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物理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初中物理力引入的教案

  • 物理
  • 2023-04-12
目录
  •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力优秀教案
  • 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 初中物理力引入的教案
  • 初中物理力学经典例题及答案
  •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案例

  •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力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试讲电子版文档

    https://pan.baidu.com/s/1Ayw1ze59LQteSx-dWrj2oQ

    ?pwd=jmrv 提取码: jmrv

    初中物理试讲电子版文档|初中悄核物理全套教案|初中物理课本全套|初中人教版全套物理教案|014.说课稿的格式.doc|013.说课稿的格式模版.docx|012.全国教师资格认定面试问答试题精讲汇总.docx|011.经验介绍:国考教师面试中如何更有效利用备课的20分钟.docx|010.教师考试锦囊:试讲+面试.docx|009.国家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备课纸样本(练习用).docx|008.国家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备课纸样本(二).docx|007.2018年国考教师资格面试(面试重点启皮掘及评分标准表).docx|006.2018教师资格证面试流程和注意事项.docx|005.2018教师资格考试---结构化面试试题汇总及参握厅考答案.docx|004.2017教师资格考试---结构化面试试题汇总及参考答案.docx

    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力的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力的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6节"摩擦力",在学生认识"力""弹力"和"重力"的基础上,再认识摩擦力。《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列举常见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并说明其意义",因此教材呈现很多实例,试图从摩擦力的产生和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大小及摩擦力的利和弊等方面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摩擦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有关的例子,但认识上还存在不少缺陷,如"怎样的两物体间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并不完全是阻力,有时也是动力"等。所以本课在教学、实验中要针对这些难点,设置问题暴露学生认知不足,而后进行概念转化,借此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并建构滑动摩擦力概念。

    2.学生通过列举生活中滑动摩擦力的现象,进一步认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3.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熟悉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4.学生通过"假如摩擦力消失了,世界将会变得怎么样"的问题的思考和想象,理解摩擦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摩擦力概念的建构;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摩擦力概念建构及实验过程中对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体验感悟,走进"摩擦"

    学习任务1:做一做,想一想。将手掌紧压在桌面上,并慢慢拖动,使手在桌面上滑动。()你的手掌有什么感觉?用手推一下放在桌面上的木块,使它运梁逗动起来,观察木块离开手后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并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方式,在亲身体验基础上讨论、交流、体验摩擦力的存在,感悟摩擦力会在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及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等,使对摩擦力这个概念的建构有真实的感悟作基础。

    学习任务2:看一看,想一想。观察PPT中"在河岸上跑步和在河中跑步"的画面,谈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及有何感受。观察教材第114页图3-74,航天器的碎片经过大气层的情境,并尝试解释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让学生认识气体、液体的摩擦,进一步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摩擦,并且体会科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3:摩擦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你能利用手中的铅笔、橡皮擦、书本等物体来制造摩擦力吗?

    设计意图:学生对摩擦的初体验之后,再通过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制造摩擦力,使其对摩擦力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说明生活中摩擦是普遍慧备存在的。

    【环节二】动手实验,探究"摩擦"

    小车在桌面上运动一会儿停下来是由于受到摩擦力,手掌在桌面上拖动,也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那么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习任务4: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相关。

    建立假设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建立假设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器材准备:木块、钩码、弹簧测力计、毛巾、木板。

    检验假设1:

    (1)控制变量:保持_____不变,______改变。

    (2)使小木块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此时摩擦力的大小。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假设2:

    (1)控制变量橡碧卖:保持_____不变,_____改变。

    (2)使小木块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此时摩擦力的大小。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实验结束后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活动建议"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经历这个探究过程,体会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并通过实验观察、数据记录、数据分析,针对探究的问题,自己总结结论。在这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尝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环节三】大胆想象,如果没有"摩擦"

    学习任务5:假如没有摩擦,我们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提出活动建议"讨论假如没有摩擦力的现象".对没有摩擦的情景的描述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认识摩擦力的客观存在性和摩擦力的意义。

    六、教学反思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如何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其着力点应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条件,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即创设一个学习者中心的课堂。在学习者中心的课堂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设计适当的任务,教师要向学生呈现"刚刚能处理的难题",即足够的挑战性以维持参与,但是不要太难,导致学生气馁。因此,本案例中尝试"任务驱动"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同时达到"还学于生"的良好效果。

    1.动手实践任务,让学生在体验、感悟、理解

    学生通过亲身活动加深对知识的感受与体验,从而牢固地记忆知识、理解原理、感悟道理,提高学习和迁移能力。任务1、2、3都是基于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感受、拓展、再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摩擦力概念,不断地把更多的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并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实践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2.实验探究任务,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验是借助仪器的间接的观察。由于实验是为了对假设进行检验,比直接观察更具结构性,所以实验活动是最能反映科学方法的活动,也是认知上较高层次的探究活动。任务4就是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涉及两个变量,即压力和粗糙程度,通过控制变量法可以对此问题进行有结构的探究,根据一定思路进行实验设计,对非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对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观测。通过实验探究任务,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3.开拓思维任务,激发学生智慧火花

    如果学生能使用已学习的内容来解决问题,这表明学生已经发生了知识的迁移。在学生学习摩擦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通过任务5进行逆向思维。这将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理解程度的反馈和把握,并以此调控教学,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力的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弹簧下挂一物体,物体对弹簧有一拉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二、新课引入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图87和图88。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这两个图说明了力有大小。

    教师: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机把大块的建筑材料吊起来,起重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们用的力很小。我们需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三、力的单位

    教师: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应该规定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初中阶段暂时不能讨论,我们只要对“牛顿”这个力的单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够了。

    多大的力是1牛顿?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顿。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顿。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至3000牛顿的力。

    四、弹簧秤

    教师: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测量力的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观察弹簧秤

    (l)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观察、回答:弹簧秤上的刻度数值用牛顿作单位)

    (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数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数值是5牛顿)

    教师: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数值就是这个弹簧秤的量程。弹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就会损坏。我们今天所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顿。

    (3)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0.2牛顿)

    教师:不同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该根据刻度数值和格的数目去计算。

    (4)零刻度的调整

    教师:看看你所用的弹簧秤,当不受拉力时,指针是不是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没对准,请你调整好。

    (学生调整)

    教师: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

    3.学生实验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学生操作)

    (2)每人一个木块,用弹簧秤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拉力。

    (学生操作)

    (3)使木块匀速直线上升,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4)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

    (5)现在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五、总结

    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3.使用弹簧秤时,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测量力时,不得超过它的量程。

    六、作业

    1.复习课文。

    2.完成节后的练习。

    第二节力的测量教案之一

    力的教案 篇3

    —、活动: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设计实验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5.交流与评价

    二、判断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势能

    四、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讨论图8-12至图8-14提出的问题,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据图8-15介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

    提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关系式:G=mg

    g=9.8N/kg

    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过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重力势能参与体验,参与讨论。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正确读数,记录数据。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3:……

    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体所受的重力是4.41N.

    体验竖直方向是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

    力的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情境和儿歌学习律动《爱吃巧克力的老鼠》。

    2、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表现小老鼠的形象。

    3、活动中情绪愉快,体验与同伴共同律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老鼠头饰、音乐磁带、地垫、巧克力、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导语:这是什么?(巧克力)小朋友们喜欢吃吗?有一只小动物也很喜欢呦。

    1、让我们来听一听小老鼠吃巧克力的故事。

    二、完整欣赏音乐,感受老鼠的音乐形象。

    教师导语:“有一首音乐也会讲小老鼠的故事,我们来听一听,音乐的什么地方是小老鼠在吃巧克力;什么地方是小老鼠在跳舞;什么地方是用手添巧克力的。”

    三、利用儿歌学习律动《爱吃巧克力的老鼠》

    1、学习小老鼠吃巧克力的动作

    教师导语:“小老鼠是怎么吃巧克力的时候可开心呢。那他是怎么吃的呢?吃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呢?”

    2、学习小老鼠跳舞的动作。教师导语:“小老鼠吃的开心还跳起了舞呢,我们一起学学看吧!”

    3、学习小老鼠添手的动作

    教师导语:“小老鼠可喜欢吃巧克力啦,连化在手上的也不放过奥。”

    四、配乐完整律动

    1、鼓励幼儿表演律动

    教师导语:“比一比谁最爱吃巧克力。”

    2、邀请客人老师表演律动。

    力的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而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公开自己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材的图画多于文字"的鲜明特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让学生探究结果的方法,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究,自己公开见解,自己总结结果,而不是我直接给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启发+规范"("启发"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主要是动脑。"规范"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得出的结论是各式各样的,结论的表述可能也是不准确或个性化的,此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把学生得出的结论统一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上来,使结论标准化)。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图景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常见的力现象导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力现象的兴趣。

    2、新课教学

    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本节课有三个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讲每个问题时都贯彻了"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思想。

    如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6种与力相关的图景,从表象看,这些图景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动物;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磁铁、推土机;有的发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触,有的则不接触;作用方式则有举、推、拉、吸引、排斥……在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隐含着共同点--都与力有关。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

    力的教案 篇6

    课时:

    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调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具:

    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卷成一团的废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个,自制潜水艇模型,潜水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2.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小结:像铁块、木块这些实心的物体,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们浸没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体的密度跟水一样,它将怎样呢?

    二、讲新课

    将橡皮泥、废牙膏皮(铝的)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讲: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两名学生分别做这两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边讲边板书:

    三、浮力的应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师讲: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先看看轮船。

    问:轮船是钢铁做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

    (1)轮船 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 000 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

    (3)气球和飞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飞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略

    初中物理力引入的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那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1

    课题: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段岩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伍基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握橘御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一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吗?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2

    第一节,《认识静电》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1)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互相排斥。

    (2) 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个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 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却互相吸引。

    (4)使起电机的大金属球带上电,用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与之接触,结果绝缘金属球上的箔片张开。

    (5)把带正电荷的大金属球C移近(不接触)彼此接触的金属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 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课堂因实验而精彩,由于实验的成功,学生对于这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就比较容易。如果天气不够干燥,课就很难上好

    二、理解物体带电的本质时,教师反复强调:质子数目偏多,或电子数目偏多。对于理解有很好的作用,巩固练习中的几个题也选得比较好

    三、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下节课还要加强复习。

    第二节,《探究静电力》教学反思

    一、关于点电荷,不宜讲得太多,知道这几个意思就行,不是很小的带电体就可看成点电荷,也不是很大的带电体就不可看成点电荷,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二、我们不可能重复库仑的实验,不可能做的精准,演示实验只是定性分析,无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对定律的理解。

    三、考虑到库仑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实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给学生,很有必要。

    四,此课很难有什么特色,教学思路与别人大同小异。

    第三节,《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类比的方法解决了场强与试探电荷无关的问题。

    某点的场强只能与场源电荷以及该点到场源的距离有关。这好比火炉旁边各处的温度,这一点的温度是火炉本身有关,也与这点到火炉的距离有关。

    试探电荷就好比是温度表,这点的温度是40度,用温度表测量,温度为40度,不用温度表测量,它还是40度。用这个表量得是40度,那个表量也是40度。场源电荷产生的电场也是这样,这点的场强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不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用小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用大点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与试探电荷完全无关。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 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 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 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 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 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四、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课后小结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

    初中物理力学经典例题及答案

    如何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是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电功率)

    一、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

    2.会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W / t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电功率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体验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讨,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并运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

    运用电功率公式计算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

    一只PZ220-200的灯泡,一只PZ220-60的灯泡,一个带电能表的示教板,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在生活中对瓦的认识。

    1.生活中什么地方经常提到“瓦”?平常所说的“瓦数大”“瓦数小”是什么意思?

    2.电器瓦数不一样,表现在消耗电能上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出各种不同的结果。

    (二)电功率

    1.提供一只200 W的灯泡、一只60 W的灯泡、一个接好电能表的示教板,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所给器材进行实验,比较两个瓦数不同的灯泡在消耗电能上有何不同?

    2.通过观察电能表的读数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3.引入电功率的概念,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符号:P

    单位:瓦特(瓦)(W)

    其他单位:千瓦(kW)

    1 kW=103 W

    千瓦时段蔽姿的来历

    “千瓦时”是电能的单位,它的由来我们能不能从P= W/ t中得出?

    看来1千瓦时是功率为1 kW的用电器使用1 h所消耗的电能。

    区分“千瓦时”与“千瓦”,一个是电能单位,一个是电功率的单位。

    4.组织学生看各种家用电器的功率,参见教材。

    学生活动

    1.在学生讨论后,选一组学生说出自己的实验思路,并对这组学生的想法进行讨论和补充。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出“瓦数”不同时,电能表铝盘转速不同,表明了两个灯泡消耗电能的快慢不一样,200 W的消耗电能快,60 W的消耗电能慢。

    使学生得到直观认识:不同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是不一样的。

    播放“用电能表测量电功率”。

    3.学生理解: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平常所说的“瓦”是电功率的单位。让学生对握绝各种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电功率)有一个大致认识。

    (三)电功率的计算

    1.电功率表明了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着电器的电功率呢?

    2.应该在什么条件下比较不同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提醒学生回忆“速度”定义。

    3.综上所述,我们在比较任何电器的电功率时,算出什么即可?

    4.求一个电器的功率:一个用电器在时间t内消耗的电能为W,那么它的电功率P应表示成什么?写出公式中P、W、t 三个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5.用例题巩固电功率公式的使用。

    学生活动

    1.学生讨论:

    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消耗电能的多少;消耗这些电能所用的时间。

    2.相同时间的前提下,比较消耗电能的多少。

    3.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应表示成:

    P=W / t

    即电功率的公式。

    W ──电流做的功(消耗的电能)──焦耳(J)

    t ──所用的时间──秒(s)

    P──用电器的功率──瓦特(W)

    (四)怎样测量电功率

    1.由理论分析,电功率P与电流I和电压U之间的关系是:

    P=IU

    I──电流──安培(A)

    U──电压­──伏特(V)

    P──功率──瓦特(W)

    2.额定功率:

    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叫额定功率。

    3.根据P=IU,设计一个测量用电器功率的方法。

    学生思考。

    可以测量出用电器的电流I,电压U,根据公式P=IU计算

    (五)观察实际用电器,分析功率问题

    1.结合教材阅读有关信息。

    洗衣机额定电压:220 V

    允许最大电流:10 A

    洗涤功率:330 W

    加热功率:1 950 W

    甩干功率:650 W

    计算这个洗衣机的最大功率是多少?

    2.提出问题:洗衣机的洗涤功率、加热功率、甩干功率共多少?这里有矛盾吗?如果没有矛盾,在没有看到洗衣机实物的情况下,请你判断一下,若要洗衣机工作时不超过总功率,它是怎样设计的?

    (六)小结与作业

    1.引导学生小结,自我完善。

    如:本节课我们探究了电功率,知道了电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教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探究过程,真正做到让学生“活”和“动”起来,同时在教学中结合了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引导,以降低探究难度。

    本节课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电功率的概念是本节内容重点和难点之一,要巧妙地利用前面所学“速度”和“功率”的概念进行类比,使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探究电功率跟电压和电流关系的实验,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在前面实验探究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探究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要根据实际情境设计问题让同学解答,在解题中激发兴趣。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和思维的方法,所以在在设计本教案的时尽量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及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来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重力)

    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者情况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二、具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50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进行新课

    1.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②要正确使用弹簧秤。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难,先要求学生观察图12.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2.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展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做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案例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力的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力的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懂得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2.了解学习-些保护视力的有关常识,逐步养成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提供一本可供教师讲故事用的大图书《倒霉的大近视限》

    2.提供做游戏用的眼罩。

    3.“幼儿看电视时间”记录卡。

    4.与幼儿共同制作保护视力安全图或“公约”图。

    提供有关材料:现成的可剪剪贴贴的画片、作底版用的旧挂历(反面)胶水、剪刀、彩色笔。水粉颜料等等。

    活动流程

    感知讨论 操作实践 强化巩固

    1.引导幼儿感知、讨论有关“近视眼”的问题。

    建议教师根据班级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以下-些活动。

    活动-:在图书区内摆放一本自制的大图书《倒霉的大近视眼》,并提供录音,供幼儿阅读。

    活动二:启发幼儿观察、了解周围一些“近视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哪些不方便,有哪些困难,以及形成“近视眼”的原因。

    活动三:带领幼儿共同访问几位“近视患者”,或请他们来到幼儿园,讲讲自己的“苦恼”。

    活动四:择时开展讨论活动:

    设问:你周围有哪些人也是“倒霉的近视眼”?他们在生活、工作、学习时有哪些不方便?碰到过哪些不愉快的事?遇到哪些困难?“近视眼”不能干哪些工作,为什么?他们怎么会变成“近视眼”的?“近视眼”能不能从小预防?怎样预防?

    2.以集体或分组的形式,开展操作实践活动。

    活动一:《学学、做做》

    结合-些用眼要求较高的活动,向幼儿介绍一些看书、写字、绘画剪纸等活动中保护视力的常识,幼儿在活动中进行实践。看书、书写或绘桐滑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眼睛离视物30厘米左右。(可让幼儿坐在桌前学学、做做枣将胳膊肘撑在桌上,将小臂和手掌伸直,中指点到鼻尖或额头,即距离30厘米左右)。

    不在过强、过弱的光线下看书、绘画或制作手工作品。(可与幼儿共同看一看、找一找,活动室的哪些部位光线过强。过弱,不宜开展上述活动)。

    看书、书写及绘画等活动的时间,每次约30~45分钟,进行这些活动后,最好能向远处望一会儿。(教幼儿学习用定时器。闹钟,或看时钟来控制时间)。

    不躺着、走着,或者在动荡的车厢里看书。(可演个小小哑剧)。

    活动:《看电视和玩游戏机》。

    在组织幼儿看电视、玩儿童电脑游戏机前介绍保护视力的常识,鼓励幼儿积极实践。尽可能坐在电视机的正前方,距离不小于2米。

    力的教案 篇2

    教案示例·力的测量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2.知道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具:拉力器,弹簧测力计.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轿轮漏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本节学习力的测量.

    板书:二、力的测量

    闭烂二、力的单位(5分钟)

    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

    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

    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提起质量为1kg的物体的力约为10N.

    举起20kg的小孩的力约为200N.

    三、弹簧测力计(10分钟)

    说明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测力计,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零点——不用力拉秤钩时,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量程多大?分度值代表多少牛顿?

    2.使用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3.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板书:2.测量:弹簧测力计.

    四、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20分钟)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分度值: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五、小结.

    教案示例·力的测量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力的教案 篇3

    —、活动: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设计实验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5.交流与评价

    二、判断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势能

    四、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讨论图8-12至图8-14提出的问题,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据图8-15介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

    提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关系式:G=mg

    g=9.8N/kg

    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过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重力势能参与体验,参与讨论。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正确读数,记录数据。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3:……

    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体所受的重力是4.41N.

    体验竖直方向是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

    力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记

    力的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2.在物理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什么?

    3.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哪些效果?

    二、新课引入

    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用力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可见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那么除了力的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效果呢?

    三、力的三要素

    1.如前所述,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

    2.力的方向

    教师: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我们向上提一个木箱,必须向上用力才能将木箱提起来。如果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它,只能使它沿水平方向开始运动。我们观看足球比赛,运动员射门时把球踢偏了,原因是踢球时用力的方向没能控制好。打排球时把球扣出界外也是用力的方向不妥。

    可见,力的方向也影响力的效果。

    3.力的作用点

    教师:大家注意看所有的门窗的把手都安装在离门轴较远的位置,这样开关门窗比较方便。如果将门窗的把手安装在离门轴较近的地方,开关门窗就很费力。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教师: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所谓力的三要素,意思是只有力的三个要素都不变,力的作用效果才不变。两个力,它们的三个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的效果才完全相同。

    力的三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不同,都会使力的效果不同。例如,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力作用在尺的中点,向上用足够大的力就可以把尺子平稳地拿起来。如果用同样大的力,力的作用点在尺的一端,尽管力的方向向上,只能把尺的一端提高,尺子是倾斜的。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要素充分地反映了力的特征,我们认识一个力,只有认识了力的三个要素才算认识得清楚、全面了。

    四、力的图示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分析才能认识力的存在。

    为了使物体受到的力更形象、更具体、更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借助画图的方法把力表示出来,也就是把力这个抽象的东西画出来,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力的图示。

    1.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教师:要画出力,就是画出力的三要素、首先要画出力的作用点。一般来说,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

    (教师示范)

    2.力的大小的画法

    教师:用一个线段的长度配合标度表示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200牛顿,可选择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100牛顿,那么200牛顿的力应用2厘米的线段表示。

    (教师示范)

    3.力的方向的画法

    教师:在线段的末端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教师示范)

    五、学生练习

    木箱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大小是1000牛顿。

    (学生画,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六、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可以直观、准确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但是也可以对力的图示加以简化,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不必严格准确地画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用1000牛顿水平推力推木箱,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标出1000牛顿即可。这种简化的图叫力的示意图。

    (教师示范)

    七、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3。

    (三)说明

    关于力的图示,从事初中教学的老师们争论颇多,诸如作用点的位置,推力和拉力的画法是否相同等。学生练习时,也常纠缠不清。

    初中学习的力学部分一般是刚体或质点,除了重力之外,其他各力的作用点只要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要求学生只画受力物,不画施力物,受力物只用一个简单的符号表示,免得让学生陷入受力物画不好这种苦恼之中。

    作用在刚体上的力本是个滑移矢量,所以推力和拉力采用相同的画法即可。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和掌握力的图示的画法。

    力的教案 篇6

    总目标:

    1, 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体会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用口头或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感受的能力。

    2, 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准备:

    将课本中所选的作品,准备成幻灯片,师生共同收集古今中外表现劳动题材的各种美术作品。

    教学实施: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谈出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然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1) 屏幕展示《在激流中前进》、《粮食》、《清明上河图》、《牛耕》、《捣练图》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共同主题?

    (劳动)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的性质和情节?

    你对作品所表现的劳动场景有什么感受?

    你对作品中任务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用语言叙述

    (2) 结合实际,由劳动中体现的精神联系学习、生活中的应具有的精神。

    由同学自主思考,回答

    (3) 小组合作,检验课前准备情况

    你对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你能不能想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题?

    (4) 教师重点分析《在激流中前进》《清明上河图》《纺织女》等作品,总结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品带来的审美感受。

    (5) 同学讨论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情感?

    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体验和联想?

    你对“劳动创造世界”有什么体会和看法?

    教学资料:

    《清明上河图》(全画24.8 528.7厘米)

    作者:张择端

    这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盛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市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桥上桥下互相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看去,各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足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从而使这一段描绘成为整个画面中最吸引人、最令人难忘的场景。

    《纺织女》(220*289厘米)

    作者:(西班牙)委拉斯开兹

    委拉斯开兹是西班牙17世纪最杰出的画家。擅长肖像画和风俗画。描绘西班牙宫廷生活的《纺织女》是他的代表作。从画面看,全画分成前后两大部分:前景部分是西班牙马德里皇家织造厂的纺织工正在劳动的情景;后景则是宫廷贵妇们正在欣赏有皇家织造厂织造出的壁毯。两个场景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阶级,而且似乎隐含着一种对比。这不能不说是体现了画家的一种思想倾向。加上画家着重表现的是防织女劳动的情景,不仅生动的描绘了纺织女的各种劳动姿态,而且还有意识地通过画面右侧穿白衣的纺织女劳动时的优美体态,让人清楚地看到了劳动妇女特有的质朴的美。表现了他对劳动妇女的同情。

    力的教案 篇7

    设计意图: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交通规则,树立安全的交通意识,认识红绿灯及简单的交通规则。在游戏中锻炼幼儿的平衡力和协调性。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我是小司机》这节体育活动。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信号灯的功能,能遵守基本的交通规则,在交通设施的帮助下安全通行。

    2、通过活动使幼儿能够在游戏中锻炼自身的平衡力和协调性。

    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信号灯 、呼啦圈、《汽车开来了》的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具信号灯,导入活动。

    教师:(1)小朋友们,这是什么?你在哪里看见过这些东西?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用途吗?(请幼儿回答)

    今天老师带你们玩一个游戏。出示红绿灯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用处和作用,在游戏中老师是一辆大汽车,小朋友是一辆小汽车。

    二、创设情境,体验交通规则。

    幼儿跟着老师开汽车(嘟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