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物理

物理高中知识点,高中物理536个知识点

  • 物理
  • 2023-04-15
目录
  • 高中物理536个知识点
  • 高中物理知识讲解
  • 高中物理都学哪个知识点
  • 椭圆k1k2公式推导
  • 2023年高考物理大纲

  • 高中物理536个知识点

    高中阶段的物理常常会以模型的形式出现,这些模型应用在解题中提供了支持和辅助作用。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一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2个方程);

    三力共点平衡的特点仔瞎;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万有引力定律;

    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行星、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完全充当向心力、近地极地同步三颗特殊卫星、变轨问题);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力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动量守恒定律(四类守恒条件、方程、应用过程);

    功能基本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分子力、电场力、引力做功的特点);

    功能原理(非重力做功与物体机械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条件、方程、应用步骤);

    简谐运陆戚亩动的基本规律(两个理想化模型一次全振动四个过程五个物理量、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简谐运动的图像应用;

    简谐波的传播特点;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简谐波的图像应用。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二

    1.超重现象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超重现象。

    产生原因: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现象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失重现象。

    产生原因: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现象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等于零的情况即与支持物或悬挂物虽然接触但无相互作用。

    产生原因: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即只受重力作用,不会再与支持物或悬挂物发生作用。是否发生完全失重现象与运动方向无关,只要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即可。

    【超重和失重就是物体的重量增加和减小吗?】

    答:不是。

    只有在平衡状态下,才能用弹簧秤测出物体的重力,因为此时弹簧秤对物体的支持力(或拉力)的大小恰等于它的重力。假若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那么弹簧秤的示数就不等于物体的重力了,大于mg时叫“超重”小于mg叫“失重”(等于零时叫“完全失重”)。

    注意: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无变化。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V方向无关,只取决于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在“完全失重”(a=g)的状态,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比如单摆停摆、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受浮力等。

    另外,“超重”或“失重”状态还可以从牛顿第二定律的独立性(是指作用于物体上的每一个力各自产生对应的加速度)上来解释。上述状态中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无变化,自然其产生的加速度(通常称为重力加速度g)是不发生变化的,自然重力不变。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三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

    (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

    (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

    (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

    (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

    (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

    (1)电荷的早森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

    (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

    1、e=1.6×10-19c;

    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

    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

    1、计算公式:F=kQ1Q2/r2(k=9.0×109N.m2/kg2)

    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

    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

    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六、电场强度: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场强度;

    1、定义式:E=F/q;E是电场强度;F是电场力;q是试探电荷;

    2、电场强度是矢量,电场中某一点的场强方向就是放在该点的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

    3、该公式适用于一切电场;4、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E=kQ/r2

    七、电场的叠加:在空间若有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则空间某点的电场强度,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解题方法:分别作出表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场强的有向线段,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场强;

    八、电场线:电场线是人们为了形象的描述电场特性而人为假设的线。

    1、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线;

    2、电场线的形状: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G:用锯木屑观测电场线.DAT

    (1)只有一个正电荷: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无穷远;

    (2)只有一个负电荷:起于无穷远,终于负电荷;

    (3)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

    3、电场线的作用:

    1、表示电场的强弱:电场线密则电场强(电场强度大);电场线疏则电场弱电场强度小);

    2、表示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4、电场线的特点:

    1、电场线不是封闭曲线;2、同一电场中的电场线不向交;

    九、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的大小、方向处处相同的电场;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平行、且分布均匀;

    1、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一簇等间距的平行线;2、平行板电容器间的电是匀强电场;场

    十、电势差:电荷在电场中由一点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所作的功WAB与电荷量q的比值叫电势差,又名电压。

    1、定义式:UAB=WAB/q;2、电场力作的功与路径无关;

    3、电势差又命电压,国际单位是伏特;

    十一、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到参考点(零势点)时电场力作的功;

    1、电势具有相对性,和零势面的选择有关;2、电势是标量,单位是伏特V;

    3、电势差和电势间的关系:UAB=φA-φB;4、电势沿电场线的方向降低;

    时,电场力要作功,则两点电势差不为零,就不是等势面;

    4、相同电荷在同一等势面的任意位置,电势能相同;

    原因:电荷从一电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不作功,所以电势能不变;

    5、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地方指向电势低的地方;

    6、等势面的画法:相另等势面间的距离相等;

    十二、电场强度和电势差间的关系:在匀强电场中,沿场强方向的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场强与这两点的距离的乘积。

    1、数学表达式:U=Ed;

    2、该公式的使适用条件是,仅仅适用于匀强电场;

    3、d是两等势面间的垂直距离;

    十三、电容器:储存电荷(电场能)的装置。

    1、结构:由两个彼此绝缘的金属导体组成;

    2、最常见的电容器:平行板电容器;

    十四、电容: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与两电容器量极板间电势差U的比值;用“C”来表示。

    1、定义式:C=Q/U;

    2、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储存电荷本领强弱的物理量;

    3、国际单位:法拉简称:法,用F表示

    4、电容器的电容是电容器的属性,与Q、U无关;

    十五、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C=εs/4πkd;(其中d为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又称板间距;k是静电力常数,k=9.0×109N.m2/c2;ε是电介质的介电常数,空气的介电常数最小;s表示两极板间的正对面积;)

    1、电容器的两极板与电源相连时,两板间的电势差不变,等于电源的电压;

    2、当电容器未与电路相连通时电容器两板所带电荷量不变;

    十六、带电粒子的加速:

    1、条件:带电粒子运动方向和场强方向垂直,忽略重力;

    2、原理:动能定理:电场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W=Uq=1/2mvt2-1/2mv02;

    3、推论:当初速度为零时,Uq=1/2mvt2;

    4、使带电粒子速度变大的电场又名加速电场;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四

    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叫做热现象。

    2、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3、温度计: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就要使用的专用测量。

    4、温标:要测量物体的温度,首先需要确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叫做温标。

    (1)摄氏温标:单位:摄氏度,符号℃,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中间100等分,每一等分表示1℃。

    (a)如摄氏温度用t表示:t=25℃

    (b)摄氏度的符号为℃,如34℃

    (c)读法: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2)热力学温标:在国际单位之中,采用热力学温标(又称开氏温标)。单位:开尔文,符号:K。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273K。

    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T=(t+273)K。0K是自然界的低温极限,只能无限接近永远达不到。

    (3)华氏温标: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32℉,水的沸点为212℉,中间180等分,每一等分表示1℉。华氏温度F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F=5t+32

    5、温度计

    (1)常用温度计:构造:温度计由内径细而均匀的玻璃外壳、玻璃泡、液面、刻度等几部分组成。原理: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常用温度计内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6、正确使用温度计

    (1)先观察它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零刻度的位置。实验温度计的范围为-20℃-110℃,最小刻度为1℃。体温温度计的范围为35℃-42℃,最小刻度为0.1℃。

    (2)估计待测物的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3)温度及的玻璃泡要与待测物充分接触(但不能接触容器底与容器侧面)。

    (4)待液面稳定后,才能读数。(读数时温度及不能离开待测物)。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相关文章:

    1. 最新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2. 2019年高中物理知识点整理大全

    3.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4. 高一物理知识点口诀汇总

    5. 高中物理 知识点

    6. 高考物理知识点大锦

    7. 高一物理知识点笔记汇总

    8. 高中物理知识点和公式

    9. 高中物理必背知识点知识归纳

    10. 高中物理知识点与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知识讲解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如下:

    一、力 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携宽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扒灶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辩此亮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高中物理都学哪个知识点

    高中物理对学生来说是难度比较大的科目,只有对高一高二所学的物理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和记忆,在高三的总复习阶段才能提高物理分数。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租吵薯1

    一、质点的运动

    (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弊者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碰指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五、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1.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 {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2

    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

    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

    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

    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等势面。

    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

    {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流表外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 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

    选用电路条件Rx>>RA [或Rx>(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x<

    1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限流接法

    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

    注1)单位换算:1A=103mA=106μA;1kV=103V=106mA;1MΩ=103kΩ=106Ω

    (2)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串联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4)当电源有内阻时,外电路电阻增大时,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E2/(2r);

    (6)其它相关内容: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27〕。

    磁场

    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

    2.安培力F=BIL;(注:L⊥B) {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

    3.洛仑兹力f=qVB(注V⊥B);质谱仪{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V:带电粒子速度(m/s)}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

    (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F向=f洛=mV2/r=mω2r=mr(2π/T)2=qVB

    ;r=mV/qB;T=2πm/qB;(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

    ?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

    注:(1)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均可由左手定则判定,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

    (2)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

    (3)其它相关内容:地磁场/磁电式电表原理/回旋加速器/磁性材料

    电磁感应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 {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 {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 {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Φ=BS {Φ: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

    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

    (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3)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

    (4)其它相关内容:自感/日光灯。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相关文章:

    ★最新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复习知识点提纲归纳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高中物理磁场知识点汇总

    ★2019年高中物理知识点整理大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动量知识点汇总

    ★高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椭圆k1k2公式推导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1

    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源谈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质点

    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仔裂岩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位移和路程

    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①平均速度:念御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

    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a=Δv/Δt;

    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的方向一致;

    4.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

    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vt。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a=恒量;

    3.公式:①速度公式:V=V0+at;②位移公式:s=v0t+?at?;③速度位移公式:vt?-v0?=2as;④平均速度V=(vt?+v0?)/2;

    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

    重要结论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ΔS=Sn+l–Sn=aT?=恒量;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v0+vt)/2。

    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质: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

    3.公式:①vt=gt;②s=(gt?)/2

    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图像):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2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②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3

    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F2|≤F≤F1+F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共力点的平衡

    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0,∑Fy=0;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2.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4.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5.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惯性

    1.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3.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牛顿第二定律

    1.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合=ma;

    2.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3.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合=ma,F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4.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5.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4

    牛顿第三定律

    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 =mg+ma;

    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N=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②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③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曲线运动

    1.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质点所受的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

    2.曲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质点的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曲线运动的轨迹: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轨迹向合外力所指一方弯曲,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抛运动的轨迹向下弯曲,圆周运动的轨迹总向圆心弯曲等。

    平抛运动

    1.特点:①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②只受重力作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2.运动规律: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①建立直角坐标系(一般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O,以初速度vo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②由两个分运动规律来处理。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5

    圆周运动

    1.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①线速度:描述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快慢,大小v=s/t(s是t时间内通过弧长),方向为质点在圆弧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的切线方向;②角速度: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大小ω=φ/t(单位rad/s),φ是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t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其方向在中学阶段不研究;③周期T,频率f。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做频率;④v、w、T、f的关系:T=1/f,w=2x/tT=2xf,v=2xr/t=2xrf;⑤向心加速度:描述物体线速度方向改变快慢、大小,方向总指向圆心,时刻在变化;⑥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在分析做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力情况时,千万不可在物体受力之外再添加一个向心力);

    2.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大小恒定,角速度、周期和频率都是恒定不变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大小也都是恒定不变的,是速度大小不变而速度方向时刻在变的变速曲线运动;

    3.变速圆周运动:速度大小方向都发生变化,不仅存在着向心加速度(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且还存在着切向加速度(方向沿着轨道的切线方向,用来改变速度的大小).一般而言,合加速度方向不指向圆心,合力不一定等于向心力.合外力在指向圆心方向的分力充当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合外力在切线方向的分力产生切向加速度。

    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F=G(m1m2/r?);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的运动:①基本方法:把天体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或计算。

    3.三种宇宙速度:①第一宇宙速度:v1=7.9km/s,它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4.地球同步卫星: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这种卫星位于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稳定轨道上,且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同步卫星的轨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内,并且只有一条。所有同步卫星都在这条轨道上,以大小相同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运行着。

    5.卫星的超重和失重:①“超重”是卫星进入轨道的加速上升过程和回收时的减速下降过程,此情景与“升降机”中物体超重相同;②“失重”是卫星进入轨道后正常运转时,卫星上的物体完全“失重”(因为重力提供向心力),此时,在卫星上的仪器,凡是制造原理与重力有关的均不能正常使用。

    动量和冲量

    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即p=mv,是矢量,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两个动量相同必须是大小相等,方向一致。

    2.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即I=Ft,冲量也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

    动量定理

    1.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表达式:Ft=p′-p或Ft=mv′-mv。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

    2.公式中的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

    3.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对物体,只需分析受的外力,不必考虑内力,内力的作用不改变整个的总动量;

    4.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定的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力,对于变力,动量定理中的力F应当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6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3.质点: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4.时间与时刻: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路程和位移: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物体仅在中立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在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2.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三、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探究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k=k1+k2。

    四、牛顿第二定律

    1.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

    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预测和处理临界问题):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6.牛顿第二定律特性:

    ①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

    ②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③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④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二物理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二物理知识点:电学基础知识

    ★学好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的方法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2020新归纳

    ★高二物理电学基础知识点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新归纳

    ★高二物理基础知识点梳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提纲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023年高考物理大纲

    马上要参加高考的小伙伴们,物理复习的怎么样了,物理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1、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

    2、平动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转动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

    3、参考系不一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时间轴上n秒时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时刻。

    6、忽视位移的矢量性,只强调大小而忽视方向。

    7、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信空银对性,必须选一个参考系,选不同的参考系时,物体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点计滑宴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10、使用计时器打亏雹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11、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带间;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12、"速度"一词是比较含糊的统称,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不同,一般指瞬时速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四个概念中的一个,要学会根据上、下文辨明"速度"的含义。平常所说的"速度"多指瞬时速度,列式计算时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13、着重理解速度的矢量性。有的同学受初中所理解的速度概念的影响,很难接受速度的方向,其实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而初中所学的"速度"就是现在所学的平均速率。

    14、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15、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16、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7、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18、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9、加速度的正、负仅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20、物体的加速度为负值,物体不一定做减速运动。

    21、物体的加速度减小时,速度可能增大;加速度增大时,速度可能减小。

    22、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23、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也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

    24、位移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

    25、解题前先搞清两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不要把位移图象与速度图象混淆。

    26、图象是曲线的不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

    27、由图象读取某个物理量时,应搞清这个量的大小和方向,特别要注意方向。

    28、v-t图上两图线相交的点,不是相遇点,只是在这一时刻相等。

    29、人们得出"重的物体下落快"的错误结论主要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30、严格地讲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在空气阻力影响较小时,可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近似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31、自由落体实验实验记录自由落体轨迹时,对重物的要求是"质量大、体积小",只强调"质量大"或"体积小"都是不确切的。

    32、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g是已知的,但有时题目中不点明这一点,我们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这一隐含条件。

    33、自由落体运动是无空气阻力的理想情况,实际物体的运动有时受空气阻力的影响过大,这时就不能忽略空气阻力了,如雨滴下落的最后阶段,阻力很大,不能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34、自由落体加速度通常可取9.8m/s?或10m/s?,但并不是不变的,它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35、四个重要比例式都是从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时,即初速度v0=0是成立条件,如果v0≠0则这四个比例式不成立。

    36、匀变速运动的各公式都是矢量式,列方程解题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方向。

    37、常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但这并不是一定的,也可取与v0相反的方向为正方向。

    38、汽车刹车问题应先判断汽车何时停止运动,不要盲目套用匀减速直线运动公式求解。

    39、找准追及问题的临界条件,如位移关系、速度相等等。

    40、用速度图象解题时要注意图线相交的点是速度相等的点而不是相遇处。

    41、产生弹力的条件之一是两物体相互接触,但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存在弹力。

    42、某个物体受到弹力作用,不是由于这个物体的形变产生的,而是由于施加这个弹力的物体的形变产生的。

    43、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与物体的重心位置无关。

    44、胡克定律公式F=kx中的x是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不是弹簧的总长度,更不是弹簧原长。

    45、弹簧弹力的大小等于它一端受力的大小,而不是两端受力之和,更不是两端受力之差。

    46、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

    47、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既可充当阻力,也可充当动力。

    48、滑动摩擦力只以μ和N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49、各种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

    50、静摩擦力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可变性,在分析有关静摩擦力的问题时容易出错。

    51、最大静摩擦力与接触面和正压力有关,静摩擦力与压力无关。

    52、画力的图示时要选择合适的标度。

    53、实验中的两个细绳套不要太短。

    54、检查弹簧测力计指针是否指零。

    55、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伸长时结点的位置一定要相同。

    56、使用弹簧测力计拉细绳套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与细绳套在同一直线上,弹簧与木板面平行,避免弹簧与弹簧测力计外壳、弹簧测力计限位卡之间有摩擦。

    57、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时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使用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

    58、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分力不一定小于合力。

    59、三个力的合力最大值是三个力的数值之和,最小值不一定是三个力的数值之差,要先判断能否为零。

    60、两个力合成一个力的结果是惟一的,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情况不惟一,可以有多种分解方式。

    61、一个力分解成的两个分力,与原来的这个力一定是同性质的,一定是同一个受力物体,如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静止,其重力可分解为使物体下滑的力和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不能说成下滑力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62、物体在粗糙斜面上向前运动,并不一定受到向前的力,认为物体向前运动会存在一种向前的"冲力"的说法是错误的。

    63、所有认为惯性与运动状态有关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

    64、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不是一种力,物体所受的外力不能克服惯性。

    65、物体受力为零时速度不一定为零,速度为零时受力不一定为零。

    66、牛顿第二定律 F=ma中的F通常指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对应的加速度a就是合加速度,也就是各个独自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当只研究某个力产生加速度时牛顿第二定律仍成立。

    67、力与加速度的对应关系,无先后之分,力改变的同时加速度相应改变。

    68、虽然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得出,当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但不能说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因为牛顿第一定律所揭示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惯性,在牛顿第二定律中没有体现。

    69、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应用广泛,但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有局限性,对于微观的高速运动的物体不适用,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

    70、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关键在于正确地求出加速度a,计算合外力时要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不要漏力或添力。

    71、用正交分解法列方程时注意合力与分力不能重复计算。

    72、注意F合=ma是矢量式,在应用时,要选择正方向,一般我们选择合外力的方向即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73、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也不是失去了重力,超重、失重只是视重的变化,物体的实重没有改变。

    74、判断超重、失重时不是看速度方向如何,而是看加速度方向向上还是向下。

    75、有时加速度方向不在竖直方向上,但只要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也处于超、失重状态。

    76、两个相关联的物体,其中一个处于超(失)重状态,整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也会比重力大(小)。

    77、国际单位制是单位制的一种,不要把单位制理解成国际单位制。

    78、力的单位牛顿不是基本单位而是导出单位。

    79、有些单位是常用单位而不是国际单位制单位,如:小时、斤等。

    80、进行物理计算时常需要统一单位。

    81、只要存在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合外力,物体就做曲线运动,与所受力是否为恒力无关。

    82、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沿该点所在的轨迹的切线,而不是合外力沿轨迹的切线。请注意区别。

    83、合运动是指物体相对地面的实际运动,不一定是人感觉到的运动。

    84、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是直线运动,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85、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际上就是描述运动的物理量的合成与分解,如速度、位移、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86、运动的分解并不是把运动分开,物体先参与一个运动,然后再参与另一运动,而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从两个方向上分析物体的运动,分运动间具有等时性,不存在先后关系。

    87、竖直上抛运动整体法分析时一定要注意方向问题,初速度方向向上,加速度方向向下,列方程时可以先假设一个正方向,再用正、负号表示各物理量的方向,尤其是位移的正、负,容易弄错,要特别注意。

    88、竖直上抛运动的加速度不变,故其v-t图象的斜率不变,应为一条直线。

    89、要注意题目描述中的隐蔽性,如"物体到达离抛出点5m处",不一定是由抛出点上升5m,有可能在下降阶段到达该处,也有可能在抛出点下方5m处。

    90、平抛运动公式中的时间t是从抛出点开始计时的,否则公式不成立。

    91、求平抛运动物体某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时要注意应该用矢量相减的方法。用平抛竖落仪研究平抛运动时结果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与同时平抛的小球同时落地,说明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但此实验不能说明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92、并不是水平速度越大斜抛物体的射程就越远,射程的大小由初速度和抛射角度两因素共同决定。

    93、斜抛运动最高点的物体速度不等于零,而等于其水平分速度。

    94、斜抛运动轨迹具有对称性,但弹道曲线不具有对称性。

    95、在半径不确定的情况下,不能由角速度大小判断线速度大小,也不能由线速度大小判断角速度大小。

    96、地球上的各点均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周期及角速度均相等,各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故各点线速度大小不相等。

    97、同一轮子上各质点的角速度关系:由于同一轮子上的各质点与转轴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相同,因此各质点角速度相同。各质点具有相同的ω、T和n。

    98、在齿轮传动或皮带传动(皮带不打滑,摩擦传动中接触面不打滑)装置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皮带上各点及轮边缘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99、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就是物体的合外力,但变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不一定是合外力。

    100、当向心力有静摩擦力提供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由运动状态决定的。

    101、绳只能产生拉力,杆对球既可以产生拉力又可以产生压力,所以求作用力时,应先利用临界条件判断杆对球施力的方向,或先假设力朝某一方向,然后根据所求结果进行判断。

    拓展阅读:如何学好物理

    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我不敢绝对说物理概念背不完整对你某一次考试或某一阶段的学习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可以肯定地说,这对你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对你整个物理知识的形成都有内在的不良影响,说不准哪一次考试的哪一道题就因为你概念不准而失分。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的最先要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积累: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过程中,找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绝不能象狗熊掰棒子式的重复劳动,不加思考地机械记忆,其结果只能使记忆的比遗忘的还多。

    综合: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中要求的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大综合。这个过程对同学们能力要求较高,章节内容互相联系,不同章节之间可以互相类比,真正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连为一体,这样就逐渐从综合中找到知识的联系,同时也找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