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银川历史上最大暴雨,世界上最大的特大暴雨

  • 历史
  • 2023-05-23
目录
  • 世界上最大的特大暴雨
  • 有史以来最大的暴雨
  • 中国特大暴雨历史
  • 历史最大小时降雨量
  • 中国最大的暴雨

  • 世界上最大的特大暴雨

    宁夏是全国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区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迹侍、危害大,干旱、冰雹、霜冻、大风、沙尘暴、雷电等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频繁发生。据举档统计,1985年至2005年宁夏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中,气正州乱象灾害占80%以上,造成的直接损失约占全区GDP的1.9%至6.5%,由其引发的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间接损失难以估量

    有史以来最大的暴雨

    【自然地理】

    [编辑本段]

    1、地理位置

    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东与盐池县接壤;西依贺兰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为邻;南与同心县、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相连;北接平罗县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相邻(以明长城为界)。其地域范围在北纬37°29′~38°53′,东经105°49′~106°53′之间,总面积9491.0平方公里。200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为94.96平方公里,市区公用设施敷设范围110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

    银川市区地形分为山地和平原两大部分。西部、南部较高,北部、东部较低,略呈西南—东北方向倾斜。地貌类型多样,自西向东分为贺兰山地、洪积扇前倾斜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冲积湖沼平原、河谷平原、河漫滩地等。海拔在1 010米~1 150米之间,地面坡度为2‰左右,土层较厚。银川西部的贺兰山为石质中高山,呈北偏东走向。全长约150公里,宽20公里~30公里。最高峰海拔3 556米,是阻挡西北冷空气和风沙长驱直入银川的天然屏障。贺兰山在银川市境内近70公里,面积5.88万公顷,山高坡陡,气势雄伟。

    3、土壤水系

    银川地区土壤类型分为9大类、28个亚类、48个土属及500多个土种或变种。贺兰山至西干渠之间主要为山地灰钙土、草甸土和灰褐土,东部冲积平原主要为长期引黄灌溉淤积和耕作交替而形成的灌淤土,局部低洼地区有湖土和盐土分布。灌淤土土质适中,理化性好,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适种性广。土壤类型的多样性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济作物生长。

    银川地表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富含泥沙,有肥田沃地之功。境内沟渠成网,湖泊湿地众多。黄河是银川的主要河流,流经银川80多公里,南北贯穿。银川平原引用黄河水自流灌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引黄干渠有唐徕、汉延、惠农、西干等渠,年引水量数10亿立方米。配套键森排灌干支斗渠千余条,长数千公里,形成灌有渠、排有沟的完整的灌排水体系,保证了13万多公顷农田的灌溉。

    4、湖泊湿地

    银川历史上由于黄河不断改道,湖泊湿地众多,古有“七十二连湖”之说,现有“塞上湖城”之美称。全市有湿地面积3.97万公顷,主要为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其中天然湿地占湿地面积的60%以上,自然湖泊近200处,面积100公顷以上的湖泊20多处。较著名的有鸣翠湖、阅海、鹤泉湖、宝湖、西湖等。银川湿地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植物有190多种,湿地野生动物有15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小鸨、大鸨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19种,自治区级保护动物24种。银川湿地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

    5、自然资源

    银川地区山川兼备,地貌类型多样,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影响,形成了多种类动植物资源。银川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沟渠纵横,水利资源丰富,加之日照充足,热量丰富,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是重要的农林牧渔生产区。银川境内天然湖泊众多,自然水面数万公顷,水质良好,水域内水草茂盛,具备发展水产养殖的优越条件。贺兰山区是银川市唯一的天然林资源。总面积2.67万公顷,有天然次生林1.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8%。林种主要有云杉、氏游油松、山杨等乔木,还有山榆、山杏等灌木。此外,有野生药用植物40多种,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獐子、马鹿、蓝马鸡、青羊、狐狸等32种。贺兰歼亮销山东麓地区,其气候、土壤、地理条件接近甚至优于法国优质葡萄产区——波尔多地区,是世界优质葡萄栽培的最佳生态区之一。银川地区矿产资源有煤炭、赤铁矿、熔剂石灰岩、熔剂白云岩、熔剂硅石、磷块岩、水泥石灰岩、辉绿岩等。贺兰石“石质莹润,用以制砚,呵气生水,易发墨而护毫”,自古就有“一端二歙三贺兰”之盛誉,为中国“五大名砚”之一。灵武矿区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特别是煤炭储量以及其具有的高发热量、低灰、低硫、低磷等品质,在全自治区乃至全国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6、气候特点

    银川市及其所属各县(市)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昼夜温差大,雨雪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风大沙多等。年平均气温8.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 800小时~3 000小时,是中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无霜期185天左右。

    2006年,银川市及其所属各县(市)2006年总的气候特点是:年平均气温偏高,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大部偏少,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1%,平均风速为2.3米/秒,年蒸发量小于历年平均蒸发量,全年无霜期197天。具体情况为:

    气温 2006年,银川市及其所属各县(市)年平均气温在10.1℃~11.0℃之间,较常年偏高1.2℃~2.1℃。其中,银川市区、永宁县全年均偏高,贺兰县、灵武市除9月份分别偏低0.6℃、0.3℃外,其余月份气温均偏高。3月10日~12日、4月10日~12日,银川市出现二次寒潮天气过程,全市过程降温均在12℃以上。其中4月12日最低气温-3℃~-5℃。6月16日~19日,银川市出现干热风天气。其中6月16日永宁县最高气温36.3℃,6月30日灵武市最高气温36.6℃。

    降水 2006年,银川市及其所属各县(市)年降水量在143.2毫米~195.8毫米之间。其中银川市区较常年偏多9.5毫米;永宁、灵武、贺兰等县(市)分别偏少11.2毫米、37.4毫米、35.4毫米。6月28日,银川市大部地区出现了雷雨大风天气,最大瞬时风力达到8级至9级,局部地区出现了冰雹。7月14日~15日,银川市出现区域性暴雨。其中银川市区降水量达到112.5毫米,灵武市临河镇降水量达到130.6毫米,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日降水量的最大值。

    日照 2006年,银川市及其所属各县(市)年日照时数在2 665小时~3 069小时之间,与历年同期相比,除灵武市偏多57.6小时外,其他各区县均偏少239.3小时~240.2小时。

    【经济发展】

    中国特大暴雨历史

    银川市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设置的廉县,是银川地区最早的县级建置。汉成帝阳朔年间(公元前24年前后),建北典农城(俗称吕城),在今银川市东郊掌政乡洼路村一带,这是银川建城之始,距今约2020年历史。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建怀远新城,即今银川市城区所在地,距今1300多年。1038年,闷中李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称帝,建大夏国。1944年1月,宁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银川。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市为自治区首府。目前银川市市区面积1482平方公里,辖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三区以及灵武市、永宁县、贺兰县。

    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东以黄河和明长城为界,与陶乐县和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毗邻;西依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盟为邻;南接吴忠市;北连平罗县。地域范围在北纬37°29′~38°53′,东经105°49′~106°53′。银川市地形分为山地和平原两大部分,西部、南部较高,北部、东部较低,略呈西南──东北方向倾斜,平均海拔在1010~1150米之间。银川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5℃,日温差12~15℃,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3000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无霜期185天左右。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昼夜温差大。银川市行政区划面积7080平方公里,2002年年末耕地总面积14.37万公顷。黄河自南向北过境长度近百公里,境内有唐徕渠、汉延渠、秦渠、惠农渠、西干渠、东干渠六大灌溉渠系。银川市植被以草原为主,主要树种有杨树、榆树、柳树、沙枣树、槐、山杏、油松等,森林覆盖率11.5%。贺兰山区有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32种,有野生药用植物40多种。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白云岩、石灰岩、陶瓷黏土、湖盐、芒硝、石膏等,还有适于雕刻制砚的贺兰石。

    气候状况:2000年,银川市总的气候特点是平均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年蒸发量大于历年年均蒸发量。除1月、6月和11月月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略偏低外,其他月份均偏高,且个别月份均偏高,且让拆个别月份平均气温偏高幅度较大,尤其是12月比历年同期偏高达3.9℃,为历史上所罕见。月降水量1月、6月和9月偏多,其他月份均偏少,尤其是3月至5月的两个来月的时间内,降水偏少,大风和沙尘暴、扬沙浮尘提前出现频繁,累计分别达15天和29天,表明银川市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全年日照时数为2759小时,最长月份为7月,日照时数为321.3小时;最短月份为1月,日照时数为175.5小时。年降水量为133.8毫米,年蒸发量为175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3%,年平均风速为2.6米/秒。春季由于气温偏高,终霜冻结束较早。夏季气温高于常年,尤其7月份出现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7月20日白天银川市最高气温为38.7度,是自1961年以来,40年内所出现的最高值。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仍然偏高。全年降蚂滑山水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累计降水量达126.7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95%。8月7日为年日降水量最大日期,降水量31.4毫米。全年无霜期181天。

    历史最大小时降雨量

    银川位于黄河沿岸,在深秋到初冬,气温下降,河流结冰差腔,黄樱庆神河宁夏段出现凌汛现象,导致银川洪涝灾害发生。

    一、凌汛,由于下段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有时冰凌聚集,形成冰塞或冰坝,大幅度地抬高水位,轻则漫滩,重则决堤成灾。

    二、银川位于黄河沿岸银川平原,是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间传说中又称“凤凰城”,古称“兴庆府”、“宁夏城”,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城脊亏西有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区西夏王陵。

    中国最大的暴雨

    宁夏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地貌类型齐全,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气候变率大。由于特殊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宁夏自古以来就经常受到气象灾害的侵袭。干旱、暴雨、大风、沙尘暴、寒潮、冰雹、雷电、大雾、霜冻、连阴雨、冰凌等气象灾害一应俱全。其中,旱灾是宁夏发生频次最高、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加之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干扰的日益加重,宁夏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据统计,1985-1994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2.8亿元;1995-2004年,直接经济损失年均超过了4亿元,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9%-6.5%。

    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同等强度气象灾害,经济越发达,灾害造成的绝对经济损失就越大。资料统计显示,1990年以后宁夏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在4亿元以上,2003年以来每年达10亿元以上。其中2004年、2005年宁夏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14.8、15.3亿元。

    宁夏的多数自然灾害都与气象灾害有密切关系,有些甚至只有出现了灾害性天气才有可能诱发。譬如大面积的强降水和洪涝,可触发山区特定地带的泥石流以及山体滑坡。持续的高温干旱有可能引起严重的森林火灾。

    环境污染等也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气象灾害是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的生物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发因子,稻瘟病的大流行一般由低温寡照引起,小麦蚜虫爆发一般由高温少雨引起等等。如果考虑到气象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等继发性灾害,则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干旱是宁夏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气象灾害,民间广泛流传有"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三年两头旱"的说法。干旱往往造成大面积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迅斗至绝收,严重的旱灾不仅对农业生产影响大,而且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亩汪磨,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2004年秋至2005年末,宁夏中部干旱带持续干旱,人畜饮水发生严重困难,给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和群众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洪涝也是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虽然其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但历史上不乏给宁夏人民留下痛苦记忆的特大洪涝灾害。1998年5月20日,宁夏贺兰山沿线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暴雨,暴雨引发特大山洪陵拦,造成15万人受灾,9人死亡,经济损失3.2亿元。主要次生灾害如1996年7月27日,彭阳县红河乡黑牛沟村由于强降水引发山体滑坡,酿成死23人、伤7人、整个村庄被掩埋的惨痛悲剧。

    实践证明,只要人类掌握了包括气象灾害在内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制定并落实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对策,就能够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其效益是巨大的。

    抵御自然灾害,适应气候变化,利用气候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要求。让我们大家一致行动起来,以科学的发展观,重视和积极参与防灾减灾,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