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周世宗改革的历史意义,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 历史
  • 2023-06-04
目录
  • 简述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
  • 周世宗改革的作用
  • 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 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 简述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

    稳定了北方的经济,政治。奠定了北宋统一的基础北宋就是建立在后周的基础上的(你甚至可以理解为,北宋是换了名字的后周)周世宗改革 政治方面。柴荣打破常规,破格任用有才干的人,充实政府主要部门,提高其办事效率(唯才是用)严惩贪污(整顿吏治) 经济方面:兴修水利(改善生产条件)统一货币(促进商业发展)减轻百姓负担(刺激生产)这么一改革,后周就强大起来,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周世宗改革的作用

    政治

    在位短短的5年间,柴荣清吏治,选人才,修订刑律和历法,做出了许许多多超越前人、启迪后世的非凡之举。

    柴荣办事谨慎,虚心求谏,他曾极为诚恳地专门下诏要求群臣尽量上书言事,还点名让20多名翰林学士都写两篇文章:《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这种命题向众多朝臣征求治国之策的做法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而且他也绝不是哗众取宠,只作作样子。在认真审读大臣的建议后,他欣然采纳了大臣王朴《平边策》中“先易后难”的主张,以此制定统一大计,付诸实践。

    军事

    整顿禁军,柴荣凡事率先垂范,甚至事必躬亲。他先后五次亲自领兵出征,每次都亲力亲为,战斗在第一线。有一次,柴荣率军打算从水路进攻南唐,但有段河道无法疏通,将领禀告说河道一旦被掘通,河水必然倒灌,所以无法安全施工。柴荣亲便自前去察看,几天后传下手谕,竟然有详细的施工方法。工匠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河道,大军得以出征。

    经济

    在位时,柴荣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利于休养生息。均定田赋,限制佛教,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兴修水利[5]

    文化

    在文化上,还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佚书,雕刻古籍,大兴文教。[5]延聘文学之士,实行考试制度;重视国家的藏书和文化建设。曾多次亲临史馆视察藏书情况,见藏书太少,便下诏采取激励政策,钦定凡献书之人,均给以优赐。聚而又校,选常参官30人,对所藏图书进行校雠、刊正、抄写,并令在书卷末署校书名衔。为后周国家藏书奠定了基础。[6]

    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柴荣(921—959年),邢州尤冈(今河北邢台县)人,家殷实。其姑母嫁给郭威,郭威家族被刘承祐诛杀后,家中无人看管,因此收柴荣为养子,故又称郭柴荣。早年替郭威操持家务,往来长江南北贩卖茶叶,使郭威家成为巨富。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郭威举兵进入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就任命柴荣为邺城留守。后周建立后,郭威任命柴荣为澶州节度使,并赐封为晋王。郭威病死,柴荣即位,改元为显德元年(954年)。在位期间首先整肃朝政,清整均田、核定田赋,鼓励垦荒,奖励农民耕种,减免租税。同时又整顿军队,限制佛教,努力改革五代时弊政,加强中权集权。在军事方面先后北征,有力打击了北汉和契丹的进犯。又南讨南唐,使疆域扩大到江淮一带,北击契丹,收复瀛(今河北河间县)、莫(今河北任丘市北)、宁(今河北青县)。亲征南唐,攻克淮南14州60县,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北征中患病,回师京城,不久病死。庙号为后周世宗。

    欧阳修精心编撰《新五代史》,在书中尽力舒发出他的政治见地。在《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传》第十九《扈载传》后的结束语中说:“那败坏国家的皇上,常常是把愚蠢和不肖的人放在最高的位置上,而强让他们做不能作的事情,这样就暴露出皇上的短处。若把贤良和聪明的人,放在最不重要的地位上,从而使这些人的才华能力受到泯灭和埋没。由于这败坏国家的皇上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好人坏人都丧失他们的专长,因而自身都遭到不幸。至于那治国兴邦的皇上,就把贤良聪明的人放在身边,而把愚蠢不肖的人放在远远的不重要的地位,让好人坏人各自显示自己的才华和本领。这样才能身享天下的安乐呀!”接着欧阳修又说:“治与乱虽然相差很远,而能够真正明白两者的差别的人不多呀,相反多数是不想真正弄明白治乱的差别,把治乱放在那里不管。”欧阳修感慨地说:“呜呼!从古至今,治国兴邦的皇上太少了,而昏暴败坏国家的皇上太多了。”综观五代史,欧阳修的议论是多么深刻而贴切呀。虽然是治国兴邦的皇上太少了,而昏暴败坏国家的皇上太多了,但历史的列车当行驶到后周柴荣这里时,却出现了治国之君,他将启动历史的车轮开向新的轨道。

    一、魏州起兵辅郭威

    后周世宗柴荣,是邢州(河北邢台)人。其父柴守礼,在后周太祖郭威时做过光禄大夫。柴守礼的妹妹嫁给郭威,当时郭威家境贫寒,虽然他的父亲郭简做过后晋的顺州刺史,但早已被刘仁恭攻破顺州时杀掉,后来他母亲也死去。年少的郭威没父没母是个孤儿,依靠潞州的亲戚过活。后来凭着一身勇力做了士卒。郭威的亲生儿子,在后汉乾皊三年(950年)被刘承祐杀掉,所以柴荣成了郭威的养子。柴荣的家庭是邢州(河北邢台)的尤冈的地主,殷实富裕。柴荣长大后,替郭威管理家务。郭威长期带兵在外,不富裕的家庭全靠柴荣略理,经过柴荣的精心管理,郭威的家境才一天比一天富裕起来。柴荣不仅仅是种田,有时还经营商业,远到江浙和四川去贩卖茶叶,从而后来郭威家也成了巨富。郭威在军旅中越来越显赫,官职也越来越高;柴荣也越来成熟,已经是个成年,他的才华和本领也越来越得到充分显示。柴荣的长相很英俊,体魄魁梧,又特别善骑射,平日好读古书,懂得一些黄老的著作。性格老练,言语不多。在郭威跟随刘知远做枢密使时,柴荣也跟随郭威做左监门卫大将军。后来郭威做天雄军节度使,柴荣遥领贵州刺史,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后汉乾皊三年(950年)冬天,郭威被后汉隐帝刘承皊的猜忌,使郭威不得不在魏州起兵反叛后汉,又带兵直逼京师。

    这时郭威派遣柴荣驻守魏州,当时柴荣才31岁。年轻的柴荣没有辜负郭威的重望,魏州镇守的十分出色,为郭威进攻京城建立了可靠的后方。后汉广顺元年(951年)郭威自立后周并做了皇上,任命柴荣为澶州(河南清丰县西)刺史、镇守军节度使,郭威对柴荣的才能非常欣赏,并且也非常重用和信任柴荣。当然事情往往是不能一帆风顺的,柴荣发展的道路也是这样。郭威对柴荣的重用和信任也遭到朝内外文武要人的妒忌。就在柴荣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就遭到枢密使王峻的反对。后汉广顺三年(953年)元月,柴荣进京朝见皇上,后来又返回澶州,没能在京城住留。不久,王峻因为犯法获罪,被贬为商州(河南商县)司马,不久被杀掉。同年三月,柴荣被任命为开封府尹,赐封为晋王。柴荣的权力与地位都日益重要,实际上是郭威有意的安排。正当郭威安排柴荣顺利进行时,一些非议也接着而来。他们借助一些自然异常来散布流言蜚语。这年冬天,白天突然天空出现白虹横贯长空,反对派就说这是不吉祥之征兆。又突降大雨,雨后乍冷,草木结冰,反对派又散布将有大灾降临。皇上郭威在流言蜚语前也没办法,只好让判司天监卜祀吉凶,卜祀结果说来年有事。又碰巧赶上皇上郭威突然患病柴荣简介,病情一天天在加重。

    后来因为病重,皇上没法上朝。天象和流言,又加上皇上患病,使刚建立的后周又默默地笼罩在危机之中,而且危机在不断地加重。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元月,皇上郭威突然病死,这就更使后周危机严重,从一定意义上讲后周的生死存亡就在此举了。郭威病死,皇位由谁来继承呢?各重臣都有大权,郭威没有儿子,柴荣虽然已为晋王,但没有正式立为太子。具有战略家才能的柴荣此时当机立断,对皇上病死秘而不宣,又经过与老臣的商议,最后决定皇位由柴荣来继承,这才宣布皇上病逝,紧接着柴荣在皇上灵柩前宣誓继承皇位。柴荣登上皇位后,立即任命右监门卫大将军魏仁浦为枢密副使,实际上是对枢密使王峻的限制。二月,又任命开封少尹权判府事王敏为桥道顿递使。与此同时又任命冯道为大行皇帝山陵使,太常卿田敏为礼仪使;修建太祖郭威皇陵。柴荣继承皇位后,虽然处境很艰难,但他决心继承郭威的遗志,把郭威未完成的事业予以完成。

    二、高平决战显英才

    柴荣即皇位以后,很快组成了自己的班底,任用了自己的得力人员;对于一些反对派的旧官吏,虽然没能马上予以调动,但也都派去自己的亲信去“副之”,这样无疑地对贯彻柴荣的意图都是有力的保证。柴荣登上皇位,又组成了自己的班底,这当然是个胜利,尤其是柴荣既不是郭威的儿子,又不是法定的皇太子,竟能用和平手段继承皇位,实属不易。但接着而来的困难也不少,那就是来自外面的威胁。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二月,北汉刘旻与契丹勾结,约10万大军进攻后周,并抵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县)。这对刚刚即位的柴荣无疑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北汉是刘旻建立的政权。刘旻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亲弟弟。为人相貌威武,品质不好,少年是个无赖。刘知远做皇帝时,刘旻为太原尹。后汉隐帝刘承皊与郭威有矛盾,后来郭威又监国。刘旻平素与郭威不合,因此见郭威监国,他更是不快。后汉乾皊三年(950年)郭威自立皇帝后,刘旻在郑琪的极力建议下,在太原举兵也自称皇帝,又学他哥哥刘知远的故伎,派使与契丹永康王兀欲信议定与契丹王为父子,受契丹册封为大汉神武皇帝,人们称之为北汉。刘旻做北汉皇帝后柴荣简介,一为了恢复后汉的统治,又为报郭威杀害他儿子刘赟的大仇。所以与丹契勾结特别紧密。又遇上郭威刚死,柴荣新即皇位,政局不稳。自然刘旻不能放过这个上天赐给的好机会,因此刘旻与契丹组成联军,向后周进攻,并攻占潞州(山西长治)。后周柴荣虽然刚刚即皇位,但他英气满怀,并没有被刘旻契丹联军所吓住,相反柴荣也态度坚决,信心十足的组成军队去抗击。柴荣出兵,当然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但都被柴荣驳回,根本没有听。其中反对出兵的代表人物是冯道。冯道认为皇上刚刚即位,不应当出兵更不能亲征。柴荣认为以前唐太宗李世民刚定天下时,不是也出征亲自带兵吗?我为什么不能呢?柴荣充满英气,有一股安民定国的精神。老朽的冯道只凭世故,没能看到客观形势,更没能体察出新皇上身上的时代气息,所以冯道说:“皇上不是唐太宗呀”。柴荣又认为后周军队士气高,攻破刘旻军队好比是大山压鸡蛋,胜利是非常容易。”冯道又认为:“皇上的军队不是火山呀。”尽管冯道一再反对,但柴荣根本没有听,最后出兵远征,亲自带兵。柴荣的后周军队与北汉刘旻契丹联军在高平(山西高平县)展开激战。

    高平地势平坦,后周与北汉契丹联军南北对阵。当时双方兵力大体相当,后周柴荣亲征,李重进、白重赞带领军队在左面,樊爱能、何徽带领军队在右面,向训、史彦超带兵在中间,张永德带领禁军保卫皇上柴荣。后周军队由东而西向北展开,柴荣居中由禁军保卫。北汉的大将刘旻契丹联军的阵势是北汉的大将张元徽带兵在东边,契丹将领杨衮带领铁兵在西边,刘旻带兵在中间。北汉契丹联军的阵势是向南,由东而西排开。双方阵势大体相同,战场上是军旗猎猎,士兵凛凛。契丹将领杨衮临阵看见后周士兵时对刘旻说:“这是一支强敌,不能轻视。”刘旻却不以为然,对杨衮说:“机会不能失掉,一定消灭他们。说别的没有用。”杨衮听后很不高兴,就自己走开了。刘旻下命令张元徽的部队从东面发起进攻。这时王得中扣马赶来,向刘旻进谏说:“现在南风很急,对我们北军不利,应当再少等一会。”刘旻听后更生气,就指责说:“一些陈规陋俗,没有用。别耽误我军前进。”说完,刘旻就挥动令旗命令张元徽出击。张元徽得令后马上带兵出击后周的右军。后周的右军在北汉的东军进攻下,刚刚接触,后周右军就被攻破。

    后周右军将领樊爱能、何徽就带兵退却,士兵一看将领退下来,骑军马上乱了阵脚,接着步卒也溃败,又有数千步兵弃甲投降了北汉的张元徽,呼喊万岁声振荡大地。后周军队溃败的情形,柴荣看见后,一阵惊恐,但接着他就镇静下来,即刻组织士兵亲自与他们一起,向北汉契丹军队反击,而且柴荣带兵冲在前面,这时风刮的更大。后周军队乘着南风,在柴荣的带动下,士气大振,一时刘旻军队被攻破。刘旻一见形势不妙,自己挥动红色令旗收兵,但军队是溃不成兵,无法指挥了。最后刘旻契丹军被战败。太阳已经落山了,满地的北汉契丹军尸体和被遗弃的盔甲。刘旻又收拾下残兵败将万余人,逃到附近的深山中才停下休息。这时,后周的将领刘词带领援兵赶来,又乘胜追击刘旻的逃军,正好在山中追赶上。经过交战,刘旻军队已是惊弓之鸟,一触即溃。北汉军队丢弃很多军用物资,盔甲和粮食,这些物资都被后周军队缴获。刘旻一个人骑契丹兀欲送给的黄马,仓皇逃跑。他一个人一路上又饿又冻,有时刚刚拿起筷子,饭还没,忽然听到追兵赶来,就只得丢下碗筷,爬上马背再逃。其实,后周军队攻克高平后,再也没有前进。刘旻最后狼狈地逃回晋阳,已经精疲力竭,爬在马上,连头都抬不起来了。刘旻本想乘高平一战,能实现他的皇帝梦,没想到全部化为乌有,幸亏那匹黄马救了他的性命。

    高平战役时经一天,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双方兵力相等,但由于北汉刘旻与契丹将领杨衮不合,又加上刘旻狂妄自大,所以失败。后周柴荣军队开始失利,但由于柴荣英气十足,指挥果断,所以转败为胜。北汉契丹联军在战斗中死伤大半,北汉军统帅张元徽战死战场。北汉刘旻只身逃跑。

    战斗结束时,柴荣开庆功会。战场的败将樊爱能、何徽也回来参加。柴荣在对待在战斗中胜败将领的奖罚上,开始也有些踌躇,但张永德力劝柴荣执行军法。张永德说:“皇上要平定四海,如果军法不立,立而行。虽有无比英勇之士,百万之众,也将会无用。”在张永德 的建议下,柴荣接受了这条建议,把樊爱能、何徽和军使以上的将领,全部斩首。同时又奖赏在战斗中英勇杀敌的将士。当时在禁军中的赵匡胤因为在战斗中英勇过人,杀敌立功,并破格提升为殿前都虞侯。赵匡胤从此初露头角。其他将士被晋升的也有几十人。有的从兵卒升为军主,有的升为厢主。从此后周的军威大振,战斗力空前提高。

    高平战役的结束,无论是对后周还是对北汉契丹,都是决定性的战役。对后周,很明显战争的胜利,从而巩固了柴荣的皇位,稳定了后周的形势,从此后周在安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对北汉,原来刘旻雄心勃勃,想借机入主中原,不料战败,只好在晋阳做自在将军了,当然不久,就连自在将军也难做了。契丹呢,原想出兵扶持傀儡,但战争的失败,使兀欲也改变了策略,退回北部草原中去。在那里称王称霸罢。

    三、锐志改革写春秋

    五代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乱时代,当时是战争多,灾害多,皇上多,人民是遭殃多。历史发展向我们表明,国家从治到乱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就能使好端端的国家很快陷入混乱不堪;但相反,如果若想使一个战乱不堪的国家,重新回到一个很好的国家时,那可是太难了。因此人们都非常切齿那些战乱的制造者,骂他们是独夫,是民贼。而对那些扭转战乱的治世英雄们,都非常敬佩,称他们是英主,豪杰。柴荣正是这样的一位英主,他在五代的战乱后期出现,先后与郭威一起扭转战乱之世,令后人敬佩不已。

    柴荣即皇位后,加紧改革措施,在郭威改革的基础上,又使后周改革向纵深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加强军队建设,选建禁军。历代统治者对军队都很重视,军队都是他们的刀把子。但是历代统治者对军队都是只知重要,只知使用,而不知组织和选用。柴荣经过多年征战,尤其是指高平战役,使他深刻认识一个朝廷必须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忠于自己的强兵。高平战役,开始作战时,樊爱能、何徽带领右军不坚决作战而逃跑退阵的教训,使柴荣深刻知道一些军中元老,懒散骄横成性,从来很少知道忠于朝廷,严格执行命令。军队中老弱士兵混杂,优劣不分,上下徇情,以私勾结,多数是混饭吃。幸亏我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士兵才紧跟其后,把战局扭转过来。因此兵将在忠,在精,而不在多,不在老。柴荣认为一个士兵的费用,要一百个农民来负担,为此,他要求认真整顿军队,组建好军队。尤其是精选士兵组成禁军,由这支军队来保卫朝廷。又改变过去节度使拥有重兵,朝廷多受节度使的约束。柴荣命令军队效命朝廷。在全国精选兵丁,不管身世,只要武艺好,就选入禁军。对一些老兵进行裁减,对老将请告老,这样既节省开支,又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柴荣指挥了淮水之战,大败南唐军队。赵匡胤活捉了南唐大将皇甫晖,皇甫晖见到柴荣时说:“将领一定要忠于自己的君主,我是为自己的君主尽忠了。但是我的士兵却没有,他们不如你们的士兵勇敢,你们的士兵真的忠于你。所以他们勇敢。我被战败,我心里服气。过去我与契丹打过仗,他们的士兵没有你们勇敢。”这里反映出柴荣的军事整治是见了成效。

    其次是重用人才,裁减庸臣。五代十国是历史大动荡时期,时间虽然仅仅是53年,但更换皇上13个,改变朝代五次,出现了十个所谓的国家,杀掉皇上,做皇上时间最长的不过十余年,最短的一年左右。更换皇上如同撤换官吏一样,改变国家如同变换供来往经过的行人休住的处所那样轻易的事情。历史的骤变,朝廷官吏多代元老会集,如冯道那样人物陈陈相继。这些老官僚阿谀奉承颇为能事,认真实干是外行。郭威时已察觉,并着手改革。柴荣在郭威的基础上,更加用力改革官吏的任选,指示宰相“以进贤退不肖”为用人标准,如扈戴、张昭、窦俨、陶谷、徐台符等贤才文士都被进用。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又设立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阅吏理达于教化等科,从品德、学问和办事能力来选拔人才。这样提高了官吏群体的素质。对一些老朽的官员予以裁简。对地方官职权,又做了严格规定,文官管理征收田赋、诉讼,武官只负责卫戍治安。分工清楚,不准混淆。自从五代以来,法律混乱。各代法律简陋,各级官吏也不执法,人民对此痛苦不堪。柴荣在注重官吏选拔的同时,又加强法律的修治,命令大臣张卜州定刑法,制定《大周刑统》二十一卷。而对于重案和死罪,柴荣亲自审问,这样就避免了重大的冤案出现。

    再次减轻人民负担,提倡俭朴。五代从皇上到大臣乃至官吏,都以横征暴敛著名,奢侈之风极盛。但自郭威起就注意改革这一弊政。柴荣在这方面又继续改革。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柴荣带兵讨伐刘旻时,北 *** 民老幼欢迎后周军队于道路两旁,哭诉北汉赋役之苦,不少地方自动归服了后周。柴荣在战争结束后宣布只征收当年的田赋,对所欠下的田赋军饷一律免除。对不执行规定的地方官吏,予以惩办。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柴荣攻占了后蜀的秦(甘肃天水)、凤(陕西风县东)、阶(甘肃武都)、成(甘肃成县)四州。柴荣命令对四州只征收夏秋税,免除原后蜀的一切赋税和徭役。又命令官吏做好民众的安抚。柴荣多次命令免除攻占州县的赋役,深受人民的拥护。

    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限于篇幅,不能全发,如有需要,请公示QQ或邮箱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综述】: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②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2、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⑴、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此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⑵、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⑶、“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⑷、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复习提纲】: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①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②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就是说出现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③产生了王位世袭制;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①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②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③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2、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2)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加强地方管理;

    (3)积极作用(影响):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扩大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巩固了周朝统治);

    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4)局限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强大,诸侯之间开始争霸,分封制难以维持;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关系相对;

    (4)影响: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家”密切结合起来,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①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③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维护分封、宗法制的;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条件:①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小宗频繁取代大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②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内容:⑴皇权至上;

    ⑵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

    ⑶中央设三公九卿;

    ⑷地方推行郡县制;

    ⑸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⑹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⑺制定严苛的秦律。

    2、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管理军务);

    三者之间互不相属、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地方: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乡、里)

    4、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三、影响:

    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1、运行机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1)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都是宰相。

    (2)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2、影响:①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②相权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利于加强皇权。

    3、古代中枢权力的演变:

    三公九卿(秦)→三省六部(隋唐)→二府三司(宋)→中书省制(元)→废丞相设内阁(明)→增设军机处(清);

    二、选官制度:世卿世禄→举荐制→科举制

    1、演变情况:战国时期开始用立军功便授官爵的制度替代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到汉武帝时期实行了举荐制和征辟制,隋朝设立科举制,至唐代日臻完善。

    2、科举制作用: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出现的原因:保证这支队伍的廉洁与高效;

    2、谏议制度出现的原因: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3、评价: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西汉:

    1、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

    2、解决:①汉高祖: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巩固政权:郡国并行)

    ②汉景帝:削藩、平叛、废权;(平息叛乱:重要大臣贾谊、《削藩策》的晁错)

    ③汉武帝:设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相权、加强对地方的监督、解决王国问题)

    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唐朝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利不断膨胀。

    ①安史之乱;②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周世宗改革——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宋朝:(北宋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1、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①(军事上)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②(政治上)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③(经济上)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

    3、影响:①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③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

    ④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

    四、明朝:

    1、丞相制度的废除:

    ①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

    ②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

    ③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2、内阁的演变:

    ①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

    ②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

    (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票拟”,但票拟是否算数,取决于皇上的“朱批”。)

    五、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

    3、影响:①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②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

    ③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课程标准】: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法指导:1、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2、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3、要注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

    4、要注意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考点概述】: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2.政治特点: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二)商朝

    1.商朝的建立: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商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利。

    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3.充满神权色彩: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每日必定要占卜,遇事也必定占卜,并以人作为祭品,以敬酬鬼神。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二、封邦建国:

    (一)周族的兴起:周族是以农耕著称的古老部族,起初生活在关中地区,于商朝后期兴起。

    (二)西周的建立与稳定: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西周的政局稳定下来。

    (三)西周的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用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统治制度。

    2.内容:

    (1)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地区被称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

    (2)王畿以外的地区,周王分封王族、功臣、姻亲、先代的贵族建立诸侯国,进行治理。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这些亲族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

    ②功臣、姻亲封国的待遇与亲族类似。

    ③把一些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到姬姓封国区域内,实行监督。也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

    ④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①周王把土地人民封授给诸侯,建立诸侯国。

    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重要官职的任免要呈报周王批准。

    ③有的国君还兼任周王的卿士,以示臣服关系。

    ④各封国必须对周王室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

    ⑤定期觐见和交纳各种贡赋,包括当地特产、人口等,还要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4.影响:

    ①在分封中,周的亲族、姻亲的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西周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的附属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一)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3.内容: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这个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4.作用与影响:

    ①大宗与小宗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二)礼乐制度: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

    【重点突破】:

    1.西周新建封国与商代的附属国有何不同?

    ①商代的附属国是聚族而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西周新兴封国已开始打破商代附属国的血缘界限,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它附属国的部族混合而成。

    ②商代的附属国居于边地;西周主要的新兴封国地处要冲,与保持原有状态的血缘方国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③商代附属国的统治者是商族以外的部族首领;西周新兴封国的统治者主要是西周的王族、功臣和姻亲等,与王室有着密切的联系。

    2.简述西周分封制的概念、目的、内容和作用?

    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内容:①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

    ②同姓亲族(主体):分封到富庶之处、战略要地;物资,人口等;

    ③异姓诸侯国:功臣、姻亲与亲族相似;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同时分封一些殷商降族,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

    作用:①“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诸侯对下属进行分封,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3.简述宗法制的核心和特点?宗法制发挥了什么作用?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

    作用: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4.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①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

    ②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核心,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

    ③礼乐制度是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的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

    ④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5、简述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牢固的血缘关系;②浓厚的专制色彩;③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2课大统一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旧有统治秩序的破坏:

    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始。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下移,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2.春秋大国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战国社会剧变: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①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

    ②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

    ③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

    4.秦国的强大及统一:

    秦的强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秦的统一:经过100多年的奋斗,它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始皇帝”和三公九卿:

    1.秦朝政权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最高权力的归属:

    (1)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首先表现为皇权至高无上。秦王嬴政称“皇帝”,并将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2)“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3.中央政府的组成及特点:

    (1)三公九卿及其职权:

    ①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2)中央政府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三、废分封,置郡县:

    1.秦朝的地方管理体制——郡县制:

    (1)郡县制的推行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的建议。嬴政坚决否定了分封的主张,坚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2)郡县制的内容: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共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①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

    ②每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人口较少的县设置县长)、县丞和县尉;

    ③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乡有乡吏,里有里典。

    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2.秦朝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为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发挥应有效能,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3.秦朝细密、严苛的法律:

    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秦法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

    4.秦朝中央集权政体的作用: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重点突破】: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是什么?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内容:①皇帝至高无上,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纵览于一人之手,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②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之下设置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③在地方,建立郡县制。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县设县令、县丞和县尉。

    ④为了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效能,秦朝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秦朝还制定了秦法。

    直接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

    深远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3.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

    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