,峰峦起伏,坡度陡峻);高原(海拔较高,>500米,地面坦荡,边缘陡峻);平原(海拔较低,<200米,地面平坦,起伏很小);丘陵(海拔较低,200~500米,地面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盆地(海拔不定,四周高,中间低)。

    18.分层设色地形图上P37图2.26:蓝色表示海洋和湖泊;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丘陵;棕色表示高原、高山;白色表示积雪、冰川。

    19.P37图2.26: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南美洲);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亚洲);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非洲);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南美洲)。

    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

    1、地表海陆面积(共5.1亿平方千米),三分陆地(29%,1.49亿平方千米),七分海洋(71%,3.61亿平方千米)。海陆分布:南北半球中,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东西半球中,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任意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

    2. 七大洲,P41图3.5、地图册P2-3①名称: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②分布在东半球的主要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分布在西半球的主要有北美洲和南美洲。(注:除南美洲外,其余六大洲都跨东西两半球。)赤道穿过(即跨南北半球)的四个大洲:非洲、亚洲、大洲洋、南美洲(穿过了两个大陆: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极洲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③面积P41图3.6:亚洲(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最小);④轮廓:P41图3.6。⑤洲界线,P42图3.7-3.8:亚洲与欧洲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界线:苏伊士运河(埃及);北美洲与南美洲界线:巴拿马运河(巴拿马);亚洲与北美洲界线:白令海峡;欧洲与非洲界线: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3.四大洋P41图3.5:①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②分布:除印度洋在东半球外,其余三大洋跨东西半球;除北冰洋在北半球外,其余三大洋跨南北半球。北冰洋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③面积:太平洋(最大,岛最多)>大西洋(“S”形)>印度洋>北冰洋(最小)。

    4.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主要证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吻合、动物相似性、古地层相似性。

    5.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P46图3.11:①地表由多个(七大)板块构造(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地处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②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相对运动:挤压、碰撞形成山脉;相背运动:地层断裂,形成裂谷。);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和地震(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6. 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主要有:(1)海洋运输;(2)海洋资源利用(旅游资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等);(3)填海造陆。对海洋环境的破坏行为主要有:石油污染、垃圾污染、过度捕捞海洋生物,产生的后果主要是破坏海洋生态和海洋景观。

    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1.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大气状况;大气状况易变。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和大气活动的综合状况;大气状况稳定。卫星云图上的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陆地,白色代表云层。常见天气预报符号P55图4.2。

    2.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它们会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3.气温的时间变化:(1)日变化P60图4.6:一天中,最高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2)年变化(陆地上)P61图4.7:北半球7月气温最高,是夏季,1月气温最低,是冬季,南半球刚好相反。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之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4.气温的空间变化:①受纬度位置影响,P63图4.10:世界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②受海陆位置影响:夏季,同纬度陆地的气温比海洋高;冬季,陆地的气温比海洋低。③受地形因素影响: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④受洋流因素影响: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5.降水形成条件:①空气上升冷却,水汽凝结②有凝结核③云滴增大变成水滴或冰晶降落到地面。

    6.降水的时间变化: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均匀型。

    7.降水的空间变化,P67图4.13:①受纬度位置影响:赤道地区多,两极地区少;②受海陆位置影响:中纬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部地区多,中、西部地区少;③受地形因素影响:山地迎风坡多,背风坡少;④受洋流因素影响: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8.世界的气候:根据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全球共分为11种(五类)气候类型P68图4.14。

    气候特征:以气温的高低和季节变化、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变化来说明。

    结合地图册P30识读各种气候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了解各种气候的特征。

    (1)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年均温>20℃)

    类型 分布 气温特征 降水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及附近地区 终

    温 终年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分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西部 终年干燥

    热带季风气候 东南亚、南亚 分旱雨两季

    (2)亚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气温>20℃)

    类型 分布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纬度30°-40°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 纬度25°-35°大陆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3)温带气候(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最热月气温>20℃)

    类型 分布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地区大陆西部

    (40°-60°大陆西岸) 冬温夏凉,各月降水均匀

    (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气温<20℃)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地区大陆中部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地区大陆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4)寒带气候(一年中大多数月份气温在0℃以下)

    分布:两极高纬地区;气候特征: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5)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

    分布:海拔较高的高原高山(如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气候特征:冬冷夏凉,降水稀少

    8. 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有: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酸雨危害。

    第五章 居民与聚落

    1、世界人口①人口数量多(目前已突破70亿);②增长速度快(每增长10亿人口所经过年数逐渐缩短);人口增长速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密切;③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④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地区增长慢(欧洲最慢),发展中国家地区增长快(非洲最快)。⑤世界人口的分布,P78图5.2: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及美洲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稀疏区:干旱缺水的沙漠和内陆地区,湿热的雨林地区、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空气稀薄的高原高山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类难以生存和发展。⑥衡量人口分布疏密的指标:人口密度=人口数/面积数(人/平方千米)。七大洲中南极洲无常住居民,亚洲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⑦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医就学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⑧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总量:导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⑨)解决措施: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根据人类体质特征(主要是肤色)的差异,世界居民分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世界人种分布P83图5.6:黄色人种-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以及美洲的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白色人种-欧洲、美洲、大洋洲,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人;黑色人种-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3.世界上的语言主要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4.①世界上影响大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教徒最多)、伊斯兰教、佛教,三大宗教都源于亚洲。②教徒分布:基督教-欧洲、美洲、大洋洲,白色人种分布区、伊斯兰教-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其信徒称为“穆斯林”、佛教-东亚和东南亚;③宗教建筑:基督教的教堂呈尖顶,有十字架钟楼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呈圆顶,佛教建筑形式多样,有佛塔、寺庙、石窟等。

    5.聚落是人们居住、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聚落有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一般先有乡村后有城市;两类聚落景观差异明显(如建筑物的数量、密度、高度,公共设施机构、绿地多少等);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各种农业活动,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如工业、服务业等)。

    河流中下游和沿海平原地区聚落分布密集,原因是这些地方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暖湿、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如工农业生产)。

    世界民居:黄土高原-窑洞,内蒙古草原-蒙古包,华北平原-四合院,湿热地区-竹楼,山区-吊脚楼,北极的因纽特人-冰屋,西亚干旱地区-泥砖圆顶屋,墙厚窗小,多雨地区-斜顶屋,少雨地区-平顶屋。

    世界遗产(聚落):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法国的巴黎塞纳河畔、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的平遥古城等。

    第六章 发展差异与国际合作

    1.国家之间的差异,P90表6-1:(1)面积大小不同:居前6位的是俄罗斯(欧洲,1707万km2)、加拿大(北美)、中国(亚洲,约960万km2)、美国(北美洲)、巴西(南美洲)、澳大利亚(大洋洲),最小的是欧洲的梵蒂冈。(2)人口多少不同:居前5位是中国(亚洲,>13亿)、印度(亚洲,>11亿)、美国(北美洲>3亿)、印度尼西亚(亚洲)、巴西(南美洲)。(3)海陆位置不同:有临海国、内陆国、岛国。(4)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发达国家占世界人口比例重小(约20%),人均GDP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工业生产技术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达,农业技术先进、现代化程度高,教育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比例重大(约80%),人均GDP低,城市人口比重小,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农业技术落后,教育水平低。

    3.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故用“北”代指发达国家),主要有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的日本等。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故用“南”代指发展中国家),即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地区)的大部分国家。“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的含义。

    4.联合国(UN)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是维持和平和安全的机构,由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和10非常任理事中组成。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全球经济贸易组织,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其宗旨是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论坛,其总部设在新加坡。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

    2、地球仪

    (1)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2)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

    (3)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4)纬度范围氏基: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3、地球运动

    (1)地球自转的规律: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为24小时

    (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3)地球公转的规律: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轴是倾斜的且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4)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形成四季、五带的划分

    (5)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上了解太阳光直射的变化。

    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5°N);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5°S);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热带(23.5°N~23.5°S)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寒带(纬度66.5°~90°)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温带(纬度23.5°~66.5°)既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4、地图

    (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4)认识常用图例

    (5)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历携陡坡和缓坡,山顶、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的部位是山谷)、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的部位是山脊),海拔和相对高度

    (6)地球表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7)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1、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2)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5)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图,识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七大洲轮廓。

    2、海陆变迁

    (1)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2)大陆漂移说:提出人:魏格纳,观点: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逐渐分裂,漂移分离形成今天的分布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4)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1、天气

    (1)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念 特点

    天气 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 多变、不稳定

    气候 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2、气温

    (1)气温的变化: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一肢核伏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计算气温的年、日较差

    (2)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看懂、会画气温曲线图

    3、降水:

    (1)降水的季节变化:分配均匀,季节差异大

    (2)读懂会画降水柱状图

    (3)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大陆的沿海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4)影响降水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4、气候

    (1)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2)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

    (4)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暖的影响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

    1、人口增长

    (1)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2)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4)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5)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表示,指一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量。

    (2)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都处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自然条件优越。

    (3)人口稀少地区:干旱的沙漠、湿热的雨林、严寒的高纬度、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

    3、人种

    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4、世界的语言:

    (1)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5、世界的宗教

    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形成于亚洲西部,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典型建筑为教堂。

    伊斯兰教:形成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典型建筑为清真寺。

    佛教:形成于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典型建筑为寺庙。

    6、聚落

    (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景观差别)

    (2)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4)懂得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全世界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国家间的差别表现在陆地面积、人口数量、政治制度、发展水平等方面

    (3)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

    (4)世界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是联合国(UN)。其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5)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安理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最好的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敏帆耐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轿启,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桥春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国北京;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0~~60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1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一、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热带季风气候 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热带沙漠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4、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19、自然资源 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一类是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

    20、土地的利用类型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21、土地资源的分布 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适宜发展农业,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2、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资源中,冰川中储存的水量最多,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护水资源,主要途径有: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23、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亿公顷,主要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5、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特别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欧洲为2%;亚洲为15%;北美洲为10%;南美洲为17%;大洋洲为14%;非洲为27%。

    26、世界人口的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规模变小,人口迁移主要以三种形式为主。第一种是科技移民,即大批的高素质人才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第二种是劳动力输出。外籍劳工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贫穷国家流向富裕的在石油输出国,由人口稠密的同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国家。第三种是国际难民迁移。

    27、世界人口的分布 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在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广大的严寒带针叶林带,末开发的热带雨林带,干旱的沙漠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

    28、人口向城市迁移及产生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的70%以上为城市人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只占人口的30%多一点。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29、世界的人种 白种人的肤色、眼色、发色一般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他们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黄种人的皮肤呈淡黄色或棕黑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黑种人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较少,他们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美国境内。

    30、世界上的国家 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名国的面积大小不一,面积最大的俄罗斯有1700多万平方千米。中国的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冈。

    31、国界和领土 国界线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为领土。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为界;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有一段以纬线为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

    32、世界地埋区域的划分 共分为13个地区。图见书本第一册P83。

    33、东亚概述 图见P85。东亚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侧,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家。蒙古的畜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风,风由寒冷的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向太平洋,风力强劲,受其影响,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带来丰沛的降水,降水由沿海向内陆减少,气候炎热。在东亚的季风气候区内,根据气温和降水的不同,又分为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前者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雨季较短;后者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雨季较长。

    34、东亚的人口和经济 东亚是世界上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居民绝大部分是黄色人种。东亚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35、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面积比较狭小,人口稠密。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邻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本州岛太平洋沿岸的神户和横滨,是全国著名的海港。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著名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全国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山间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图见第一册P90。

    36、日本的经济 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神户和横滨的日本两个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日本同中国的贸易有很大发展。从中国输入的商品有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等。向中国输出的商品有钢材、电子产品和其他工业产品。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首都东京在关东平原的南部,东京湾的西北岸。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上著名的渔场。日本的捕鱼量常占世界第一位。现在稻米的产量已能自给。但蔬菜、水果仍需要进口。

    37、东南亚 图见第一册P94。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南部狭长,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叫做马来半岛。东南亚的国家,除了老挝是内陆国外,其他都是临海国或岛国。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亚。领土由13000多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多的国家。因此有“火山国”之称。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38、居民与经济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该国人口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岛。东南亚是华人与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祖先大多是中国广东、福建的居民。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油、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的最大产地,各国居民多以稻米为主在食物。东南亚的矿产以锡和石油为最重要。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39、南亚 图见第一册P108。南亚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南亚北部有绵延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这一部分叫做“南亚次大陆”。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是南亚的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印度半岛大部分被德干高原所占据。南亚的降水受季风的影响,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西北季风,为旱季。

    40、印度 印度的耕地面积很广,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小麦,经济作物有棉花、茶、黄麻等。印度的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首都新德里。加尔各答盛产黄麻,是印度的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

    41、中亚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深居亚洲陆。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中亚境内的河流多为内流河。西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内流湖--里海。中亚中部和南部牧场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乌兹别克斯坦因盛产棉花而称为“白金之国”。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同时采矿、冶金、军事工业相当发达。

    42、西亚与北非 西亚和北非地处亚欧非三大洲、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枢纽地带,地理位置很重要。死海湖面海拔高度为-400米,是世界上陆地表面的最低点。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世界上最高的气温记录出现在北非利比亚的阿齐济耶(57.8℃)。一般降水稀少。只有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