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伟大的转折教学反思 八年级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部编初中历史听课记录 第7课伟大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高中历史合集如手
拦则1znmI8mJTas01m1m03zCRfQ
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渣衡嫌质资料,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教师的工作不可谓不重大,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Ⅰ、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两个凡是”的内容及影响。
2.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
3.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其意义。
4.掌握拨乱反正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两个凡是”实质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及意义的分析,切实使学生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培养学生阐释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结束后,百废待兴,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2.“”造成了思想混乱,是非颠倒,要全面否定“”,就必须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的错误,从思想和路线上拨乱反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Ⅱ、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伟大意义
Ⅲ、教学难点
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
Ⅳ、教学 方法
1.讲解分析法。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讲解分析必须到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 效果。
2.比较法。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思想、组织、政治路线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的分析,再和遵义会议作对比,使学生全面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3.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4.例证法。通过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Ⅴ教学渗透点
(1)真理标准这讨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3)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敢于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4)伟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所体现出来的领袖品质和风范。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Ⅵ、教具准备
1.多媒体
2.相关录相资料
Ⅶ、课时安排
一课时
Ⅷ、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此时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理解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以及种.种表现。
初二的学生已经能够形成能够形成的分组探究、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但有些学生进入初二,不再像初一时有强烈的表现欲,逐渐把想法内敛起来,不愿在课堂上发言,教师要制造一些机会调动这部分学生的思维。
同时,由于针对的是农村的学生,他们对我国政治的发宽毁晌展历史不敏感。对这方面的历史兴趣不高,所以要在课堂上有意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政治分析头脑。
Ⅸ、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以歌曲《走进新时代》作为导入,同时用幻灯片展示歌词:
“我们唱着东方红
当家做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
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导入语:这段歌词包余改含了对两位伟人的丰功伟绩的描述。
师问:我们来看第一句,“慎锋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指的是谁呢
生答:毛泽东。
师问:那么第二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讲的是谁呢
生答:邓小平。
过渡语: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属于人民的新中国。而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在十年文化浩劫之后进行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建国以来我国一次伟大的转折。这节课我们一起就来回忆那段春天的故事。
由此导入新课,引出标题。
二、 讲授新授
1、复习回顾加过渡
“”的十年随着“”反革命集团的粉碎终于结束了,但是这十年的动乱却留下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具体的我们来回顾一下那段时期的阴霾。
(用幻灯片展示时期的图片,以及给我国造成损失的资料)
中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之多,而1949—1979的基建投资总共才6000亿。这就是说消耗建国后的大部分的能量。职工平均工资下降百分之四点九,农民平均收入没有增加,许多农民甚至连温饱都难保证。:的统计数字是:“总的估计,因大量冤假错案受到诬陷、迫害和株连的达到一亿人以上。” 中非正常死亡在二百万以上。
政治长期动乱
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
科学与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
国民素质下降,经济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过渡语:可见“”给人们带来沉重损失。“”结束后,人们群众迫切要求纠正“”中的错误。纠错是“人心所向”。那么纠错的过程是否是一帆风顺的?又是如何纠正错误的?我们来具体看一看迎接春天之前的“纠错”的过程。
(1)、乍暖还寒——徘徊的两年(打出字幕)
过渡语:为什么是徘徊的两年呢?我们带着疑问来看一看。是“领导人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一场内乱。”(此的意义是上节课讲授过的内容,课要求学生回忆)而此时,在人们迫切要求纠正错误时,中央主要领导却提出这样一条指导思想:“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要求:请同学们结组讨论:
①“两个凡是”是否正确?
②为什么中央领导人还是要提出“两个凡是”?
③如果坚持“两个凡是”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讨论结束后,首先由学生发言,教师将发言进行引导。最后总结:可见,“两个凡是”是错误的,他终将阻碍我们现在要进行的主题——纠错的过程。它的提出也必将引起当时人们的不满。此时的人民不禁陷入思考,既然领导人所说的话并不是真理,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衡量真理的标准呢?
(由此导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内容,幻灯片展示图片)
教师过渡:于是,1978年,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请学生思考1:这次讨论的结果是什么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生思考2:这场讨论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师分析: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掀起了全民关于拨乱反正的热情,人们开始以自己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这场大讨论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这只是春天来临的序曲,它为正在的全面的拨乱反正奠定了思想基础,这场全面的拨乱反正就是春天来临号角——十一届三中全会。
(2)、春雷乍响——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我选择让学生切身体会自主探究他的重要内容)
首先,给学生设定问题以“聚焦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主题,建设你是参加过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代表,请你介绍本次会议的一些相关情况?)
然后,播放一段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并要求学生结合书本内容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
老师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对学生所扮演的代表进行访谈,并在其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联系,意义上去,让学生畅所欲言。
最后,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整合,并且进行具体讲解
两个“凡是”
“阶级斗争为纲”
冤假错案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冤假错案
平冤昭雪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同时复习前面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将同时纠错的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对比。
遵义会议
VS
十一届三中全会
纠正了博古等人
的错误指导思想
思想纠错
彻底纠正了“左”的思想错误
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领导核心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挽救党、红军、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
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春意盎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以后,我国的各项工作开始在它的指导下进行。首先就是对“”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但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向学生提出这样的思考题:
1981年,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在中南海采访邓小平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避免类似那样的错误?”
如果你是政府智囊团的一员,你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最后,老师把学生思维引向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才能真正保证人民的民主与法制。才能让这来之不易的春天开满生机盎然的花朵。
由此过渡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此段的讲述通过播放一段(《走向法治》),在这段中涉及到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同时还有一定的延伸。在播放之前,要求学生注意中出现的几部法律。
播放完毕,要求学生回答在中出现的几部法律。然后,老师加以简单介绍,加深学生印象。并对这几部法律出台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国有哪些影响。
三、 总结与巩固
以图表的形式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梳理,期间特别注重向学生展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和发展建设的加强”这三个框题之间的联系。并紧扣“春天”这一主题。使学生能有一个整体印象。同时对学生进行本课的考察,以巩固记忆。
四、 板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
——春天的故事
一、 乍暖还寒——徘徊的两年、
“两个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二、 春雷乍响——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意义
三、 春意盎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五.作业:
整理比较: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5篇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帮助他们他们树立学习历史的自信心。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教案模板,欢迎大家查阅。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精选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灶洞誉目标:
1、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德军的西线攻势、敦刻尔克大撤退及法国败亡;不列颠之战的时间、过程;北非战场的激战。
2、理解:通过对波兰、法国速亡和英国成功粉碎德国侵略计划等史实的学习 , 深刻认识到影响战争胜败的一系列因素,如态度、战略战术方针、军事装备等。
3、运用:分析英国对德国法西斯态度、政策的变化,培养用联系和矛盾变化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归纳:学生通过阅读教 材,自主归纳二战全面爆发的概况,并总结这一阶段二战在战 局、战术方面的特点。
2、问题探究: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材料,探究波兰、法国迅速灭亡的原因和英国成功粉碎德国侵略计划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波兰、法国迅速灭亡的史实的学习,深刻 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危害性树立积极态度的必要性。
2、英国人民在丘吉尔领导下,英勇不屈,单独抗击法西斯,使希特勒的侵略计划首次受挫。
3、始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质、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德国入侵波兰;不列颠之战。
难点:“闪电战”;法国败亡的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概括有关史实;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2、分析处,冷静推理,启发学生思维;讲解时,慷慨激昂,调动学生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节课先请大家看两句名言:“有较大意志力和智力的人经常能够获胜。”“胜利在于意志”。说这话的人肯定是一个意志特别坚强的人,他是谁呢?(展示图片)福煦——世界战争独一无二隐段的三国元帅。正是他,凭着坚强的意志,非凡的智慧,指挥协约国军队取得了一战的胜利。其实,他还有一句名 言广为人知,“此非和平,乃二十年休战也”。不过,这句话说得太不吉利,一语成谶,1939年——恰好时隔一战20年,又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阶段——全面爆发。
讲授新课
请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归纳二战在全面爆发阶段的大概进程。
结合形势图,学生作出回答。
一、德国入侵波兰(东线)
1、经过:
(1)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
(2)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3)9月底,华沙沦陷。
2、波兰迅速沦陷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9年的军事问题可以综合为为两句话。在东面一支毫无希望的陆军被一支小型坦克部队所迅速的打垮了,这支坦克部队又和一支优秀空军合作,并且把一种新奇的技术付诸实践。同时,西面,一支行动缓慢的颤宏陆军始终未能发挥 任何有效的压力,直至实践已经太迟为止。
材料二 希特勒对他的将领们说:“我在慕尼黑会议上领教过英法的头面人物,他们根本不是能打世界战争的人,再说,英法凭什么同我们打仗?他们根本不肯为一个小 小的波兰找死!”
结合教材内容(包括“历史纵横”),分析波兰迅速沦陷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
波兰:部署不当;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
德国: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采用闪电战。
何谓“闪电战”?
概念:
集中大量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发动闪电般的突然袭击的一种战争样式。目的在于一举摧垮敌方的抵抗能力在短期内赢得战争的胜利。法西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中首先使用。
特点:奇袭性、进攻性、速决性。
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
二、法国的沦陷(西线)
1、经过:
(1)1940年4月,德军攻占丹麦、挪威;
(2)1940年5月,德军攻占荷兰、比利时;
敦刻尔克大撤退:在德军地空火力猛烈轰击下,英法联军仍撤出了33.8万余人,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 英国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
(3)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
2、法国迅速沦陷的原因:
阅读教材P62“学习延伸”,分析法国速亡的原因。
解题关键:从材料中全面提取信息,概括作者的观点。
思路引领:结合作者观点,参照本课内容,说明个人看法。
答案提示:作者观点:苏德条约使德国单线作战;德国在装备和战术上的先进性;法国不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
个人观点: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惟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三、不列颠之战(西线)
(播放“不列颠之战”)
材料:对于这场人 类战争最惊心动魄的大空战,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0年9月20日的演讲中以这样的名句来赞誉: “在人类战争历,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从这么少的人那里得到这么多!”
请问: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毫无疑问,这么少的人当然是指英国空军的飞行员、地勤和指挥通信人员,当时英国空军的全部作战人员,从飞行员、地勤到指挥通信,仅区区3000人!这么多的人不但是英国人民,而且还包括所有不愿忍受纳粹暴政的人民。英国空军挽救了英国!
阅读教材【资料回放】,结合以下材料(展示图片),分析英国胜利粉碎德国侵略计划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各抒己见。
抗战的决心!必胜的信心!奉献精神!
设问:英国不是实行绥靖政策 的吗?这个时候抗战的态度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坚决了?
引导学生用联系和矛盾变化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四、北非战场的激战
阅读教材,了解北非战场的激战情况。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精选篇2)
第六节 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1787年宪法
难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美国国旗导入本节的教学,“请同学介绍一下美国国旗的含义”。美国国旗记载着美国由13个州扩张演变为50个州的历史,也纪念着最初英国殖民统治下的13个州参加独立战争并最终为赢得独立做出的贡献。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2.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几个方面内容请学生归纳,也可换一种方法,例如给出几段原始材料,通过学生分析理解,归纳出独立战争爆发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 北部殖民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中部殖民地,以农业为主,土地肥沃,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南部殖民地,盛行资本主义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主要作物是烟草、蓝靛,有一批“蓝靛百万富翁”
材料二 1660年的《航海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输入和输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国船只运输,一切物品只能运往英国。1765年的《印花税法》规定,所有的印刷品、商业单据、法律证件等都要缴纳印花税。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同学们能否从中分析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原因?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归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盘剥和束缚,双方矛盾激化致使战争一触即发。
3.独立战争的经过。建议教师给学生一段时间阅读教材关于战争进程的有关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总结独立战争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制作一张大事年表。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和第二届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约克镇大捷,战争胜利结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等几个要点。
4.1787年宪法。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建议教师通过原始材料的分析加深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理解。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摘录: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设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证国内安宁,规划共同国防,增进一般福利,使我们自己和我们后代得到自由和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第1条
第1节 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
第2节第1款 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
第3款 众议员名额和直接税,应按照本联邦内各州的人口分配。这种人口
的决定,除全部自由人外,应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这种自由人中
包括必须服一定年限劳级的人口,不包括未纳税的印第安人……
第3节 第1款 联邦参议院应由每州两名参议员组成。参议员由州议会选出,其任期为六年……
第2条
第1节 第1款 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的任期定为四年……
第2节 第1款 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服阶段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第3条
第1节 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法院和低级法院两者的法官,只要能忠于职守,即应继续在职……
教师可就以上这些材料,提问学生,该宪法中规定的建国目的是什么?政府的组成形式是什么?有哪些权力?国家职权由哪三个部门分掌?如何评价这部宪法?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完成教学。
5.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对美国本身的发展和对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重大影响两方面分析。
教学设计思想
利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美国的影响入手,结合大量的图片、文字、网上资料,创设历史学习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师的设计、引导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完成知识的识记、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流露。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和影响(包括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和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世界地图,了解古代文明区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并绘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2.采用历史、地理和政治相结合的手段来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独立、分散走向联结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的形成以及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开辟文明交往航线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不仅要认识开辟文明交往航线之前世界的状态,了解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认识开辟后世界的格局和变化,养成联系地看待历史发展的能力,树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
(一)教师通过提问、举例、图片和实物的展示、纪录片或书籍的介绍等方式来多角度进行知识讲授。
(二)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材料的阅读,课堂趣味测试、小组讨论等多方式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纪念新航路的开辟,人们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个纪念碑。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都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终于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也是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那么,新航路的开辟具体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和过程,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
(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引起商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使欧洲获利甚少;二是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主观条件:
①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2)客观条件:
①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②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
③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向东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终于到达了印度。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消极影响
①对印第安人__,把美洲纳入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了美洲大部分地区。在殖民者的__。
②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2)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②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
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三)巩固提高
理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商业革命”表现为:
(1)世界市场的扩大。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2)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3)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2.“价格革命”表现为:
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价格革命”。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1)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2)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课后作业
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
五、板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开辟新航路的条件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精选篇4)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精选篇5)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Ⅲ),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问题一:如何写好历史教学反思1、保持历史课的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
(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保障。
,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扮肆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也是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这样,从上第一节历史课起,就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总之,教师只有认真细致地去钻研新课程所规定的内容,备好课和备好学生,多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虚心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为我所用,才能更好的上好每一堂课,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的进步、
问题二:历史“教学反思”要写什么(转)要善于写历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后写的有关教学的心得和体会。“教学反思”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但是这个环节常常被教师忽视,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不了解其重要性所致。故笔者就从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一、教学反思写什么 写教学反思篇幅不宜太长,一定要抓住重点,有感而发,切忌面面俱到。一般说来,写“教学反思”应遵循指导性、实用性、具体性、借鉴性等原则,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侧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记成功的做法 历史课堂教学中,凡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做法就是成功的做法,把这些做法记录下来,加以归纳总结,对于以后的教学是大有益处的。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抗日战争”时,让学生“神入”(体验)历史,假如你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你怎么看待中国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呢?假如你是英国首相邱吉尔呢?假如你是苏联的斯大林呢?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兴趣马上上来了,学生你一言,他一言,议论开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怎能不高呢?2.记失误之处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对于教学中的失误,教师要正视,并及时如实地记录、分析、改正,从反面督促自己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改进教法。如我在讲“太平天国运动”时,有学生问“《天朝田亩制度》为什么实行不下去呢?”我强调了“平均主义”弊端,而实事应该强调“绝对平均主义”弊端。事后,我向学生做了说明,讲清了这个问题。教学中的失误之处,有的是自己觉察到的,有的是学生提及后觉察到的。3.记反馈到的信息 笔者,最初教学时,自认为自己知识渊博,讲睁枝起来没够,结果学生不买帐。学生说:“老师,你讲多了,俺没有时间自学,独立思考了。”可见,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及时收集、及时记录,及时反思。是啊,有时教师讲多了,重点不突出了,难点没有时间攻克了,教学方式单一、单调,容易枯燥。学生不乐意,这是何苦呢?经过反思,我调整了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反馈――纠正――调整――反馈……”的循环链式,从而真正地实行了教为学服厅早轿务的目的,也真正地提高了自己。4.记教材改革建议 虽然,我们现在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教材的重要性还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度创作的同时,应根据教学实际,针对其不足,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革建议,以完善教材。如人教版在写完“分封制、宗法制”之后,没有写“礼乐制度”,而岳麓版却写了,通过提意见,后来,人教版也增加了这一内容。5.写怎么办 知道写什么了,就要针对具体问题,找出对策,并写出这样做的科学理论依据。如成功的做法,成功在哪里?为什么成功?其科学依据是什么?如何保持成功?失误之处,就要写为什么失误?怎样不失误?是教学方法问题,就要通过实践,加以克服。是教材问题,也要及时记录,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1.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评价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必须善于对课堂教学诸环节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优劣差距,分析得失原因,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2.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法和学法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多边活动。因此,教法和学法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教是学的导向,学是教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所以,每堂课结束后,教师应该在这方面认认真真地总结,努力做到教法、学法最优化。这样,日积月累,“教学反思”在教法和学法方面就会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些......>>
问题三:如何撰写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问题四:如何在历史教学中 进行反思高中历史新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课程结构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对老教材的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这既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新课程体系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更新和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个教案用了好几年,同一个历史知识去年这样教,今年还是这样教,教学能力停滞不前,这种缺乏反思的、静态的历史教学,是不利于历史教师持续的、良性发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过去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新课程的挑战。
明确历史教学反思的内容,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然而在教学中师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新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内容过深过繁,教材内容过多,在教学实际中任务往往难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现象、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采用中外合编的体例本意是通过对比、联系,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但导致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的历史结构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现的。而初中是开卷考试的形式,学生没有记历史基础知识的习惯,由于没有初中的基础作铺垫,又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而,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实在很难衔接。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理解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地位,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指导教学,全面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新课程分为三个必修部分和六个选修部分模块。新课程教材的几个模块涉及领域广,知识深邃,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应该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把握新课标,优化教材结构。我们以往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课标的方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结构及在本专题......>>
问题五:如何写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反思我觉的可以从为什么学历史入手、是为了考试、还是为了让培养孩子们对历史的兴趣入手。
问题六:初二下册历史教学反思怎么写:伟大的历史转折我们学校采用的五环自主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紧扣这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基本上落实了这一点。在课堂上,我尽力营造能使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主动自主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自主参与的学习主体,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习惯,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问题七:历史课反思作文初一历史教学反思――期末考试结束了,回想在三中一年来的教学工作,不管是半期还是期末,每当看到成绩和那高低不一的分数,
还有孩子们考后不同的神情,我思索了很多...关于初一历史教学反思,我们一起来分享和参考吧!
作为历史老师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怎样教给他们?多年来的教学工作告诉我,要让孩子们学好你所教的学科,就得让他们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而在三中这块教学沃土上,语、数、外几乎站领了孩子大部分时间,他们会对历史感兴趣吗?我该怎么做?一边教学、一边尝试、一边反思,使我逐渐领悟到,只有爱学生,并懂得怎样去爱,当他们愿意与你交流,喜欢听你讲课时,说明他们已经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产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作为老师爱学生天经地仪,特别是爱好学生一点不难,但要爱学困生,与你顶撞,又不会尊重同学老师的学生,我们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老师要对不同的学生选好切,如:了解他们的家庭,关心他们的学校生活,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这样他们就会慢慢与老师亲近,愿意与老师交流。
要提高历史成绩,除了让孩子们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外,还应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前一时期从课堂教学看,我有意强化课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调动学生兴趣,注重对基础的分析与讲解,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但历史学科注重以考定教,强化知识点的识记及练习,由于识记、巩固复习、督促不到位,导致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加之学生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历史课余一般不会复习历史,针对此,我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督导,重视落实检查;同时,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向课堂要质量。历史知识积累,仅限于每周的两节历史课是远远不够的,历史试卷要拿高分,必须要对教材有足够的掌握,要达到烂熟于胸的程度,因此要教会学生合理的安排复习时间,做到多看、多读、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试题也会是难于上青天。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试题较为灵活这一特点,我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有如下设想:
1、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对学困生应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耐心的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且建立帮扶对象,兵教兵,好带差。80分以上的作为培优对象,严格要求他们掌握好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历史的机会,自己给自己订一个可行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2、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
3、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在书上作圈、画、勾、点、旁批,学会积极关注新闻、社会热点,把最新信息与课本联系起来,增加见识。
4、在自己平时读书过程中,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积累命题素材。这样,每次作业可以布置可供选作的自主命题。此题较为灵活,让学生见之,熟悉题型增强能力。
5、积极接受学生意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有学生提出多总结,多讲解题的思路。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课改,不是等改只能是努力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去努力,去尝试,去探索!,
6、后期加大力度进行强化训练,对每一课的知识点进行过关,要求优生的正确率达99%左右。
7、更......>>
问题八: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的课后反思怎么写教学反思
截止到今天,我一共上了十三节历史课,在将近两周的实际教学,观摩其他教师上课,以及指导老师听评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会,我总结了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明确了日后需要改进的方向。
(一)学生情况了解不足
这一点是造成我这一阶段教学工作失误的根本原因。由于自小在河北接受教育,了解得最多的也是河北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在一开始设定教学的时候,便较多地体现出了河北教学模式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要加大对学习历史的投入。然而,在河北历史需要参加中考,这是两个地域最大的区别,而我却忽视了。
再加上长久以来我同高中生接触较多,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更多地偏向了高中历史课堂,内容很多很全面,这样恰恰偏离了出重生的学习特点。受到年龄、经验的局限,初中生对于一些专业名词、较复杂的历史事件接受起来并不容易,反而加深了他们的困惑,引起了他们的反感。
(二)课前备课准备不足
课前备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直接决定了你一节课质量的高低。最开始上课的时候,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常常出现不知道接下来课件上要展示的内容是什么,甚至有些内容的出现甚至会给我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以致于后来出现了课件带着我走,而不是我来操控课件的局面。
再有一点就是课前备课时,对于一些课外知识掌握不清要提前调查清楚。在讲授俄国十月革命一课时,我提到了“空包弹”这个词,结果学生就这个词提出了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而这恰恰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可想而知,当时的场面十分尴尬。
(三)课上时间安排不合理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课上时间安排不合理就十分容易导致讲不完课。第一节课的时候,课前导入我用了十五分钟,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讲解课本知识再加上处理习题,往往就是一课书的内容要用两个可是才能完成,要么就是匆匆收尾,这样就无法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四)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吸引力
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和学生彼此简单地认识了一下。期间,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小游戏。由于一开始就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加上之前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环节出现了冷场,整个游戏环节几乎是我一个人完成的。由此,我也充分感受到了一趟无聊的课对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煎熬。
(五)讲课平铺直叙,缺少亮点
平铺直叙是我上课最大的特点。为了避免照本宣科,同时也为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在备课的时候,我特意将课本上的知识串成一条线,力求面面俱到。这样非但没有达到设想的效果,反而让我陷入了一个困境。整节课我都在向学生们灌输知识,虽然知识之间的衔接很紧密,但太过于笼统,以致学生抓不住重点,也找不到让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反响自然也不热烈,很显然,这堂课失败了。
(六)细节问题没能提起注意
细节决定成败,而我却常常输在一些小细节上。比如:
1、写字时笔顺不对,这一点指导老师和我的学生都曾给我提出来过;
2、上课时拄讲台,小动作太多;
3、经常忘记写板书,要么板书就是太过简单随意。
细微之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修养。注意细节,也可以向学生们传递一个积极的态度。
教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职业,每次上课学生的面部表情都会直接碰触到我的中枢神经。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工作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我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今后的日子里,吸取教训,努力钻研,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改革开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改革开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企的改革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2.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枯纳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
(A.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安排学穗手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l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猜败嫌性不高。)
2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
(A. 先是群众自发行动起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B.接着是党中央积极指导:肯定了群众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在全国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然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教师指出:农村的经济改革,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及时总结农民的创造,因势利导,加以推动,是党指导社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当时随着对内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的格局也逐步形成了。
l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A.沿海经济开放区5个:先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增海南。B.沿海开放城市14个:北海、湛江、广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连云港、青岛、烟台、大连、天津、秦皇岛。C.经济开放区4个: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D.内地“一批”:边境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
2组织学生“接龙”练习: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层次顺序怎么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组织学生分析比较: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A. 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主无法独立;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C.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教师讲解过渡: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城市改革在1985年也全面展开了,其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国有企业的改革
1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A.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和经营责任制;C.实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2 1992年后,怎样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课后小结
学了这一课,大家要明白,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和世界发展趋势。所以,大家要自觉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长大了才能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课后习题
“活动与探究·2”,先组织学生“议一议”。(提示大家:插图中的学生已经提到生产经营权转换和分配形式变化,此外还有管理体制改变—避免“瞎指挥”和科技进步—避免“浮夸风”等因素。)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企的改革
以史带论理解原理
2.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识图分析判断特征
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
评价政策 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民族复兴责 任 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唯物史观 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
3.调查了解国企改革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
(A.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2、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
(A. 先是群众自发行动起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B.接着是党中央积极指导:肯定了群众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在全国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然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教师指出:农村的经济改革,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及时总结农民的创造,因势利导,加以推动,是党指导社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当时随着对内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的格局也逐步形成了。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按《历史填图册》12——13页第3题的要求,先在课本44页上圈出相关地名,然后完成填图练习:
(A.沿海经济开放区5个:先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增海南。B.沿海开放城市14个:北海、湛江、广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连云港、青岛、烟台、大连、天津、秦皇岛。C.经济开放区4个: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D.内地“一批”:边境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
2、组织学生“接龙”练习: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层次顺序怎么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教师讲解并指导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3页第3(3)题: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大了对外贸易,吸收了许多外资,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有力地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3、根据《历史填图册》13页第3(4)题,组织学生分析比较: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A. 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主无法独立;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C.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教师讲解过渡: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城市改革在1985年也全面展开了,其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国有企业的改革
1、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A.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和经营责任制;C.实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2、1992年后,怎样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课后小结
学了这一课,大家要明白,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和世界发展趋势。所以,大家要自觉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长大了才能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进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是哪里的农民?
A.安徽肥西B.安徽凤阳C.河北沧州D.贵州关岭
2、农村改革以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以下分析其原因的表述中,你认为不准确的一项是
A.农村人民公社是吃大锅饭。 B.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
C.农民劳动一年,收入却不多。 D.农民文化思想素质较低。
3、1980年,我国在福建设立的经济特区是
A.深圳B.珠海C.汕头D.厦门
4、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
A.上海B.深圳C.珠海D.厦门
5、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是
A.广东 B.深圳C.海南 D.浦东
6、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于
A.1978年B.1985年C.1992年D.2000年
7、1992年,党的哪次会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
8、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劳动保障制度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消灭失业
二、材料说明题:
材料一:1978年12月的一天夜里,凤阳县犁园公社小岗村生产队的20户社员,除两户仍在江西要饭,无人在家外,18户的代表聚集在村里一间屋里秘密开会,社员们一致通过了分田到户的决定,如若成功,择时向党如实汇报,如遇其他变故,全部责任由干部们承担。干部们要是为此坐牢,各家要轮流送牢饭,若被杀头,各家也要负责将其子女抚养到18岁。最后严宏昌在一张计工用的纸上写下了生死契约。
18家户主分别签下了各自的名字,并按上了鲜红的手印。几天后,土地便在悄然无声中分下去了。虽然还是冬季,但各家的老老少少都在自己的土地上忙碌着,这是小岗村20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地脱胎换骨。小岗人缘于求生的本能,在“不意识”的情况下以原始连保契约的方式实行的“大包干”,第一年就显出了成果,全村粮食总产量已达到前15年的总和,人均收入也是上一年度的20倍。自合作化以来,他们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粮棉油,还清了20年来吃救济的贷款。
材料二: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
阅读以上资料后,请你想一想:
①小岗村村民为什么要立下“生死契约”?
②小岗村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你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试一试:
1、请同学们通过走访自己的长辈,了解他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变化情况的亲身体会。
2、提建议:你以一个改革开放者的身份收集身边农村或城市改革开放的资料,提出你认为哪些还可以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