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地理
  • 2023-05-14
目录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是c刊吗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万维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是sci几区
  • 西方哲学史纪录片
  • 中国历史地理期刊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是c刊吗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历史时期中国西部资源东调及其影响研究》

    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图再现研究》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2000年长江上游森林分布与水土流失研究》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历代制度和政策因素对西部环境的影响:途径、方式和力度》子课题《西南部分》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

    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峡历史地理综合研究》

    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中国内河公慈善救生研究》

    8、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中华大典·地学典·自然地理典》

    9、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清史·生态环境志》(西南及长江中下游部分)

    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长江三峡经济开发研究》

    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湖广填四川与清初四川社会》

    12、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高师历史教学中加强人地关系思维的理论与实践》

    13、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八五”规划项目《巴蜀文化与地理环境》

    14、重庆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重庆移民历史与安置经验总结》

    15、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

    16、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历史文献中的重庆》

    17、重庆市重点文科基地项目《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夔巫图组)

    18、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巴蜀文化通史·交通文化卷》

    19、重庆市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重庆历史地图集》

    20、湖北省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三峡通史·历史地理卷》1、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旅游规划

    2、贵州修文桃园河风景区规划

    3、重庆万盛黑山谷风景区文化创意

    4、重庆鼎道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古川菜创意

    5、重庆石柱枫香坪乡村旅游风景区文化创意

    6、重庆武隆印象公司川江号子文化创意

    7、重庆北碚乡村嘉年华景区文化创意

    8、重庆市规划局:重庆三国文化研究

    9、重庆市规划局:重庆文化分区研究

    10、重庆市开县秦巴古道研究1、《中国历史地理学》(独立,面向21世纪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中国历史地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独立),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4、《西南历史文化地理》物凯如(独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5、《长江三峡历史地理》(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6、《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独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7、《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独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8、《南方丝绸之路》(独立),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

    9、《三峡经济开发的历史反思》(独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0、《中国三峡文化》(合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西南交通贸易与开发》(合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巴渝历史孙郑沿革》(合作),重庆出版社,2003年。

    13、《千古三峡》(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长江文明》(独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15、《唐僖宗》(独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16、《二十世纪唐研究》(参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7、《丝绸之路大辞典》(参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中国都城辞典》(参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19、《三峡古镇》(丛书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0、《诗城奉节》(丛书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1、《近2000年来长江上游森林分布与水土流失》(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2、《西三角历史发展溯源》(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3、《重庆古旧地图研究》(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24、《近两千年长江上游森林分布与水土流失研究》(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1、《明清时期皇木采办研究》,《历史研究》1994,6。

    2、《长江正源探索历史是非的考辨》,《历史研究》2005,1。

    3、《清代滇铜京运路线考释》,《历史研究》2006,3。

    4,《罩启对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四点认识》,《历史研究》2010,1。

    5、《乾隆“金沙江全图”考》,《历史研究》2010,3。

    6、《隋唐开边县治考辨》,《中国史研究》1985,4。

    7、《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移民与经济开发》,《中国史研究》1993,2。

    8、《清代西南移民会馆名实与职能研究》,《中国史研究》1996,4。

    9、《有关先秦气候的研究方向》,《中国史研究》2009,2。

    10、《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的历史轨迹和理论思考》,《史学史研究》2013,2

    11、《宋“蜀川胜概图”考》,《文物》1999,4。

    12、《三峡最早的航道图――峡江图考》,《文献》1995,1。

    13、《中国饮食辛辣口味的地理分布及其环境成因》,《地理研究》2001,2。

    14、《近500年来长江上游亚热带山地中低山植被演替》,《地理研究》2010,7。

    15、《现代历史地理学给予历史学的新启示》,《史学理论研究》1995,1。

    16、《近代三峡航道图的编纂始末》,《近代史研究》1994,5。

    17、《中国古代辛辣用料的嬗变、流布与农业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1。

    18、《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转输贸易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4。

    19、《清代长江上游救生红船制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4。

    20、《清代长江上游救生红船续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3。

    21、《清代长江救生红船救生地位和效果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2,3。

    22、《西南政区教化名称分布变迁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4。

    23、《明茶马贸易〈四川省四路关驿图〉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2。

    24、《明清皇木采办遗迹考》,《中国历史文物》2005,4。

    25、《历史时期西南荔枝分布的历史考证》,《中国农史》1988,3。

    26、《乾嘉垦殖对四川农业生态及社会影响初探》,《中国农史》1993,1。

    27、《历史时期三峡森林资源的分布变迁》,《中国农史》1993,4。

    28、《历史时期三峡地区农副业开发研究》,《中国农史》1995,3。

    29、《明清时期三峡地区农业垦殖与农田水利研究》,《中国农史》1996,2。

    30、《明清美洲农作物引进对亚热带山地结构性贫困形成的影响》,《中国农史》2001,1。

    31、《湖广填四川”社会经济与生态效应的地名学研究》(合作),《中国农史》2007,4。

    32、《从天地生角度看中华文明的东移南迁》,《学术研究》1995,5。

    33、《中国区域文化地理研究的思考》,《学术研究》2002、1 。

    34、《刀耕火种重评》,《学术研究》2000、1 。

    35、《中国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反思》,《学术研究》2005,7。

    36、《中国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研究》,《学术研究》2008,1。

    37、《清代长江救生红船的公益性与官办体系的衰败》,《学术研究》2013,2。

    38、《中国地域方位嬗变与东亚大陆天地生背景》,《江汉论坛》2013,10

    39、《南水北调与北人南迁的历史地理背景》,《天府新论》2007,5。

    40、《历史时期中国野生犀象分布再探索》,《历史地理》12辑。

    41、《历史时期三峡森林植被分布的演变研究》,《历史地理》16辑。

    42、《从历史技术与环境互动的角度解剖中国西部》,《历史地理》17辑 。

    43、《连续地理部面的新切入点探索》,《历史地理》18辑。

    44、《唐宋川滇滇缅通道上的贸易》,《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1。

    45、《历史时期长江上游航道萎缩及对策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3。

    46、《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1。

    47、《中国西南历史气候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2。

    48、《唐宋西南城镇分布的地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4。

    49、《清初四川虎患与环境复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3。

    50、《对古代交通里程运用要审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1。

    51、《历史时期中国楠木分布的地理特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4。

    52、《清代四川土著与移民分布的地理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2。

    53、《明清时期西南城镇分布的地理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1。

    54、《四川居民个性特征的历史演变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3。

    55、《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3。

    56、《西部开发史的理论与现实思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3。

    57、《中国历史气候与社会》(译稿,合作),《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2。

    58、《近代日本对长江上游踏察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3。

    59、《燃料换代历史与森林分布变迁》(合作),《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1

    60、《采用物侯学研究历史气候方向问题的讨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2。

    61、《朦胧的理性探索》,《光明日报》1993,5,18。

    62、《三峡经济开发的历史教训》,《光明日报》1994,2,21。

    63、《西南古代交通文化》,《光明日报》1994,10,3。

    64、《小议地方史学观》,《光明日报》1996,2,6。

    65、《在继续的基础上创新》,《光明日报》1997,1,21。

    66、《历史上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光明日报》 1998,9,25。

    67、《历史上长江上游的森林砍伐与保护的历史思考》,《光明日报》 1999,7,30。

    68、《西部开发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光明日报》2000,2,4。

    69、《长江三峡人地关系的历史思考》,《光明日报》2003,2,18。

    70、《从移民史角度看三峡移民》,《光明日报》2001,10,16 。

    71、《历史上中国西部资源东调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光明日报》2005,11,29。

    72、《三百年来中国南方冰雪灾害及其影响》,《光明日报》2008年,3,23

    73、《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透露出的现实关怀》,《光明日报》,2012,1,5。

    74、《中国历史景观地理研究回顾与前瞻》(合作),《光明日报》2013,2,20。

    75、《对“四川荔枝种植史”和“宜宾茶叶栽培史”二文的商榷》,《农业考古》1986,1。

    76、《中国古代栈道类型与分布》,《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1。

    77、《中国古代索桥形制及分布》,《中国科技史料》1994,1。

    78、《严如翌的经世文献的价值》,《清史研究》1996,3。

    79、《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品评》,《唐研究》第二辑。

    80、《近2000年长江上游荔枝分布北界推移与气温波动》,《第四纪研究》1998,1。

    81、《从历史地理角度看三峡特别行政区的建立》,《中国方域》2002,1。

    82、《清代三峡移民与经济开发》,《史学月刊》1992,5。

    83、《三峡得名和演变》,《史学月刊》1994,3。

    84、《杨贵妃食荔产地考》,《史学月刊》1988,1。

    85、《区域历史研究应有新理念和现实怀》,《史学月刊》2003,6。

    86、《明代贡象考》,《安徽史学》1997,2。

    87、《若干误区的误区》,《安徽史学》2000,1。

    88、《川滇古道沿革初考》,《西南师院学院学报》1984,4。

    89、《四川荔枝种植分布的历史考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4。

    90、《历代西南人才分布的地域演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2。

    91、《魏晋南北朝隋唐佛教传播与西南丝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2。

    92、《近10年来西南历史地理研究综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4。

    93、《古代西南各民族交通科技与文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增刊。

    94、《云贵地区汉族移民的时间和地理特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5。

    95、《新时期利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思考与展望》,《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4。

    96、《20世纪运用人地关系思维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

    97、《西部开发史的反思与“西南”、“西北的战略选择》,《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4 。

    98、《山川早水〈巴蜀〉与近代四川风情》,《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99、《巴蜀休闲好赌风考》,《西南大学学报》,2008年,1。

    100、《巴蜀朝天地名变迁考》,《重庆社会科学》,2010,7。

    101、《从历史地理角度看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西南史地》第1辑,巴蜀书社,2009年。

    102、《明代贵州绥阳南宫木厂考》,《西南史地》第1辑,巴蜀书社,2009年。

    103、《滇代滇铜京运对沿途的影响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06,4。

    104、《中国西南地区传统建筑的历史人文特征》,《时代建筑》2006,4。

    105、《近代日本教习对四川文化教育的影响》(合作),《中华文化论坛》2004,2。

    106、《巴蜀历史文化二则》,《中华文化论坛》2013,4。

    107、《近年来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8。

    108、《论历史学的求真与致用的关系》,《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9、《历史时期西南盐业开发与环境变迁》,《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

    110、《古代重庆城市地图与重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研究》,《2000年国际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

    112、《人地时空学――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方向》,《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13、《唐代长江上游的三大地域空间》,《盛唐地域结构》,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114、《21世纪的史学新方向――关怀现实》,《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15、《多重因素下的明清西南地区产业结构和环境变化》,《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8年。

    116、《蜀身毒道路线考证》,《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文集》,巴蜀书社,2008年。

    117、《从地理环境、生产力、生产关系看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倒置与回归》,《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9年。

    118、《晒经石的历史考察与南丝绸之路》,《中国人文田野》第1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9、《一张安宁河照片的历史自然地理信息》,《中国人文田野》第1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0、《寻觅皇采办之路》,《中国人文田野》第2辑,巴蜀书社,2008年。

    121、《四川汉源明代皇木七年探秘记》,《中国人文田野》第4辑,巴蜀书社,2011年。

    122、《清代滇铜京运运道考察记》,《中国人文田野》第5辑,巴蜀书社,2012年。

    123、《广元朝天关城门老照片判读》,《中国人文田野》第5辑,巴蜀书社,2012年。

    124、《汉源晒经石与南方丝绸之路》,《三星堆研究》第3辑,文物出版社,2007年。

    125、《历史教学中人地关系思维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教学》 2001,6。

    126、《怎样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历史教学》2003,3。

    127、《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空和人地互动》,《历史教学问题》2005,4。

    128、《川滇古道上的石门关》,《历史知识》1994,6。

    129、《高师历史教学中加强人地关系思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师范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第七卷《历史学分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0、《历史教学应加强生态意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3,4。

    131、《历史上的水电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3,10。

    132、《川滇、川黔古今交通路线择向研究》,《公路交通编史研究》1985,6。

    133、《贡荔古道》,《公路交通编史研究》1986,4。

    134、《成渝间交通发展概述》,《公路交通编史研究》1990,2。

    135、《“云南站赤”商榷》,《公路交通编史研究通讯》1985,6。

    136、《对“历史上的小巴简道”一文的商榷》,《陕西公路交通编史通讯》1985,6。

    137、《万胜入滇之界首何在?》,《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5,2。

    138、《三峡历史地理考证三则》,《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6,1。

    139、《隋唐石门道之石门辨误》,《重庆史学》1985,2

    140、《重庆古史二题》,《重庆史学》1990,1。

    141、《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川南战事补正》,《重庆史学》1991,2。

    142、《四川地方史的可贵探索》,《重庆史学》1992,2。

    143、《云南荔枝种植分布的历史考证》,《史志文摘》1985创刊号

    144、《神州何处妃子笑》,《文汇报》1986,8,12。

    145、《历史上的阴平道与阴平邪道》,《文博》1994,2。

    146、《四川古代栈道初步研究》,《四川文物》1988,1。

    147、《米仓道的踏察与考证》,《四川文物》1989,2。

    148、《关于“汉白帝城位置探讨”有关问题的补充》,《四川文物》1996,3。

    149、《四川屏山神木山祠考》,《四川文物》2001,11。

    150、《四川汉源县水井沟皇木采办遗址考》,《四川文物》2011年,6

    151、《重庆荔枝考》,《四川果权科技》1988,1。

    152、《中国栈道》,《百科知识》1990,2。

    153、《从地名看四川地区历史时期的芭蕉生产》,《地名知识》1990,2。

    154、《唐宋四川馆驿考》,《成都大学学报》1990,4。

    155、《元代四川站赤汇考》、《成都大学学报》1991,4。

    156、《南方丝绸之路灵关、石门关考辨》,《成都大学学报》1992,3。

    157、《南方丝绸之咱路线的再探索》,《成都大学学报》1994,3。

    158、《“老四川”区域的文化特征及形成原因》,《成都大学学报》1999,2。

    159、《中国西南2000年来五种亚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变迁及影响》,《自然资源》1991,2。

    160、《历史上中国西南华南虎分布变迁》,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1991,2。

    161、《历史时期三峡移民与经济开发》,《经济地理》1992,4。

    162、《野生印度犀在西南的灭绝》,《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版)1992,2。

    163、《南方丝绸之路丝绸贸易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3,4。

    164、《现代历史地理学对中国经济建设的作用》,《科学··社会·经济》1992,3。

    165、《从历史地理学角度看现在三峡经济开发》,《科学··社会·经济》1994,2。

    166、《明清西南丝绸之路国际贸易》,《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2。

    167、《清初四川虎患》,《文史杂志》1993,2。

    168、《巴蛇食象新考》,《文史杂志》1993,6。

    169、《“全蜀艺文志”的作者考》,《文史杂志》1996,5。

    170、《古代西南的溜索》,《贵州文史丛刊》1994,6。

    171、《三峡开县秦巴古道研究》(合作),《三峡大学学报》2013,4。

    172、《历史时期重庆政区地名得名渊源初探》(合作),《三峡大学学报》2013,3。

    173、《历史时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规律及其特点》(合作),《三峡大学学报》,2012,3。

    174、《三峡地区教育历史与现状的思考》(合作),《三峡学刊》1995,4。

    175、《三峡移民与川西南开发的新思路》(合作),《长江论坛》1997,3。

    176、《汉中石门应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文史知识》1997,3。

    177、《一部富有时代特色的区域通史》,《探索》2003,2。

    178、《清代巴县档案中的皇木扎筏转运个案》,《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北京大学出版社,

    180、《环境驱动与中国早期文化空间演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18。

    181、《巴文化在今社会中的烙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8,2。

    182、《重庆佛图关名实及地理定位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中的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

    183、《贵州威宁石门坎田野调查反映的环境变迁》,《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

    184、Three scroll maps of the jinshajiang and the qing state copper transport system ,Nanny kim ,Mining monies,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societies, 2013-08。

    185、《中国古代图像史料运用的实践与理论建构》,《人文杂志》,2014,7,15。

    186、《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思考》,《光明日报》,2014,9,24。

    187、《成化<重庆郡志>和万历<重庆府志>考》,《中国地方志》,2010,2,20。(1)杂文

    1、《口舌田野》,《三峡论坛》,2012,6。

    2、《田野随笔》(1),《三峡论坛》2013,1。

    3、《田野随笔》(2),《三峡论坛》2013,2。

    4、《奇幻地理的山水人文》,《国家人文地理》,2008,4。

    5、《生活在辣椒时代》,《中国国家地理》2005,1。

    6、《重庆火锅——天下第一锅》,《中国国家地理》2014,2。

    7、《巴与蜀——四川盆地托出的“双子星”》,《中国国家地理》2014,2。

    8、《中国辛辣文化与辣椒革命》,《南方周末》2002,1,24。

    9、《首先是要适宜生存》,《南方周末》2000,10,19。

    10、《三分天下四川人:成都人、重庆人、老四川人》,《重庆晚报》,2001,8,26。

    11、《盆地意识与暮气传统:比较四川、重庆人与云南、贵州人》,《重庆晚报》2001,9,30。

    12、《看古今巴蜀人体质容颜如何变化》,《重庆晚报》,2001,11,25。

    13、《移民:文化传播的酵母》,《北京日报》2003,4,14。

    14、《历史与现实——三峡经济开发与重庆发展战略》,《西南工商报》,1997,4,1。

    15、《诸葛东渡金沙江以后》,《四川日报》,1987,6,22。

    16、《重庆直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西南工商报》,1997,6,19。

    17、《亿万斯年,沧桑巨变》,《中国三峡》,2008,1。

    (2)杂论

    1、《陈可之:画家笔下的三峡世界》,《中国三峡》,2008,12。

    2、《中国学术评价体系与三题》,《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1。

    3、《维护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沉思》,《学术界》,2000,3。

    4、《拍案惊奇——一个文抄公的抄书理论》,《社会科学报》,2002年12,5。

    (3)序跋

    1、《麻城孝感乡——巴蜀荆楚共同的心灵家园》,凌礼潮《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

    2、《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序》,杨伟兵《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3、《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序》,严奇岩《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巴蜀书社,2009年。

    4、《西南史地发刊词》,《西南史地〉第1辑,巴蜀书社,2009年。

    5、《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中国人文田野发刊词》,《中国人文田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丽江历代碑刻辑录与研究序》,杨林军《丽江历代碑刻录与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

    7、《于微深处的宝藏——活在重庆的宝贝序》,阿蛮、黄家骢《活在重庆的宝贝》,重庆出版社,2011年。

    8、《清代广西生态变迁研究序》,郑维宽《清代广西生态变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9、《三江文化年鉴》序,刘基灿《三江文化年鉴》,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10、《汉水流域及蜀道历史地理研究》序,马强《汉水流域及蜀道历史地理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巴蜀旧影》序,山川早水《巴蜀》中译本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12、《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序》,杨光华、马强《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万维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外审三个月左右。

    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对所有来稿均实行编辑初审、编委或专家复审、主编终审三级键前陆定稿制,如作者在投稿后4个月内未收到稿顷用稿通知,可自悔祥行处理;在此期限内,若因一稿多投产生不良后果,概由作者负责。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是sci几区

    1.谢湜,〈清代杭州城市管理与社会生活——以火政为中心的研究〉。《华学》第7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319-332。

    2.谢湜,〈“利及邻封”——明清豫北的灌溉水利开发和县际关系〉。《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页12-27。

    3.谢湜,〈清代江南苏松常三府的分县和并县研究〉。《历史地理》第2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页111-139。

    4.谢湜,〈十五至十六世纪江南粮长的动向与高乡市镇的兴起——稿贺以太仓璜泾赵市为例〉。《历史研究》2008年第5期,页35-57。

    5.谢湜,〈陈坤《如不及斋丛书》与晚清潮州社会〉。《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0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页224-248。

    6.谢湜,〈11世纪太湖地区农田水利格局的形成〉。《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页94-106。

    7.谢湜,〈宋元时期太湖以东的地域开发与政区沿革〉。《史林》2010年第5期,页64-74。

    8.谢湜,〈太湖以东的水利、水学与社会(12-14世纪)〉。《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1期,页17-31。

    9.谢湜,〈11世纪太湖地区的水利与水学〉。《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页98-105。

    10.谢湜,〈明前期江南水利格局的整体转变及相关问题〉。《史学集刊》2011年第4期,页44-49。

    11.谢湜,〈明代太仓州的设置〉。《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页29-43。

    12.谢湜,〈十五、十六世纪江南赋役改革与荒地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第二分,2012年6月,页345-388。

    13.谢湜,〈16世纪太湖流域的水利与政区〉。《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5期,页92-104。

    14.谢湜,〈治与不治:十六世纪江南水利的机制困境及其调适〉。《学术研究》2012年第9期,页109-119。

    15.谢湜,〈十六世纪江南城乡商贸与市镇网络〉。《华学》第11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页173-184。

    16. 谢湜,〈“以屯易民”—明清南岭卫所军屯的演变与社会建构〉。《文史》2014年第4辑(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页75-110。

    17. 谢湜,〈明末清初江南的“异乡甲”——嘉定、常熟垦荒碑研究〉。厦门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编《民间历史文献论丛》第二辑《碑铭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页274-298。

    18. 谢湜,〈千顷颇黎色:江南水利史之反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2月4日第701期A05版。

    19. 谢湜,〈14-18世纪浙南的海疆经略、海岛社会与闽粤移民〉。《学术研究》2015年第1期,页99-113。1. 谢湜:《高乡与低乡:11-16世纪江南历史地理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将出)

    2.唐章雄、谢湜编著:《鸡山村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将出)1.谢湜,评Carolyn Cartier,Globalizing South China,《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二卷第一期,2004年,页227-230。

    2. 谢湜,评Yinong XU,The Chinese City in Space and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m in Suzhou,《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三卷第一期,2005年,页173-176。

    3.谢湜,〈历史地理学理论的新写法——阿兰·贝克新着《跨越地理学与历史学的鸿沟》述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4期,页146-154。

    4.谢湜、潘弘斐,〈区中之山哪“界”与界上之“区”:对区域研究前提的一种反思——读《区与界:清代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键唯派专卖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7期,页37-42

    5. XIE Shi, “Beyon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Overseas Trade of the Ming Dynasty(a book review on LI Qingxin’sThe Overseas Trade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Vol.1, No.3.(Sept. 2008)

    6.谢湜,〈漱珠冈上望琅玕——读冼玉清遗着《漱珠冈志》〉。收入《“中华文明视野下的西樵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页446-474。

    7. 谢湜,〈水乡寻镇,江南织梦——《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述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第1期,页144-154。1.〈千古州县事,廿载看沿革〉(上、下),载《SOHO小报》2008年8月总第92期、9月总第93期。

    2.〈从“双重编码课”探问“共同核心课”之路——“中国环境史”通识课程教学心得〉,发表于《复旦通识教育》第四卷第二期,2010年12月,并被收入《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师论文集)(2010-2011年度),中山大学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纪录片

    1 、《纯粹的学者——王国维》(鲁西奇、陈勤奋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2、《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3、《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鲁西奇、潘晟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4、《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中华书局,2011年1月。

    5、《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变迁》(鲁西奇、林昌丈著),中华书局,2011年11月。

    6、《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1). 《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作者:韩森(Valeria Hansen)。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2).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作者:罗威廉(William Row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作者:罗威廉(William Row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994年以来)

    (1) 《南方山区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空间展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4期。

    (2) 《中国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厦大史学》第3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3) 《多元、统一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可能的?》,《人文国际》第2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4) 《内地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学术月刊》2010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4期转摘。

    (5) 《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9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2期转摘。

    (6) 《唐代地方城市中的里坊制及其形态》,《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集刊》第2辑,中华书局,2010年。

    (7) 《静谧的乡村:乡村秩序的法则及其基础》,《人文国际》第1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8) 《西魏北周时代“山南”的方隅豪族》,《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9年第2期转载。

    (9) 《“山南道”之成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2期。

    (10) 《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江汉论坛》2009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地理》2009年第5期转载。

    (11) 《城墙内的城市?——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再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李枣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9年第8期转载。

    (12) 《汉宋间长江中游地区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 《双子城:明清时期襄阳-樊城、光化-老河口的空间形态》,载张建民主编《10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区域环境、经济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 《释“蛮”》,《文史》2008年第3期。

    (15)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8年第10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8年第5期转摘。

    (16) 《跋甘肃灵台、陕西长武所出北魏地券二种》,载陕西师大西北环境与发展中心编《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历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2008年。

    (17) 《〈水经注〉所见南阳地区的聚落及其形态》,《燕京学报》新2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与张建民合写),收入陕西师范大基李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7年。

    (19)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环境变迁》,见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67-397页。

    (20) 《〈水经注〉沔水篇所见汉水上游地搏扰迟区的聚落形态》,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1) 《隋唐五代买地券丛考》,《文史》2007年第2期。

    (22) 《汉代买地券的渊源、意义及其价值》,《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3) 《六朝买地券丛考》,《文史》2006年第2期。

    (24) 《香口柯家湾:清代鄂西北地区移民的生计、发展与宗族形态》,收入《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

    (25) 《宋代蕲州的乡里区划与组织——基于鄂东所见地券文的考察》,《唐研究》第1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6) 《创新与求实——石泉先生的学术贡献与研究方法》,《燕京学报》新1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7) 《山城及其河街:明清时期郧阳府、县城的形态及其空间结构》,收入《中国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

    (28) 《城墙内外:明清时期汉水下游地区府、州、县城的形态与空间结构》,收入陈锋主编《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29) 《内地的边缘——明清时期郧西县地域社会史的初步考察》,收入陈锋主编《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30) 《浅说国家图书馆分馆所藏明清时期的山水志书》,收入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编:《2004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31) 《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与张建民合写),《光明日报》2004年9月21日理论版;《新华文摘》2004年第22期转载。

    (32) 《隋唐五代山岳志考》,《九州学林》2005年第1辑,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3) 《汉水中游古代堤防考》,《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4) 《〈中华山水志丛刊〉前言》,《中华山水志丛刊》第一册,线装书局,2004年。

    (35) 《 台、垸、大堤:江汉平原社会经济区域的形成、扩展与组合》(笔谈稿),《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

    (36) 《中国传统社会中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手段与途径》,《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2期。

    (37) 《唐代长江中游地区政治经济地域结构的演变——以襄阳为中心的讨论》,收入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38) 《汉水中游河道的历史变迁》,《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9) 《古乐乡、上明故址考》,《江汉考古》2003年第2期。

    (40) 《“汉江九穴”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4期。

    (41) 《深化中国传统社会减灾救荒思想研究》,与张建民合写,《光明日报》2003年1月14日;《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转载。

    (42) 《“了解之同情”与人地关系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43) 《嘉道经世派的先驱——严如煜》,《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6期。

    (44) 《地名移位漫谈》,《寻根》2002年第2期。

    (45) 《人地关系理论与历史地理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地理》2001年第4期转载。

    (46) 《汉水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江汉论坛》,2001年第3期。

    (47) 《唐宋时期汉水流域粮食作物的种植与耕作制度》,《中国农史》2001年第3期。

    (48) 《青铜时代汉水流域居住地理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4期。

    (49) 《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50)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00年第4期转载。

    (51) 《王国维的学术观》,《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9年第11期转载。

    (52) 《论王国维之保守》,《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

    (53) 《王国维教育思想浅析》,《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54) 《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的经济类型及其区域差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

    (55) 《历史时期汉江流域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农史》,1999年第1期。EI收录。

    (56) 《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聚落地理的初步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

    (57)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哲学意蕴》,《东方文化》,1997年第6期。

    (58) 《汉江流域开发史上的环境问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3期。

    (59) 《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汉江流域开发史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7年第7期转载。

    (60) 《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地理》1997年第1期转载。

    (61) 《古湘、资、沅、澧源流新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4期。

    (62) 《秦巴山地生态恶化贫困区历史成因分析》,《山地研究》,1996年第3期。

    (63) 《魏晋南朝义阳郡沿革与地望考辨》,《江汉考古》,1996年第3期。

    (64) 《东晋南朝西阳郡沿革与地望考辨》,《江汉考古》1996年第2期。

    (65) 《古夏水源流新证》,《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6年第2期转载。

    (66) 《东晋南朝长江中游地区侨州郡县地望新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

    (67) 《中国近代农民离土现象浅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68) 《古安陆城故址考》,《江汉考古》,1995年第3期。

    (69) 《三峡工程对峡区景观影响的典型分析》,《旅游学刊》,199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旅游经济》1995年第3期转载。

    (70) 《金末行省考述》,《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71) 《金初行台尚书省与汉地统治政策》,《江汉论坛》,1994年第10期。 (1) 《十九世纪汉口的贸易》(原著:罗威廉),江溶译、鲁西奇校。收入冯天瑜、陈锋主编《武汉早期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 《十九世纪汉口的市民》(原著:罗威廉),罗杜芳译,鲁西奇校。收入冯天瑜、陈锋主编《武汉早期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3)《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国家干预》(原著:魏丕信),魏幼红译,鲁西奇校,收入陈锋主编《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4)《中华帝国晚期国家对水利的管理》(原著:魏丕信),林清清译,鲁西奇校,收入陈锋主编《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1) 《地区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24日。

    (2) 《山区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动态关系》,《江汉论坛》2008年第10期。

    (3) 《化外之区如何步入王朝体系:以木材流动为例》,《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7期。

    (4) 《“小国家”、“大地方”:士的地方化与地方社会》,《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

    (5) 《〈椿庐史地论稿〉读后》,《史林》2006年第3期。

    (6) 《〈中国人口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读后》,《中国学术》第十六辑,2004年5月。

    (7) 《南货北珍藏作窟,吴商蜀客到如家》,《地图》2004年第4期。

    (8) 《步入幽深的历史殿堂》,《湖北招生考试》2002年第7期。

    (9) 《区域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长江日报》2002年6月13日。

    (10) 《谁是中心:人类还是自然?》,《读书》,1997年第10期。

    (11)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读后》,《燕京学报》,新三期。

    (12) 《移民:生存与发展》,《读书》,1997年第3期。

    (13) 《移民史研究的又一力作——张国雄著〈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评介》,《人口与经济》,1997年第3期。

    (14) 《人地关系:地理学之外》,《书屋》,1996年第6期。

    (15) 《古云梦觅踪——石泉、蔡述明著〈古云梦泽研究〉评介》,《江汉考古》,1996年第4期。

    (16) 《求真、实证、新解——谈石泉先生研究历史地理的方法》,《文史知识》1995年第3期。

    (17) 《历史、地理类图书简述(1999)》,收入《中国图书年鉴》(1999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8) 《历史、地理类图书简述(2000)》,收入《中国图书年鉴》(2000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 《历史、地理类图书简述(2001)》,收入《中国图书年鉴》(2001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 《汉江流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综合研究》,蔡述明、陈国阶主编,参加撰写5万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2) 《世界遗产》,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编委。

    (3) 《楚国历史文化辞典》,石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4) 《中国经济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 《中国地域文化·荆楚文化》,罗运环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中国历史地理期刊

    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韩茂莉《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三联书店,2006年。

    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韩茂莉《宋夏交通道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1。

    韩茂莉《宋代桑麻业闭毕迟地理分布初探》,《中国农史》,1992.2。

    韩茂莉《西夏农业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历史地理》第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韩茂莉《宋代川峡地区农业生产述论》,《中国史研究》,1992.4。

    韩茂莉《论宋代小麦种植范围在江南地区的扩展》,《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4。

    韩茂莉《宋代河北的农业生产与主要粮食作物》,《中国农史》1993.3。

    韩茂莉《宋代岭南地区农业地理初探》,《历史地理》,第十一辑。

    韩茂莉《宋代东南丘陵的农业开发》,《农业考古》,1993.3。

    韩茂莉《宋代荆湖地区农业生产述论》──《历史地理》第十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韩茂莉《近三数纯百年来承德地区的经济开发及其区域特征》,《地理研究》 1996·1

    韩茂莉《辽中京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99·3。

    韩茂莉《农业人口的迁入与辽塞外本土农耕区的形成》,《文史轿李》1999.3。(总第48辑)

    韩茂莉《论金代猛安、谋克入迁中原与中原农业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2。

    韩茂莉《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略论》,《中国农史》2000·3。

    韩茂莉《2000年来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地理研究》2000·3。

    韩茂莉《金代主要农作物地理分布与种植制度》,《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韩茂莉《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北京大学学报》2001.5。

    韩茂莉《辽代前中期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农业人口探论》,《社会科学辑刊》2001.6。

    韩茂莉《金代南京路人口与农业》,《历史地理》第十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韩茂莉《论西北开发的可持续性进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

    韩茂莉《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地理研究》,2003.1

    韩茂莉《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核心区的转移与环境变迁》,《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韩茂莉《历史时期草原民族游牧方式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4

    韩茂莉《辽代西拉木伦河流域聚落分布与环境选择》,《地理学报》2004.4

    韩茂莉《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与人口容量》,《地理研究》,2004.5。

    韩茂莉《辽代西辽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环境特征》,《地理科学》,2004.5

    韩茂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考古》,2005.10。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地理环境与水权保障》,《近代史研究》,2006.1。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基层水利管理体系探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1。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水权与管理》,《文史》,2006.3(总第76辑)。

    韩茂莉《近300年来玉米种植制度的形成与地域差异》,《地理研究》, 2006.6。

    Hanmaoli .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lock Belt of Agriculture and Husbandry and the Climate Chang in North China , Chinese Archaeology Vol. 6 2006.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韩茂莉《近五百年内玉米在中国境内的传播》,《中国文化研究》,2007.1.

    韩茂莉等《全新世中期西辽河流域聚落选址与环境解读》,《地理学报》,2007.12.

    韩茂莉等《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聚落环境选择与人地关系》,《地理研究》,2008.5.

    韩茂莉等《20世纪上半叶西辽河流域巴林左旗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分析》,《地理科学》2009.2。

    韩茂莉《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与环境研究》,《考古学报》2010.1.

    HanMaoli Chinese Archaeology Vol. 12 (2012).182-188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韩茂莉《论历史时期冬小麦种植空间扩展的地理基础与社会环境》,《历史地理》第二十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韩茂莉《粟稷同物异名探源》,《中国农史》2013.4.

    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中国史研究》, 201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