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初二历史洋务运动教案

  • 历史
  • 2023-05-24
目录
  •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 九年级历史专题教案
  •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教案
  • 部编版初三历史教案

  •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中古欧洲社会》教案,欢迎大家誉旅粗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中镇信古欧洲社会》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拜占廷帝国的灭亡说明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弱。坚定走改革开放之路,树立开拓创新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西欧封建社会有什么特点?”和“拜占廷帝国曾以其繁荣个经济、辉煌的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巍然屹立,为什么后来却衰亡了?”等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认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以及对比中西封建制度、城市的异同,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运用史料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知识与能力: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讲述琅城起义故事了解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探究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难点: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了解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运用史料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以及它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

    教学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猜一猜:下面这些建筑是哪个国家的?梵蒂冈介绍

    新课: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1)左图中的事件分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从左图变化到右图的原因是什么?右图中的法兰克王国是由什么民族建立起来的?后来分化成了哪些国家?

    (2)在扩张中,国王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国库没有充足的军费装备部队,兵员枯竭,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军队呢?

    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

    变以往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为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①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②奠定了西欧封建社会骑士制度的基础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

    (政治、思想、经济)合作与探究1:西欧封建制度有何特点?

    阅读史料:

    材料一:

    政治上:等级森严,但在不同等级贵族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中国: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材料一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反映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什么特点?

    (2) 材料一中左边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中西封建制度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会的地位与影响如何?

    合作与探究2:

    阅读史料:

    材料一:

    教皇为皇帝加冕

    卡诺莎雪地求饶

    材料二:

    德皇亨利四世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教皇随即宣布开除亨利四世教籍,并策动德国贵族反叛。最后,亨利四世向教皇请求宽恕,他赤足披毡在城堡外的雪地里等候了三天,方得进见。

    (1) “丕平献土 ” 是怎么回事?材料一教皇为皇帝加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幻灯片展示材料四:

    材料三:教皇国的形成

    天主教会拥有大量田产。此外,教民按照教会的规定或法律的要求,捐纳本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供宗教事业之用,主要用于神职人员薪俸、教堂日常经费以及赈济。

    (2)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教材归纳欧洲封建社会教会在经济上的地位如何?

    材料五:

    西欧中古时期,广大民众普遍没有文化,不少上层贵族也目不识丁,由教士垄断了文化教育。……教皇宣称“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庆镇强调知识服从信仰,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主教神学。

    材料六:

    (3) 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教材归纳欧洲封建社会教会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地位如何?

    合作与探究3: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深远意义?

    阅读史料:

    (1) 经历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什么时候兴起?有哪些著名城市?这些城市地理位置如何?主要从事什么行业?

    (2)法国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

    (3)市民阶级中分化出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有何意义?

    三、拜占廷帝国(东罗马)的衰亡

    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并简要介绍其中的故事。

    世界名城君士坦丁堡

    是以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命名的。罗马帝国分裂后成为东罗马的首都。后又成了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现在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是全世界唯一的地跨欧亚两洲的城市

    古老帝国的悲剧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船,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土军用重炮轰城,但因城防坚固,金角湾又有铁链封锁,一筹莫展。后来,用木板铺路,上 涂油脂,把七十多艘战船从木板路上运入金角湾。然后,迅速架起浮桥,从海路两面同时攻城,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在战争中,土军烧杀劫掠,很多宏伟建筑毁于一旦,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被付之一炬。

    思考: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原因:①骄傲自大,无视先进的文明因素。②东征西讨,耗尽国力。③封闭保守,导致其落后。

    启示:闭关自守使文明衰落,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

    课后小结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5世纪灭亡之后,世界历史进入中古世纪时期,在中古欧洲社会,西欧封建制度、城市的产生于基督教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而作为古代西方文明的继承者——拜占廷帝国的衰落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课后习题

    1.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的重大举措是:

    A.将土地有条件的分封给贵族 B.创立基督教赢得人心

    C.将罗马附近的地区送给教皇 D.领导琅城市民争取城市自治

    2.11、12世纪,西欧“争取自治权”的斗争反映了:

    A.地主的要求 B.农民的要求 C.市民的要求 D.商人的要求

    3.“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于:

    A.查里·马特改革之前 B.查里·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以前 D.大化改新以后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的权力是:

    A.君权 B.兵权 C.财权 D.神权

    5.西欧城市市民争取自治权斗争的典型例子发生在:

    A.琅城 B.伦敦 C.巴黎D.罗马

    6.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又延续了大约:

    A.500多年 B.800多年 C.1000多年 D.1200多年

    7.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是:

    A.各国君主 B.查理大帝 C.基督教会 D.法兰克国王

    8.下列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事件有:

    ①大化改新 ②查理·马特改革 ③丕平献土 ④琅城起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下列关于中古西欧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

    A.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封建主可以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C.国王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D.伊斯兰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10.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亚历山大东征 D.查理·马特改革

    板书

    查理·马特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意大利、法国、英国、意大利等都有许多著名的城市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15世纪,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帝国灭亡

    中古欧洲社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讲述君士坦丁堡的故事,探讨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教学难点: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简述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人物、内容、意义。

    2.列举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3.说出古代罗马历史线索:

    { 西罗马帝国476年灭亡

    公元前8世纪 → 公元前509年 → 公元前27年 → 395年

    台伯河畔出现罗马城 进入罗马共和国时期 进入罗马帝国时期 罗马帝国分裂 拜占庭帝国1453年灭亡

    二、设问导读: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 ,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8世纪前期,法兰克国家经过查理·马特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3.查理·马特改革:

    内容: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影响: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西欧城市兴起的时间: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

    2.在西欧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中最为典型的是法国琅城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3.意义: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廷,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15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攻陷,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灭亡了。

    三、合作探究:

    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在1453年拜占廷帝国最终灭亡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四、自我检测:

    1.在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改革是( C )

    A:伯利克里改革 B:商鞅变法 C:大化改新 D:查理·马特改革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条常规浒于古代( A )

    A:西欧一些国家 B:阿拉伯国家 C:中国 D:日本

    3.在西欧封建社会,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 D )

    A:世俗封建主 B:矮子丕平 C:商人和银行家 D:教皇和教会

    4.在古世纪的西欧,通过武装斗争赢得自治权的最为典型的城市是( B )

    A:英国伦敦 B:法国琅城 C:意大利威尼斯 D:法国巴黎

    5.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延续了大约( C )

    A:500多年 B:800多年 C:1000多年 D:1200多年

    五、拓展探究:

    6.读图,回答问题。(《课时掌控》P10第16题)

    (1)该图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形成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该图反映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3)这种制度下,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的是什么人?农民和农奴是封建帝王的附庸吗?为什么?

    课后小结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5世纪灭亡之后,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在中古欧洲社会,西欧封建制度、城市的产生与基督教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而作为古代西方文明的继承者──拜占廷帝国的衰落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巴尔扎克、贝多芬、梵高等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作品及风格特点。

    2.通过多种途径感知人物及其作品,初步掌握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出发分析人物及他们的主要作品,理解“文学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教学重难点

    1.在了解人物及其作品的同时,能积极同教师、同学交流讨论,并逐步形成自己关于人物及其作品的见解主张,言而有据,推论的当。

    2.感知世界近代文化的繁荣发展,理解其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等人的理性觉醒”的表现,认识伟大文学艺术作品正是由于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变化发展的矛盾,真实揭示出人的内心世界,才成为真正的传世经典,为后世人所铭记。

    教学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

    活动设计1: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谈一谈,你所了解的近代文化。(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作启戚品或贡献,亦可以是近代文化产生蔽雹的背景等。)”

    【设计意图】从教师角度来看,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初步感受学生对近代文化的了解程度;从学生的角度看,使他们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建构所学知识,激发其想象的空间,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学习新知(对话近代文化大师)

    活动设计2:“认识大师——让他的作品说话”

    (1)出示——《英雄交响曲》及其乐评,并向学生提出问题:

    悄并陵①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的初衷是什么?

    ②《英雄交响曲》能成为交响曲中的“英雄”,原因何在?

    ③《英雄交响曲》在告诉我们,真实的贝多芬应该是……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看及思考回答问题,一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交响乐的魅力,尤其是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所在;二是让学生从贝多芬的音乐特点思考贝多芬的性格特点;三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结合个人经历来分析个人作品。

    (2)出示文字材料《欧也妮·葛朗台》节选,并提出问题:

    ①根据文字材料,谈谈葛朗台的性格特点?

    ②从这个文学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整个资产阶级的何种特点?

    ③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这种人物及他们的作为持一种什么态度?

    文字1 “葛朗台经营着一百英亩的葡萄园,在收成好的年份,可以产七八百桶葡萄酒。他拥有十三个农场、一座老修道院,为了节约,他把修道院的窗户和拱门都用墙堵死了,这是保护这些东西的一个方法。他还有一百二十七英亩草场,那里有一七九三年种下的三千棵杨树,长得枝繁叶茂。最后,就是他住的那所宅子了。

    这是他的可见财产,至于他的其他资产,……所有人都相信葛朗台先生有个秘密宝库,一个藏满了金路易的密室,晚上他会在密室里瞧着大堆的金子,那高兴劲儿真是难以形容。贪婪的人们都认为此事证据确凿,因为他们看到这个老头的眼睛里似乎都闪着黄色金属的色彩。

    一个习惯于从资本中赚取巨额利润的人,其目光就像浪荡子、赌徒或阿谀奉承者一样,有着某些难以名状的习惯——鬼鬼祟祟、贪婪、行色神秘,这一切从来都逃不过同道人的眼睛。(葛朗台个法国大革命后起家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葛朗台阴森森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楼梯踏级都被虫蛀坏了,女仆差点摔了跤,他还怪她不挑结实的地方落脚;每一顿饭的面包食物、每一天要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分发,一点儿不能多;女儿生日那天,有客人来,只不过多点了一支蜡烛;他限制妻子的零用钱,连别人送给她的一点,也要想方设法刮走;来了亲戚,他不让加菜,吩咐佃户打些乌鸦来煮汤;妻子卧床不起,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得破钞。 ……

    葛朗台虽已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但过日子却一直和庄稼人差不多,喝的老是坏酒,吃的老是烂果子,面包是自已家烤的,肉食蔬菜靠佃户供应,蜡烛是全家合用一支,还得买最便宜的,白糖早就落价了,可永远当做奢侈品看待……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上述文字材料,让学生感受“批评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初步理解巴尔扎克创作这一文学形象的初衷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3)出示梵高的画作(《吃土豆的人》《太阳和云彩下的麦田》《有乌鸦的麦田上》《业务的咖啡馆》及《向日葵》)及其生平简历,并提出问题:试结合梵高的作品和生平,分析梵高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画作,让学生了解梵高的代表作品及风格特点;让学生借助梵高的绘画,反思梵高的性格,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为下一步教师讲述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活动设计3:“理解大师——用历史来解读大师”

    出示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提出问题“社会现象与文化创作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近代历史的发展的特点:

    生产方式的转折:两次工业革命前后转折

    政治转折: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并走向完善(革命、改革)

    经济转折:从分裂走向统一,资本逐渐成为联系全球的纽带

    思想转折:从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觉醒到启蒙运动人对自我反思的深入

    【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形成社会现实与艺术创作之间关系的基本认识,即社会现实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一定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二是让学生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艺术作品,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三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世界近代史的认识,对近代历史发展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三)提炼升华

    活动设计4:

    提出问题“试根据本课内容,反思概括近代文化的整体特点。”

    【设计意图】一是从整体上概括本节课所学知识,起到一种知识小结的作用;二是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实现从艺术的感性升华到理论的抽象概括;三是让学生明白艺术文学作品的创作必须来源于生活,并真实反映这种生活,人对生活的真实经历及其情感历程往往是激发创作的最佳动力。

    (四)拓展补充

    活动设计5:

    幻灯片展示部分近代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及画家,并进行全课总结。

    全课总结 :近代文化诞生与工业革命前后人类历史发生转折巨变的历史时期,正因为此时矛盾冲突的尖锐复杂,从而为艺术家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社会提供了素材,也为作品更加深刻地反映社会,揭示人性奠定了坚实的时代基础。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首作曲、一幅画、一本书,它留给我们的更是人类心灵的自我觉醒,以及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精神财富。近代文化是灿烂的,更是伟大的。

    【设计意图】一是介绍更多的著名的人物让学生了解,开拓学生的知识和眼界;二是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

    世界的文化杰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三个著名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这些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

    现代青年应该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应该像托尔斯泰那样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努力改造不合理社会;也要像梵高那样关心穷人、严谨治学、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热爱生活;还要像贝多芬那样自尊自强、热爱祖国、富于正义感 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梵高和《向日葵》;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教学难点 托尔斯泰晚年对“平民化”道路的选择

    教学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指出: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激烈的社会变革,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同样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你知道托尔斯泰哪些文学代表作?它们在俄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

    2.梵高的人品怎样?他的绘画作品有什么艺术魅力?

    3.贝多芬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哪一首乐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熟?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文学巨匠

    ★(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再现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1.[设问自答]近代文学艺术方面为什么会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一定的社会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之上,近代世界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学生提取信息]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分层引导)

    A.你知道托尔斯泰哪些文学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B.它们在俄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它们深刻反映了19世纪后期倒到20世纪初期俄罗斯社会不平等的现实,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C.托尔斯泰晚年为什么选择“平民化”的道路?(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家庭,却耳闻目睹着社会中的贫困和不幸、国家的动荡不安,所以立志探索人生的意义,寻找改造社会良方,走“平民化”的道路。)

    美术名家

    ★(课件展示相关图片,为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服务)

    1.梵高的人品怎样? (十分关心穷人,在逆境中依然执着地热爱生活、踏实地追求绘画艺术)

    2.他的绘画作品《向日葵》有什么艺术价值?(该画用笔粗厚有力,色彩对比既单纯又强烈,产生了艳丽、和谐、优雅的画面效果,表达了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3.[课件演示梵高语录]“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是真实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这句话说明梵高的成功之路是怎么走出来的?(他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教师指出:由于梵高的作品包含了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所以他在世时,作品并不被看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梵高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为人们认识。1987年,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399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向日葵》,创下了当时世界油画价格之最。

    著名音乐家

    1.哪一首乐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熟?(《英雄交响曲》)

    2.这首交响曲反映了哪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这首交响曲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表现出贝多芬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英雄的崇拜感情。原打算献给拿破仑,后因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才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写成“为纪念一个伟大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

    课后小结

    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是文艺繁荣的先决条件。

    板书

    一、文学巨匠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二、美术名家

    梵高《向日葵》

    三、著名音乐家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九年级历史专题教案

    《陈涉世家》为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下面是我分享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

    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腔知卖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猛哗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司马迁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

    二、资料交流: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有历史巨著《史记》。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中的“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三、介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读(断句、字音)

    2、译(借助注解和书疏通文意)

    3、理解感悟(把握内容、挖掘内涵)

    4、掌握古汉语知识与古文化常识。

    四、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

    阳夏(jiǎ )辍耕(chuò )鸿鹄(hú )闾左(lǚ )适戍(zhé shù )当行(háng)度已(duó )数谏(shuò jiàn)罾(zēng )间令(jiàn )篝火(gōu )忿恚(huì)果笞(chī )宁有(nìng )攻蕲(qí )铚、酂(zhé zàn )柘、谯(zhè qiáo )千骑(jì )社稷(jì )怅chàng 嗟(jīe)鹄(hú)酂(zàn)柘(zhè)度(duó)

    烹(pēng)徇(xùn)陈胜王(wàng )披坚执锐(pī)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五、新课讲授:

    1、朗读第一段

    2、自读自译:辍耕之垄上:辍,停止;之,到、往。若为佣耕:若,你;

    3、提问理解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明确:“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伍逗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什么?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

    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苟富贵,无相忘。

    4、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

    “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

    5、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6、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回讲到,九百谪戍之徒,因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此时到了性命攸关之际,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时。正是这一场大雨,引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二、新课讲授:

    (一)、朗读第三段,疏通文意,理解大意。

    (二)、分析课文内容:

    1、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抓住时机,“并杀两尉”,扫除障碍;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明方向;明确领导,胜利进军,迅速壮大。

    3、“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守令闻起义军将至,皆弃城逃跑。由此可以想见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

    4、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5、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三、品读、拓展:

    1、背诵下面句子,并理解在文中的作用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起义的直接原因)

    (2)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根本原因)

    (3)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起义的舆论准备)

    2、试从课文内容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

    四、作业布置:

    积累:

    1、通假字

    发闾左适戍渔阳 “适”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被坚执锐 “被”通“披”。

    2、词类活用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苦”,即“认为……苦”的意思。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是“使眼色”的意思。

    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使……忿恚”的意思。

    3、古今不同用法

    今亡亦死 亡,古义:逃亡。 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古义:暗地。 今义:中间。

    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到处。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教案

    九年级是一个重要的学期阶段,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好历史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比或者类比,充分进行联想,就可以产生很好的课堂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九年级历史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级历史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古代埃及与金字塔

    2、古代巴比伦与汉谟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与种姓制度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金字塔建筑历史的思考与探索,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分析,提高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亚非文明的了解,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点】

    1、金字塔的建造

    2、汉谟拉比法典

    3、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

    1、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2、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教法设计】

    1、导入:

    利用导言中隐数狮身人面像的故事,让学生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神奇的文明,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如果不游览一下金字塔,就不能说是到过了埃及。从开罗西行数公里,来到吉萨村,世界古代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金字塔,便屹立眼前。在最大的胡夫金字塔东侧,便是狮身人面像,它以诱人的魔力,吸引了各地的游客。胡夫的圣旨公元前2610年,法老胡夫来这里巡视自己快要竣工了的陵墓--金字塔。胡夫发现采石场上还留下一块巨石。胡夫当即命令石匠们,按照他的脸型,雕一座狮身人面像。石工们冒着酷暑,一年又一年精雕细刻,终于完成了态塌它。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脸长五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着“库伯拉”圣蛇浮雕,下颌有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一只耳朵,有二米多长。“怪物”--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头像,真的是以胡夫作模特儿的吗?

    2、“金字塔的国度”:

    在学生发言(讲解“我所了解到的金字塔”)的基础上作最后总结:

    (1)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

    (2)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体现古代埃及创造了高度的文明。

    3、“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灶闭首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使学生认识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长的共同规律。

    4、“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向学生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关于种姓制度,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及相关材料,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取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5、最后,利用教材上的亚非文明地图,对全课进行总结。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2、本节课有较强的地理概念,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想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板书设计】

    古代埃及(金字塔是奴隶主阶级残酷剥削奴隶的历史见证)

    古代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公开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严格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

    相关文章:

    1. 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2. 初三历史教师教学计划

    3. 2019九年级历史老师工作计划

    4. 2019初三新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5. 常用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部编版初三历史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下面是我分享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备氏漏音正字。

    弗fú雎jū 怫fú 跣xi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核迟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五)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仿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教学过程

    一、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

    三、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