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中国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5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介绍 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中国十大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1、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是一种用动物皮或纸板做剪影、用蜡烛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演出中,艺术家在白背景上操纵戏剧人物,以当地流行的曲调、打击乐和弦乐伴奏,唱出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故事。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农村地区,这种朴素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十分盛行,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纸上刻花纹、装饰生活或与其他民间活动相配合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各民族社会生活手弊中融为一体,是各种民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续不断尘薯春的视觉形象和造型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现出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体验、人生理想派耐和审美趣味。中国剪纸在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古琴
琴声是最古老,最纯真的传统乐器。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时把它叫做“秦”。也有其它名称,如“四通”、“姚秦”。虽然伏羲、神农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相当悠久。古琴艺术在2008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口头传统和表述;
二、表演艺术:1、 昆曲 2、中国古琴艺术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4、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铁画,弯枣也称铁花,安徽芜湖埋行拆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
2、安徽宣纸
中国蚕桑丝织技带敏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皮影戏、剪纸、古琴、珠算、二十四如游誉节气、针灸、书法、京剧、活字印刷术、清明节等等。
1、皮影戏。
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剪纸。
一般指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渣段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磨则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古琴。
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
4、珠算。
以算盘为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把木板刻为3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
5、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或蚂谨:
昆曲、古琴艺术、中国篆刻、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云锦织造、桑蚕丝织、青瓷烧制、宣纸制作、粤剧、活字印刷、中医针灸、京剧、皮影戏、木偶戏、中国珠算。
孟姜女传说、梁祝传说、刘三姐歌谣、八达岭长城传说、王昭君传说、陕北民歌、赵氏孤儿传说、庄子物搏传说、黑暗传、水鼓舞等。
截至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先后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珍贵财富,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备受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
不同国家、不衫基同民族的人们正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与世界和平、人类和谐和共同繁荣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藉此翘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影响社会现实、维护民族文化统一性的基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浓浓中华之情,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
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培育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贯穿着一条抵御时间消蚀力、保持民族文化连续性的血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是超越社会变迁、维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纽带。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
1、缂丝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吴文康。
2、全聚德
全聚德,中华老字号,创建于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历经几代创业拼搏获让稿得了长足发展。1999年1月,“全聚德”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是中国第一例服务类中国驰名商标。
3、苏绣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为江苏省苏州市民间传统美术。苏绣起源于苏州,是四大名绣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4、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腊慧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2006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项目名录。2008年及2011年入选第二批及第三批扩展项目。
5、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
如今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坦局孝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以上内容参考-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