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三电子书pdf 历史选修三三单元 历史选修三课本电子版 高中历史必修3课本
高中人教版穗档的一共有六册选修分别是:
选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五: 探索历史的奥秘
选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本 ,选修六本
必修一 政治史
必修二 经济史
必修三 思想文化科技史
高型族此中人教版选修共六本,至于选什么,看各省市的安排。高考是四选一。
选修卜迅只是在必须的基础上拓展,如果必修没有涉及,选修只是了解,高考时选修是15分的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基本都是课外的。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性的战争成为可能
背景:2,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3,根本原因扒掘: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原因,表现,后果)
4,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三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原因)
意 (非洲突尼斯问题) 法
(普法战争后果)
1882年 (欧洲大陆霸权) 1904年
1882年 德 (世界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 英 1892年
1879年 1907年
奥匈 俄
同盟国 协约国
导火线(直接原因,借口,偶然性):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时间:1914年——1918年
主战场:欧洲
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
东线:俄——奥匈德
第一阶段:1914年 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经过: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上战役:西线的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坦克)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春中核;海上英德日德兰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 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培岁宣布投降
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精神损害
2,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
3,促使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俄十月革命等)
4,推动人类向整体化方向发展.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
影响: 际组织---国联
5,成为新技术的发展的催化剂(飞机,汽车,化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6,促使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开始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7,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及和平主义思想影响深远)
1,美国的参战
一战后,美国宣布中立,并向交战国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使得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日益接近.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的商船遭到重大损失1917年,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尽,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于是在1917年2月,美国以德国恢复无限制潜水艇为由,宣布同德断绝外交关系.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后,美国害怕俄国退出战争导致协约国失败,美国在协约国的贷款就会付诸东流.于是在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同年12月7日,美国又对奥匈宣战.美国的参战从经济,军力上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进一步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2,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失败,是由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进行归纳.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最终是结束了,并且是以德奥为首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的,这是应该重点讲述的内容.当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三点是很重要的.
其一,在经济实力方面,同盟国集团处于劣势;同时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十分明显.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特别是德奥集团一方,他们对殖民地的强取豪夺以及近乎疯狂的战争态势导致了必然的失败.同时,战争给本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人们期盼着战争的结束,渴望和平的到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最残酷的战争最终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
其二国际力量对比的改变不利于同盟国集团.首先是美国的参战,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民主"的美国不得不正式参战,并且加入了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而美国在当时的世界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它的参战对同盟国,特别是德国来说无疑是沉重一击.
最后,是俄国的退出.美国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而俄国的"二月革命"把交战国的反战运动推向高潮.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使俄国退出了战争,从而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战运动,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和平问题,这也成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推动力.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第一课 巴黎和会
1.背景 (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2,时间:1919年初——6月28日
3,地点:凡尔赛宫
4,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
5,操纵国:美,英,法: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
6,各国目的: 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
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
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
(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
(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7,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
8,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1)时间:1919年6月28日
9,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 A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B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2)内容:C在军事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
D在原则上要求德国对战胜国支付大量赔款
(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
(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10,影响:(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英法获利最大
(5)美国受到抑制
(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
(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第二课 凡尔赛体系与国联
1,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和约
(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影响: (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
(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
3,系内的矛盾: (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
(不稳定性)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4)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
4,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A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1)背景: B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3)总部:瑞士的日内瓦
(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5,维护 (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
——国联 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
(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A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
(11)活动:B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
C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A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
(12)评价:B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C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在意大利政府的敦促和墨索里尼的叫嚷下,协约国又同德国的同盟国——奥,保,匈,土分别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和《色佛尔条约》.根据这些条约,奥,匈,土,保等国的领土被分割,军备上受到限制,同时也必须付出巨大的战争赔款.
1.《圣日耳曼条约》
按照《圣日耳曼条约》,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独立,德奥不得合并.原来的奥国疆土将减少一半以上.将一部分地区分别割让给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三万人,海军只能保留3艘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战争赔款总额由赔款委员会决定.
2.《纳伊条约》
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1919年11月,协约国在巴黎城郊纳伊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条约将南多布罗加划归罗马尼亚;马其顿的一部分划给塞尔维亚;西色雷斯划归希腊.这样,保加利亚就失去了爱琴海的出海口.此外,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准拥有海军和空军.它的陆军被限制在2万人;赔款数额定为22.5亿金法郎,37年内付清.
3.《特里亚农条约》
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1920年6月,协约国在镇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以后,在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条约规定,把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划归塞尔维亚;特兰西瓦等归罗马尼亚.这样,匈牙利就失去了原有领土和人口的大部分.它的陆军被限制在3.5万人,战争赔款为22亿金法郎.
4.《色佛尔条约》
对奥斯曼帝国的《色佛尔条约》:1920年8月,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色佛尔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条约规定:奥斯曼帝国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在国联"委任统治"的名义下,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归英国,叙利亚和黎巴嫩归法国;奥斯曼帝国在欧洲部分的领土,除伊斯坦布尔外,大部分归希腊和意大利;黑海海峡交给国际共管.这样,奥斯曼帝国就失去了4/5的领土.军队人数不超过5万人,海军只准保留7艘军舰和6艘鱼雷艇,不得拥有空军和重型武器.英法继续享有治外法权,并对奥斯曼帝国实行财政监督.
后来,凯末尔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爆发,在这一条约上签字的奥斯曼素丹政府被推翻.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在1923年7月,土耳其同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这个条约废除《色佛尔条约》的一些不平等条款,维护了土耳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和平体系形成了一次强烈冲击.
第三课 华盛顿会议
(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下缓和
l.背景 (2)战后美日英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
(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
(4)中国掀起
2,发起国:美国
3,目的: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
4,时间:1921年11月—1922年2月
5,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
6,操纵国:美,英,日
7,主要议题: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
8,内容 (1)签订国:美,英,法,日
A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
(2)内容: 地的权利
B英日同盟终止
对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
(3)影响:对英: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
对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
(1)签订国:美,英,日,法,意
(2)内容: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对美: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
(3)影响:对英: 丧失了海上霸权
对日: 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实际了日本在这一区域内拥有战术上的优势
总评: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
(1)签订国:九国
A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
(2)内容: 完整"
B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3)影响:实质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
(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
(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
9,影响 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
(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
(4)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
第四课 维护和平的尝试
含义: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建立的国际新秩序
实质:帝国主义在国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时间:1919年——1941年
途径:召开国际会议,签订条约
构成:1,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和约
(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影响: (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
(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
3,系内的矛盾: (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
(不稳定性)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4)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
4,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5,维护——国联
1,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
2,体系内的矛盾:(1)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美日,英日,美英等国的矛盾
(2)列强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间的矛盾:中国与列强矛盾
3,影响:(见前)
调整:《洛迦诺公约》改变了德国战败国的地位
瓦解原因:它在协调旧的矛盾的同时又产生新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列强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这一体系必然瓦解
1,1935年起,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2,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
瓦解过程:3,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4,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5,1939年,德国突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6,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崩溃
评价:此体系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及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和冲突,为国际关系的相对缓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这一体系是建立在掠夺和奴役战败国及被压迫民族的基础上,它并没有解决列强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矛盾.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新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而不可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稳定
背景:法国向美国提出签署双边条约,美国将它扩大为多边条约
时间地点:1928年15国在巴黎签后增加到六十多个国家
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家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1,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评价: 3,奠定了国际法中互不侵犯的原则,为和平共解决国家争端提供了法律基础
4,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5,对侵略者更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第一,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承认波兰独立.
第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岛屿被日本占有.
第三,军备上严格限制德国.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只保留部分海军;不准拥有空军.
第四,德国要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中国山东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德国强占胶州湾.
1914年秋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对德国宣战,日本侵入中国山东,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占有的权益
1915年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二十一条",其中包括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中国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日本在战争时期夺取的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必须由中国收回.这一合理要求,被控制这次会议的英美等国所拒绝,由此导致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代表拒签和约.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的压力,日本与中国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件》,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但日本仍保持了一些特权和很大的经济利益.日本还被迫放弃了"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这是对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山东问题不公正条款的修正,是中国取得的外交成果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相同点:
背景: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
过程: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
结果: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作用: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不同点:
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
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均势"
是欧洲近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在欧洲大国中,最善于运用均势原则以维护其本身利益的是英国.英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早期,始终把维持欧洲均势作为它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反对大国或集团控制欧洲,反对任何一个大国谋求大陆霸权.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和实质,在于使大陆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竭力巩固它在欧洲的地位,以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英国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史实有: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摧毁拿破仑时期法国在欧洲的优势地位;19世纪中期联法制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俄国,使沙皇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19世纪末20世纪初协调与法俄的关系,对付主要敌人德国;一战后反对过分削弱德国,遏制法国势力扩张.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原因 (1)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
2,具体原因: (2)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市场供需矛盾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3)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原因)
爆发标志与表现: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狂跌,大量股票
被抛售;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
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1,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世界;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
特点 2,持续时间特别长(1929~1933年)
3,破坏性特别大
1,加深了资本主义 (1)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
各国的社会危机 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
影响 (2)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
2,加剧了世界 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局势的紧张 日趋尖锐
(2)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1)胡佛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劳资
1,美—— 双方和政府"自愿合作政策",坚决反对政
各国应付危机的对策: 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
(2)罗斯福新政,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致使危机更加严重.
背景 2,人民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迅速改善经济状况.
3,罗斯福以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赢得多数选民的支持,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
目的:为了实现经济复兴,克服经济危机,根本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时间:
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
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
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1935~1939年为第二阶段
着重改革
1939年9月二战爆发,罗斯福集中精力应对战争和国际事务.新政终止
内容 "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救济——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
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项目
主要内容
作用
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开始)
主要措施有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恢复银行信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调整农业政策
主要措施有成立农业调查局;减耕;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土壤
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
复兴工业(中心)
主要措施有制订了包括工资,工时,禁止童工及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要求工业各行业遵守;管制公用事业控制股公司;加强对通讯和海,陆,空运输的管制
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导
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主要措施有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工程进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机构;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筑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及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缓和了社会矛盾
特点: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是守夜人)
性质: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局限:无法从根本上根除经济危机
评价及其影响 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2,影响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
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最重要)
1,历史原因:(1)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2)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绪
原因: 2,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
3,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
1,时间:1933年初,
建立: 2,标志: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
3,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1)一党独裁统治
(2)1934年,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集总统,总理
1,政治 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实行个人独裁.德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
(3)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内外政策 2,经济: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3,军事:撕毁《凡尔赛和约》,重建了空军,扩充陆军,建造军舰
4,对外关系: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5,文教领域: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
1,历史原因 (1)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
(2)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2,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
原因 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亟需
建立强权政治.
3,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1,时间:1936年
建立 2,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辩历粗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烂衡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携镇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宋明理学
【基础解读】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解读】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陵塌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 东线:俄——奥匈德 南线:
⒎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 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 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⒏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⒐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⒑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拍汪简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引起的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补充人教版)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巴黎和会
⒈背景 (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⒉时间:1919年初——6月28日⒊地点:凡尔赛宫⒋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⒌操纵国:美、英、法: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袭裤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⒍各国目的:(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⒎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⒏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⒐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1)时间:1919年6月28日。(2)内容:①领土: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划定非武装区。②殖民地: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瓜分;③军事: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④赔款: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给协约国(未确定总额)。(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⒑影响:(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4)英法获利最大(5)美国受到抑制(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二凡尔赛体系的构成与国际联盟
⒈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和国联盟约(已列入了《凡尔赛和约》)。⒉影响:(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⒊系内的矛盾:(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⒋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
⒌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⒍国际联盟:
(1)背景:①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②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3)总部:瑞士的日内瓦
(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
(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1)活动:①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②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③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2)评价:①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③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
三华盛顿会议
⒈背景(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正缓和;(2)战后美日英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4)中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
⒉发起国:美国⒊目的: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⒋时间:1921年11月—1922年2月。⒌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⒍操纵国:美、英、日。⒎主要议题: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
⒏内容:⑴《四国条约》(1)签订国:美、英、法、日。(2)内容:A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B英日同盟终止。(3)影响:①对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②对英: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
③对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
⑵《五国条约》(1)签订国:美、英、日、法、意(2)内容: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3)影响:①对美: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②对英: 丧失了海上霸权③对日: 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实际了日本在这一区域内拥有战术上的优势。总评: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
⑶《九国公约》(1)签订国: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九国。(2)内容:①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②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影响:实质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
⒐影响:(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4)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
⒑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日中在会外签订条约,把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归还中国
⒒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⑴相同点:①背景: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②过程: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③结果: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④作用: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⑵不同点: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⒈全面爆发——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
⒉波兰溃败原因:①法西斯德国发动突袭:闪电战,军事力量强大。准备充分②波军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布署失当并依赖英法③英法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军奋战④苏联趁火打劫,建立东方战线,入侵波兰
⒊法国溃败原因:(1940年6月)①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身士气低落,自食其果;军事回想落后对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战术熟视无睹;对德进攻方向判断失误;统治集团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不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②德使用闪电战;采用曼施坦因方案,出其不意;单线作战③意大利趁火打劫
⒋敦刻尔克撤退:1940年5月底6月初。德使用闪电战;采用曼施坦因方案,英法军队被困,后大部分撤回英国,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⒌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10月)主要是空战,最终粉碎了德国的阴谋,10月间,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使其侵略计划首次受挫。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⒈苏德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⑴原因:①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决定性的步骤;②1940年9月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③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
⑵时间:1941年6月22日
⑶影响: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的扩大。战争初期,德军进展顺利,到11月,占领了苏联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⑴原因:①侵占中国和东南亚是日本长期发以来的既定目标②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一系列胜利刺激了日本的动野心③欧洲战事正酣为其提供了大好机会④1940年8月,日本公开提出 “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⑤1940—1941年,日本占领了印度支那,美英等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严重打击日本。美日矛盾激化⑥日本军部决定趁美国尚未准备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日本把美国太平洋舰队看作是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认为只有消灭这支舰队,才可放心大胆地南进⑵时间:1941年12月7日⑶影响:日本以微小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本出动陆军,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各岛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
⑴原因: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②苏德战争的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直接促成
⑵目的: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
⑶过程:①1939年通过新的《中立法》②1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案》,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③美英确定“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④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立即宣布支持苏联
⑤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⑥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议定书三国开始联合行动。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初, 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用自己全部的经济、军事力量来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不与敌人单独媾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⑷性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⑸意义:①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人力,物力)②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团结协作、互相支援和配合,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⒈莫斯科战役:⑴时间:1941年9月底-------第二年初。⑵结果: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⑶胜利原因:①莫斯科军民团结一致,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②苏联从东部大量增援部队③天气严寒,德军缺乏御寒设备。⑷影响:消灭苏联的“闪电战”计划破产了。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全世界人民受到鼓舞,德军无力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⒉斯大林格勒战役:⑴原因: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是苏联欧洲部分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和石油中转站。莫斯科战役后,受到重大损失的德军无力再发动全面攻势。希特勒决定集中力量进攻南线,企图占领斯大林格勒,以便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的粮食、工业及石油产区,进而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湾
⑵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⑶结果:德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⑷胜利原因:①苏联守军进行殊死抵抗②巷战不利于德军先进武器作用的发挥③天气严寒,德军缺乏御寒设备④德军后援困难⑤苏军采用了正确的战备战术⑸影响: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在这场战役中德军被歼33万人,损失了大批武器装备,丧失了战场主动权,从此,苏军开始转入反攻。这大大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
⒊中途岛战役:⑴原因:1942年美国舰载飞机对日本的东京等城市进行了轰炸,日本举国震动,决定消灭太平洋舰队。⑵时间:1942年6月⑶结果:美国以少胜多,取得了重大胜利,日军损失惨重。⑷胜利原因:①战前美军成功地截获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密码,察觉了日本的作战计划,集中有限兵力,伺机歼敌;②日本分散了绝对优势兵力。战术陈旧,特混舰队担负攻击中途岛和引诱美军舰队的双重任务,错失战机。⑸影响: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日军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御,美军由防御转为进攻
⒋阿拉曼战役:⑴时间:1942年秋。⑵结果:德意军队大败,被迫西撤。⑶胜利原因:①德意由于战线过长,给养出现困难;②英军给养充分,同时有兵力优势。⑷影响: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⒈瓜岛战役:1942年,太平洋战场的美军率先反攻,攻占瓜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到1945年初,收复了马岛和菲律宾,日军的海空主力基本被消灭。
⒉意大利投降:1942年11月,美英联军在西北非两栖,东西夹击德意军队, 1943年5月,北非德、意军降。北非战场结束。
⒊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苏德库尔斯克战役,德军损失惨重,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1944年苏军发动十次打击,收复了全部国土,并攻入东南欧。
⒋诺曼底战役:1944年6月6日凌晨,在欧洲成功地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盟军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法西斯的灭亡。
⒌开罗会议:⑴时间:1943年冬。⑵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⑶地点:开罗。⑷内容:《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⑸意义:协同了三国对日作战。
⒍德黑兰会议:⑴时间:1943年11月。⑵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⑶地点:德黑兰。⑷内容:①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宣言。②会议还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⑸意义:协同了三国对德作战。
⒎雅尔塔会议:⑴时间:1945年2月。⑵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⑶地点:雅尔塔。⑷内容:①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②准备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⑸意义:加速了德国的灭亡;大国初分了世界。
⒏波茨坦会议:⑴时间:1945年夏。⑵参加者: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⑶地点:波茨坦。⑷内容:①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②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⑸意义: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⒈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造成的危害:给人类造成空前的浩劫。在战争中丧生的人数约5 000万。直接军费消耗达1.1万亿美元,还有4万多亿美元的物质财富被毁坏。在这次战争中,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毁灭人类文明,残暴本性暴露无遗。举“纳粹残杀犹太”和“南京大屠杀”。
⒉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意义:
①战争使人类理性得到张扬,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持和平的联合国随之诞生;②二战改变了世界格局,美苏成为两个世界一流大国,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继续衰落(人教:已不复存在),世界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美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霸主);③二战促进了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欧亚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④二战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的兴起。
⒊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⑴警惕法西斯势力抬头,对法西斯主义绝不能姑息养奸⑵面对法西斯势力的进攻,要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⑶建立相对合理,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⑷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⑸处理好经济纠纷,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防止其引发战争⑹落后就容易挨打,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 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 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 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 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 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 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李盯李。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哪迟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则运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 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 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 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己为核心的同盟体系。
2、成员国家: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3、形成经过:
(1)1879年,德国利用奥匈帝国同俄国的矛盾,和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这是德国构筑同盟体系的第一步
(2)1882年,德国又利用意大利同法国争夺北非殖民地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德、意、奥缔结了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
4、影响:形成了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
(二)三国协约:
1、 三国协约形成的原因
三国同盟引起了法国和俄国的不安,共同的战略利益和经济联系使两国接近。
2、 成员国家:英国、法国、俄国
3、 形成过程:
(1)1892年,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这标志着欧洲大陆的另一个军事同盟集团的初步形成。
(2)1904年,英法签订了《英法协约》,调整了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共同对抗德国
(3)1907,《英俄协约》签订,调整了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共同对抗德国
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成立。
4、 影响:欧洲形成了势均力敌的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使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思考问题:
5、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矛盾尖锐复杂,有哪三对矛盾?最突出的矛盾是哪一对?各因何问题产生的矛盾?
6、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为什么会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三、 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1、科技成果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原因
两大军事集团力图在军事上压倒对方,扩军备战,于是,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2、表现
(1) 科技进步首先提高了传统武器的性能、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
(2) 新式武器相继问世,如、潜艇、飞机、坦克等,战争扩展到了海地和空中
(3) 新的交通手段的出现,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使得战争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
(4) 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等新的通讯的出现,实现了远距离的信息传输,促进了军队通讯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四、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1、德国的军国主义浪潮
出现的原因:德国自身的军国主义传统;在进入20世纪后的激烈竞争中,西方列强相信战争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德国的军国主义尤为严重,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对殖民地分配现状最为不满。
2、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德国、俄国、及英国、法国等
极端民族主义其中的重要内容是“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
极端民族主义的实质:本民族利益至上,宣扬对外侵略扩张。
思考: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战争经过)
复习提问:
1、 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图示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为什么会出现两大军事集团?集中体现了哪些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矛盾的实质。
3、 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于军事领域的表现有哪些?
4、 极端民族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5、 为什么人类历史到了20世纪会发生世界大战?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战云密布的欧洲,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战争究竟是如何爆发的?及如何进行的?
讲授新课:
一、 一战的直接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讲课思路:先让学生简述什么是萨拉热窝事件,然后再来分析该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并结合地图。形成时空观。
1、萨拉热窝事件出现的原因
20世纪初,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出现了众多的民族独立国家。
欧洲列强利用这一复杂局势,纷纷插手巴尔干,扩张势力。俄国和奥匈帝国的争夺尤为激烈。
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是欧洲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矛盾冲突非常尖锐
奥匈帝国把塞尔维亚视为向巴尔干扩展的障碍,与塞尔维亚矛盾尖锐。(直接原因)
2、什么是萨拉热窝事件?其影响是什么?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影响: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二、 惨烈的四年战事(战争经过):
(一)、一战的爆发
1、爆发:1914年7,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很快参战,大战全面爆发
2、交战双方:
德、奥匈、奥斯曼、保
英、法、俄、塞、比、意、日等
想一想: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战争的进程
1、战争的三条战线:
2、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
阶段 战役或重大事件 影响
第一阶段(1914)
马恩河战役
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俄军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
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1917~1918)
美国参加对德作战
俄国退出大战
中国等参加协约国作战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协约国力量增强,一战以同盟国失败告终
回答问题:
3、在大战的第一、二阶段,战争的中心是如何变化的?
西------东---------东
4、一战爆发后,美国采取了什么政策?有何目的?1917年,美国参战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中立政策”目的:远离战火,避免战争;利用中立国的地位与交战国扩展贸易,发战争财
1917年,美国参战的原因:
美国与英法有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的利益将受损
俄国爆发革命,形势有利于同盟国,美国不能坐视不管
德国采取的“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目的:为了战后分赃和争夺世界霸权。
(三)大战结束
1、 大战结束的时间和标志:1918年11月
德国政府代表在福煦车厢签署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
2、 促使大战结束的原因有哪些?(分析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总体上,协约国的力量大于同盟国的力量。
n美国的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中国等国家的参战也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n德奥集团挑起的一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非正义的战争是必然失败的。
n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并退出了战争。各国的反战运动和革命浪潮,如德国的十一月革命,成为结束战争的主要推动力。
n德、奥两线作战,同盟国经济崩溃,也是战败的因素。
三、 大战的结果和大战性质:
1、结果:结果:同盟国失败,协约国胜利
3、 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3课 大战的后果
复习提问:
1、 萨拉热窝事件是怎么回事?有何影响?
2、 一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
3、 一战在欧洲战场的三个阶段、各有何战事?
4、 一战结束的时间、标志?
5、 你认为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讲授新课:
1、巨大的灾难:
2、西欧的相对衰落
3、美国和日本崛起
4、革命与独立浪潮高涨
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哪些重大影响?
第4课综合探究:极端民族主义与战争
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 民族主义是在什么时期兴起的?一般认为,其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2、 举例说明,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经起过或者进步、或者反动的作用?
3、 阅读教材材料,回答18页知识窗的问题
4、 如何来认识极端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面貌?
课后记:
阶段 战役或重大事件 影响
第一阶段(1914)
第二阶段(1915~1916)
第三阶段(1917~1918)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短暂和平
。
第5课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2课时)
一、 巴黎和会:
1、巴黎和会召开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人们热切希望和平;
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列强间的争霸斗争从战场上转移到谈判桌前
2、什么是巴黎和会?
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处置战败国和巩固战胜国成果的和平会议,史称巴黎和会。
3、与会代表:
战胜国的代表,但没有苏维埃俄国,中国政府的代表是陆征祥等
4、和会召开的目的:实现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建战后秩序,削弱德国,巩固战争成果(以解决分赃、反苏和建立战后帝国主义国际秩序这三大问题)
5、战胜国的主要意图
同学阅读教材分析并结合新课堂22页材料题
法国:最大限度削弱德国,提出严厉的赔款计划,掌握欧洲大陆的霸权
英国:继续“欧洲均势“的传统政策,维护殖民帝国和海上霸主地位,消灭德国的海军,不希望过分削弱德国而使法国成为欧洲霸主
美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更关心建立国际联盟,使美国能够更大程度干预
和控制国际事务。
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建立
(一)《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
1、 签订时间:1919年6月
2、 条约内容:
教给学生掌握的方法;从领土、殖民地、军备、赔款等方面
方面 内容
领土 德国放弃一切殖民地,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交由法国开采15年,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划为非武装区
军备 和约规定,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和少量船舰,不得拥有空军、坦克、潜艇等
赔款 该规定了德国在一定时间内应支付的赔款总额
殖民地 德国原来占据的殖民地被英、法等战胜国瓜分
其它 在威尔逊地坚持下,写入了国际联盟盟约
规定把德国攫取的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引导学生分析:巴黎和会的实质是什么?
(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 概念:什么是凡尔赛体系?对德和约签定后,协约国集团又陆续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条约和《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盟约结为一体,构成了协约国列强建立一战后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
2、 对凡尔赛体系的认识
(1)凡尔赛体系的作用:
在凡尔赛体系下,在一战后和20世纪20年代,欧洲基本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调整了欧洲各国间的关系,建立了帝国主义列强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认了波兰、捷克等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
(2)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凡尔赛体系下的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对德国的压制激起了德国的复仇情绪
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协约国和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与对立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围绕着殖民地、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等问题矛盾重重,如何处理德国赔款问题成为战胜过矛盾的焦点之一。
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表现为20年代2、3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在亚非拉地区此起彼伏。
(3)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护欧洲和平的新秩序。
教学思路:
同学阅读教材,在教师的引领下分析理解教材。
小结:凡尔赛体系是如何建立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如何来理解它的不稳定性?
第6课国际联盟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万国邮政联盟;巴黎和会上的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国际联盟的成立、国联的组织机构、国联的宗旨、委任统治制度、国联的活动
通过分析国联成立的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归纳国联的活动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通过国联的活动,认识国联是被英、法等大国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问题学案式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国联的活动,认识国联是被英、法等大国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
一、 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一)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1、国际联盟成立的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行业性的国际组织建立起来
一战激起了反战和平思潮,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防止大战发生,维护世界和平
大战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主张
在巴黎和会上,国际联盟盟约被通过
2、国际联盟建立的目的:
防止新的大战发生,维护世界和平
(二)国际联盟盟约的基本内容
1、 宗旨
增进国际间合作,保持和平与安全,避免战争
2、 国联的组织机构
大会、行政院及秘书处
3、 其它规定:
裁减军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等规定及委统治制度
分析:委任统治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委任统治制度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德国原先的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近东的部分领土。实际上大国瓜分殖民地的虚假外衣
(三)国际联盟的成立及成员国
1、 成立:
1920年1月,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正式成立,简称国联
2、 成员国;开始44,后发展到63个。苏俄和美国没有参加。
二、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一) 国联的两大任务
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处理世界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问题。
(二) 国联的主要活动
1925
1931
1935
1937、
1938
1939、
(三) 国联的历史地位
1、性质: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英法控制下的维系凡尔赛体系的
2、历史作用: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国联初期,发挥了维护和平和制止战争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二战后联合国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3、局限:
国联同时也是被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成为它们维持维持霸权的;国联自身也有很多缺陷;国联的威信不足;面对30年代的战争危机和侵略战争,国联毫无作为,放任二战爆发,国联名存实亡,
三、国联的解散:19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