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八年级数学老师讲解,方老师数学课堂八年级

  • 数学
  • 2023-06-08
目录
  • 八年级上册数学题大全
  • 八年级上册数学题50道
  •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程
  • 方老师数学课堂八年级
  • 八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 八年级上册数学题大全

    八年级上册沪科版数学教案篇一: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芹并樱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蔽腊量来表示这个物体

    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

    正方向;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为原点。这样就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师: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了。现在请大家自己动手画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指正学生易犯的错误。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嫌丛

    如图,由点P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5,我们就说P点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5,我们把横坐标写在前,纵坐标写在后,(3,5)就是点P的坐标。在x轴上的点,过这点向y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纵坐标就是0;在y轴上的点,过这点向x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横坐标就是0;原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0,即原点的坐标是(0,0)。

    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如图,请同学们写出A、B、C、D这四点的坐标。

    生甲:A点的坐标是(—5,4)。

    生乙:B点的坐标是(—3,—2)。

    生丙:C点的坐标是(4,0)。

    生丁:D点的坐标是(0,—6)。

    师: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写出点的坐标,如果已知一点的坐标为(3,—2),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找到这个点呢?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在x轴上找出横坐标是3的点,过这一点向x轴作垂线,横坐标是3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在y轴上找出纵坐标是—2的点,过这一点向y轴作垂线,纵坐标是—2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这两条直线交于一点,这一点既满足横坐标为3,又满足纵坐标为—2,所以这就是坐标为(3,—2)的点。下面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中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描出A(2,—4),B(0,5),C(—2,—3),D(—5,6)这几个点。

    学生动手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三、深入探究,层层推进

    师:两个坐标轴把坐标平面划分为四个区域,从x轴正半轴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把这四个区域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注意:坐标轴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在同一象限内的点,它们的横坐标的符号一样吗?纵坐标的符号一样吗?

    生:都一样。

    师:对,由作垂线求坐标的过程,我们知道第一象限内的点的横坐标的符号为+,纵坐标的符号也为+。你能说出其他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吗?

    生:能。第二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三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四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

    师:很好!我们知道了一点所在的象限,就能知道它的坐标的符号。同样的,我们由点的坐标也能知道它所在的象限。一点的坐标的符号为(—,+),你能判断这点是在哪个象限吗?

    生:能,在第二象限。

    四、练习新知

    师:现在我给出几个点,你们判断一下它们分别在哪个象限。

    教师写出四个点的坐标:A(—5,—4),B(3,—1),C(0,4),D(5,0)。

    生甲:A点在第三象限。

    生乙:B点在第四象限。

    生丙:C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它在y轴上。

    生丁:D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它在x轴上。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在上面描出这些点。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并予以指导。

    五、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生:认识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会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描点,知道了四个象限以及四个象限内点的符号特征。

    教师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物体位置的说法和表述物体的位置等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但可能没有想到这些问题与数学的联系。教师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去想到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参与到探索获取新知的活动中,主动学习思考,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实例与坐标的联系感受坐标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2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认识坐标系中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平面上的点连接成的图形,形成二维平面图形的概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通过二维坐标来描述图形顶点,从而描述图形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平面上的点连接成的图形,计算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难点】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也学习了已知点的坐标,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个点表示出来。下面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在上面标出A(5,1),B(2,1),C(2,—3)这三个点。

    学生作图。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现在我们把这三个点用线段连接起来,看一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生甲:三角形。

    生乙:直角三角形。

    师: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生:能。

    教师挑一名学生:你是怎样算的呢?

    生:AB的长是5—2=3,BC的长是1—(—3)=4,所以三角形ABC的面积是×3×4=6。

    师:很好!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大家再描出四个点:A(—1,2),B(—2,—1),C(2,—1),D(3,2),并将它们依次连接起来看看形成的是什么

    图形?

    学生完成操作后回答: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计算它的面积吗?

    生:能。

    教师挑一名学生: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生:以BC为底,A到BC的垂线段AE为高,BC的长为4,AE的长为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4×3=12。师:很好!刚才是已知点,我们将它们顺次连接形成图形,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连接成的图形:

    教师多媒体出示下图:

    八年级上册沪科版数学教案篇二:2016年秋季新版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

    八年级上册沪科版数学教案篇三:2016年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16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沪科版)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臵。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臵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臵,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的位臵,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臵,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臵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臵呢?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为原点。这样就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师: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了。现在请大家自己动手画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指正学生易犯的错误。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如图,由点P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5,我们就说P点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5,我们把横坐标写在前,纵坐标写在后,(3,5)就是点P的坐标。在x轴上的点,过这点向y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纵坐标就是0;在y轴上的点,过这点向x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横坐标就是0;原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0,即原点的坐标是(0,0)。

    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如图,请同学们写出A、B、C、D这四点的坐标。

    生甲:A点的坐标是(—5,4)。

    生乙:B点的坐标是(—3,—2)。

    生丙:C点的坐标是(4,0)。

    生丁:D点的坐标是(0,—6)。

    师: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写出点的坐标,如果已知一点的坐标为(3,—2),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找到这个点呢?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在x轴上找出横坐标是3的点,过这一点向x轴作垂线,横坐标是3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在y轴上找出纵坐标是—2的点,过这一点向y轴作垂线,纵坐标是—2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这两条直线交于一点,这一点既满足横坐标为3,又满足纵坐标为—2,所以这就是坐标为(3,—2)的点。下面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中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描出

    A(2,—4),B(0,5),C(—2,—3),D(—5,6)这几个点。

    学生动手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三、深入探究,层层推进

    师:两个坐标轴把坐标平面划分为四个区域,从x轴正半轴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把这四个区域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注意:坐标轴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在同一象限内的点,它们的横坐标的符号一样吗?纵坐标的符号一样吗?

    生:都一样。

    师:对,由作垂线求坐标的过程,我们知道第一象限内的点的横坐标的符号为+,纵坐标的符号也为+。你能说出其他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吗?

    生:能。第二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三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四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

    师:很好!我们知道了一点所在的象限,就能知道它的坐标的符号。同样的,我们由点的坐标也能知道它所在的象限。一点的坐标的符号为(—,+),你能判断这点是在哪个象限吗?

    生:能,在第二象限。

    四、练习新知

    师:现在我给出几个点,你们判断一下它们分别在哪个象限。教师写出四个点的坐标:A(—5,—4),B(3,—1),C(0,4),D(5,0)。生甲:A点在第三象限。

    生乙:B点在第四象限。

    生丙:C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它在y轴上。

    生丁:D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它在x轴上。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在上面

    八年级上册数学题50道

    黄金分割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学习了基本作图之后,懂得了作图的方法。又在学习本章第一节后,掌握了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比和比例尺的计算,坚实了基础。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学生的作图学习,强化了学生动手的能力;比的计算、比例尺的计算,感受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通过变换的鱼来推导成比例线段、比例性质推导、变换发展了的逻辑推理能力。本章第一节例题的讲解,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学习《黄金分割》不仅实现线段比例的要求,更是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0.618的意义,体现数学与建筑、艺术等学科必然联系的纽带。教学中,通过国旗上的图案五角星引入黄金分割,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文化价值,同时,在建筑、艺术上实例欣赏,应用中进一步强化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黄金分割等相关内容。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道黄金分割的定义;会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会判断某一点是否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2、 通过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培养学生理解与动手能力。

    3、 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并能动手找到和制作黄金分割点和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并能运用

    教学难点:找出黄金分割点和黄金矩形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情境引入;第二个环节:图片欣赏;第三个环节:操作感知;第四个环节:联系实际,丰富想象;第五个环节:巩固练习;第六个环节:课堂小结;第七个如码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活动内容:

    展示课件,提出问题:

    问题⒈ 从国旗中找出共同的图案

    问题⒉ 度量点C到A、B的距离, 相等吗?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与共同学交流、观察

    回答问题⒈ 五角星

    回答问题⒉ 相等

    展示课件,导入新知

    在线段AB上,点C把线段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 ,那么称线段AB被点C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黄金比。

    其中

    教师讲解,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活动目的:利用五角星,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综合运用线段比的情境。引入黄金分割的概念、黄金比约为0.618。

    注意事项: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教师引导、回答问题。因为学生尚未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所以无法理解比值为 的理由,只需让学生了解这一事实即可。

    第二环节图片欣赏

    活动内容:

    第一幅:舞蹈演员。他们的腿和身材的比例也近似于0.618的比值,凡是具有这种比例的固样,看上去会感到和谐、平衡、舒适,有一种美的感觉.

    第二幅:上海东方明珠塔,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它的上球体选在295米之间的位置,这个位置恰好在塔身5:8的地方,这是0.618的比值,使塔身显得非常协调、美观.

    第三幅:文明古国埃及的金字塔,它的袭游每面的边长与高之比接近于0.618.

    活动目的: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再次了解黄金分割,体会黄金分割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和文化价值,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注意事项:教师提供三幅图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交流,从图中找出黄金分割点。

    第三环节操作感知

    活动内容:

    展示课件:做一做

    如果已知线段AB,按照如下方法画图:

    (1)经过点B作BD⊥AB,使

    (2)连接AD,在DA上截取DE=DB

    (3)在AB上截取AC=AE,则点C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根据上述作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如果设AB=2,那么BD、AD、AC、BC分别等于多少?

    (2) 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吗?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

    回答问题:

    活动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一种作黄金分割点的方法,同时巩固学生对黄金分割的认识。

    注意事项:教师操作,学生动手、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完成。由于学生所学过的尺规作图方法有限,作图可以用三角尺和刻度尺。

    第四环节 联系实际,丰富想象

    活动内容:

    展示课件:渣禅哪想一想

    请同学们观看银幕,画面展示的是:古希腊时间的巴台农神庙,将图中的虚线表示的矩形,画成如图中的矩形ABCD,以矩形ABCD的宽为边在其内部作正方形AEFD,那么,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

    请你们想一想:点E是AB的黄金分割点吗?

    矩形ABCD宽与长的比是黄金比吗?

    观看多媒体演示的内容,观察与思考、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由 ,可以得到

    所以点E是AB的黄金分割点

    换一句话讲,矩形ABCD的宽与长的比是黄金比。

    活动目的:在于展示黄金分割的文化价值,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运用比例变形的一些技巧,体会比例基本性质的重要性,提高解题问题的能力。

    注意事项:教师充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活动内容:

    采用如下方法也可以得到黄金分割点

    如图,设AB是已知的线段,在AB上作正方形ABCD,取AD的中点E,连接EB,延长DA至F,使EF=EB,以线段AF为边作正方形AFGH,点H就是AB的黄金分割点。

    任意作一条线段,用上述方法作出这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你能这种作法的道理吗?

    观看多媒体演示的内容,观察与思考、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

    设AB=2,那么在

    点H是AB的黄金分割点

    活动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另一种可以学到黄金分割点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巩固黄金分割点的认识。

    注意事项:教师引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

    1、 知道了什么是黄金分割,黄金比,黄金矩形,奇妙的0.618

    2、 了解了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黄金分割现象

    3、 会运用黄金分割知识解决简单的计算和作图问题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自觉总结,并自觉地应用到现实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注意事项: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4.3 1、2

    四、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注重揭示数学的文化价值,学习黄金分割不仅是实现线段比例的要求,它是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体现黄金分割是数学与建筑学、美容学和艺术等学科的纽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不是孤立的、干巴巴的数学,它是文化的一部分。

    2.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对黄金分割的理解和掌握,明确黄金分割作图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动手、动脑、交流的时间可能不够,教师应积极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帮助困难的学生,使学习更具实效性。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程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任何科目学习 方法 其实都是一样的,不断的记忆与练习,使知识刻在脑海里。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 数学知识点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3.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4.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5.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6.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8.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9.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

    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

    5.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

    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7.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8.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9.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携侍辩.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初二数学学习技巧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家华罗庚。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谈侍解新课,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学来学去,知识还是别人的。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自信才能自强

    在考试中,总是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事辩缺。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

    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的题目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其它的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瓢,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

    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

    解题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会畏难,就会放弃;只有自信,才能勇往直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才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初二数学人教版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上册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复习资料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人教版

    方老师数学课堂八年级

    八年级数学优质说课课件一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虚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能说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2、 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3、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4、 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勾股定理

    本课的教学难点:以直角三角形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首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 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后就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二)实验操作:

    1、投影课本图1—1,图1—2的有关直角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计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管是通过直接数小方格的个数,还是将C划分为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来求等等,各种方法都应予于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肢誉销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是其它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备这一结论呢?于是投影图1—3,图1—4,同样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但正方形C的面积不易求出,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在剪一剪,拼一拼后学生也不难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这对后面的学习及有帮助。

    3、给出一个边长为0.5,1.2,1.3,这种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是否也历游满足这个结论,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1、归纳 通过对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尽管学生可能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有益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要好的多。

    2、验证 为了让学生确信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计算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因为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勾,股,弦"的含义、勾股定理,进行点题,并指出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最后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问题解决:

    让学生解决开头的实际问题,前后呼应,学生从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完成课本"想一想"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

    (五)课堂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新知的途径方面先进行小结,后由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本P6习题1.1 1,2,3,4一方面巩固勾股定理,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定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外,补充一道开放题。

    四、 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公式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索定理采用了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再到更一般的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3、关于练习的设计,除两个实际问题和课本习题以外,我准备设计一道开放题,大致思路是在已画出斜边上的高的直角三角形中让学生尽量地找出线段之间的关系。

    4、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意识是有很大的促进的。

    八年级数学优质说课课件二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xxx.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是 中数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 中,占据 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 教学策略(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 学情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 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 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 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八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教案4篇

    八年级数学老师要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每个八年级数学老师都要知道如何写八年级数学教案,它能够让老师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01×1999 (2)998×1002

    导入新课: 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五、小结:(a+b)(a-b)=a2-b2

    第三十五学时:4.2.2. 完全平方公式(一)

    一、学习目标: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2.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 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结构特点、几何解释,灵活应用

    难点: 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灵活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三、合作学习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一位老人非常喜欢孩子.每当有孩子到他家做客时,老人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们.来一个孩子,老人就给这个孩子一块糖,来两个孩子,老人就给每个孩子两块塘,…

    (1)第一天有a个男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2)第二天有b个女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3)第三天这(a+b)个孩子一起去看老人,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4)这些孩子第三天得到的糖果数与前两天他们得到的糖果总数哪个多?多多少?为什么?

    Ⅱ.导入新课

    计算下列各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p+1)2=(p+1)(p+1)=_______;(2)(m+2)2=_______;

    (3)(p-1)2=(p-1)(p-1)=________;(4)(m-2)2=________;

    (5)(a+b)2=________;(6)(a-b)2=________.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这两个数的积的二倍的2倍.

    (a+b)2=a2+2ab+b2 (a-b)2=a2-2ab+b2

    四、精讲精练

    例1、应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4m+n)2 (2)(y- )2 (3)(-a-b)2 (4)(b-a)2

    例2、用完氏行败全平方公式计算:

    (1)1022 (2)992

    随堂练习

    第三十六学时:14.2.2 完全平方公式(二)

    一、学习目标:1.添括号法则.

    2.利用添括号法则灵活应用完全平方公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添括号法则,进一步熟悉乘法公式的合理利用

    难点: 在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中适当添括号达到应用公式的目的.

    三、合作学习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运算并回忆去括号法则.

    (1)4+(5+2) (2)4-(5+2) (3)a+(b+c) (4)a-(b-c)

    去括号法则:

    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是正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每一项都不变号;

    如果括号前带旦是负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1.在等号右边的括号内填上歼颤适当的项:

    (1)a+b-c=a+( ) (2)a-b+c=a-( )

    (3)a-b-c=a-( ) (4)a+b+c=a-( )

    2.判断下列运算是否正确.

    (1)2a-b- =2a-(b- ) (2)m-3n+2a-b=m+(3n+2a-b)

    (3)2x-3y+2=-(2x+3y-2) (4)a-2b-4c+5=(a-2b)-(4c+5)

    添括号法则:添上一个正括号,扩到括号里的不变号,添上一个负括号,扩到括号里的要变号。

    五、精讲精练

    例:运用乘法公式计算

    (1)(x+2y-3)(x-2y+3) (2)(a+b+c)2

    (3)(x+3)2-x2 (4)(x+5)2-(x-2)(x-3)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去括号法则

    六、作业:教科书习题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2

    为了更好的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能突出重点,我采用了课本上的问题情境,同时调整了课本上提供的“思考”的问题的位置,将它放到函数概念引出之后,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有很多反比例关系。

    情境设置:

    汽车从南京开往上海,全程约300km,全程所用的时间t(h)随v(km/h)的变化而变化。

    (1)你能用含v的代数式来表示t吗?

    (2)时间t是速度v的函数吗?

    设计意图:与前面复习内容相呼应,让同学们能在“做一做”和“议一仪”中感受两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同时也能注意到与所学“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的不同。从而自然地引入“反比例函数”概念。

    为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反比例函数概念,我引导学生将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式进行变形,并安排了相应的例题。

    一般式变形:(其中k均不为0)

    通过对一般式的变形,让学生从“形”上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在结合“思考”的几个问题,让学生从“神”神上体验“反比例函数”。

    为加深难度,我又补充了几个练习:

    1、为何值时,为反比例函数?

    2是的反比例函数,是的正比例函数,则与成什么关系?

    关于课堂教学:

    由于备课充分,我信心十足,课堂上情绪饱满,学生们也受到我的影响,精神饱满,课堂气氛相对活跃。

    在复习“函数”这一概念的时候,很多学生显露出难色,显然不是忘记了就是不知到如何表达。我举了两个简单的实例,学生们立即就回忆起函数的本质含义,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做了很好的铺垫。一路走来,非常轻松。

    对反比例函数一般式的变形,是课堂教学中较成功的一笔,就是因为这一探索过程,对于我补充的练习1这类属中等难度的题型,班级中成绩偏下的同学也能很好的掌握。

    而对于练习3,对于初学反比例函数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大部分学生显露出感兴趣的神情,不少学生能很好得解答此类题。

    经验感想:

    1、课前认真准备,对授课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

    3、数学教学一定要重概念,抓本质。

    4、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情感,表情,可适当调整教学深度。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 能观察出多项式的公因式,并根据分配律把公因式提出来

    难点: 让学生识别多项式的公因式.

    三、合作学习:

    公因式与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三个矩形的长分别为a、b、c,宽都是m,则这块场地的面积为ma+mb+mc,或m(a+b+c)

    既ma+mb+mc = m(a+b+c)

    由上式可知,把多项式ma+mb+mc写成m与(a+b+c)的乘积的形式,相当于把公因式m从各项中提出来,作为多项式ma+mb+mc的一个因式,把m从多项式ma+mb+mc各项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项式(a+b+c),作为多项式ma+mb+mc的另一个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四、精讲精练

    例1、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x+6; (2)7x2-21x; (3)8a3b2-12ab3c+abc (4)-24x3-12x2+28x.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y)+b(y-x);(2)6(m-n)3-12(n-m)2.

    (3) a(x-3)+2b(x-3)

    通过刚才的练习,下面大家互相交流,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首先找各项系数的____________________,如8和12的公约数是4.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如(3)中相同的字母有ab,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___________的.

    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1)ma+mb 2)4kx-8ky (3)5y3+20y2 (4)a2b-2ab2+ab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8x-72 (2)a2b-5ab

    (3)4m3-6m2 (4)a2b-5ab+9b

    (5)(p-q)2+(q-p)3 (6)3m(x-y)-2(y-x)2

    五、小结:

    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首先找各项系数的大公约数,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小的.

    注意:(a-b)2=(b-a)2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已知2x-y=1/3 ,xy=2,求2x4y3-x3y4 3、(-2)2012+(-2)2013

    4、已知a-2b=2,,4-5b=6,求3a(a-2b)2-5(2b-a)3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4

    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 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a+b)(a-b)=a2-b2 (1)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

    a2-b2=(a+b)(a-b) (2)

    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 m 2-4n2

    =(3 m )2-(2n)2

    =(3 m +2n)(3 m -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 (2)9a2- 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 (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 x3-4x 4x2-(y-z)2

    3、若x2-y2=30,x-y=-5求x+y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