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清末排行榜前十名 晚清时期历史 对晚清历史的认识 晚清时期的时间轴 清朝电报军阀
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庆森腔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誉衫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弈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洋春罩务运动,以弈欣为首。发展中国军事、民用、教育等,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并且有所发展。
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1883—1885年,中法战争,签定《中法新约》,标志着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清朝末年拿埋蠢:1840年—1912年
清朝末年(1840年—1912年),是清朝统治的晚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开启了晚清时期,清朝统治力量开始衰落,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武力获得消陪在华利益。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清朝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清朝统治迅速崩溃,次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被迫颁布退位液逗诏书,结束了清政府自1644年入关以来268年的统治。
左宗棠(1812~1885)
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首领。字季高,一誉散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举。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为抗拒太平军多所筹划。1856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1862年(同治元年 ) ,组成中法混合军 ,称常捷军 ,并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1864 年 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 。论功 ,封一等恪靖伯 。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 1866 年2月攻灭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镇压太平天国后,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 。1866 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 ,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又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旋改任陕甘总督 ,推 荐 原 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1867年,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攻剿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残酷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陕甘任间,继续从事洋务,创办兰州制造局(又称甘肃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又称兰州机器织呢局),后者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1875年(光绪元年),清政府内部发生海防和塞防的争论。时西北边塞和东南沿海防务均告危急;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力表异议 ,指出西北自撤 藩 篱 ,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是年 5月,奉命督办新疆军务 。1876年,驻肃州指挥多路军讨伐阿古柏,次年 1 月占和阗( 今和田),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 。1879 年中俄 伊犁交涉时,抨击崇厚一任俄国要求,轻率定议约章,丧权失地,主张先之以议论,决之于战阵。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肃州抵哈密。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同年夏,调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 6月,奉召入京 ,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击溃福建水师,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 。1885 年病故于福州 。著有《 楚军营制 》(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桐虚察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局茄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曾国藩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分不开的。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他的父亲和四弟也,即有人责其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曾国藩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左宗棠、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垂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简介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有《李文忠公》。
家族
李氏先世本姓许,明季避乱由江西湖口迁至合肥。九世祖李心庄无子,同庄姻戚许迎溪将次子子慎所给其为嗣,改姓李。李家世代耕读为生,至李鸿章高祖时才“勤俭成家,有田二顷”,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直到李鸿章父亲李文安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
入仕前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入选优贡并奉父命入京应翌年(甲辰)顺天乡试,一举中式;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是科主考官潘世恩,副主考杜受田、朱凤标、福济,其房师则为孙锵鸣。
李鸿章在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就科举正途而言,出身徽商又为苏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为李鸿章太老师的翁心存(孙锵鸣之师),在青年李鸿章任翰林院编修时,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启迪;而以潘、翁为领袖的苏南豪绅,对李鸿章后来组建淮军迅速崛起于江苏,也予以极大的支持。然而,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当时,曾国藩患肺病,僦居城南报国寺,与经学家刘传莹等谈经论道。报国寺又名慈仁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栖居所。面对内忧外患,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曾国藩步亭林以自喻。他在桐城派 姚鼐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旗帜鲜明地增加了“经济”,亦即经世致用之学一条。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太平军起,曾、李各自回乡办理团练,曾氏又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信告李鸿章,足见期望之殷。
湘军幕僚
咸丰三年(1853年)初,李鸿章得知太平军大举入皖的消息后,怂恿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并代为捉刀连夜赶写奏章。奏上,咸丰帝命吕担任安徽团练大臣,吕对李说:“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于是李鸿章与吕贤基一同回到安徽。翌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由王茂荫举荐回乡办团练。李家父子的团练“整齐皆可用”。李鸿章先后随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
李鸿章以书生带兵,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数年的团练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为将之道,不在一时胜败,不逞匹夫之勇。他曾因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率团练收复庐州之功,“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次年又以克复无为、巢县、含山的战功,赏加按察使衔。然而,功高易遭妒,一时之间,谤言四起,李鸿章几不能自立于乡里。七年(1857年),皖抚福济奏报李鸿章丁忧,为父亲守制,从而结束了他为时五年的团练活动。翌年,太平军再陷庐州,李鸿章携带家眷出逃,辗转至南昌,寓居其兄李翰章处。他本人遂于九年(1859年)末投奔建昌曾国藩湘军大营,充当幕僚。
适湘军三河新败,需人孔急。因此,曾国藩对于招李鸿章入营襄助,甚为积极主动。但曾也深知,李自恃才高气盛,锋芒毕露,真要独当一面,还需再经一番磨砺。于是,他平时尽量让李鸿章参与核心机密的讨论,将其与胡林翼、李续宜等方面大员同等看待;当时,湘军幕府中有不少能言善辩之士,如李元度、左宗棠等,曾国藩经常有意无意让他们与李鸿章争口舌之长,以挫其锐气。至于曾氏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表率来影响李鸿章。如李爱睡懒觉,曾则每日清晨必等幕僚到齐后方肯用餐,逼李每日早起;又李好讲虚夸大言以哗众取宠,曾多次正言相诫:待人惟一个“诚”字。每当遇到困难河挫折,曾则大谈“挺”经。如此苦心孤诣,使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深受曾国藩的潜移默化。李鸿章自称:“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又说“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而曾国藩的评价则是:“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事实的发展正是如此,曾氏生性“懦缓”,而李的作风则明快果断;曾国藩每有大计常犹豫再三,往往得李在旁数言而决。咸丰十年(1860年)秋,师生之间因曾国藩决定移军祁门和弹劾李元度二事发生严重分歧。李鸿章认为祁门地处万山丛中,是兵家所忌的“绝地”,移驻不妥;而李元度追随曾氏,好为“文人大言”,而非将才,曾深知其短却使他领军防守徽州,甫一兵败又严词纠参,李鸿章不愿拟稿并“率一幕人往争”,终至愤而离营。这表明,李此时的战略和用人眼光已在曾之上。后来,经过胡林翼、陈鼐和郭嵩焘等友朋的劝说和曾国藩的再三招请,李鸿章乃于次年六月七日重回湘军大营。(字数有限,敬请原谅)
1796 1801年
保罗一世在位。
1799年
俄美公司成立。
1801年
宣布把从1783年开始受俄国保护的格鲁吉亚并入俄国。
1801 1825年
亚历山大一世在位。
1803年
颁布《自由农民法令》,允许地主自由解放农奴,但农奴必需缴付巨额赎金。
1804年
政府允许大学自治。校长、院长可由教授会议推选,教授会议世大学的主管机关。
1809年
斯佩兰斯基拟订了一个庞大的国家改革计划,主张采纳君主立宪的外壳在俄国实行特殊的议会制度 国家杜马。
1810年
成立具有咨询性质的国务会议。
1811年
创办了皇村高等专科学校,专门培养国家高级官员。
1812年
反对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
1815年
俄普奥三国缔结神圣同盟。
华沙大公国并入俄国。
1819年
彼得堡大学建立。
1825 1855年
尼古拉一世在位。
1825年12月14日
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6年
在1812年建立的“皇帝陛下办公厅”下设第三厅,掌管高级警察事务,其执行机关是宪兵团。
1832年
国民教育大臣乌瓦洛夫提出“东正教、专制制度、国民性”三位一体的国民性理论。
1834年
基辅大学建立。
1834 1859年
达格斯坦和车臣沙米尔领导的山民起义。
1835年
颁布了第一个工厂法。
颁布了新的大学条例,取消了大学自治。
1836年
《现代人》杂志创刊。
1837年
俄国的第一条客运铁路(彼得堡到皇村)通车。
1837 1841年
基谢廖夫对国有农民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作者: 真主之刃2006-12-21 15:14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俄国历史大事年表
1839 1843年
财政大臣康克林进行财政和货币改革,以银卢布作为货币流通的基础。
1839年
阿•斯•霍米亚科夫的《论新与旧》一文发表。从此开始游拍了俄国思想史上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争论。
1848年
沙皇尼古拉一世发表宣言,号召扑灭欧洲革命。
1849年
尼古拉一世派大军镇压匈牙利革命。
1851年
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铁路通车。
1853 1856年
克里木战争。
1855 1881年
亚历山大二世在位。
1856年
签订《巴黎条约》,结束了克里木战争。
大赦流放的十二月党人。
1857年
赫尔岑和奥格廖夫的《钟声》杂志创刊于伦敦。
1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1859年
俄国军队占领了车臣和纳戈尔诺达格斯坦,沙米尔被俘。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
国家银行建立。
1861年2月19日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地位的总法令》。
1862 1874年
米留金的军事改革。
1863年
废除酒类专卖,征收消费税。废除体罚。
1863年6月
颁布了新的大学条例,恢复大学自治。
1864年
进行地方自治改革,设立地方自治局;
进行司法改革,实行陪审员制度;
进行中等教育改革,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在中学实行各个等级和信仰平等的原则。
1864 1885年
征服中亚细亚。
1865年
通过了《临时出版章程》,放松了书报检查,规定在出版前不受政府有关部门的检查,但只限于彼得堡和莫斯科。
1867年
沙皇政府将阿拉斯加宽磨仔以720万美元卖给美国。俄美公司关闭。
1870年4月22日(新历)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诞生于辛比尔斯克。
1870年
进行城市改革,在俄国城市中建立无等级的城市自治机关 城市杜马。
1870年10月
外交大臣戈尔恰科夫通知《巴黎条约》的签字国,表示要放弃限制它在黑海主权的相关条款。
1871年3月
《巴黎条约》的参加国签订了所谓的《伦敦公约》,俄国重新获得慎汪在黑海的权利。
1872年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俄译本出版。
1873年
“三皇同盟”形成。
1874年
民粹派发起“到民间去”运动。
1875年
“南俄工人协会”在敖德萨成立。
作者: 真主之刃2006-12-21 15:14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俄国历史大事年表
1876年
民粹派秘密组织“土地和自由”社建立。
1877 1878年
俄土战争。
1878年
“俄国北方工人协会”在彼得堡创立。
1879年8月
“土地和自由”社分裂为民意党和黑分社。
1880年2月
洛里斯 梅利柯夫领导的维护国家秩序和社会安全的最高治安委员会成立。
1880年8月
撤销维护国家秩序和社会安全的最高治安委员会和第三厅,其职权转归由洛里斯 梅利柯夫领导的内务部。
1881年3月1日
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
1881 1894年
亚历山大三世在位。
1881年5月
亚历山大三世发布了《专制制度不可动摇》的宣言。
1881年8月
颁布了《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条例》。
1882 1886年
通过了一系列工厂法。
1882年
成立农民土地银行。
颁布了限制使用童工的法律。
成立工厂检查机关,监督工厂法的执行情况。
废除了欧俄部分的人头税(从1899年起,西伯利亚的人头税也废除了)。
颁布了新的《临时出版条例》,加强了出版审查。
1883年
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建立第一个俄国马克思主义团体 “劳动解放社”。
1884年
新的大学条例,取消了大学自治,把大学置于当局和督学的严密监视之下。
1885年
莫罗佐夫工厂工人罢工。
成立贵族土地银行。
颁布禁止工业企业中的妇女和未成年人夜间工作的法令。
1886年
颁布限制农民分家的法令。
颁布农业雇工条例。
1889 1892年
米•伊•勃鲁斯涅夫领导的社会民主主义组织在彼得堡活动。
1890年6月
颁布新的地方自治机构条例。
作者: 真主之刃2006-12-21 15:14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俄国历史大事年表
1891年
开始兴建西伯利亚大铁路。
黑土地带的20个省发生饥荒。
1893年
颁布限制农民村社土地重分的法律。
1894年
实行酒类专卖。
1894 1917年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位。
1895年
列宁在彼得堡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7年
第一次全俄人口普查。
谢•尤•维特进行货币改革,实行金本位制。
1897 1901年
修建中东铁路。
1898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在明斯克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
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强祖旅大25年。
1899 1903年
工业危机。
1900年
《火星报》创刊。
1901 1902年
社会革命党成立。
1902年
自由派的《解放》杂志创刊。
1902年6月
莫斯科地方自治局代表会议,通过了温和的自由主义改革纲领。
1903年
南俄工人总罢工。
1903年7 8月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于布鲁塞尔、伦敦召开。在代表大会上党分裂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两派。
1903年8月
谢•尤•维特辞去财政大臣之职,被任命为大臣委员会主席。
1904 1905年
俄日战争。
1904年1月
俄国自由派组织“解放联盟”成立。
1905年1月3日
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厂大罢工。
1905年1月9日
“流血的星期日”。第一次俄国革命开始。
1905年10月12 18日
俄国最大的自由派政党 立宪民主党成立大会。
1905年10月17日
尼古拉二世颁布《整顿国家秩序宣言》即《十月十七日宣言》,赐予公民自由,赋予国家杜马以立法职能。俄国开始向立宪君主制过渡。
1905年10月19日
成立了以维特为首的大臣会议。
1905年10月
极右翼政党 俄国人民联盟成立。
1905年11月
颁布了缩减农民赎金的诏书。
1905年11月10日
右翼自由派政党 “十月十七日联盟”(也称“十月党”)成立。
1906年2月20日
将国务会议改组成与国家杜马并列的上院。
1906年4月16日
维特辞职,任命戈列梅金为大臣会议主席。
1906年4月23日
颁布了新版的《俄罗斯帝国国家根本法》,规定了沙皇、国家杜马和国务会议的权限,沙皇的权力开始受到法律的限制。
1906年4月27日
第一届国家杜马开幕。
1906年7月8日
戈列梅金辞职,内务大臣斯托雷平被任命为大臣会议主席。
1906年7月9日
第一届国家杜马被解散。
1906年7月10日
182名国家杜马代表在芬兰的维堡发表了《维堡宣言》,号召居民不纳税,不服兵役。
1906年8月12日
刺杀斯托雷平未遂。
1906年8月19日
成立战地军事法庭。
1906年11月9日
沙皇政府颁布法令,允许农民带着份地推出村社。斯托雷平农业改革从此开始。
1907年2月20日
第二届国家杜马开幕。
1907年6月3日
解散第二届国家杜马,颁布新的选举法。
1907年11月1日 1912年6月9日
第三届国家杜马。
1909年
萨拉托夫大学建立。
1910年6月14日
国家杜马通过了斯托雷平的农业改革方案。
作者: 真主之刃2006-12-21 15:15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俄国历史大事年表
1911年9月1日
斯托雷平在基辅遇刺,后因抢救无效于9月5日去世。
1911年9月11日
任命科科夫策夫为大臣会议主席。
1912年1月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会议在布拉格召开,取消派被开除出党。
1912年4月
勒拿惨案。
1912年11月5日
第四届国家杜马开幕。
1913年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年1月30日
科科夫策夫辞职,戈列梅金被任命为大臣会议主席。
1914年
俄国参加第一世界大战。
彼得堡改称彼得格勒。
1916年1月20日
戈列梅金辞职,施蒂梅尔被任命为大臣会议主席。
1916年11月10日
施蒂梅尔辞职,特列波夫任大臣会议主席。
1916年12月27日
特列波夫辞职,戈利岑任大臣会议主席。
1917年2月23日
彼得格勒女工举行示威游行。
1917年2月25日
彼得格勒总罢工。
1917年2月27日
“进步联盟”的成员组成了由罗将科领导的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
社会主义政党的代表组成了由孟什维克杜马党团领袖齐赫择领导的彼得格勒工人代表苏维埃。
1917年3月2日
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组成了以Г•Е•李沃夫公爵为首的临时政府。
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将皇位传给米哈伊尔•亚历山德洛维奇。
1917年3月3日
米哈伊尔宣布放弃皇位。
1917年3月8日
沙皇全家被逮捕。
1918年7月16日
在叶卡捷林堡处决了尼古拉二世全家。
在解放农奴之前,俄国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在战争失败后,俄国的经济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国内的抱怨声渐起.为了应付经济危机,俄国把阿拉斯加以720万美圆的价格卖给了美国.
不久俄国的沙皇签定了废除农奴的条约,因为俄国的工业化之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俄国的铁路里数之及英国的十五分之一,工业化程度远远比西欧差很多.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农奴制,因此,沙皇发动了改革.
之后俄国又与英国和法国成为了三国协约,战争一触激发,俄国由于军事力量不好,所以抵不过德军,到十月革命之前,俄国军队被俘,失踪,战死170余万人,而沙皇为了支持战争,还要向国民收取很重的税收,因此在布尔什维克的带领之下,爆发了十月革命.
清朝从乾隆后期更加衰落的现象,腐败日益严重。继位的嘉庆帝和道光帝掌政风格更保守和僵化。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大量向中国贩售鸦片导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鸦片战争失败后,继位的咸丰帝所面对的时局是西方列强开始入侵,迫使清政府与其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又签定了《天津条约》和《北指锋羡京条约》等。根据这些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时中国也自此逐步沦为半殖民与半封建的社会,主权受到严重损害。由于人民的负担逐年加重,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抗运动,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一度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挑战。
至18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并建成了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
洋务运动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时人多数未明当时的国际形势,少数人的急迫性并无法改变多数官僚的旧思维,清朝的维新运动最终未达日本明治维新般的成效,结果导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随后,由光绪帝与梁启超和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唯拍,因为只有103天,因此称为“百日维新”。
19世纪末,在《马关条约》的影响下,列强纷纷在中国强行取得“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如俄国的势力范围是长城以北和新疆,英国的是整个长江流域,法国的是云南和两广,等等),大有一举瓜分中华之势。因此,中国国内的排外情绪开始高涨,引发义和团运动仇杀洋人,八国联军入侵。1901年因此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为了拢络人心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除科举在基蔽内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国发生了立宪与革命的改革路线之争,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政府也答应实行君主立宪。不过,1911年5月组成的“责任内阁”中的大多数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结果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开始瓦解。清帝于1912年退位,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结束。到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维持83天,1917年张勋又曾复辟清朝,但只持续了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