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音乐

音乐作品,中国著名音乐作品

  • 音乐
  • 2023-04-22
目录
  • 我最喜欢的音乐作品论文
  • 选一个音乐作品并鉴赏
  • 有故事的音乐作品
  • 我最喜欢的音乐作品2000字
  • 我和我的祖国音乐鉴赏论文

  • 我最喜欢的音乐作品论文

    有营养的音乐能净化身心,提升审美。古典音乐有魔力,它确实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育,并对其一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那么如何让孩子的爱上古典音乐,下面8首经典的作品一定不能错过!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1、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小星星变奏曲

    Classical Artists - 越听越聪明3:莫扎特效应

    《小星星变奏曲》改编自欧洲古老的民谣《妈妈我想对你说》,是由一个主题发展成多个变奏,整个作品充满着可爱和纯真,像是以孩子的口吻在说:看,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这首作品称得上是莫扎特经典名曲之一。

    2、莫扎特《D大调回旋曲》K485

    Rondo in D Major, K. 485 - Allegro (D大调回旋曲,作品485 - 快板)

    Christoph Eschenbach - A Piano Weekend

    这首回旋曲是一首充满青春活力的乐曲,整体的音乐氛围幸福而温暖,旋律清晰明朗,有一些变奏曲的风格,这样的不停变化很容易吸引到小朋友的注意力,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曲家,莫扎特的作品一定不能错过。

    3、舒曼《快乐的农夫》

    舒曼: 快乐的农夫

    纯音乐

    这首作品篇幅非常短小,小朋友大概会在游乐场所、动画片中常常听到这样的旋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儿歌,其实是舒曼的一首作品,这首作品旋律富有画面感,很容易让小朋友联想到青青的绿色农场,农夫在愉快的劳作。

    4、贝多芬《致爱丽丝》

    Bagatelle No. 25 In A Minor, Op. 59 "Für Elise" (A小渗谈罩调第25号小品曲,作品59“致爱丽丝”) (Digitally Remastered)

    Dieter Goldmann - Beethoven: Bagatelle No. 25 in A Minor, Op. 59 "Für Elise"

    《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这首作品旋律柔美,动听,不用多解释,不管是否丛闹是音乐学习者都对这首作品非常的熟悉,本身的作品难度也不大,有很多的钢琴初学者都喜爱演奏这首作品。

    5、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

    K.525 第一乐章

    Serenade in G Major, K. 525 "Eine kleine Nachtmusik" - I. Allegro (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品525 - 快板)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Neville Marriner - Ultimate Classics: The Essential Masterpieces

    这是一首重奏作品,各种弦乐器的声音交织在其中,给人丰富的听觉效果,更能培养孩子的多声部听觉,这首作品也是小夜曲作品中唯一一首用弦乐演奏的,是莫扎特创作的组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

    6、舒伯特《音乐瞬间》

    Op.94 D.780-3.f小调

    No. 3 in F Minor - Allegro moderato (第3首 F小调 - 中庸的快板)

    Maria João Pires - Schubert: Sonata, D. 784, 6 Moments Musicaux, D. 780 & 2 Scherzi, D. 593

    这是一首天真纯洁的钢琴小品,带有轻快活泼的民间舞曲风格。虽然全曲只有54个小节,音乐形象侍败相对单一,但是非常容易被孩子接受,这首作品也是舒伯特钢琴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首。

    7、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

    土耳其进行曲 (Turkish March)

    Classical Artists - 越听越聪明3:莫扎特效应

    《土耳其进行曲》其实是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1的第三乐章,听众大都被作品的节奏所吸引,整部作品中的主题最为脍炙人口,并且充满着异国风情,相信小朋友听到这首作品也会被华丽而热烈的旋律所吸引。

    8、帕海贝尔《卡农》

    Canon and Gigue, for 3 Violins & Continuo in D Major, T. 337: Canon in D (帕海贝尔:卡农与吉格舞曲,D大调小提琴三重奏与数字低音,作品337:D大调卡农) (Remaster)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 The Most Relaxing Classical Album in the World...Ever!

    选一个音乐作品并鉴赏

    1、《轿咐邀 舞》—Aufforderung zum Tanze Op.65,原为钢琴曲,作于1819年,由卡尔·玛里亚·恩斯特·冯·韦伯1786-1826(德谨判国人,德国民族音乐先驱,代表作《魔弹射手》)所作。后来由柏辽兹编配成管弦乐曲,使之名声大作。

    2、《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4年的交响曲,作品55号。

    3、《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4、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作曲,1868年完成。乐曲描绘维也纳郊区森林的景色。初夏的早晨,高枝啼鸟,林阴遍地,姑娘们在森林嬉戏、歌舞,恍若置身仙境。

    5、法国音乐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以充满想象力的管弦语法,为音乐的浪漫主义开启了决定性的大门。在当时,浪漫主义正从文坛、画坛渐次席卷到乐坛,柏辽兹祥帆改正好恭逢其会。

    有故事的音乐作品

    1796年创作第一交响曲(C大调Op.21)

    1802年创作第二交响曲(D大调Op.36)

    1804年创作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Op.55“英雄”)

    1806年创作第四交响曲(降B大调Op.60)

    1808年创作第五竖雹交响曲(c小调Op.67“命运”)年创作

    1808年创作第六交响曲(F大调Op.68“田园”)

    1811年创作第七交响曲(A大调Op.92)

    1812年创作第八交响曲(F大调Op.93)

    1824年创作第九交响曲(d小调Op.125“合唱”)

    1813年创作威灵顿的胜利(战争交响曲)(D大调Op,91)

    1796年余燃帆创作第一钢琴协奏曲(C大调)

    扩展资料: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段备度也大大增强 。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我最喜欢的音乐作品2000字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将民间故事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3个主要情节,分别安排在奏鸣曲式的3个主要部分之中。乐曲开始,在弦乐长音和定音鼓轻柔的震音的背景上,响起清脆婉转的笛声,接着双簧管奏出优美动听的隐郑竖旋律……这是一段漂亮的前奏,使人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图景。前奏结束后,在清淡的竖琴伴奏下,独奏小提琴奏出纯朴美丽的“爱情主题”。

    这一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在低八度上复奏一次之后,大提琴声部与独奏呼应对答,象征着梁祝草桥亭畔双双结拜的情景,继而,全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这一主题的充分陈述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相互倾慕、喜悦激动的心情。随后是独奏小提琴的一段自由华彩,它细致地刻画了祝英台爱恋着梁山伯却又无法表白的复杂心情。华彩段还使前面的音乐更加完满,并为下面音乐的引入做好准备。接着,轻快的伴奏推出了活泼流畅的第二个主题。

    这个带有嬉戏特点的主题,通过带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手法特征的加花、扩展重变(变奏),技巧性的变化、对比,带复调因素的织体写法等发展过程,把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生活描绘得声色俱俏、呼之欲出。而后音乐转入慢板。

    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的这一旋律,脱胎于“爱情主题”,音调的缠绵、速度的缓慢渲染出惋惜戚切的情绪,使人意会到梁祝二人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乐曲的展开部由3个段落组成:第一段是“英台抗婚”。由主音至属音的下行四音列音调从慢转快、从弱到强,形成风暴欲来、惴惴不安的气氛,遂在急促的三连音烘托下钢管奏出代表封建势力的主题,以此寓示“逼婚”。

    与它相抗的是独奏小提琴奏出的、由“爱情主题”变体而成的、带有散板特点的短句和悲愤的歌腔。继而变为由呈示部中第二主丛岩题的对比部分音调演化而来的“抗婚主题”:切分节奏和强劲四音和弦演奏,体现着不屈的精神和中烧的怒火。两个音乐主题交替出现,逐渐形成了第一个矛盾冲突的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此后,乐队停下来,一支单簧管奏出引子五度下行音调的变体,在这凄楚的色调上,进入展开部的第二段——独奏小提琴的悲切曲调:大提琴随后在低音区复奏这一旋律,与小提琴对答交流,在表现上符合了“楼台相会,互诉衷情”的情节。此后,音乐灶大急转直下,以闪板、快板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向苍天控诉。在这个展开部的第三个段落中,用京剧中倒板和越剧中器板的“紧拉慢唱”的手法,渐次推出第二个发展的高潮——“哭灵投坟”。在小提琴奏出欲绝之句后,锣鼓管弦齐鸣,达到全曲最高潮。

    乐曲的第三部分——再现部,清脆婉转的笛声又起,竖琴的华彩送出以中慢速度演奏的“爱情主题”。由于加了弱音器演奏,使音乐带上了朦胧虚幻的味道,象征着梁山伯、祝英台双双化蝶,翩翩起舞。独奏小提琴与乐队的交替复奏,把纯真的“爱情主题”抒发得淋漓尽致,细致处理的结尾,浓化了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亲切迷人的独特风格,更使它的形式美与内容美完美统一。

    《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四幕喜歌剧,取材于奥地利被禁演的博马舍的话剧。改编后的剧本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这部歌剧热情地歌颂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们的正直、勇敢、机智的品质,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骄奢和虚伪。歌剧的序曲高度概括了全剧的喜剧欢乐气氛,音乐材料虽然不是来自歌剧,但从中可以感受到费加罗和苏珊娜的机智、美丽的形象。这个序曲采用省略发展部的奏鸣曲式,一开始小提琴奏出疾走如飞的第一主题,然后转由木管乐器咏唱。呈示部的小结尾还出现了新的优美、细腻的旋律。

    序曲言简意赅,很好地体现了这部歌剧所特有的轻松和欢乐,它那进展神速的节奏充满了生活的动力。这部歌剧的序曲常常脱离歌剧单独在音乐会上演奏,深受人们的欢迎。在这部歌剧中还有一些久唱不衰的唱段,费加罗咏叹调《不要再去作情郎了》就是一首流传极广的男中音独唱曲。伯爵的书童凯鲁比诺是个风流少年,伯爵调他去担任卫兵军官时,费加罗唱这首歌送给他,音乐具有进行曲风格,采用回旋曲式ABACA的形式,第二插部快速地反复同一个音调,表现出诙谐、幽默、俏皮的特点。

    这首费加罗咏叹调非常有名,很多著名的歌唱家都演唱过,它还常常作为音乐会独唱曲目演出,深受世人的喜爱。

    《第五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是古典乐派德国伟大作曲家贝多芬1805年完成的。这正是贝多芬异常痛苦的时期,个人恋爱上的受挫和耳聋日益严重使贝多芬几乎绝望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贝多芬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命运交响曲》是一首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揭示了人生所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全曲共分4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贝多芬在回答他的学生兴德勒时说,第一乐章的主题思想是“命运的敲门声”。乐曲一开始就冲出了强劲有力的命运敲门式的动机,在这一动机基础上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

    直到圆号吹出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才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

    这一安谧温暖的主题似乎表现人们面对严酷的命运,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与对幸福的憧憬。但是这样的安宁场面并不长久,执拗的命运动机并没有消失,它只是暂时躲在第二主题的低声部。随着命运叩门声的重新出现,在展开部,这两个主题展开了激烈的、戏剧性的斗争,威风凛凛的命运暂时占了上风。命运动机不仅是第一乐章的核心,而且贯穿全剧始终。

    第二乐章是一首辉煌的抒情诗,体现了人的感情体验的复杂世界。第一主题抒情、安详,充满内在的热情,由中提琴和大提琴拉出;第二主题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第三、四乐章没有间歇,表示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和群众欢庆胜利的场面。当乐曲发展到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又响起了早已丧失元气的命运动机的威吓声,辉煌的第四乐章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这部交响乐是贝多芬全部交响乐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蓝色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100多年来传遍全球,被誉为是奥地利“第二国歌”。它渗透着维也纳人热爱家乡的情意。然而这首充满生命活力和爱国之情的圆舞曲,最初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请求创作的合唱圆舞曲,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受到诗人卡尔·贝克的一句诗的感染:“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的多瑙河边。”

    他找到了这首名曲的灵感,经人填词,于1867年2月13日演出,效果一般。半年以后,他将这首合唱圆舞曲改编成管弦乐曲,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演出获得真正成功。乐曲按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结构:序奏——5首小圆舞曲——结束部写成的。序奏一开始圆号在小提琴震音的衬托下吹出主题动机,使人联想起黎明的曙光拨开了河面上的薄雾,森林倒影在静静流淌的多瑙河上,接下来是5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在每一首小圆舞曲中都体现出了在无比美好的大自然里,在美丽的多瑙河两岸,春天来了,人们欢欣、舒畅,尽情舞蹈。结束部再现了几个小圆舞曲的某些段落,最后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全曲。这首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高度艺术性的乐曲,体现了一种奥地利人特有的品格,正如汉斯立克所说:“不管奥地利人相逢在世界何处,这首没有歌词的《马赛曲》,就是他们无形的身份证。”

    《卡门》

    《卡门》是100多年来各国上演最多的歌剧经典作品之一,是法国著名歌剧作家比才的代表作。在这部歌剧中现实主义得到深化,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把浓郁的民族色彩,个性鲜明的音乐语言,以及法国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段熔于一炉,创造了19世纪法国歌剧艺术最高成就。

    歌剧《卡门》是根据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同名改编的。主人公烟厂女工卡门是一个漂亮而有性格的吉卜赛姑娘,她爱上了军曹霍塞。霍塞被卡门的魅力所吸引,抛弃了原来的情人。为了讨得卡门的欢心,霍塞离开军队,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行列。当他发现卡门不再爱他,又爱上了斗牛士时,霍塞难以忍受,最终杀死了倔强的卡门。这部歌剧的序曲由3个部分组成:1.热烈的西班牙节日主题,2.斗牛士主题,3.悲剧性的卡门主题。

    乐曲一开始由木管、铜管和弦乐奏出嘹亮热烈的进行曲风格的第一主题。它色彩明朗,情绪欢快,不可抑制的欢乐、热闹气氛把人们带到了西班牙赛维勒斗牛场中。接着乐队以轻盈的力度奏出了充满豪爽傲气的斗牛士的主题,铜管乐器则为之提供坚定、潇洒和兴高采烈的节奏背景,体现了一种胜利的英雄性色彩。在弦乐器的颤奏背景下,卡门的悲剧性主题以缓慢的速度在乐队的低声部中呈现,这是一个有凶兆的令人难忘的命运动机,同时也预示了歌剧的悲剧结局。

    在这部歌剧中,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合唱有10多首,色彩缤纷,引人入胜。卡门所唱的《爱情就像一只不驯服的鸟》和《西班牙塞吉第亚舞曲》是非常出色的唱段。前者以连续下滑的乐句不断反复,调性游移在同名大小调之间,表现了卡门热情、倔强、诱人的形象;后者以鲜明活泼的节奏,带有野气咏叹性的旋律,进一步显示了卡门热情、泼辣的性格。《斗牛士之歌》是斗牛士答谢欢迎他的群众而唱的一首歌,音调雄壮有力,好似一首凯旋的进行曲。歌剧中还有一些富有戏剧性的卓越的重唱。

    《茶花女》

    《茶花女》是广大中国观众和读者所熟悉的一部作品,是三幕歌剧。剧本是皮阿威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同名改编而成,由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1853年3月6日首演于意大利威尼斯凤凰剧院。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词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的基本特点。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难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要说:50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剧本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压迫下层市民的资产阶级偏见与世俗势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它不仅饱含感情地写出了玛格丽特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结局而叹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诚的品格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玛格丽特是一个沦落风尘但心地纯洁的女性形象。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ia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歌剧描写了19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玛格丽特。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阿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E小调第九交响曲》

    《E小调第九交响曲》也称《新世界交响曲》,19世纪下半叶世界交响音乐珍品,在世界各地经常上演。这部交响曲是捷克伟大的民族音乐家德沃夏克1893年在美国写的,同年底在纽约首演时获得很大成功。德沃夏克以真诚质朴的感情和鲜明亲切的音乐形象,抒发了他对美国这个新大陆的印象和感受,以及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之情。全曲共分四个乐章,它的结构采用古典曲体。第一乐章是严格的奏鸣曲式,慢板的引子悠闲而自在地奏出沉思般的乐句,好像把人们引入想象世界,体验着作者初到美国时的感受。紧接着乐队以强烈的节奏打破宁静,奏出又像是愤怒呐喊,又像是热情号召的第一主题。

    这个以固定节奏型为基础具有民间舞蹈性的乐句由单簧管和大管奏出,主题的前四小节是运用美国黑人“灵歌”的切分节奏,后四小节是典型的斯拉夫歌曲性音调,这一主题有机地贯穿在整部交响曲中。副部有两个甜美的富于歌唱性的主题,带有黑人民间音乐的特点,甜美中体现了乡愁和伤感的思绪。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这一乐章受到美国诗人朗费罗的长诗《海华沙之歌》中“森林中的葬礼”一章的启发。海华沙是一位印第安的民族英雄,他温柔而美丽的妻子明内哈哈在饥饿中死去,人们默默地向她告别。英国管独奏的旋律揭示了海华河孤独、悲伤的心境和惨淡的气氛。据说在美国初演时,许多听众听到这个旋律时感动得热泪沾巾,评论家们也把它看成是一切交响乐慢板中最动人的乐章。后来这一旋律被改编成很多器乐独奏曲。德沃夏克的一位学生把它改编为独唱曲和合唱《思故乡》,广为流传,后来人们竟把它误认为是美国民歌。乐曲在这里远远超过了原诗的形象,体现了德沃夏克对波希米亚的深深眷恋之情。第三乐章谐谑曲,这一乐章作曲家好像把“新世界”暂时撇开,从“海华河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得到启发,沉浸在故国的民间舞蹈的海洋之中,舞蹈由慢而快不停地旋转。第四乐章奏鸣曲式,热情澎湃,气势宏大雄伟。这是一个总结性的乐章,前面乐章的主题一一再现,这些主题经过发展变化后,与新主题交织在一起,将乐曲推向高潮。

    《西班牙狂想曲》

    《西班牙狂想曲》是拉威尔著名的作品,这位公认的管弦乐大师以他高超的技巧,华丽多彩的音响,大大丰富了乐队整体的表现力。然而,此曲在首演时保守派在演奏厅里发出嘲弄的声响,而拉威尔的支持者却报以热烈的喝彩声。

    拉威尔是具有西班牙血统的法国作曲家,对西班牙有着特殊的感情,作品中常采用西班牙题材。音乐上并不直接引用西班牙民间音乐,而是加工成一种具有西班牙精神的音调,使同行们十分惊讶和叹服。

    《西班牙狂想曲》共由4首乐曲组成,描绘了西班牙的生活风俗场面。第一首乐曲为“夜的前奏曲”,开始小提琴与中提琴奏出下行音型,以表现夜晚安静的气氛。

    第二首乐曲为“马拉加舞曲”。马拉加舞曲是西班牙南部一种很有力的凡旦戈舞曲,拉威尔运用这一体裁创作出色彩艳丽、独特新颖的乐曲。

    第三首乐曲为“哈巴涅拉舞曲”,哈巴涅拉是带有歌唱的慢速度哈瓦那舞曲,它在西班牙非常盛行,音乐独具匠心,充满着温柔之感。

    第四首乐曲为“集市”,描绘了民间集市上的喧闹和节日狂欢的生动场面,情绪十分活跃,是一首西班牙舞曲风格的管弦乐曲,气势宏大、辉煌。

    我和我的祖国音乐鉴赏论文

    世界著名的序曲

    罗西尼(意大利):《塞维勒的理发师》、《赛米拉米德序曲》。

    勃拉姆斯(德国):《大学庆典序曲》、《悲剧性序曲》。

    柴可夫斯基(俄国):《一八一二年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莫扎特(奥地利):《费加罗的婚礼》。

    韦伯(德国):《自由射手序曲》(又名《魔弹射手序曲》)。

    贝多芬(德国):《菲岱里奥序曲》。

    斯美塔那(捷克):《被出卖的新嫁娘》。

    苏佩(奥地利):《轻骑兵》。

    门德尔松(德国):《芬格尔洞》(又名《赫布里底岛》)。

    柏辽兹(法国):《罗马狂欢节序曲》。

    柏林卡搏此仿(俄国):《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比才(法国):《卡门序曲》。

    世界著名的交响曲

    海顿(奥地利):《告别》、《惊愕》、《时钟》。

    莫扎特(奥地利):《第三十九号》、《第四十号》、《第四十一号》。

    贝多芬(德国):《英雄》扒型、《命运》、《田园》、《合唱》。

    舒伯特(奥地利):《未完成交响曲》、《悲剧交响曲》。

    柏辽兹(法国):《幻想交响曲》。

    门德尔松(德国):《意大利交响曲》。

    舒曼(德国):《春天交响曲》、《莱茵河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俄国):《悲怆交响曲》。

    德沃夏克(基纤捷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世界著名的组曲

    柴可夫斯基(俄国):《天鹅湖》、《胡桃夹子组曲》、《睡美人》。

    斯特拉文斯基(俄国):《火鸟组曲》、《彼得鲁什卡》。

    比才(法国);《卡门》、《阿莱城姑娘》。

    拉威尔(法国):《鹅妈妈)、《达菲尼与克罗埃》。

    格罗菲(美国):《大峡谷》。

    格里格(挪威):《培尔·金特》。

    穆索尔斯基(俄国):《展览会上的图画》。

    世界著名的圆舞曲勃拉姆斯(德国):《圆舞曲》,作于1865年。

    格里格(挪威):《圆舞曲》,作于1867年。

    庞塞(墨西哥):《圆舞曲》,作于1928~1933年间。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于1867年;《啊,美丽的五月圆舞曲》,作于1877年。

    罗萨斯(墨西哥):《乘风破浪圆舞曲》,一译《在海波上圆舞曲》,作于1891年。

    李斯特(匈牙利):《海菲斯特圆舞曲》,一译《浮士德圆舞曲》,作于1860年。

    古诺(法国):《微风圆舞曲》,作于1859年。

    瓦尔托伊费尔(法国):《溜冰圆舞曲》,作于1882年。

    肖邦(波兰):《瞬间圆舞曲》又称《小狗圆舞曲》、《一分钟圆舞曲》,作于1846~1847年间;《告别圆舞曲》,作于1835年。

    西贝柳斯(芬兰):《忧郁圆舞曲》,一译《悲伤圆舞曲》,作于1903年。

    约瑟夫·施特劳斯(奥地利):《奥地利的村燕圆舞曲》,作于1846年;《生活充满爱与欢乐圆舞曲》,作于1869年。

    莱哈尔(匈牙利):《卢森堡圆舞曲》,作于1909年。

    德里戈(意大利):《火花圆舞曲》,作于1900年。

    世界著名的小夜曲

    海顿(奥地利):《小夜曲》,约作于1762年。

    舒伯特(奥地利):《小夜曲》,作于1828年8月。

    古诺(法国):《小夜曲》,作于1855年。

    德沃夏克(捷克):《E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于1875年。

    德里戈(意大利):《小夜曲》,又名《爱之夜曲》,作于1900年。

    皮尔纳(法国):《小夜曲》,作于1894年。

    德尔德拉(捷克):《小夜曲》,作于1901年。

    托赛里(意大利):《小夜曲》,又名《叹息小夜曲》,作于1898~1903年间。

    布拉加(意大利):《天使小夜曲》,又名《瓦拉契亚的传说小夜曲》。

    莫扎特(奥地利):《弦乐小夜曲》,作于1787年。

    柴可夫斯基(俄国):《弦乐小夜曲》,作于1880年。

    苏克(捷克):《弦乐小夜曲》,作于1892年。

    谢米娜德(法国):《西班牙小夜曲》。

    庞塞(墨西哥):《墨西哥小夜曲》,又名《小星星》,作于1912年。

    世界著名的摇篮曲

    肖邦(波兰):《摇篮曲》,作于1843年。

    豪塞(匈牙利):《摇篮曲》勃拉姆斯(德国):《摇篮曲》,作于1868年。

    格里格(挪威):《摇篮曲》,作于1883年。

    福莱(法国):《摇篮曲》,作于1880年。

    托尔·奥林(瑞典):《摇篮曲》。

    耶涅菲尔特(芬兰):《摇篮曲》,作于1904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