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1、林则许禁烟时,是眼看就要失败的,因为在他禁烟之前皇帝就把他调走了、是一位王爷搞的鬼。但他在黄飞鸿苏乞儿等人的协助下,直接到储存鸦片的地方,并制服了走私的中国人,鸦片才得以销毁。2、甲午战争中 北洋水师中威海卫保卫战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为避免资敌炸毁旗舰定远,那么,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在10月1日的消息传出,国民党高层十分震惊,在制定刺杀毛泽东的绝密计划的同时,还密令隐藏在北京的军统特务组织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破坏。
现在的前门饭店,当年叫亚洲饭店,提前来京准备参加开国大典的各方面的代表就住在这里,国民党当局得知这一情况后,密令潜伏在北京的特务吴瑞金潜入饭店伺机进行破坏行动。
9月24日天刚亮,吴瑞金化装成一个送菜的农民来到饭店。由于饭店每天需要大量的蔬菜,采购人员为了方便,经常预约郊区的菜农来送菜,每次送菜的人员来到后,执勤的哨兵都会让他们送到指定位置。吴瑞金挑着一担新鲜的蔬菜,看得出来,蔬菜是刚从地里摘下来的。吴瑞金告诉执勤哨兵,这些蔬菜是前一天饭店采购员王强叫送来的。饭店有个采购员确实叫王强,就在哨兵准备叫他进去时,吴瑞金露出了破绽。
他抬头擦汗时露出的手臂又白又胖,农民天天在田里,风吹日晒的不可能这样白,他这样子根本不像农民。警卫哨兵立即将他带到值班室进行审讯。经过审讯,吴瑞金的破绽越来越多,他见已经暴露了身份,企图服毒自杀,被执勤战士制服,并从他身上还搜出了定时炸弹
开国大典前夕,公安部队对城区每一条街道、每一条胡同进行拉网式的清理,又先后逮捕了国民党“党通局北平区第二分局行动组”杨金富等十四名案犯,捕获惯匪、恶霸三千多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使刚刚解放还处于动荡的北京局势趋于稳定。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以及周恩来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宣布就职。
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向各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愿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会议结束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员集体出发,乘车出中南海东门,前往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下午3时,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扩展资料:
民主党派热烈响应中共中央召开新政协的号召,1948年4月底,中共中央在发表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口号中,发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当即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
他们通电认为,中共的号召,“适合人民时势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
有很多小故事,从小到大课本上就出现不少,比如,刘邦项羽的鸿门宴,邀请刘邦,实际上想杀他,但是未果,最终项羽灭亡。孔融让梨,刻舟求剑,掩耳盗铃。
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刘备、关羽、张飞自桃园结义后,虽整天东奔西跑,但因缺少谋士,总觉得恢复汉朝天下无望。后来得徐庶帮助,连打胜仗。徐庶为救母无奈去了曹营。临走推荐了诸葛亮。
一日,刘备带关羽、张飞来到隆中卧龙冈,想请诸葛亮出山。小僮说:"先生今早出去了。"刘备让僮子转告先生说他来访,然后拉马闷闷不乐地回去了。又过了数日,刘备控得诸葛亮已回家,便同关、张二次来访。僮子说:"先生正在草堂看书。"刘备求见后得知不是诸葛亮,而是其弟诸葛钧。于是留下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兄弟三人又冒雪回去了。
回到新野不久,刘备想再次去请诸葛亮。关羽劝说:"可能诸葛亮没本事,怕见我们。张飞则说:你们别去了,我用绳子捆来。刘备忙讲了当年文王访姜子牙的故事。兄弟三人又第三次来到卧龙冈。他们一到,小僮忙说:"先生在睡觉。"刘备一直等到诸葛亮睡醒后更衣相见。刘备不辞劳苦,三顾顾庐,终于请出诸葛亮出山辅佐,共图大业
以上就是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的全部内容,5、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任领导人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主要方针,也是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所采用的制度。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