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指?病原微生物共分为四类,一类最强,四类最弱,一类是指具有高个体危害和高群体危害,引起的疾病难以治愈,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二类是指具有高个体危害和低群体危害特征,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那么,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
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对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安全事件现场处置等提供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医疗保障。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种类:
1、第一类: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2、第二类: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生物类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马上停止操作,用清水冲洗伤口,挤出伤口血液,用75%酒精、碘优或其它医用消毒液涂抹或浸泡伤处,包扎伤口(厌氧微生物感染丕包扎伤只),及时就医。
2、病原微生物污染事故处置措施:立即组织现场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封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实验室或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避免原微生物扩散。迅速安排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或者隔离治疗。立即报告卫生部门,组织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卫生防护人员进入事故区,消除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污染事故扩大。
半年。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2019年公布的感染病学名词,第一类病原微生物和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的总称。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人员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需要半年培训一次以保证人员的安全操作。五部委联合印发《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作为推动新冠疫苗生产的临时性应急标准。
高致病性病原体:HIV、SARS-CoV、结核、鼠疫杆菌、炭疽、霍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汉坦病毒。病原体的毒力(Virulence) 病原体的毒力是指病原体的侵袭力,即是病原体在机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有的通过细菌的酶如金葡球浆凝固酶,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产气荚膜杆菌的胶原酶等起作用;有的通过荚膜阻止吞噬细胞的吞噬;有的通过菌毛粘附宿主组织。病原体产生内外两种毒素,通过毒素产生杀伤作用。外毒素包括神经毒如破伤风毒素、肉毒素;细胞毒素如白喉毒素;肠毒素如霍乱毒素、葡萄球菌毒素。内毒素是菌体裂解后产生的脂多糖中类脂A,可致机体发热反应,中毒性休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施瓦茨曼反应(Shwartzmansreaction)。 2.病原体的数量 病原体入侵和数量是重要的致病条件。侵入的数量越多,引起的传染性越大。潜伏期可能越短,病情也就越严重。 3.病原体的定位与扩散形式 病原体在人体内寄生有一定的特异的定居部位,特异的定位由特异的侵入门户与传入途径所决定的,特异性定位又决定着病原体排出途径。伤寒杆菌经口传入,定位于肠道网状内皮,借助粪便排出体外。白喉杆菌经鼻咽部侵入,定位于鼻咽部,借助鼻咽分泌物排出体外。
题主是否想询问“高致病性微生物是指第几类”第一类和第二类。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和感染后的危害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四类,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微生物被称为高致病性微生物。高致病性微生物比较常见的有变形杆菌和禽流感病毒。
以上就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指的全部内容,题主是否想询问“高致病性微生物是指第几类”第一类和第二类。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和感染后的危害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四类,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微生物被称为高致病性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