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历史上魏姓名人,魏姓历史名人一览表

  • 历史
  • 2023-05-02
目录
  • 魏姓的历史名人和现状
  • 姓魏的名人有谁
  • 魏姓的历史名人及作的贡献
  • 魏姓最著名的人
  • 关于魏姓的历史名人简介

  • 魏姓的历史名人和现状

    1、魏无忌

    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乱绝凯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哗唤,被封于信宏粗陵,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2、魏惠王

    魏惠王,姬姓,魏氏,名罃。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他所修筑的大梁坚城,奠定了今日开封城的基础;他所开凿人工运河鸿沟,使开封城四周水道畅达,景象万千,颇具名都气象。时至今日,开封仍以多水而著称于世,享有“北方水城”的美誉。

    姓魏的名人有谁

    1、魏延

    魏延(?-公元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

    北伐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心怀不满。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矛盾激化,相互争穗哗碰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2、魏征

    魏征,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祖籍在今河北省晋州市,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的是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谥号“文贞”,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3、魏无忌

    魏无忌(信陵君,?-前243年),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魏国公子、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猜谈、政治家,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著有《魏公子兵法》。

    4、魏良辅

    魏良辅(1489—1566),字师召,号此斋,晚芦慧年号尚泉、上泉,又号玉峰,新建(今属江西南昌)人,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历官工部、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广西按察司副使。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擢山东左布政使,三年后致仕,流寓于江苏太仓。

    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

    5、魏忠贤

    魏忠贤(别名:李进忠,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明河间肃宁(今属河北)人,明朝末期宦官,被封为“九千岁”。

    他在万历时入宫为宦官,熹宗即位,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后掌管东厂,排斥异己,广结党羽,专断国政。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魏忠贤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以上内容参考——魏延、——魏征、——魏无忌、——魏良辅、——魏忠贤

    魏姓的历史名人及作的贡献

    1、魏收(燃敬507~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钜鹿郡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人 。

    南北朝时期大臣、历史学家、文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

    机警敏捷,颇有文采,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

    初仕北魏,拜太常博士。

    再仕东魏,拜散骑常侍、中书侍郎、修撰国史。

    北齐建立后,拜中书令、魏尹、秘书监、著作郎,迁特进、尚书右仆射,掌管诏诰,总议监五礼事,参与修定律令。

    天保八年(557年),加太子少傅。

    武平三年(572年),去世,时年六十六,追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写北魏历史,联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总斟酌,撰成《魏书》一百三十篇,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

    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后人辑有《魏特进集》存世。

    2、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 。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核段或。

    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

    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3、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

    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

    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

    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

    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随刘备入蜀,与黄忠等统军平定广汉郡,刘备称汉中王后负责镇守汉中。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提出子午谷奇谋。

    阳溪之战大破郭淮、费曜。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在诸葛亮指挥下,和高翔、吴班等一同于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取得甲首三千的战果。

    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

    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4、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桓子之孙。

    公元前445年继承晋国魏氏领袖。

    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

    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

    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

    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

    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魏文侯重用卫人李悝,推行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原则,推广农副业成功经验,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

    为了平衡粮价,李悝还实行了平籴法。

    在丰年的时候,国家根据市场情况,采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使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在灾年的时候, *** 把国家粮仓储存的粮食以适当的价格卖给市民,使市民不致买不起粮食而流离失所。

    这样,魏国很好地平衡了农民与市民的利益,国家储备的粮食也越来越多,国家抵抗灾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稳定,国民安居乐业。

    5、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击,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文侯之子,战国初期魏国国君,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史记》、《资治通鉴》误载魏武侯前387年即位,前386年为魏武侯元年。

    据《竹书纪年》则为前396年即位,改伍前395年为武侯元年)。

    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

    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击继任魏国国君之位,是为魏武侯。

    魏武侯即位后仅仅一年,朝中元老李悝就不幸去世。

    李悝是法家的先行者之一,魏武侯只能按照父亲、按照李悝制定的国策、国法执掌魏国朝政。

    好在父亲给自己留下极为强大的家底。

    在经历短暂的休整后,魏武侯终于可以一展宏图,征战天下。

    魏姓最著名的人

    1.魏相

    魏相(WEI XIANG?—前59), 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属山东)人,后徙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

    魏相

    西汉大臣。少学《易》,为郡卒史。昭帝时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迁河南太守。宣帝即位,征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建言削弱霍氏之权,宣帝善之。地节三年,代韦贤为丞相,封高平侯。卒官。魏相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2.魏延

    魏延(WEI YAN?—234), 字文长,南阳义阳(今河南南阳)。

    魏延

    三国蜀汉大将,累迁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3.魏华

    魏华(WEI HUA),馆陶(今属河北)人。

    魏华

    唐代官吏、书法家,魏征次子魏叔瑜次子,仕至太子左庶子。为子时至孝。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4.魏明

    魏明(WEI MING), 移居余姚(今属浙江)。

    魏明

    唐代官吏。历仕莫州司马、右赞善大夫。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5.魏謩

    魏謩(WEI MO,793—858), 字申之,内黄(今属河南)人,祖籍馆陶(今属河北)。

    魏謩

    唐代大臣。魏徵五世孙。大和七年进士历官左拾遗、谏议大夫、判弘文馆事、汾州刺史、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户部、吏部尚书,言论切直,无所畏避,官终守太子少保。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6.魏叔璘

    魏叔璘(WEI SHULIN),馆陶(今属河北)人。

    魏叔璘

    唐代官吏。魏徵第四子。仕至礼部侍郎,为酷吏所杀。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7.魏叔玉

    魏叔玉(WEI SHUYU),字思润,馆陶(今属河北毕陆)人。

    魏叔玉

    唐代官吏。魏徵长子。仕至光禄寺少卿。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知数枣姚魏氏宗谱》。

    8.魏元忠

    魏元忠(WEI YUANZHONG?—707), 字尚节,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魏元忠

    唐代大臣。太学生。历官直中书省、殿中侍御史、洛阳令、为酷吏陷害,流放三次,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兵部尚书、侍中、中书令,封齐国公,贬思州务川尉,途中卒。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9.魏知古

    魏知古(WEI ZHIGU,647—715), 字学诗,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

    魏知古

    唐代大臣。乾封元年进士。历官著作郎、兼修国史、吏部侍郎、黄门侍郎、户部尚书、侍中,封梁国公,后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0.魏徵

    魏徵(WEI ZHENG,580—643),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魏徵

    唐初大臣。历官隋武阳郡丞、唐太子洗马、谏议大夫,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受诏总撰定《周书》、《隋书》,时称良史,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素有胆识,每犯颜规谏,拜太子太师。魏徵全身像取自清刘源绘,朱圭刻,清康熙七年苏州柱笏堂刻本《凌烟阁功臣图》。魏徵像取自清顾沅辑,清道光十年刻《古圣贤像传略》。魏徵头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1.魏良瑞

    魏良瑞(WEI LIANGRUI),余姚(今属浙江)人。

    魏良瑞

    宋代官吏。应贤良科。仕至从政郎。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2.魏了翁

    魏了翁(WEI LIAOWENG,1178—1237),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

    魏了翁

    南宋大臣、学者。庆元五年进士。历知嘉定、汉州、眉州,入为兵部郎中、工部侍郎,遭诬复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以端明殿学士同佥枢密院事,后除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知福州、福建安抚使。魏了翁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师友雅言》等。魏了翁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魏了翁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魏了翁头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3.魏杞

    魏杞(WEU QI,1120—1184), 字南夫,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移居明州鄞县(今属浙江)。

    魏杞

    南宋大臣。绍兴十二年进士。受经于明州赵敦临。以宗正少卿为金通问使,不辱使命,连擢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密使,后出知平江府,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4.魏仁浦

    魏仁浦(WEI RENPU,911—969), 字道济,卫州汲县(今属河南搭拆)人。

    魏仁浦

    宋代大臣。历官后晋小吏、后周枢密都承旨、中书侍郎、平章事,居高位而不念私怨,宋初,进位右仆射,从征太原中途病死。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5.魏峣

    魏峣(WEI YAO),明州鄞县人,徙居余姚(今均属浙江)。

    魏峣

    宋代官吏,仕至万年县知县、将仕郎。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6.魏文盛

    魏文盛(WEI WENSHENG),浙江余姚人。

    魏文盛

    元代官吏。仕至迪功郎。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7.魏瀚

    魏瀚(WEI HAN), 字五松,浙江余姚人。

    魏瀚

    明代官吏。景泰甲戌进士。历仕北京佥都御史、知州、知府,江西方伯,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8.魏浣初

    魏浣初(WEI HUANCHU,1580—?), 字仲雪,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

    魏浣初

    明代官吏、学者。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布政司参政。能诗词,有《诗经脉》、《四如山楼集》。魏浣初肖像明罗虚白绘,南京博物院藏。

    19.魏骥

    魏骥(WEI JI,1374—1471), 字仲房,号南斋,浙江萧山(今属杭州)人。

    魏骥

    明代官吏、学者。永乐三年举人,次年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召修《永乐大典》,擢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统间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景泰元年致仕。能诗文,有《南斋摘稿》。魏骥侧身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时刻《三才图会》。魏骥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20.魏廷实

    魏廷实(WEI TINGSHI), 字笃甫,号可斋,浙江余姚人。

    魏廷实

    明代官吏。洪武间举茂才。仕至刑科给事中。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21.魏校

    魏校(WEI XIAO,1483—1543), 字子材,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魏校

    明代官吏、学者。弘治十六年进士。历南京刑部郎中,改兵部郎中,移疾归。嘉靖初起为广东提学副使,官至太常寺卿,寻致仕。私淑胡居仁主敬之说,主张理气合一,而贯通诸儒之说。有《大学指归》、《六书精蕴》。魏校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魏校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22.魏有本

    魏有本(WEI YOUBEN,1483—1552), 字伯深,一字曰深,号浅斋,浙江余姚人。

    魏有本

    明代官吏。正德十六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历大理寺少卿,官至右都御史总督漕运,致仕,有《浅斋文集》。魏有本像取自清代宣统二年洽礼堂《兰风魏氏宗谱》。

    23.魏玉

    清代官吏。国学生。仕至直隶州分州衔,儒林郎。钦旌五世同堂。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24.魏恭寿

    魏恭寿(WEI GONGSHOU,1816—1861), 字玉麟,号慎斋,浙江余姚人。

    魏恭寿

    清代官吏。仕至儒林郎、加同知衔、奉政大夫、江苏侭先补用知县。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25.魏际瑞

    魏际瑞(WEI JIRUI,1620—1677), 初名祥,字善伯,江西宁都人。

    魏际瑞

    清初学者。明诸生。与弟魏禧、魏礼称宁都三魏,明亡,与弟及彭士望等居翠微峰,号“易堂九子”。康熙十六年奉清帅哲尔肯命说降吴三桂将韩大任,被杀。有《魏伯子文集》。魏际瑞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26.魏锦芳

    魏锦芳(WEI JINFANG,1763—1831), 学名绣,字南台,号鲁斋,浙江余姚人。

    魏锦芳

    清代官吏。道光元年辛巳恩科进士。仕至候选州司马。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27.魏礼

    魏礼(WEI LI,1628—1693), 字和公,晚自号吾庐,江西宁都人。

    魏礼

    清初文学家。明诸生。与兄魏祥、魏禧自为师友,称三魏。人称魏季子。性慷慨好义。寡言语,喜游,足迹便天下。五十后归居翠微峰顶。有《魏季子文集》。魏礼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28.魏禧

    魏禧(WEI XI,1624—1681), 字叔子,一字冰叔,号俗斋,又号勺庭,江西宁都人。

    魏禧

    清初学者。明诸生。与兄魏祥、弟魏礼自为师友,号宁都三魏。明亡,隐居翠微峰,筑易堂,与李腾蛟、彭士望等号“易堂九子”。四十岁后出游四方。康熙十七年坚拒博学鸿儒征。有《魏叔子集》、《左传经世》等。魏禧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29.魏源

    魏源(WEI YUAN,1794—1857), 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湖南邵阳人。

    魏源

    清代官吏、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熟于国故朝章,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潜心著述,有《古微堂诗文集》、《圣武记》、《元史新编》、《老子本义》等。魏源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30.魏章林

    魏章林(WEI ZHANGLIN), 字条梅,浙江余姚人。

    魏章林

    清代官吏。仕至宁波府鄞县教谕。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31.魏光焘

    魏光焘(WEI GUANGTAO,1837—1916), 字午庄,湖南邵阳人。

    魏光焘

    清末官吏。早年隶左宗棠部,光绪时初任道员,累擢按察使、布政使,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募兵北上,与湖南巡抚呉大澄援辽抗日,在海城等地与敌多次激战,1895.3敌军进犯牛庄,指挥所部重创日军。魏光焘战后历任江西布政使、陕西巡抚、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两江总督。

    32.魏裔介

    魏裔介(WEI YIJIE,1616—1686), 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直隶柏乡(今属河北)人。

    魏裔介

    清代大臣、学者。顺治三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康熙间官至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以党附鳌拜之嫌致仕,为言官时,敷陈剀切,多见施行。治理学,有《圣学知统录》、《知统翼录》、《希贤录》,另有《兼济堂集》。魏裔介画像为清人绘,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关于魏姓的历史名人简介

    姓魏的历史名人:

    1、魏文侯

    (前472年―前396年),东周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

    2、魏武侯

    (?—前370年)汉族,姬姓,魏氏,名击。东周战国初期魏国国君与中原霸主。

    3、魏惠王

    汉族,姬姓,名罃。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4、魏昭王段蠢

    (?─前277年),汉族,姬姓,魏氏,名遫。魏襄王之子。东周魏国第5代国君。

    5、魏延

    (公元169年-公元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桐柏西)饥燃睁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魏烂岁姓,晋国六卿之一,是当代中国人口排名第44位姓氏,在宋版《百家姓》排行第30位。魏姓起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后魏国被晋国消灭,封给大夫毕万,后人以邑为氏,尊毕万为得姓始祖。

    截至2013年,魏姓人口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45%,总人口大约有570万。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