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初二下册历史笔记,初二历史笔记整理

  • 历史
  • 2023-06-09
目录
  • 八年级历史笔记整理人教版
  • 八年级历史笔记手写
  • 初二历史笔记整理
  • 初二历史第10课笔记
  • 初二历史抗美援朝笔记

  • 八年级历史笔记整理人教版

    求学将以致用;学习八年级历史知识先在虚心。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单元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首次会议,政府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

    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丽花丝,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世界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早迹册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

    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战争。

    5、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

    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1、 抗美援朝的原因:⑴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组织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⑵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3、 中国人名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 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他在一次战斗中,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

    5、 邱少云:在上甘岭战役同时, 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他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6、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 土地改革

    1、 土地改革的原因、措施、意义▲

    土地改革的原因:⑴解放前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⑵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 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措施:⑴1950年,中央任命政府颁布《中华任命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配出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⑵1950年,全国分皮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时人州衫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结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1、 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陆宏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53年---1957年

    3、 ▲第一个五年 计划的成就:

    一 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二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三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 三大改造

    1、 ▲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其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了哪些失误?为什么?有什么教训?后来怎样纠正错误的?

    失误:⑴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⑴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⑶又急于求成,⑷忽视了可观的经济规律

    教训: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纠正:1961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恢复发展生产,取得一定成效;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发展起来。

    4、 模范人物: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邓稼先:两弹元勋 焦裕禄:“党的好干部“ 雷峰 人民的好战士 精神: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5造成我国1959---1961年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三年的自然灾害。

    第9课 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 ▲我国开放的格局是什么样的?怎样形成的?▲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形成过程:⑴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⑵后来,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重心和金融中心。⑶随后,又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⑷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发展。

    4、国有企业的改革: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分三个方面进行:(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适应政企分来,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5、 ▲列举建国以后,在农村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⑴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分得了土地,使农业迅速发展。⑵1953---1956年,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⑶1958年,农村掀起人民公社运动,出现了浮夸风等左的错误,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1961年,党和政府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⑷1978年至今,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迅速发展。⑸启发:制定政策要符合中国国情,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为什么把邓小平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⑵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⑶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又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⑷中共“十三大”:1987年,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些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 中共“十四大”:1992年,中国共产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3、 中共“十五大”: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4、 ▲1992年南巡讲话的内容、意义?

    内容: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⑵特区姓社不姓资;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尝试。⑷抓住机会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意义: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立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 判断姓社姓资的三个标准:

    ⑴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⑵是否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⑶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单元

    第11课 民族团结

    1、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这个建议,体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心愿,受到革命组的热烈欢迎。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 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3、 如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 一国两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2、 香港回归:1984年中英谈判完成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3、 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谈判完成。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4、 回归的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的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 ▲我国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怎样形成的?

    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形成:⑴新中国成立以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⑵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⑶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⑷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第二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得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4、 1995年初, 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 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其中包括:“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海峡海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 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等。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5、 日益密切的交往: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6、 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不同:

    香港、澳门是被外国侵略者侵占,它们的回归属于维护国家主权,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台湾是被中国的其他党派控制,它的问题属于民主内部的矛盾。

    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1. 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

    2.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笔记

    3.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册

    4.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优质总结

    5.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整理

    6. 八年级下册历史书知识点整理

    7. 八年级下册历史三大知识点

    8. 初二历史下册全部必背知识点,搞定它搞定期末考试!

    9.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册)

    10. 历史八年级下册义务教育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历史笔记手写

    知识好象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1

    第十九课 教育事业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普及

    1、义务教育实施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基础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改革缺裂雀开放以来,随着教育投入的逐渐增加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乡基础教育更是蓬勃发展。

    2、《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实施:

    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把基础教育纳入法制轨道,开始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3、义务教育的普及情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推动下,城乡“以法治教”,普及小学和初级教育的工作进入新阶段。到2001年底,占全国人口85%的地区已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4、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不仅给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也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1、----以前:有效大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世纪50年代初,经过院系调整,高等学校的数量、招生规模和毕业人数都有大幅度增加,布局也更趋合理。

    2、----时期:严重破坏——----期间,高等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给中国经济、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3、新时期:优先发展

    ⑴恢复高考:

    1977年秋,----中废弃的高考制度被重新恢复,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正轨。

    ⑵教育优先发展: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⑶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

    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理顺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⑷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

    通过改革,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合理,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基础。

    ⑸高等教育改革的结果:

    经过20多年的不断改革和调整,我国已形成多了办学多样、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2

    第二十课 文化艺术和体育

    文化艺术的繁荣

    1、新中国文艺发展的历程:

    ⑴“ ---- ”前:

    “ ---- ”以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导下,文化艺术工作者排除“左”的思想干扰,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风貌、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其主要成就表现在: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②电影《青春之歌》

    ③昆曲《十五贯》的演出成功,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④第一部彩色电影戏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也风靡大江南北。

    ⑵“ ---- ”期间:文化艺术备受摧残

    ⑶改革开放后:

    文化艺术迅速由复苏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在艺术手法上,继承传统,借鉴国外经验,大胆创新,流派纷呈;在创作题材上,视野开阔,勇于拓展,出现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新时期的文化艺术生机勃勃,以其活泼多变的风格呼应源闹并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①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广泛吸收世界各国]

    ②文化部组织创办了中国艺术节,每四年一次,在国内重要城市轮流举行。

    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1、体育事业的成就:

    ⑴1973年,中伏早国恢复在亚运会联合会的合法席位

    ⑵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从此,中国全面登上国际体坛,加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⑶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⑷在第27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实现历史性突破,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林。

    ⑸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取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

    2、个人成就:

    ⑴1953年8月9日,25岁的吴传玉在第四届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男子100米仰泳比赛中夺冠,获得金质奖章,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⑵1956年6月7日,陈镜开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这是中国人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⑶1957年11月17日,20岁的郑风荣在北京的田径场上成功地跳过1.77米的高度,打破了世界纪录。

    ⑷1959年4月,容国团获得第25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

    ⑸1959年举办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3、中国运动蓬勃发展走出国门举世瞩目

    4、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方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5、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

    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体育从过去主要是少数富裕阶层享用的“高雅娱乐”,迅速发展为全民健身活动,并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通过,中国体育事业开始进入依法实行行政、依法治体的新阶段。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3

    第二十一课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社会制度的变化

    1、建国初期的劳动就业制度:统包统配

    2、统包统配的含义:

    工作岗位无须自己寻找,全由国家统一分配、安排

    3、改革开放后的劳动就业制度: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成为新的劳动就业模式。

    4、劳动就业制度的含义:完全由市场调节

    5、劳动就业制度的法律文件:《劳动法》,从法律上保障了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利

    6、我国劳动就业制度取得巨大进步的表现:

    ⑴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⑵就业结构逐渐优化

    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7、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后,国家对劳动就业制度实行了深刻的改革,从“统包统配”,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合同制的逐步推行,最后过渡到完全由市场调节。“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成为新的劳动就业模式。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⑴改革的方向:建立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新体制

    ⑵改革的目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稳定

    ⑶改革的成果:建立起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同时实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是相关人员的社会保障得到完全落实。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⑴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⑵职工养失业险制度

    ⑶职工养医疗险制度

    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4

    第二十二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贫困走向小康

    1、新中国初期:人民的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虽然逐步有所改善,但由于计划经济和平均主义的束缚,进展比较缓慢。

    3、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向前跨跃了一大步,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迈向小康,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变化。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人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2、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增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医疗、养生、保健受到重视。

    3、我国人民的生活消费发生了哪些变化:

    人们在生活消费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不同的群体与个人表现出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上的差异,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与个性化,提前消费、休闲生活等也正在成为新时尚。

    4、我国人民的生活消费发生了变化的原因:物质产品的丰富与居民收入的增加

    5、消费观念呈现出新的特点:

    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与个性化,提前消费、休闲生活等也正在成为新时尚。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相关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2020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笔记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人教版一至十课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与复习策略和考试技巧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二历史笔记整理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l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

    2.开国大典的时间、经过、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3.西藏和平解放的背景、经过、意义

    4.用比较区别法,了解建国前后三次重要会议的内容和作用

    5.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背景、表现和目的

    2.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主要经过和战争的性质

    3.战斗英雄的事迹以及所体现的精神

    4.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其伟大意义

    5.通过比较分析法,认识我国出兵朝鲜的正确性

    6.彭德怀谈抗美援朝的意义

    第3课土地改革

    1.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3.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4.土地改革的伟大意义

    扒戚旁5.用比较区别法了解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

    6.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春橡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时

    国家政权的巩固.理解土地改革对中国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我国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原因、目的

    2.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实施时间及期间的建设成就

    3.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条件、时间及主要内容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和颁布的意义

    5.用图示法归纳“一五”期间的建设成就

    6.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及形式

    3.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意义和遗留的问题

    4.用图示法归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5.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至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这段时期的社会状况

    6.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第6课探索建设社仔基会主义的道路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探索过程中的重大失误

    3.造成1959一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原因。党和

    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的内容及成果

    4.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建设成就和典型模范人物

    5.用图示法归纳记忆探索时期“左”倾错误的表现

    6.结合历史,如何正确看待探索时期出现的挫折与失误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目的和标志

    2.“文化大革命”制造的动乱和灾难

    3.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4.用数字归纳法识记历史

    5.如何理解“文革”发生的必然性,它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教训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原因、条件、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3.党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原因、经过、主要工作及意义

    4.用网络记忆法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客

    5.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初二历史第10课笔记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广大三亿多农民迫切要求分配土地

    2.土地贫富不均造成严重社会矛盾阻碍新政权

    3.中国发展目标是工业化,农业现状阻碍其物粗实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6)

    原则:分期分批进行

    三.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2年年底)

    (不知道是不是一旦蚂皮样,不过应该模差可以用)

    初二历史抗美援朝笔记

    意义物雀;土地改革的意义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第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第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第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背景;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罩告早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友闷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