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南锣鼓巷的历史,北京南锣鼓巷简介

  • 历史
  • 2023-07-05

南锣鼓巷的历史?北京南锣鼓巷是一座长达786米的拥有几百年历史老街,这里幽静自然,非常的适合居住,这里也是最初元大都的棋盘式城市建筑格局。南锣鼓巷在地理特色上呈现两头低中间高,形似罗锅,在明代就被称为罗锅巷,那么,南锣鼓巷的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南锣鼓巷的历史 简介

文/花语_蝴蝶兰之语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6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清朝时更名为南锣鼓巷。它是中国唯一完整地保存着,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现在已是中外游人感受北京风情的必选之地。

第一次逛南锣鼓巷,是在2014年的夏天迟旦码,在女儿的提议下来至这里。炎炎夏日,人流涌动,摩肩接踵,更增添了南锣鼓巷的热度。一家家独具特色的小店,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气息。

再至南锣鼓巷,已是时隔三年后。与上次炎热天气不同的是正值春寒料峭。但人们对南锣鼓巷的热度不减,依然是人流如织。游人或如我等欣赏赞叹小店商品的特色,或举起相机手机拍个不停,又或是边走边吃着各色小吃甜品,一副其乐淘淘悠然悠哉的画面。

一进南锣鼓巷,吃着逛着感受游玩的惬意。一支马迭尔雪糕,浓浓的奶香在口中回荡;一根糯米糕,甜甜糯糯香香在舌尖萦绕;一根椒盐玉米,咸香糯甜让你齐享饱腹;一份吉士果,香脆的油果混搭冰激凌香而不腻冷与热让你一同品尝。

南锣鼓巷是什么走向

北京南锣鼓巷是一座长达786米的拥有几百年历史老街,这里幽静自然,非常的适合居住,这里也是最初元大都的棋盘式城市建筑格局。

南锣鼓巷在地理特色上呈现两头低中间高,形似罗锅,在明代就被称为罗锅巷,清代依谐音改称南锣鼓巷。

这里一直是许多有名人士比较喜欢的居住之地,拥有700余年历史的南锣鼓巷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里是元代的圆恩寺,在如今早已没有了庙堂香客,只是一座普通的两进四合院。

这就是大家提起《子夜》、《林家铺子》的作者——茅盾先生曾居住在南锣鼓巷后圆恩寺胡同13号。

当大家进入了南锣鼓巷,就能看见邓颖超为这座老宅题写的“茅盾故居”,,现在前院客厅均为陈列室,展陈一些手稿、信件、文学刊物等,介绍茅盾一生的革命活动和文学创作,影壁后即前院,有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倒座房六间。

西厢房是茅盾生前的书房和会客室,东厢房为饭厅。

我国最有名的书画家之一的齐白石老先生也是南锣鼓巷居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曾居住在南锣鼓巷雨儿胡同13号。橡此

雨儿胡同13号连同11号、15号,原是皇太极第四子叶布舒(康熙年封辅国公)的宅子。

正房内南窗满镶玻璃,采光极佳,上世纪50年梁渣迅代齐白石迁出后,13号院设立“齐白石纪念馆”,现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南锣鼓巷的故事传说

1. 北京南锣鼓巷简介

北京南锣鼓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在北二环和东二环之间,是北京唯一一条完整保存着元、明、清三个朝代风貌的老街区。南锣鼓巷的名字源自于古时以制造锣鼓而闻名于世的“锣鼓胡同”,这里自明清以来就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范仲淹、梁启超等文化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如今,南锣鼓巷已成为北京市青年文化的代表地区,极富现代文化氛围,是许多年轻人聚会、交流、购物、品尝美食、体验传统文化铅巧和寻找灵感的理想去处。

2. 南锣鼓巷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南锣鼓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到了明清时期才开始逐渐繁荣。在这个古老的巷子里,保存了大量的老建筑、庭院和石板路,反映了北京历史的变迁和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南锣鼓巷也是北京槐猛键市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是许多文艺青年的灵感源泉。因此,南锣鼓巷被列为北京市儿童文化发展基地和北京市小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基地。

3. 南锣鼓巷值得游览的景点

南锣鼓巷有着许多值得游览的景点,如恒通剧场、糖果屋、周文重纪念馆、朵颐茶艺馆、珂四美术馆等等。其中,恒通剧场是国家二级艺术院团,演出现代话剧、音乐剧、歌剧等多种类型的演出,是北京市戏剧爱好者的必去之地;而位于糖果屋内的拍照地点,则是年轻人拍照上传社交的“打卡”之处。

南锣鼓巷的历史英文

南锣鼓巷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

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于元大都同期建成。

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已有740多年的历史。

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

扩展资料

南锣鼓巷主要景点:

1,僧格林沁王府

进南锣鼓巷南口东面的第一条胡同,是炒豆胡同。

炒豆胡同西口不远77号门旁,宴锋标有东城区重晌手晌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上写“僧王府”。

僧王府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

2,茅盾故居

后圆恩寺胡同13号即茅盾故居。

和这一地区的许多深宅大院相比,茅盾故居是太普通,太不起眼了,仅是一座不大的两进四合院。

7月恰是茅盾诞辰110周年,故居薯搭经过整修重新开放。

故居前面的院子中矗立着茅盾先生的半身塑像。

周围的房间是茅盾生平展览。

南锣鼓巷的历史背景

在元大都“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 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元代, 以南锣鼓巷为轴线, 东侧地区属昭回坊,

西侧地区属靖恭坊。明代属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间属镶黄旗,

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属 内左三区。民国时期属内五区。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 呈“鱼骨状”, 又如同一条“蜈蚣”。因此, 南锣鼓巷也

称为“蜈蚣纤毕巷”。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称,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后延续至今。她里坊,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在先秦称为“里”、“闾”或“闾里”。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共建108坊。元大都规划设计时仍延续了里坊制,全城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是宽局埋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

明朝时,将北京划为28坊,两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

以上就是南锣鼓巷的历史的全部内容,以南锣鼓巷为界,东面是“昭回坊”,西边是“靖恭坊”,南锣鼓巷是两坊间的分界巷。唐朝长安的里坊早已无存,元大都里坊构造在8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也已面目全非,但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