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珠海历史简介 珠海发展历史简单概括 珠海博物馆历史文物介绍 珠海的历史文化 珠海博物馆详细介绍
珠海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万山群岛战役
1950年5~8月,中国人民 *** 中南军区陆、海军备一部对 *** 军据守的广东省万山群岛进行的进攻作战。
是人民 *** 海军初建时期协同陆军进行的首次作战。
交战地点:万山群岛战役的主战场在广东省万山群岛地区。
万山群岛位于广东省珠江口外,居香港与澳门之间,是扼守广州的战略要地。
群岛总计有48余个岛屿,主要岛屿有垃圾尾(今桂山)、外伶仃、东澳、三门、大小万山岛和担杆、佳蓬列岛等。
战役结果:万山群岛战役历时72天,咐行人民 *** 攻占了除蚊尾洲以外的万山群岛各岛屿,共毙佰俘 *** 军700余人,击祝其舰艇4艘,击伤12艘,缴获舰船11艘。
万山群岛的解放,打破了 *** 军对珠江口的海上封锁,对于巩固华南海防、保证海上渔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安棚简高全具有重要意义。
2、珠海开放经济特区
1979年4月, *** 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
后来,他又进一步明确说,“名字叫经济特区,搞政治特区就不好了”。
1980年8月,在 *** 的倡导下,中央正式决定把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为经济特区,由此拉开了珠海经济特区发展的序幕。
扩展资料
珠海的历史文化:
1、民居
已有170余年历史的会同村,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
占地9.6万平方米的村子里,有会馆、碉楼、祠堂和数十所民居,格局齐整。
而梅溪村的陈芳家宅,也有110余年历史,作为清驻夏威夷首任领事陈芳的家庭庄园,占地5.7万平方米的建筑群雕梁画栋,中西合璧,人称“岭南大宅门”。
2、民俗
珠海的疍家人,是过去被称为“水流柴”的海上渔民。
疍家人唱的歌叫沙田民歌,至2010年已有170多年历史,分为高堂歌、咸水歌、大罾歌等,歌声高亢宏亮。
珠海民间还有一种风格原始的祭神求福活动,人称“飘色”,是用巧妙的支撑装置将盛妆的男女幼童,链尺高擎在半空进行表演,具有罕见的文化智慧。
2010年广东省珠海市的“鹤舞(三灶鹤舞)”,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项目类别,序号4。
3、传记
《珠海历史文化书系》第一批成功付梓。
这部书系,分四套丛书,首批出版20余种,煌煌百万言,工程浩大,气势磅礴,其涉猎领域之广,历史线索之长,卷帧之浩繁,是一次对珠海地方史志的全面梳理。
丛书对传承民族文化,开展乡土教育,培育市民的家园意识,弘扬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段顷族珠海位于珠江口的西南部,因位于珠江注入南海之处而得名。唐宋以前,西北江三角洲的滨海线处于五桂山(今中山市境内)以北,珠海全境为散落在珠江河握弊口外的偏僻海岛。公元前221年隶属南海郡番禺县,汉朝隶属番禺县,晋至陈朝隶属东官郡,隋朝隶属宝安县,唐代隶属东莞县。宋朝以后,因这里盐业和银矿业兴旺,开始在山场村设置香山镇。至绍兴二十二年(1152)设置香山县,隶属广州府,沿至元、明、清三代。1953年建县,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
有关珠海地名出处的传说颇多,但最经得起推敲的还应该是从地理角度给予的释义。珠海唐家与伶仃洋之间海域,古代就被当地居民称之为“珠海”。在《唐氏族谱》上,有人取名为“唐珠海”(明朝永乐年间)。民国初年唐家三峰小学的《校歌》中,其歌词有“前环珠海,后枕鹅峰”之句。可见这片海域早已有“珠海”之称。因此,珠海建县时,由于这一地区位于珠江出海之处,故称之为“珠海”。珠海大部分地区原属中山县,1953年从中山、东莞、宝安县划出一部分沿海地区和岛屿设立珠海县,县城设在今唐家镇。1958年珠海县归并于中山县,1961年恢复珠海县建制,县城改设于香洲。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为省辖市。1983年,斗门县划入珠海市。
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于1980年8月,当时特区面积只有6.81平方千米,以后经两次调整,特区面积扩大到121平方千米。目前珠海市下辖香洲区、金湾区、乎迹斗门区(原斗门县)、高新区。
珠海市大部分地区自南宋起至民国时期属中山县(原名香山县)辖地。据考古发现的磨光石和彩陶说明,早在新石液颂轮器时代距今四五千年前便有原始部落人群在这里生活。在凤凰山脉周围和珠江口一些海岛的沙丘、山岗、台地上,都留下了先民们的遗迹。
珠海市现所辖的地方是由原珠海县大部分辖地及斗门县的辖地而成,1949年设海岛管理处。1952年12月31日,建立渔民县,宝安、东莞、中山3县所属海岛为渔民县的行政区域,由粤中行政区领导,1953年改为珠海县,因地处珠江口与南海之间而名。
1959年3月22日并入中山县,1961年复置珠海县,1979年3月5日设珠海市。1980年市内部分地区兴办经济特区闹信,已建成一批技术先进、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工业生产项目,1983年原斗门县划归珠海市管辖,1984年8月,设樱并立市辖区──香洲区。
根据《国务院关于扩大珠海经济特区范围的批复》,珠海经济特区范围自2010年10月1日起扩大至全市。此后,珠海市与珠海经济特区可以划等号。
扩展资料:
珠海的行政区划:
2014年,珠海市1711.24平方公里,设有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3个行政区,下辖15个镇、9个街道,并设立珠海市横琴新区、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珠海保税区、珠海高栏港经济区、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5个经济功能区。
香洲区辖狮山、湾仔、拱北、吉大、香湾、梅华、前山、翠香8个街道和南屏镇,共126个社区。斗门区辖井岸、白蕉、斗门、乾务、莲洲等5个镇和白藤街道,有100个行政村、23个社区。
参考资料来源:-珠海
珠海市大部分地区自南宋起至民国时期属中山县(原名香山县)辖地。据考古发现的磨光石和彩陶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四五千年前便有原始部落人群在这里生活。在凤凰山脉周围和珠江口一些海岛的沙丘、山岗、台地上,都留下了先民们的遗迹梁冲明。
珠海市现所辖的地方是由原珠海县大部分辖地及斗门县的辖地而成,1949年设海岛管理处。1952年12月31日,建立渔民县,宝安、东莞、中山3县所属海岛为渔民县的行政区域,由粤中行政区领导,1953年判缓改为珠海县,因地处珠江口与南海之间而名。
1959年3月22日并入中山县,1961年复置珠海县,1979年3月5日设珠海市。1980年市内部分地区兴办经济特区,已建成一批技术先进、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工业生产项目,1983年原斗门县划归珠海市管辖,1984年8月,设立市辖区──香洲区。
根据《国务院关于扩大珠海经济特区范围的批复》,珠海经济特区范围自2010年10月1日起扩大至全市。此后,珠橡告海市与珠海经济特区可以划等号。
有关珠海地名出处的传说颇多,但最经得起推敲的还应该是从地理角度给予的释义。珠海唐家与伶仃洋之间海域,古代就被当地居民称之为“珠海”。在《唐氏族谱》上,有人取名为“唐珠海”(明朝永乐年间)。民国初年唐家三峰小学的《校歌》中,其歌词有“前环珠海,后枕鹅峰”之句。可见这片海域早已有“珠海”之称。因此,珠海建县时,由于这一地区位于珠江出海之处,故称之为“珠海”。珠海大部分地区原属中山县,1953年从中山、东莞、宝安县划出运吵宏一部分碰皮沿海地区和岛屿设立珠海县,县城设在今唐家镇。1958年珠海县归并于中山县,1961年恢复珠海县建制,县城改设于香洲。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旁册,为省辖市。1983年,斗门县划入珠海市。
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于1980年8月,当时特区面积只有6.81平方千米,以后经两次调整,特区面积扩大到121平方千米。目前珠海市下辖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原斗门县)、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