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笔记?一、古代化学工艺 - 商代:青铜器的制造 - 春秋战国时期:铁和钢的冶炼 - 元代:瓷器的烧制 - 我国四大发明中与化学工艺相关的是:火药的发明(唐朝)、造纸术(汉代)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如何区分物理变化:- 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水结成冰)- 挥发(如:浓盐酸、那么,九年级化学笔记?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它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状态,其味,硬度,通电,沸点,密度等)吸入的气体中:氦气 78% 氧气21%呼出的气体中:氦气 氖气 氩气 氪气 氙气 (惰性气体 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 氮气氧气的用途:1支持燃烧 2 供给呼吸氮气可以做防腐气。可以做保护气的条件:1 无毒 2 不与食物发生反应 3 制取容易 4 成本低 5 易燃易爆气体不可用。稀有气体的用途:氮气:用作保护气,冲入灯泡延长使用寿命,液态时可以做冷冻麻醉剂。氖气:通电时发出红光氙气:发出强光,因此可以做氙灯,能穿透浓雾。测定氧气体积时,没有达到1/5的原因:1 漏气 (开始时/橡胶管)2 红磷不足,氧气未反应完。3 瓶内还惨有氧气未反应完。4 为等冷却打开弹簧夹。5 导管里面残留水。实验不足之处:点燃红磷刚放进来集气瓶时,集气瓶内空气从瓶口跑走了一部分。 第二课时思考题:蜡烛燃烧时,用石棉网切入,为什么上面没火?因为铁丝吸热,使蜡烛达不到着火点。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正价)一氢钾钠银,二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负价)负一价:氟、氯、溴、碘;
负二价:氧和硫。
(可变正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亚硫酸根(SO3),锰酸根(MnO4);
负三价:磷酸根(PO4);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 + 碱 = 盐 + 水。
(3)酸 + 某些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一、古代化学工艺
- 商代:青铜器的制造
- 春秋战国时期:铁和钢的冶炼
- 元代:瓷器的烧制
- 我国四大发明中与化学工艺相关的是:火药的发明(唐朝)、造纸术(汉代)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如何区分物理变化:
- 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水结成冰)
- 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的挥发)
- 结晶(蒸发或冷却)
- 蒸馏(如: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石油的分馏)
- 灯泡发光
- 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
- 金属导电、导热
可能同时涉及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爆炸(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是物理变化)
(2)两种变化的关系:
- 宏观区别: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或原物质是否改变了)
- 微观区别:是否产生了新分子(或原分子是否改变了)
- 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化学变化的根本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可燃性、热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碱性等。
(3)两种性质的区别: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而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
四、有关实验
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1)现象:
- 试管壁有小水珠产生,试管口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碳酸氢铵固体减少最后消失
(2)文字表达式、化学式
(3)启示: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2、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绿色粉末)
(1)加热后:
- 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管口出现小水滴,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化学式
(2)加盐酸:
- 有大量气泡,固体消失变成蓝色溶液,产生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3、其他实验
(1)镁是银白色固体,由于燃烧时发出耀眼白光,可以做烟火和照明弹。
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先通氢气;
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
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
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固液不加热,化学方程式: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元素
化学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符号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元素化合价口诀。
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镁还原氧化铜:Mg+CuO加热Cu+MgO。
化学用语涉及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名称与符号,其中非金属包括:氧(O)、氢(H)、氮(N)、氯(Cl)、碳(C)、磷(P)、硫(S)等;金属则包括:钾(K)、钙(Ca)、钠(Na)、镁(Mg)、铝(Al)、锌(Zn)、铁(Fe)、铜(Cu)、汞(Hg)、银(Ag)、锰(Mn)、钡(Ba)等,以及原子团如氢氧根(OH-)、硝酸根(NO3-)、碳酸根(CO32-)、硫酸根(SO42-)、磷酸根(PO43-)、铵根(NH4+)等。
了解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有助于化学反应式的学习,口诀如下: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五氮磷三价铝;铜汞一二铁二三;六硫四价碳;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针对原子团,其化学价口诀为:一价硝酸氢氧根;二价硫酸碳酸根;三价常见磷酸根;通常负价除铵根。
对于化学方程式的记忆,以下为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基本反应式:一氧化二锰(KMnO4)加热分解为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和氧气(O2);过氧化氢(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为水(H2O)和氧气(O2);高锰酸钾(KClO3)加热分解为氯化钾(KCl)和氧气(O2);碳酸钙(CaCO3)与盐酸(HCl)反应生成氯化钙(CaCl2)、水(H2O)和二氧化碳(CO2);锌(Zn)与硫酸(H2SO4)反应生成硫酸锌(ZnSO4)和氢气(H2);水(H2O)在通电下分解为氢气(H2)和氧气(O2);铁(Fe)置换出铜(Cu)的反应;一氧化碳(CO)与氧化铁(Fe2O3)反应生成铁(Fe)和二氧化碳(CO2);氧化钙(CaO)与水(H2O)反应生成氢氧化钙(Ca(OH)2);碳酸钙(CaCO3)分解为氧化钙(CaO)和二氧化碳(CO2)。
以上就是九年级化学笔记的全部内容,1. 分子保持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基本单位。2. 元素由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原子组成。3. 分子与原子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4. 元素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5.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6. 相对原子质量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