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题目?计算波速、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如声波的传播。光学和波动题目:解释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并计算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描述光的干涉现象,并解释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这些题目都是基础性质的,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那么,高三物理题目?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对于物理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高三的复习阶段需要从最基础的概念和题型开始逐步提升。以下是一些简单的、适合物理基础较弱学生的高三复习题目,这些题目将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并逐渐提高解题能力。
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题:
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内容,并给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计算在水平面上以恒定速度滑动的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已知摩擦系数和物体重量。
解释什么是重力加速度,并计算一个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第3秒末的速度。
简单机械的题目:
定义杠杆的支点、力臂和负载臂,并解释如何确定一个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
计算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度时,沿斜面推上一个物体所需的力,假设物体的重量为100n,忽略摩擦力。
静力学平衡的题目:
给定三个不同方向的共点力,要求找出它们的合力。
分析并解释悬挂在绳子上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绳子的张力和物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动力学基本问题的题目:
计算一个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5m/s^2的物体在8秒后的速度和位移。
分析水平抛出的物体运动(忽略空气阻力),计算其落地前的水平位移和总飞行时间。
能量守恒和转换的题目:
描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它们之间的转换。
计算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的物体在撞击地面时的动能,假设没有能量损失。
题目说了进出口两端有压强差,既然有压强差,导电液体就会受到压力的作用移动.这可以类比一下你地理课上面学过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地方气压不同,那麼空气就会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这个作用力就叫做水平气压梯度力对吧?
至於为什麼会有压强差,或者为什麼需要这个压强差呢?开关闭合前,是建立霍尔电压的过程.粒子受到的洛伦兹力大於电场力,所以粒子会偏转积累在MN极板上.注意这时候电场力和摩擦力都是做负功的,而洛伦兹力不做功,这就导致了粒子的动能会减小,速度减小.然而题目说了导电液体以恒定速率v0移动,那就意味著必须有一个外力对液体做正功,来补充损失的动能.这个做正功的动力,就是压强差所带来的压力.
当霍尔电压稳定之後,即qU/d=qvB之後,粒子就不会再偏转了,做直线运动.这时候压力只需要克服摩擦力做功,来保证液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然而当开关闭合了之後,形成闭合回路,M极板积累的正电荷会沿著导线移动到N极板,会使得两极板之间电压降低,qvB>qU/d,因此粒子又开始继续偏转.根据上面的分析,此时的压力做功,不仅克服摩擦,还要克服电场力,以保证液体匀速经过磁场.可以看到因为摩擦力不变,压力克服摩擦做功这部分是不变的,压力做功的增量,其实只有克服电场力做功的部分.所以要求压强差的变化量,就是要求压力的变化量,也就是要求压力多做的功,也就是电场力做的功.
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闭合开关之前压力做的功W1=Q,Q是摩擦内能.而闭合之後压力做的功W2=Q+W电,W电是电路消耗的电能.而电路中只有定值电阻R在消耗电能,可以用UIt来计算.刚才也说了只要求出UIt,就能求出压强差的变化量.
注意,液体是匀速经过磁场,所以必然有qU/d=qvB这个等式,可以求出两极板之间的电压U.又因为这是个纯电阻电路,电功不仅可以用UIt计算,还能用U²/R*t计算,t=L/v0,是粒子完整通过霍尔元件的时间,自己去算吧.
(1)A球在bc轨道作圆周运动,过最高点后作平抛运动。假设在最高点A球的速度为v₁,落地时间为t,
在竖直方向作自由落体运动,由公式v²-v₀²=2as得:Vy²=4gR
解得:Vy=√4gR=4m/s
因为Vy/Vx=sin53⁰/cos53⁰,Vx=v₁
又cos53⁰=√1-sin²53⁰=0.6
解得v₁=gtcos53⁰/sin53⁰=3m/s
在最高点,设轨道对A球的支持力为FN,由向心力公式得:
mg+FN=mv₁²/R
得:FN=mv₁²/R-mg=5N
所以A球过bc段最高点速度为3m/s,对轨道压力为5N
(2)假设AB球碰撞后速度分别为vA、vB,碰撞过程中遵守动量守恒:
Mv₀=MvB+mvA ①
A球在bc段作圆周运动,由动能定理得:
-mg2R=½mv₁²-½mvA² ②
联立①②两式,解得:
vA=5m/s,vB=4m/s
即碰撞结束后A球速度为5m/s,B球速度为4m/s
(3)假如B恰能过最高点,设速度为v₂,此时重力提供向心力:
Mg=Mv₂²/R,得v₂=√gR=2m/s
B球在bc段作圆周运动,由动能定理:
-M2R=½Mv₂²-½MvB²
代入数据得:
-0.4=-3,等式不成立
所以B球不能过最高点
题目中有条件“A城正南方,与A城相距为L的B城,阳光正好沿铅直方向下射”可知B城为正午时,并且正午太阳高度为90°,而在B城以北的A城也为正午,不过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7.5°),所以根据太阳高度角的特点判断A城纬度比B城大7.5°。即A与B城之间的角度差为7.5°。
此时因为圆360°对应的弧长为2πr,所以7.5°所对应的弧长L可这样表达:
L=7.5°/(360°*2πr)即L=7.5°*πr/180°
那么r=L*180°/(π*7.5°)=24L/π
所以v=√(24gL/π)
选C
由提供的电源电动势为3V,被测电阻丝的电阻值约为5Ω,知道,若将该电阻丝直接接到电源两端,电路上电流可能就在0.6A左右,即电路最大电流也在0.6A左右。因此对电流表的选择来说,显然A1较A2适合,因为电路上最大电流约0.6A时,使用A2电流表只能达到量程的1/5,选用A1时能较精细的区分电流变化(A2内阻小是因为并联了分流电阻,其实完全可能是使用了与A1相同的电流计扩大量程后得到,不用考虑)。对电压表的选择也是一样,因为电路上可能出现的最高电压也就3V,应该选V1(V2电压表就是将V1电压表串联10K电阻分压后构成,所以同样不需要考虑其“内阻”问题)。
滑动变阻器的选择依据是将变阻器与待测电阻串联后,被测电阻得到“分电压”的情况。当然,选择R1时,被测电阻上得到的分电压变化范围可能在3v-1.5v之间,而使用R2的最大值可以达到1000Ω的变阻器时,被测电阻上得到的电压变化范围可能在3-(3×5/1005)即3V-0V之间,也就是说,若选用R2即可以得到更多不同的电压,得到更多组数据,但是鉴于实验所需要精确范围(包括测量设备的精度为题等),选用R1产生的电压数据已经可以满足需要,因此选R1,而不选择R2。
以上就是高三物理题目的全部内容,分析:物块一直以速度u运动,此话至关重要。物块最远只能到达木板的中间位置。结合前面一句话,意思是说,当物块到达木板中间位置的时候,木板也以同样的的速度和物块一起移动,它们之间已经没有相对运动了。题目第一句话说明木板和平台之间的摩擦力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