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地理

高中地理必修一,旧版地理必修一电子课本

  • 地理
  • 2023-05-21
目录
  • 旧版地理必修一电子课本
  • 高一人教版地理电子书
  • 高中地理必修一题目
  • 高中地理必修一微课免费
  • 高中地理网课免费资源

  • 旧版地理必修一电子课本

    在学习的路途中还有有远大的理想,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决心,这样较大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自己的目标。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1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分类(按性质)

    (1)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2)寒流:是指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2.影响因素: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前进时,受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变化。

    3.主要洋流及分布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北半球冬季)

    (2)中低纬海域——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考点:洋流及其分布

    1.洋流分布与风带的关系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

    2.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环流的区别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图甲)。

    (2)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图乙)。

    3.洋流分布规律的应用

    (1)依据环流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如果大洋环流方向呈顺时针方向且位于中低纬度,则该海域肯定位于北半球。

    (2)依据洋流性质判断纬度位置

    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的,位于中低纬海域;大陆东岸是寒流、西岸是暖流的,位于北半球中高纬海域。

    (3)依据洋流流向判断季节

    北印度洋海域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时,为北半球冬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时,为北半球夏季。

    考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般思路

    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以下特点:寒暖流交汇或冷海水上泛(从海底带来营养盐类);沿海大陆架地区(通过光合作用自己生产营养物质);河流入海口地区(河流从陆地上带来了营养盐类)。

    (1)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是: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等。

    (2)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2

    1.1水资源的定义狭义: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广义: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1.2水资源的特性

    1、资源的循环性

    2、储量的有限性

    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4、利用的多样性

    5、利、害的两重性

    1.3水资源的属性:

    1.自然属性,

    2可利用性

    3数量与质量的兼顾性

    4时变性

    2.1小循环——是指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落入海洋;或者由大陆表面(包括陆地水体表面、土面及植物叶面等)蒸发的水气,仍以降水形式落回陆地表面。这种发生在局部范围内的水循环过程称为小循环

    大循环——则是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形成降水落回地面,再通过径流(地表的及地

    下的)返回海洋的过程这种发生在海陆之间的循环过程称为大循环

    2.2更替周期是指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要的时间

    2.3全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

    2.4中国水资源面临主要问题

    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

    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

    3、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5、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2.5我国水资源特点及解决途径

    1.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时空分布不均匀,资源组合不合理

    3.水土流失严重

    4.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3.1水资源评价包括:

    (1)水资源数量评价(确定可利用的水资源的数量)

    (2)水资源质量评价

    (3)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原则: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并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

    3.2多年平均条件下,水资源量的收支项主要为降水、蒸发和径流。平衡条件下,收支在数量上是相等的。降水、径流和蒸发是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三者之间的数量变比关系制约着区域水资源数量的多寡和可利用量。

    水资源的特征:

    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补给的循环性:可再生;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水利水害双重性

    1、世界水资源分布:

    ①影响水资源分布的因素——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水循环的活跃程度

    ②衡量水资源丰富程度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质量:影响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不同。

    古代(落后):沿河、沿湖发展近

    现代(发达):生存发展空间扩大

    合理利用水资源:

    (1)造成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数量---人口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增加;质量---水质污染

    (2)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①开源措施:建立蓄水工程,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合理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②节流措施: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工农业用水效率,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③农业节水:推广节水灌溉,推广耐旱农作物;

    ④工业节水:合理布局减少污水排放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采用先进工艺至无水工艺;

    ⑤城市节水:分质供水,推广节水型器具;

    ⑥3R原则—— REDUCE、RECYCLE、REUSE(减污、循环、再用)。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3

    山地的形成 背诵要点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 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2 褶皱山

    (1).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单位?

    (2).褶曲的有哪两种基本形态?从形态上看各有什么特点?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各有什么特点?

    (3).地形倒置指的是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

    (4).背斜成谷的原因?

    (5).向斜成山的原因?

    (6).褶皱山的举例和判断?

    (7).板块构造学说中六大板块的名称?

    (8).表格“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形成地貌.举 例.边界类型

    板块张裂.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生长边界

    板块相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斯山、台湾山脉.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

    (9).课本p74活动题

    3 断块山

    (1).断层的概念

    (2).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如我国的?

    (3).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如我国的?

    (4).课本p75活动题

    4.火山

    (1).熔岩高原是如何形成的?举例?

    (2).火山是如何形成的?举例?

    (3).火山由哪两部分组成?

    (4).没有破坏的火山口形态是?有时积水形成?如我国?

    (5).破坏后的火山口什么形态?

    (6).火山锥上部坡度?下部坡度?

    5.地质构造包括哪几种类型?地貌形态包括哪几种类型?

    6.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028学案p2)

    (1).利用向斜找水,分析原因

    (2).利用背斜找油气,分析原因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4).利用断层找水,分析原因

    (5).建筑工程,隧道应避开断层分析原因

    (6).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 在山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公路,其次是铁路,为什么?

    2 在山地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选址选在什么地带?

    3 为达到线路的的技术要求,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需要迂回前进,即,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地地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比相应的平原和丘陵?

    山地的形成 考点

    考点1: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和断层

    (1)褶皱: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3)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考点: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读与应用

    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考向 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地形与交通线路选址

    (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因此交通线首选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2)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①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安全行驶,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如图,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

    ②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公路(铁路)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公路(铁路)线工程量比较小。

    ③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这里坡度较缓,利于建设和行车安全。

    ④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

    ⑤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来进行。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

    2.如何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可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1)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等;(2)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居民点运营效率、少占耕地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归纳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人教版地理电子书

    高一必修一地理地质年代表如下:

    显生宙

    1、新生代

    (1)第四纪

    开始于1.806士0.005百万年前。冰河时期,大量大型哺乳动物灭绝,人类诞生。

    (2)新近纪

    开始于5.332士0.005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出现。

    (3)古近纪

    (a)开始于33.9士0.1百万年前。大部分哺乳动物目崛起。

    (b)开始于65.5士0.3百万年前。被子植物繁荣。

    2、中生代

    (1)白垩纪

    开始于99.6士0.9百万年前。白垩纪末灭绝事件: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出现。

    (2)侏罗纪

    开始于199.6士0.6百万年前。鸟类出现,有袋类哺乳动物出现,恐龙繁荣,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荣。

    (3)三叠纪

    开始于251.0士0.4百万年前。恐龙出现,盘古大陆(泛大陆)形成,卵生哺乳动物出现。

    3、古生代

    (1)二叠纪

    开始于士0.8百万年前。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盘古大陆轮廓初现。

    (2)石炭纪

    开始于359.2士2.5百万年前。爬行动物出现,昆虫繁荣。裸子植物出现,蕨类繁荣,成煤期。

    (3)泥盆纪

    开始于416.0士2.8百万年前。两栖动物出现,鱼类繁荣昆虫出现。石松和木贼出现,种子植物出现。

    (4)志留纪

    开始于443.7士1.5百万年前。陆生的裸蕨植物出现。

    (5)奥陶纪

    开始于488.3士1.7百万年前。鱼类出现,海藻类繁盛。

    (6)寒武纪

    开始于542.0士1.0百万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4、前寒武纪

    (1)开始于630+5/-30百万年前

    多细胞生物出现。

    (2)开始于2300百万年前

    蓝藻、细菌繁盛。

    (3)开始于2500百万年前

    成铁纪(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4)开始于3600百万年前

    蓝绿藻出现。

    (5)开始于3850百万年前

    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物——细菌。

    (6)开始于4150百万年前

    地球上出现海洋。

    (7)开始于4570百万年前

    地球形成。

    高中地理必修一题目

    敏锐的感觉其有用程度及不上常识的一半;四十个智者方才抵得上一个常识丰富者。只愿带金子的人每天都会为缺少零钱而束手无策。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目录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大气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归纳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

    高中地理大气知识点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

    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每次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3、气候形成因数: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4、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

    ②判断热量带

    ③判断雨型。

    25:气候类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

    高中地理知识归纳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水环境

    1、水回圈:

    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

    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相关文章: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a16caac520b9e58c9a9652b27953e5a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中地理必修一微课免费

    随着同学们进入高中,如何分配学习时间便是重中之重,该如何学好地理。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天体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

    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①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

    ②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③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

    ④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①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②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

    ①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②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③锋面气旋。

    气旋是低压,低压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①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②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

    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拓展阅读:如何复习地理

    一、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地理一轮复习一般以单元复习为主,是我们高中阶段最后一次性的对地理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主要有:

    1.自然地理部分(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文地理部分(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3. 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和旅游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环境保护三本选修内容。

    面对这些知识点,有些同学认为就是“炒剩饭”,以前上课的时候老师都讲过了,所以不能引起重视;而还有一些同学则指望着二轮复习再努力,也不重视一轮复习的课程。当然这两种想法都是极不可取的,须知一轮复习的这部分知识更需要下功夫,要紧扣课本,全面复习基础知识,才能不留死角;而对已考过、讲过的知识点,也不能麻痹大意,要深入挖掘,钻深研透,要转换角度去思考,才能准确地了解其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

    所以说,地理一轮复习最终要将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整理清楚,把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在脑海中完整的构建起来,才能够更好的衔接二轮复习。

    二、学法转换,培养地理思维

    有人认为政史地三科中地理是最难的,在地理学习中按着一套固定的学法去学,貌似并不能学好地理的每一个知识点。究其原因,这和地理学科本身的性质相关联。地理是一门文理兼修的学科。比如自然地理中的经纬线、太阳高度等知识点,就有着很强的理科性质;或者人文地理中的人口迁移、工业区位等知识点,又有着很强的文科性质。所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选修只采用一种复习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建议更多的采用理科的复习方法。一方面理解掌握地理规律,对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做到了然于胸。另一方面加强练习,通过典型题和变式图,结合区域实际,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分散,重点不突出,需要记忆内容多。此部分复习方法与策略要抓住下面几点:1、统领人文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思维模式;2、结合区域特征,善于将书本案例应用于习题中去;3、关注热点,拓宽视野,学会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在脑海有一个完整的地球概念,能够在经纬网中找到几个易于定位的参照点,以构建一个可以比对相互位置关系的三维地球模型。区域地理的复习使得学生不仅要关注常见的自然要素,还要关注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人文条件,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成为学生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

    所以当一轮复习结束时,同学们应当做到有一个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比如说当一个经纬坐标点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会反映出这一点的位置,关于这一点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构建出该地的地理背景;然后结合地理背景学生甚至可以进一步深入的对该地某些地理问题的成因和对策作出相关分析和预测。

    高中地理网课免费资源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有哪些,主要包括几个章节?不清楚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

    天体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

    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

    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

    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

    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注意北半

    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拓展阅读:高中地理答题模板及解题技巧

    高中地理答题模板

    (1)高中地理首先要分点作答,答题条理清晰,抓住主次,逻辑性强。从背景资料直接提取的答案放前面。高中地理题目在答案中非常强调抓问题的主要方面,所以对影响地理事物诸多因素中,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切中要害,实在没有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老师造成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注意题目分值,高中地理分值高要注意扩展答题要点,扩展中不能与题目矛盾,不能出现错误表述。

    (2)高中地理答题文字尽量少而精,注意突出关键词,注意“不问不答、多问多答、先问先答”的答题规范。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中地理综合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

    (3)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具体详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作适度模糊处理。如“旧金山沿岸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可答为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不必具体指出洋 流名称。

    (4)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应用地理术语。如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语言,是衡量考生答题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答案要先定性描述,然后具体分析。

    (5)高中地理答题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字迹潦草不容易使阅卷教师找得分点。

    高二地理大题解题技巧

    城市(因素)(地域形态)(布局形式)

    (1)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式:环行—放射式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用: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环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2)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两大问题:①交通线路拥堵;②交通环境污染

    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①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②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

    ③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3)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

    表现:①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②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③中小城镇发展迅速;④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4)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