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历史?潼关,也留下了桓温、刘裕的足迹。潼关最著名的两场大仗,还是哥舒翰在此与安禄山的战役,以及李自成和清朝的战役。在高仙芝、封常清被逼死以后,哥舒翰被迫带着老弱残兵出关与安禄山交战。只不过,刚一出关,那么,潼关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潼关南原之战是明末闯王李自成与明朝军队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此役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仅以十八骑突围出来,逃入商洛山(在今陕西南部)中。
经过
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方案。
是年九月李自成在汉中遭曹变蛟伏击,只得退居四川。
后来前往梓潼、剑州一带活动。
洪承畴分析李自成势穷,必定出潼关东走河南。
洪承畴命孙传庭于潼关南原设置三重埋伏,崇祯十一年春二月,曹变蛟等人将李自成逼入潼关。
此役李自成部尸积如山,几乎全军覆没,当地居民“遇则棒杀,秦贼遂尽”,最后仅以十八骑突围出来,逃入商洛山中。
曹操潼关败马超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三月,作为丞相的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进攻盘踞在汉中的张鲁(天师道首领)。
同时命令征西护军夏侯渊等率兵出河东,名义上是要去与钟繇会师,共讨张鲁,实际上是要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讨伐占据关中的马超、韩遂。
管仓库的官员高柔向曹操建议说,咱们的大军西进,韩遂、马超会怀疑是攻打他们,一定会互相煽动而联合起来。
应该首先消灭马超、韩遂等势力,平定关中。
关中如果归顺了,汉中一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平定。
曹操没有采纳高柔的建议,因为马超、韩遂等当时在名义上仍然是朝廷的将军,并没有反叛朝廷,曹操没有理由讨伐他们。
探秘古韵潼关,感受历史文化之旅,这是一次穿越时光的旅行。在潼关古镇,你可以看到历史文化遗迹,听到古老传说,品尝地道美食,体验原汁原味的古代生活。这篇文章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为你详细地展示古韵潼关的历史文化。
1、历史保留之地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关隘之一,潼关曾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有着众多历史文化遗迹,让人流连忘返。比如“三秦大楼”、“十二钗”、岳飞庙等古迹,都是历史上的重要场所,值得一一探访。穿过古城墙,漫步在街巷中,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的岁月,历史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这些古迹,潼关还有许多历史文化景点,例如西岳华山-潼关古战场,相传是因为“李广难封侯”而引出的著名战役,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朝拜观赏。
可以说,潼关是一个“综合型”的历史保留之地,让人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2、人文景观之美
除了历史文化遗迹外,潼关还有着许多独特的人文景观,令人赞叹不已。例如杨家埠、三和大院、钱家大院等古镇建筑,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着游客前来欣赏。这里的老街道、石板路、小巷弄,被时光雕刻得更加精美,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
此外,在潼关还有许多著名古建筑,如唐代的红门楼、明代的东关楼、清代的都司衙门等等,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值得前来参观。
分类:资源共享
解析:
潼关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居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关隘之一。《山海关志》说:“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喻这里形势的险要。
潼关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唐书》载:“古为桃林塞”。《左传》也有“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的记载。那时桃林的范围,包括今潼关以东到河南灵宝县西境。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在潼关大战,潼关之名,始见于史。
潼关关城始设于汉,在港口南原上,即杨家庄附近。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移关城于今杨家庄南城北村一带,与汉代官城南北对峙,形成两座关城,形势更加险要。唐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潼关又从原上被迁到原下,沿河辟路,也就是现在的潼关。
历代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在这里屯驻重兵,设关把守。现在的潼关,经宋、明以来多次修葺,保存尚好。西门有明代建筑的门楼,俗称“谯楼”,宏伟壮观
潼关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因临近潼水而得名,古称桃林塞。
它南依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北有渭、洛,汇黄河抱关而下之要;西有华山之屏障;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中通羊肠小道,仅容一车一骑,人行其间,俯察黄河,险厄峻极。
正如诗人所描述那样:“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潼关创建于何时,历史文献没有具体说明,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211年,曹操曾于潼关破马超,由此可知潼关在这之前已开始建置了。
后经唐、宋、明、清乃至民国的修葺,保存基本完好。
关城周长约5公里,北面与东北,为板筑土墙,外包青砖高16米,宽8米;南与东南,顺山势削成垛口,高达30米。
除开门6处外,留有南北二水门。
潼关东约3公里,有一禁沟,自唐至明、清,为了潼关的安全,沿禁沟两岸,夯筑方形土台12个,是防御性的军事堡垒。
由于土台与潼关城基本连接,故称“十二连城”。
潼关作为关中的东大门,它经历过大小战役数十次。
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战于潼关,马超据关抗曹师,后曹操凭其智谋巧妙地夺取了潼关。
北周末年,扬坚在洛阳篡位立隋时,曾密遣杨尚希扼守潼关,以解其西顾之忧。
唐中叶安禄山攻占洛阳,进逼潼关,使用反间计占据了潼关,震动京师,唐玄宗仓皇西逃。
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取潼关直捣长安。
一、《潼关》译成现代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二、《潼关》原文:
潼关
谭嗣同(清代)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三、相关延展:
(一)注释:
1.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2.终古:自古以来。
3.簇(cù):丛聚。
4.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5.束:约束。
6.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7.解:懂得。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十四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以上就是潼关历史的全部内容,潼关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唐书》载古为桃林塞,《左传》也有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处瑕瑕,见山西猗氏县,守桃林之塞的记载。古人杜氏记载,桃林,在弘农华阴县东,潼关是矣,自函谷至斯,高出云表,幽谷秘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