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竭泽而渔的历史故事,竭泽而渔故事概括

  • 历史
  • 2023-04-25
目录
  • 竭泽而渔的故事及寓意
  • 揭泽而渔的故事
  • 竭泽而渔故事概括60字
  • 竭泽而渔的故事简短
  • 竭泽而渔故事概括

  • 竭泽而渔的故事及寓意

    【解释】: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田:打猎。

    【示例察罩桥】:另外的错误观点,就是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诛求无已。 ★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

    【近义词】:杀鸡取卵

    【反义词】:从长计议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指不作长远打算

    【故事】: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闷洞文公败猛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揭泽而渔的故事

    竭泽而渔,抽干池水,捉尽池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语出《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高诱 注:“竭泽,漏池也。”《明史·文震孟传》:“徐议濬财之源,毋徒竭泽而渔。”

    【释义】 竭:使……干涸;泽:池塘;渔:捕鱼。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语出]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正音】 竭(jié );不能读作“jiē”或“hè”。

    【辨形】渔;不能写作“鱼”。

    【近义】杀鸡取卵。

    【反义】 从长计议。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用法】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偏睚(yá)式。

    【英译】 fish out by pumping off the water .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盯配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1]

    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解释】: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出自】:《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启示】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与失永远是一对矛盾。世上没有绝对的得和失。所以明智的人考虑到了失,失时看到了得,在得失之间就能做出正凯颤指确的选择。

    成语出处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田:打猎。竭:尽。渔:捕鱼。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由雍季提出竭泽而渔的想法。

    词语原文编辑

    原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译文: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用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后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相关人物

    雍季是春秋时期晋国大臣,故事竭泽而渔的主要人物。

    狐偃(约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时晋国的卿。亦称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狐突之子,晋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称舅氏。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一作咎犯)。其父狐突,字伯行,为大戎狐氏(今山西交城却波村人)。与晋同祖,是晋支族入主诸戎部落者.狐偃忙于大戎。其姊(或妹)狐姬嫁于太子诡诸(晋献公)后,其父狐突“事晋为大夫”,狐偃即随其父至晋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公子重耳少年时期便受教于狐偃,赵衰等。这几个人“实左右之,公子居则下之,动则 焉”,成年以后仍是如此。后来楚成王赞他“广而俭,文而有礼”显然是狐赵等人耳濡目染的结果。献公八年(前671年),迁都绛(今山西新绛,一说翼城),狐偃随重耳至绛。献公十二年,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隰县西北),夷吾居屈(今山西石楼),狐偃又随重耳至蒲。献公二十一年,骊姬诬谄申生有弑君杀父之意,申生自缢身亡。狐偃保重耳“备守蒲城”,一年后出亡。有关狐偃这数十年的事迹,史载不详。据考,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即己成人,狐偃寄人篱下,尽为父为师之劳,不会有大的作为,但对晋后期政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公染于舅犯,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评价中肯贴切。

    狐偃随重耳出亡时,已逾花甲之年,仍不辞劳苦,夹辅重耳,为他出了很多计策,使重耳最终得以返回晋国,宏图霸业。

    重耳一行离晋后,狐偃力主去狄。当时,齐国是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北杏盟约后,齐桓公实际上已成为中原盟主。楚国也是南方的经济军事大国。狐偃为何弃洞侍强投弱呢?因为他意识到,齐楚千里迢迢,沿途崇山大川,举步维艰,仓皇出走又缺乏给养,即使能免于追杀,也会困死途中。且齐楚是否肯予接纳,也有疑问。而狄近易达,又是重耳母国,纳公子重耳应在情理之中。还有狄晋毗邻,可以观望动静,蓄力待时。可见,这个决定不失为上策。

    重耳在狄十二年,狐偃反劝他赴齐。此时戎狄势力大为削弱,己无力帮助重耳“成事”,齐桓公虽年已垂暮,但雄心犹在,欲借晋为助,与秦楚抗衡,维持霸主地位。

    竭泽而渔故事概括60字

    竭泽而渔的典故如下: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尺销纯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文公综合他们意见取得胜利。

    出处:斗渗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义赏》。

    解释:

    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做长远打算。

    相近词:杀鸡取卵、不留余地。

    反义词:从长计议。

    成语造句:陵咐

    1、这种杀鸡取蛋、竭泽而渔的办法,必然导致生产的萎缩和下降,结果是为了一个企业的眼前的暂时的利益,损害国家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2、对出土文献更是爬罗剔抉,竭泽而渔。

    3、很显然,一切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做法都应该被叫停,避免对文化人才的过度使用、超前透支,真正树立可持续的人才观是当务之急。

    3、体系的建立从根本上消除干部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倾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竭泽而渔的故事简短

    简单 两句话:渔民为了捕捞池塘里面的鱼,就把池塘里面的水弄干了,再孙厅捕鱼。这个故事敏凯闭告诉桥裂我们,做事不想不考虑后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目光要长远。

    竭泽而渔故事概括

    晋态旦颂文公在跟楚军的一次战帆郑争中,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来战胜楚军,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竭泽而渔,打仗还是要靠实力。迟橡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可见长远的利益要比一时之利重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