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义乌胡公历史,胡公大帝求什么

  • 历史
  • 2023-06-10
目录
  • 胡则墓在哪
  • 胡公大帝求什么
  • 胡公大帝和胡公婆
  • 永康胡公大帝的来历
  • 胡公的简介

  • 胡则墓在哪

    永康方岩的胡公祠,是为了纪念胡公祠里的胡公大帝,他不是佛,不是神,而是人。他姓胡名则,字子正,永康胡库村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登陈尧叟榜进士,浮沉宦海四十年,为官清正,政绩斐然。

    晚年还曾奏免衢、婺两州(辖区相当于今之金华市、衢州市)身丁钱。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病逝后,感恩戴德的宗亲乡里就在他出仕前寄读过的广慈寺左侧立祠造像以志纪念。

    扩展资料:

    方岩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峰险石怪,瀑美洞奇,融雄伟峻险、青山秀丽于一体,兼擅山石、林壑之胜,而且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毁袜者迹触目皆是。

    作家郁达夫在他的游记里写道:“从前看中国画里的奇岩绝壁,皴法皱迭,苍劲雄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到了方岩纤薯,向各山略一举目,才知道南宋北派的画山点石,都还有未到之处。”

    方岩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风独特。游客当中,有为方岩丹霞丰姿慕名而来,更多的是为了对“有求无不应,有祷无不签”,比神和佛都更灵验的胡公大帝顶礼膜拜而来,千百年来香火长盛不衰。胡公祠前红烛煌煌,香烟缭绕,啊拜祈祷者盈堂填室,形成了绚丽多彩好哪的胡公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永康方岩

    参考资料来源:-方岩

    胡公大帝求什么

    义乌市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义乌县辖区内,唐代有乡30,后经减并,宋代初期设乡26。一千多年来,基本上依循这样的格局。这次区划调整,将从根本上打破唐代后一直延续下来的行政区域范围。大城市建设是义乌历史上天翻地覆的大事件,它将重新塑造一个新义乌。在这新旧交替之际,我们隆重推出“行政区划人文历史系列采访”文章,以记者探访的角度,对目前21个乡镇的区划沿革、人文历史、地理风貌等,作一详细的介绍,让人们全面了解我市行政区划的历史和地方风土人情,也为新义乌留下一份难得的历史资料。

    义乌市原县乌伤,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之后,在东汉与孙吴时代先后分出长山(今金华,又分兰溪)、汉宁(后改吴宁,隋时并回)、永康(分出武义)。到了唐朝,义乌又分出东阳(析出磐安)和浦阳(改名浦江)。所以乌伤————义乌是金华市属各县市区的主县和母县。建设50万以上大城市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基础。

    县以下的行政组织,古来第一级是乡。如东汉初年光武帝封杨茂为新阳乡侯,新阳乡属乌伤县。现在的永康县原是汉代的乌伤上浦乡。东阳也是原义乌的5个乡。乡的建制一直延续至今,共两千一二百年历史。义乌最后的乡是东塘、东河、夏演、倍磊。

    县以下后起的第一级行政单位是镇。稠城镇由原城内河东河西两镇合并而成,建于1934年推行保甲制度之时。1950年起佛堂镇与稠城镇一样建为县直属镇。

    1928年以后县政府分出派出机构区公所(有时称督导区),分管县直属镇以外的乡镇。日军占领时期设义南、义西、苏溪三个区署。义西及义北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权管辖。1949年后仍设区公所,1958年曾撤销。区公所少的时候4个,多的时候8个。区与直属镇并列,区以下的乡与镇并列。

    城内与城外的行政区划有别,唐宋以后城外分属8个乡,城内县邑设隅坊。今下车门一带的龙灯会还保留“南隅”的旧称。辛亥革命后隅坊改里,里改镇。河东河西两镇是义乌最早的镇。

    乡以下的基层组织,汉朝时代是亭。如东吴名将骆统封乌伤新阳亭侯的亭便是。现在市内还有亭的地名如稽亭。

    隋唐以后乡以下设都保。北宋宣和年间义乌正式建成28个都,分属8个乡。这乡与都一直稳定到民国成立以后。都的概念和范围民间根深蒂固,村村知道本村属哪个都。县邑四隅不在都的范围内。都的区域划分义乌是先从城郊开始,一至三都全在城的周围。城西楼下、杨村一带为一都,城南篁园青岩傅鲇溪一带为二都,城东城北清塘下堂阁新屋一带为三都。四都在县东义乌江与岘山之间的江南,即出东江桥到东阳的大路两侧。五都在廿三里、华溪、李塘一带。六都从江北下朱下骆宅一带开始向北一直到段凳今巧溪水库源头,“长长六都”绵延30多公里。七都在三都与六都之间北部,然后向北折向西向南划块。北端九都南端廿八都。

    都的下面为图,图的多少看都的面积大小而定,小的4个,多的14个。图有几个职能,主要是基层行政单位,设地保(保正)管理治安和徭役。它的作用长期与闾邻制甚至和保甲制并存,有的直到义乌沦陷。有的保正治事讲情理不伤格,处罚叫“服禁”,罚出分与众人,说话用劝导,受罚的人不致难堪。这大概是它名亡而实存的原因。

    图又是征收钱粮和土地业权管理单位,设庄书,依照土地清册《鱼鳞册》征收田赋。土地业权变更要到庄书那里办过户做“实征”,所以庄书是个肥职。抗日战争爆发,田赋开始征收实物(稻谷),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庄书才退出历史舞台。

    图还是分配服务的单位。旧时民间对道士、吹打的需要量很大,他们的专业群体把成员分配到图,叫“管图分”。用户找管本图分的承头组织。阉猪也管图分,阉一只猪的工钱买不到两双草鞋,有些地方来回二三十里,要花半天时间,也不致推辞。

    图下设甲已无痕迹。但都下面的甲,现在三都七都还存在。义乌的东北各都清朝时都有个胡公案,按甲轮值重州哪阳上德胜岩。三都七都胡公现在不上岩,但还年年按甲轮值送驾接驾。

    与都图并行的还有按乡设置的里,义乌30个里分设于8个乡,只不知今东塘宣德里是否古里,此外别无遗迹。

    辛亥革命以后乡镇区划调整频繁。如1928年实行乡镇闾邻制自治,依户设邻,依邻设闾。全县由古来的8个乡分设65个乡13个镇。1934年实行保甲自治,依户设甲。由于这五六年人口没有多大增长,乡镇总数仍为78个。1939年册燃码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进行归并,全县设乡镇45个。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又调整为34个乡镇。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新形势需要,乡镇范围由大改小,全县分设101个小乡镇和2个大镇。1956年大调整,全县设置7个县属镇,32个区属乡镇。1958年建人民公社,撤销区和乡镇,实行政社合一,建为7个大公社。1961年撤大公社,全县分建45个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依原公社范围建为45个乡镇。1985年调整为区属乡镇47个,县属镇2个。1992年扩乡并镇,全市共设镇13个,乡10个。最后调整为16个镇,5个乡。

    乡以下的行政组织,辛亥革命后取消都图,1928年行闾邻制,为以户为起点的10进制,即10户为邻10邻为闾10闾为乡镇。1934年实行保甲制,也为10进制,但两制都有伸缩性,乡镇邻闾保甲大小不等。1950年后乡镇以下为行政村。人民公社期间为生产大队与生产队两级。恢复乡镇建制后为行政村与居民组。扩乡并镇后多数镇分设办事处或管理区。

    乡的命名最早着重于彰善扬德,如崇德、同义、明义。也有根据地方特点的,如双林以寺名,龙祈以山名,缙云以景名,智者以人名。近代命名多数依中心村,如黄山、官塘、田心、倍磊。但有选取地方特点的,如福田、六和;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如建设、求是;有结合两个中心村的,如华(溪)李(塘)、湖(门)鹤(田);有结合两个合并乡镇的,如大(同)长(龙);有取居民特征的,如延陵(吴姓);有依地理特征的,如五指、云黄、江湾、南极;有彰善祈安的,如崇义、永宁。

    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历史上长时期的8个大乡,标志着长时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停滞。20世纪的频繁变化也说明社会动荡和快速发展。更具划时代意义的当是2001年的大调整,它是义乌开始迈入大都市的前奏和序曲,与公元前222年由秦王朝建为今浙江中部惟一一县一脉相承。

    胡公大帝和胡公婆

    1、东阳历史悠久,公元195年(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建县制,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美称,被誉为著名的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和中国恐龙之乡。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和浙江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东阳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孕育了北伐名将金佛庄、新闻先驱邵飘萍、科学泰斗严济慈、植物学家蔡希陶等一大批仁人志士。

    2、文化:素称“ 歌山画水”之地,教育发达,文化优渥。这里,地处浙江腹地,建县已有1800多年历史,以“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闻名遐迩。这里的文化事业,管理机构健全,文化网络遍布,设施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1997年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1998年相继举办首届农民艺术节、周边九市(县)艺术精英(品)邀请大赛、“振兴婺剧”大型戏曲文艺晚会、庆祝撤县设市1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全市文化工作有声有色,充满了勃勃生机。 东阳的群众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好戏连台,充分显示出“民闹迟间艺术之乡”的魅力。首届工艺美术节民间文艺节目表演中,3000多人参演的《迎风大旗》、指闹《九龙闹海》、《吴侯盾牌》、《岸龙舟》等11个大型节目,风韵独具,蔚为壮观;建县1800周年庆祝大会上,4000多人参演的《鲜花迎宾》、《东江放歌》、《三乡奇葩》、《百狮扬威》、《吉祥巨烛》、《虎鹿秋车》等美不胜收;98首届农民艺术节上的“千鼓闹黉门”表演,从2米直径的“鼓王”到小的拨浪鼓,1200多只鼓汇聚黉门广场,场液逗李面恢宏,其独特的艺术风采轰动城乡;周边九市(县)艺术精英(品)邀请大赛,反响强烈;“振兴婺剧”大型戏曲文艺晚会,是新老婺剧精英的大荟萃,赋予古老的婺剧艺术以新的活力;庆祝东阳撤县设市1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盛况空前,特别是“奔向新世纪”大型文艺晚会全由自创自导自演的节目组成,地方特色浓郁,受到中外来宾的一致好评。

    永康胡公大帝的来历

    上方岩是为了拜胡公。那么,为什么把这种相沿成习的群众性的朝觐活动称为打罗汉呢?罗汉系佛教名词,是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两者似乎很难扯到一起。莫非因为胡公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一生行善积德,“为人民办了和多好事”,终于修成正果成了罗汉?莫非罗汉能“杀贼”(断除烦恼),不受生死轮回,又可享受人天供奉,而误将他们视为能够扫除一切人间不平的英雄?至于“打”,其实用法与“打电话”相似,表示正在进行的意思。当然,这些都不过推测而已,未足征信;但有一枣销迟点是毋庸置疑的:打罗汉是由祭祀胡公发展起来的方岩庙会的主要形式,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胡公姓胡名则,字子正,是永康见县以来影响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晚年又犯颜极谏,奏免了衢婺两州身丁钱。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胡则病逝杭州,深受其惠的家乡人民自然要“即弦通之所(胡公出仕前曾在方岩大悲寺----即今之广慈寺读书)庙而食之“了。起初,参与祭扫的到为宗亲戚属,跟普通家庙差不多。南宋隆兴元年(1163),方岩胡公庙改以御赐”赫灵“题额,祭祀活动的规模才逐渐扩大,内容和形式也日益丰富,出现了标有”送佑顺候兵部侍郎胡公“的版祝旗帜,进而形成了 以赫灵庙为依托的迎神赛会----永康特有的民俗 活动----打罗汉。

    从前打罗汉以都、保为单位组织,仪式隆重,程序繁复,从开殿门、请胡公神、凳李演胡公戏、祭锸、游案、迎案到换香火、归殿门、堂罗汉,没有十多天时间“打”不下来。现在可能简单多了。到上下三处游一游,到方岩山上闹一闹,只需一两天就大功告成了。

    从前打罗汉以演练武艺为主,打拳、拆棍、舞四尺凳花、树斗拿牌坊,九枪剑戢十八般武艺都要比试一番。几支罗汉队同时经过一个村庄,还要圈坛“品会场”,非分出个强弱高低不可。所以参与打罗汉的都是青壮年男子。脚蹬红灯笼裤,要扎白褡膊,煞是威武雄壮。而今打罗汉多由村里老人孩子和妇女,虽然也有头旗卤薄,但虚应故事而已,那种真到真枪打斗搏杀的壮烈早已难得一见了。

    那么,打罗汉还有没有看头呢?当然有啦。技击揭旗的“打”固然惊心动魄,衣彩欢唱的“演”却更赏心悦目。此消彼长,,“习舞”的日渐淡出,正好成全了“演文”的蓬勃发展。今天的打罗汉简直已成为民间文艺大会串,民俗文化“踩山”大汇演。哑背疯、铜钱棍、九狮图、九串珠、跑旱船、荷花孙、大面姑娘、十八蝴蝶、三十六行、十字莲花等传统节目花样翻新,精彩纷呈;大秧歌、打腰鼓、木兰扇等移植歌舞纷纷加盟,耳目一新。每当农历八月十三、九月重阳,各地罗汉竞相上方岩,欢歌劲舞,老曲新歌,你方唱罢我登场, .,争奇斗艳擅胜场,诺大一座方岩山淹没在歌舞的海洋之中。这种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表演,刚健清新,粗犷而不粗糙,不但深受永康人民的喜爱,而且蜚声海外,赢得了金法碧眼的老外们的青睐,奥地利等国每年都要组团不远万里到方岩旅游,以一睹打罗汉为快。十八蝴蝶、九狮图等节目以其特有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相继走出国门,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耀眼的明珠。

    打罗汉是永康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

    打罗汉是先祖留给永康人民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打罗汉是民俗文化的瑰宝,是百看不厌的的民间文艺奇葩。

    胡公的简介

    东阳历史悠久。早在1800多年前,东汉献帝兴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5年,就已建县制,名吴宁,属会稽郡。唐垂拱二年,也即公元688年,建东阳县,素有“婺之望县”的美誉。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东阳撤县设市,掀开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春秋战国:

    春秋时(公元前770--前476年),吴越争霸,属越国;

    战国时(公帆迟元前475--前222年),楚伐越,又属楚;

    秦汉三国:

    秦时(前221--前207年),推行郡县制,东阳地为诸暨、乌伤县之一部分,属会稽郡。

    西汉:

    郡、国并行,先后属刘贾荆王国、刘濞吴王国、会稽郡、扬州刺史会稽郡。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

    建县制,取“吴地安宁”之意,名吴宁,属会稽郡。此为东阳建县之始。

    三国时,以吴宁县属吴扬州会稽郡。

    吴宝鼎元年(266年):

    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治所长山县(今金华)。吴宁县属东阳郡。取东阳名,是因郡“在金华山之阳,水之东”。

    隋唐五代:

    唐武德四年(621年),罢郡治州,改会稽郡为越州,东阳郡为婺州。

    唐垂拱二年(公元688年),析义乌(原乌伤县)东冲要地及吴宁县故地,袭旧郡名,建东阳县。时有“婺之望县”的美誉。

    五代时,吴越王钱奏改东阳县为东场县。

    宋元明清:

    宋,复东场县为东阳县,并行路治。

    元,朱元璋改婺州路为宁越路,又改为金华府。

    清,承明制,东阳县仍属金华府。

    近现代:

    民国时期,浙江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前后多次划属不同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8日,东阳解放。解放后,东阳属金华地区(后为金华市)管辖,磐安县先后在58年划入、83年又划出东阳,县治相应变化。

    1988年5月25日,东阳撤县设市。

    2003年,成为浙江省17个经济强县(排第13位)

    文化市志】

    这里,素称“ 歌山画水”之地,教育发达,文化优渥。这里,地处浙江腹地,建县已有1800多年历史,以“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闻名遐迩。这里的文化事业,管理机构健全,文化网络遍布,设施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1997年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1998年相继举办首届农民艺术节、周边九市(县)艺术精英(品)邀请大赛、“振兴婺剧”大型戏曲文艺晚会、庆祝撤县设市1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全市文化工作有声有色,充满了勃勃生机。

    东阳的群众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好戏连台,充分显示出“民间艺术之乡”的魅力。首届工艺美术节民间文艺节目表演中,3000多人参演的《迎风大旗》、《九龙闹海》态腔李、《吴侯盾牌》、《岸龙舟》等11个大型节目,风韵独具,蔚为壮观;建县1800周年庆祝大会上,4000多人参演的《鲜花迎宾》、《东江放歌》、《三乡奇葩》、《百狮扬威》、《吉祥巨烛》、《虎鹿秋车》等美不胜收;98首届农民艺术节上的“千鼓闹黉门”表演,从2米直径的“鼓王”到小的拨浪鼓,1200多只鼓汇聚黉门广场,场面恢宏,其独特的艺术风采轰动城乡;周边九市(县)艺术精英(品)邀请大赛,反响强烈;“振兴婺剧”大型戏曲文艺晚会,是新老婺剧精英的大荟萃,赋予古老的婺剧艺术以新的活力;庆祝东阳撤县设市1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盛况空前,特别是“奔向新世纪”大型文艺晚会全由自创自导自演的节目组成,地方特色浓郁,受到中外来宾的一致好评。

    东阳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迟,但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发展迅猛。“中国广厦建筑集团”提出了“经济和文化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共同构成事业的价值”的观点,斥巨资兴办文化产业,开展文化活动。而作为全国最大的乡镇企业集团之一的横店集团则以大手笔开发文化产业,近年来,已投资数亿元,兴建了文化村、娱乐村、天堂村、电影《鸦片战争》拍摄基地、秦皇宫、“清明上河图”、“故宫”等仿古建筑。至今,东阳市的文化经营单位已达到550多家。

    东阳于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建县,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圆察产极为丰富。仅集木雕、砖雕、石雕、彩绘艺术为一体、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艺术遗产”的明清古建筑群就有260多处。这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真实地记录了东阳演变、发展的历史,内涵丰富,弥足珍贵,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

    几度风雨,几度艰辛;几多璀璨,几度斑斓。东阳的集镇农村文化全面繁荣,专业文化、群众文化、老年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齐头并进,文化事业异彩纷呈,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蒸蒸日上。

    东阳境内庙会众多。庙会中最盛大的活动是迎佛和演戏。迎神时,将庙中佛像抬出,或另塑小佛像放于形如亭阁的佛轿中(行尊),绕街游行,香灯引路,乐队开道,旗、锣、伞、铳等各式仪仗在前,后有十字莲花、十二花名、七朵花、八洞仙、打花鼓、骆驼班、高跷队、台阁、大头舞等杂耍,狮子班、罗汉班压阵。

    东阳民间最祟胡公大帝(胡则)。八月十三,俗传为“胡公大帝”生日,这日,吴宁、怀鲁、横店、千祥、南马均有胡公庙会,尤以上卢社姆坑和横店朝水殿胡公庙会最盛大。社姆坑庙会“邻邑新昌诸嵊之间亦多至者,香火盛比于永康方岩。渐乃造行舆,具伞盖,备旗帜,更裂帛三五丈,系之长竿,谓之长旗,各以本都所奉之神先日升庙中,谓之朝庙,次日迎回,鼓吹前导,先后雍容,沙洲高岸,男妇聚观。咏之者日:‘旌旗十万摇千嶂,粉黛三千锦绣堤’,以为一方胜会,莫有过之已”。终清一代,沿至民国,盛况不减,每年都有十八路迎佛队伍在社姆坑汇集,令人叹为观止。横店朝水殿庙会,永康、义乌、金华、仙居、天台、缙云商贾纷至沓来,八方珍异之物荟萃于市,民间歌舞和外来的文艺杂耍千姿百态。尤为甚者,三个戏班三天三夜斗台竞艺,方圆数十里的上百支武术罗汉班大会师。

    西宅胡氏系胡则属系,八月十三日,村中“摆茶”供祭胡公。“摆茶”供品实乃米塑,以糯米、芝麻、绿豆、芒谷、赤豆为原料,胶制粘合成狮、虎、象、麒麟、鹿五牲,及八仙屏风、魁星阁、蜃钟楼、滕王阁、桂花亭、凤凰台、牌坊等,形象逼真,构图合理,气势轩昂,集建筑、木雕、泥塑、剪纸及书画于一炉。

    民间娱乐“四大”

    巍山大龙身 俗称板壁龙身。骨架用毛竹杉树构制而成,龙身紧随龙头之后,有百余节,甚至数百节,节间用粗绳连接,高比四层搂。每节大龙身底装轮子,需20余人拖拉撑扶,内装潢档如梯,以便点烛人上下,每换一轮需蜡烛30斤。龙身如华灯映照的楼房。

    郭宅大蜡烛 高丈余,断面直径尺许,重四五百斤,蜡烛漆以朱红,绘以龙凤。共两根。每年正月十八日郭宅安庆庙(俗称乡后殿)庙会迎展。届时每根蜡烛由8个壮汉擎抬,前有火铳和数十面大锣鸣道,后有上百面旌旗簇拥。迎毕置于庙中,除夏历六月外,终年燃之不熄。

    横店大纸马 篾扎,纸糊,彩饰。装于木架上,木架下装木轮4只。届时或推、或抬、或举,众马奔腾,蔚为壮观。一匹纸马需毛竹100多斤,棉纸一令。每年正月十三迎展。盛行于任湖田、黄珊庄、前田、上湖田等村。玉山大旗 每年十月十六玉山茶场庙会迎展。大旗用120-180丈绸制作,红、黄、绿色绸为边。中以36幅白绸制成,绘以龙、虎、狮、豹。主杆为顶端直径24厘米的大杉木。上接近200斤的特大毛竹一根。以装套大旗。木杆、竹竿交接处扎上绳索延拉四方。主杆下端齐肩处穿以杉木抬杠一根,与抬杠成直角又扎以杉木抬杠两根。上端系毛竹24-36根。届时,百余人在紧锣密鼓声中飞速竖起大旗,然后越野行进,大旗翻飞作响,声闻数里。每面大旗迎展一次减轻20-30斤。

    同时,东阳还是中国婺剧的主要发源地,南宋时就已被称为“婺剧之都”。在历史上,由流行于浙东、浙西,以东阳为主要代表的高、昆、乱、徽、滩簧、时调等六大声腔演变而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