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韶关历史事件 韶关有什么历史典故 韶关名人历史介绍 韶关红色革命历史有哪些 韶关市历史介绍
分类:地区 >> 广东 >> 韶关市
解析:
粤北韶关,北靠南岭,接壤湖南、江西;南接珠三角,江河通南海。显要的地理位置,让其既是古代中原文明向岭南传播、辐射的通道和首站,也是南粤海洋与珠江经并洞激济文化北上中原的通道和基地。直到明清以前,粤北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岭南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早在12.9万年以前,就有早期智人“马坝人”在今曲江县马坝镇狮子岩生息繁衍。马坝人不仅其面部与今天的黄色人种有很多相似特征,还与生活在数十万年之前、数千公里之外的北京猿人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而约4500年前,同样生活在马坝狮子岩附近的岭南先民,已经创造出最灿烂的岭南新石器文化石峡文化,成为岭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始皇统一岭南,开道建关,中原经济文化也更广泛地向岭南传播和辐射,而韶关作为岭南第一站,受益最广。唐初名相张九龄开通梅关古道后,中原文化更经此大举南下,中原、江南氏族不断大举取道梅关移民岭南,绝袜首先落足南雄珠玑巷,然后移居珠三角乃至海外,整体改变了岭南的经济、文化状态。“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原之声教日近矣。”得中原文化风气之先的韶关,因而成为中世纪岭南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这里成就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圣之一六祖惠能,也造就了岭南古代最富成就的文化人物张九龄。
与此同时,岭南地区的海洋经济、文化,也取道韶关,向中原流通和传播。大量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广州的外国人及货物,都是经梅关古道北上中原的。因此,著名文化学者黄伟宗将粤北文化带形容为“泛珠三角区域最繁华的古文化立交桥”:中原文化和岭南本土文化在这里相融;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和海洋文化在这里交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在这里对接,从而造就了多元的、交汇的、转折的、发展的古代粤北文化。
显要的地理颤毁与历史地位,辉煌的文化成就,给韶关留下了十分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马坝人、石峡文化遗址、南华寺与六祖遗迹、梅关古道、珠玑巷、张九龄遗迹……都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文化辐射力,在岭南甚至整个泛珠三角文化圈内,都具有核心的价值和地位。因此,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以多元、交流、沟通为特性的韶关文物圈,其地位和价值显得尤为重要;而其处于粤湘赣中心地带、泛珠三角腹地的区位优势也更加明显。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曲江县,属桂阳郡,治所在今韶关市区东南莲花岭下。
曲江县有2100多年的城市正液卖历史,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设始兴郡,曲江县为始兴郡治所。
东晋时移治今韶关西南。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设韶州府,因州北名胜韶石山得名。
唐为韶州治。五代南汉移治今韶关市。
此后元、明、清皆为韶州路、府治。
民国时期先后设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南韶连道、岭南道、南韶连行政区、北区、西北绥靖区、第二行政督察区等。
1943~1945年设省辖韶关市,为广东省临时省会。1949年11月,广东省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在曲江城区设韶关市,辖曲江县等17个县市。举逗
1950年北江临埋弯时行政区委员会更名北江专区,1952年后改设粤北行政区、韶关专区、韶关地区。
1966年曲江县移治今址马坝镇。
1975年韶关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曲江县。
1983年撤销韶关地区,所属县并入韶关市。1984年起辖3个区9个县3个自治县。1988年起辖3个区8个县。
2004年5月起辖3个区7个县(市)。
韶关地名的由来
“八大关”是以我国著名的雄关命名的八条纵横小马路而得名的,“韶关路”是纵的其中一条。对于“韶关路”的命名,据有关学者认为,可能是当时给八大关命名时,由于缺乏地理和历史知识,而把安徽境内的“昭关”误为广东的“韶关”。尽管如此,韶关的名称当时在广东以外的山东省就已经开始使用了。韶州既是“据五岭之口,当百越之冲”,对广东来说它是“北方门户”,而对于长江中流来说它却又是“侧翼屏障”,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由于韶州地理位置的重要,为百越之雄关,因此,青岛“八大关” 以“韶关” 为其中一关来命路名,也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
1928年,原韶州一度成立市政局,试图把曲江县城建为市,但当时还是称韶州市政局。抗战前后,也许由于韶关名称在社会上的使用逐步多了起来。因此,在原韶州以韶关命名的企业、商行也越来越多。1935年,广东省政府与美国寇蒂斯·莱特飞机公司在原韶州府治(曲江县城南门外,今中山公园内)开办飞机制造厂,定名为“韶关飞机修理厂”。同年秋,该厂由南京国民政府接收,改名为“韶关飞机制造厂”。广州沦陷后,省政府迁韶。1943年l1月拆曲江县城置韶关市,这是韶州为韶关正式定称的开始,也是韶关建市之始,但不足3个月,韶关乃称太平、武城镇。1949年l0月7日韶关解放,同时成立韶关市人民政府,不久韶关撤市建镇。195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韶关市,韶关这一名称从此逐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使用。
韶州历史久远,位于粤北,有浈、武两江在此会合为北江,自古是中原、岭南通商的水、陆要道,历代多有在此设关设卡征税,继而也成了岭南的文化…。现代人为纪实历史,逐改韶州为韶关。
韶关历史文化具体如下:
1、石峡文化
韶关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 。舜帝南巡曾经过此地登韶石山而奏韶乐,动听的乐曲使周围的山石也改橡为之动容。
历史上的韶州被誉为“岭南名郡”,孕育了以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唐代诗人邵碣、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将太子太保陈磷、清代文学家廖燕。
铁军创始人张发奎、为杰出代表的大批历史名人。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华寺因此成为禅宗的“南宗祖庭”。
韶关民间文化艺术种类丰富,包括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山歌剧、山歌、说书、快板、粤曲、舞龙、舞狮等民间歌舞以及木雕、编织、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
2、客家文化
韶关作为中原南迁进入广东的门户,容留了越来越多的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客家文化底蕴丰富,是我国内地客家人四大聚集地之一,被称之“岭南客州”。
全市300多万人口中,拥有近280万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0%。如今四川仪陇县的客家人也多半是来自粤北韶关地区,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书中,开宗明义告知世人:“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
3、特色的习俗风俗文化
韶关各地习俗风俗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汉族色彩,瑶、畲两族也各具民族特色。汉族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依照二十四节令的规律安排生产,成为习惯。
从事农活早出晚归、请亲朋帮工成为传统,山区还有春种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横塘、检油茶等等各种习俗。经商贸易讲究择吉开张、注重招牌,有赶墟日(定期集市)、赊销等习俗。
在居住方面,农村多以姓族聚居,讲究风水择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围楼、“小康房”等住宅类型。
婚俗方面,农村仍有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民间重视传宗接代和靠子女养老送终,还有修族谱家谱、春节清明祭祖以及订立族规、奖励读书等传统。
瑶、畲两族有各自独特的风情习俗,在姓名称呼、起居饮食、衣冠服饰、喜庆禁忌、社会风尚等各方面富有当地民族特色。
4、宗教文化
韶关宗教历史久远,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信徒较多。一些宗教庙会如南华诞等影响至今,信徒在饮食、服装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5、人文自然文化
韶关旅游资源丰富,是广东的旅游航母,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成为无数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休闲目的地。韶关拥有世界级、国家级景区景点17处和省级及以下景区景点100多处。
包括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丹霞地貌命名地)、广东乳源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车八岭华南虎保护区、珠玑巷、梅关古道、满堂客家大围、必背瑶寨等大批旅游景区。
梅关古道是国家4A景区、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古道存核缓旁世2000多年,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及东南亚的咽喉之地,连接长江、珠江两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是当今全哪虚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
参考资料来源:-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