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伊犁历史,发配伊犁的历史人物

  • 历史
  • 2024-12-15

伊犁历史?伊犁得名于伊犁河(光明显达,形容河水在太阳照耀下碧波粼粼),最早见《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为准语,取义于“犁庭扫闾”(意即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把里巷扫荡成废墟),寓意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西陲从此永保安宁。那么,伊犁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唐朝伊犁叫什么

1975年设立伊犁地区,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领导。伊犁地区驻伊宁市。原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和伊宁(驻吉里圩孜)、尼勒克、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霍城(驻水定)等7县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地区。辖1市、7县、1自治县。1979年,撤销伊犁地区,所属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

1984年9月1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伊犁地区,辖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驻地伊宁市。1985年正式成立。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伊犁地区总人口2082577人。其中:伊宁市357519人、伊宁县385829人、察布查尔县161834人、霍城县 333013人、巩留县 153100人、新源县 269842人、昭苏县 145027人、特克斯县 133900人、尼勒克县142513人。

2001年3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撤销伊犁地区,变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管理体制。2001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伊犁地区。

伊犁的历史及意义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平定了准噶尔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了西域地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一职,该职位是清朝在该地区的最高官职,统辖范围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额尔齐斯河上游,天山南北两路,直至帕米尔等地的军政事务。

在1764年至1777年间,清朝在伊犁河谷修建了惠远、绥定、宁远、拱震、塔勒奇、广仁、瞻德、熙春、惠宁等九座城市,这些城市在历史上被统称为伊犁九城。1871年,沙俄进犯伊犁,占领并彻底破坏了包括惠远在内的九座城市。

1881年,清朝收复了伊犁。1882年,在旧城的西北方向约7千米处,重修了现今的惠远城。城内设有将军府、参赞大臣衙署、领队大臣衙署、绿营兵总公署、现事同知和抚民同知衙署等建筑。街道繁华,因此有“小北京”的美誉。

从设立伊犁将军开始到1912年辛亥革命,共历时150年,期间有33人,48人次担任过伊犁将军。其中,明瑞、阿桂、松筠、长龄、奕山等人对伊犁将军府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1884年新疆建省后,惠远城的重要性大大减少,地位也随之下降。辛亥革命后,伊犁镇守使曾驻扎于此,但往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如今,该地属于霍城县,仍保存有当年惠远城的钟楼和伊犁大将军府的部分遗址。

新疆伊犁历史故事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自治州,副省级建制。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是全国唯一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伊犁州辖11个县级行政区(州直)。全州总面积268593平方千米[1]。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伊犁哈萨克自治常住人口为2848393人。

伊犁得名于伊犁河(光明显达,形容河水在太阳照耀下碧波粼粼),最早见《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为维语,取义于“犁庭扫闾”(意即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把里巷扫荡成废墟),寓意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西陲从此永保安宁。

伊犁最经典十首诗

伊犁,全称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行政级别上还管辖着阿勒泰地区和塔城地区。

但人们通常所说的伊犁,指的是自治州直辖(简称“州直”)的各县和县级市,有伊宁市、霍尔果斯市和霍城、昭苏、特克斯、新源等县,但不包括相距较远的奎屯市。这其中,伊宁市是伊犁州政府的所在地,因此人们有时候也会用伊犁直接指代伊宁。

历史沿革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最早出现的民族为塞人。

西汉初年,匈奴崛起,迫使大月氏西迁伊犁河谷,塞王南迁。后元四年(前160年)前后,乌孙西迁伊犁河谷等地,建乌孙国。元封元年(前110年)前后汉朝与乌孙结盟。前60年,汉朝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乌孙等国,伊犁等地正式纳入中国版图。6世纪中叶,阿尔泰、塔城、伊犁河谷为突厥地。

唐显庆三年(658年),唐灭西突厥置昆陵、蒙池都护府,伊犁等地归于唐。

宋时,塔城、伊犁为西辽地。嘉定十二年(1219年),成吉思汗灭西辽,地归蒙元。

伊犁的十个历史详细介绍

伊犁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名称源于伊犁河,最早在《汉书》中被提及,曾以伊列、伊丽、伊里等不同名称出现。清朝乾隆年间,正式定名为伊犁。据《西域同文志》,伊犁在维语中意为“犁庭扫闾”,象征着平定准噶尔叛乱,确保了西陲的安宁。

唐朝时期,伊犁地区是唐朝中央政权扩张的一部分,公元657年,苏定方率军平定叛乱,设置了州府,归安西都护府管辖。元朝时期,伊犁成为西域的政治中心,元末明初建立了别失八里汗国,伊犁成为西域的政治核心。清朝通过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强化了对伊犁的统治,1762年设置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管辖天山南北。

沙俄时期,伊犁领土被侵占,目前大部分属于哈萨克斯坦。1954年,伊犁地区建立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伊宁市成为州辖市,管辖范围包括多个专区。唐朝在伊犁实施的行政制度,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中西交流的繁荣。在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伊犁的管理更为直接,元朝政府在伊犁地区设置了官署和驿站,加强了军事部署。

到了清代,伊犁地区经历了多次变革,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随后历经行政区划调整,最终在2001年撤销伊犁地区,合并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的变迁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始终是连接内地与边疆的重要纽带。

以上就是伊犁历史的全部内容,但人们通常所说的伊犁,指的是自治州直辖(简称“州直”)的各县和县级市,有伊宁市、霍尔果斯市和霍城、昭苏、特克斯、新源等县,但不包括相距较远的奎屯市。这其中,伊宁市是伊犁州政府的所在地,因此人们有时候也会用伊犁直接指代伊宁。历史沿革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最早出现的民族为塞人。西汉初年,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