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化学

化学教案,高中化学万能试讲套路

  • 化学
  • 2023-05-12
目录
  • 高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 化学氧气教案
  • 初中化学讲课全套
  • 化学教案表格式

  • 高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模御展。我整理了初中化学教案格式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九年级化学《水》教案模板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差行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虚码哗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免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模板

    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 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 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 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 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 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 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 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 [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 布置教学环境 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 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 观看录像《空气》

    3. 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 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 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 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 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 布置作业 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烟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板书: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

    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措施?为什么?

    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措施。

    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

    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思考: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

    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

    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

    小结:

    板书: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

    实验:白磷的自燃

    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

    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堂练习: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

    (A)需要点燃 (B)很剧烈

    (C)放出大量的热 (D)属于氧化反应

    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书:

    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探究活动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矾做防火纸

    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化学氧气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世亩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高二化学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二化学的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主樱者线,采用"动手实验→启发探索→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成,引导学生从身边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教学目标】

    1、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原电池,提高实验设计、搜索信息、分析现象、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成功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

    原电池原理的理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准备原电池实验仪器及用品。实验用品有:金属丝、电流表、金属片、水果。先将各组水果处理:A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较厚),B组:成熟的橘子(将瓣膜、液泡搅碎),C组:准备两种相同金属片,D组:准备两种不同金属片。

    【教学过程】

    [师]:课前我们先作个有趣的实验。请大家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组装:将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水果中,将电流表串联入线路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巡视各组实验情况)。

    搜颂森[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总结:出现两种结果:

    ①电流表指针偏转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师]: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生]:说明有电流产生。

    [师]:这个装置就叫做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原电池。请大家列举日常使用的原电池都有哪些?

    [展示干电池]: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有下面几种,大家请看:

    [播放幻灯片]:

    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二次电池可分为: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二次碱性锌锰电池等。铅酸蓄电池可分为:开口式铅酸蓄电池、全密闭铅酸蓄电池。

    原电池的构成:任何一种电池由四个基本部件组成,四个主要部件是:两个不同材料的电极、电解质、隔膜和外壳。

    【评注】提出问题,从身边走近化学,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课件]《伏特电池》的发明:

    说起原电池的发明,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786年,著名的意大利医师、生物学家伽伐尼,偶然发现挂在窗前铁栅栏的铜钩上的青蛙腿肌肉,每当碰到铁栅栏就猛烈地收缩一次。这偶然的现象并没有被伽伐尼放过,经不懈的探索和思考,第一个提出了"动物电"的见解。他认为:青蛙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带有相反电荷,所以两者存在着电位差,一旦用导电材料将两者接通,就有电流通过,铁栅栏和铜钩在此接通了电路,于是有电流产生,由于有动物电流的刺激,蛙腿肌肉发生收缩。

    "动物电"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他在多次重复伽伐尼的"动物电"实验时,发现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其中的两种金属――铁和铜,若把钩着蛙腿的铜钩换成铁钩,肌肉就不会收缩。他认为"动物电"的实质是金属属性不同造成的,不同金属带有不同的电量,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电位差,若有导线在中间连接,就会产生电流,蛙腿的收缩正是这种原因产生的电流刺激的结果。

    伏打经过反复实验,深入钻研,1799年第一个人造电源——伏打电池(伏打曾叫它伽伐尼电池)问世。

    [师]:这种可以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那么他们是如何构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原电池的原理。

    [板书]: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想和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药品,自己选择,试一试,看谁的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看谁的音乐盒会响起。

    实验仪器、药品:锌板、铜板、铁板、石墨、稀硫酸、硫酸铜溶液、食盐水、白糖水、酒精、硝酸银溶液、导线、烧杯、电流计、音乐盒。

    各组学生积极探讨、拟实验方案。由学生的实验方案大致可分为下列四种情况:

    第一组:电极用同一种材料并连接,A:溶液用盐酸;B:溶液用酒精。

    第二组:电极材料用不同种导电物质并连接,A:溶液用盐酸;B溶液用白糖水。

    第三组:电极用不同金属不连接,A:溶液用硝酸银;B:溶液用酒精。

    第四组:电极一极插入溶液中,另一极放置在烧杯外。

    [要求]: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记录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两极现象、,看看音乐盒能否发出美妙的音乐。

    各组汇报实验情况:

    第一组中A、B均无现象。

    第二组中A有电流产生,B无电流产生。

    第三组中A、B均无现象。

    第四组中无电流产生。

    [师]:由上述实验请大家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生]:讨论、总结:

    [板书]: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做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电极相接触或连接

    ④对应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有较强电流产生)

    [师]:现在请大家重新分析课前用水果制作的原电池,为什么有的组有电流产生,而有的组没有电流产生?找出症结所在。

    【评注】:强调内在条件,有利于学生把握实质、前后呼应,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

    [设问]: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播放课件]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师]:在上面实验探究中,我们看到,可产生电流的装置中电极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原电池是怎样实现化学能向电能转变的?请大家以上面研究的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为例研讨分析。

    [生]:总结:

    Cu片上发生反应:2H++2e—=H2↑

    Zn片上发生反应:Zn—2e—=Zn2+

    氧化还原反应是发生在两极。

    电子从Zn片流向Cu片,应该有电流产生。

    [板书]:较活泼金属锌做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

    较不活泼金属铜做正极:2H++2e—=H2↑(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式:Zn+2H+=Zn2++H2↑

    电子流动方向:锌→导线→铜

    电流方向:铜→导线→锌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师]:总结:原电池就是这样一种装置,它把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拆成两半,使之在两个电极上进行,从而在导线中产生了电流,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变。

    [探究]:根据反应2Fe3++Zn=Zn2++2Fe2+设计一个原电池,画出装置图,指出电极材料、名称,写出电极反应式。

    [练习]投影:

    习题(略)

    [课后思维拓展]

    1、解释:为什么干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没电"?以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原理为例加以说明。

    2、使用后的电池是否可以随地丢弃?为什么?应如何处理?

    3、为什么手机电池充电后还可以继续使用?

    4、课外阅读《电池的发展与研究》

    【评注】:

    这是一堂省级优质课的课堂实录。本节课用实验探究法探索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从身边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程都能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好,受到专家好评。

    高二化学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复习有机合成,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官能团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合成路线的选择或设计。会组合多个化合物的有机化学反应,合成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精选例题,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利用已学的知识,通过各种方法合成人们需要的物质,使知识为人类服务,达到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兴趣和科学情感;培养求实、创新、探索的精神与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题关键,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方法的教育,学会抓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

    重点、难点

    学会寻找有机合成题的突破口。学会利用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寻找合成路线的最佳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有机反应的类型,与有机物合成有关的重要反应规律有哪几点呢?

    【追问】每一规律的反应机理是什么?

    (对学生们的回答评价后,提出问题)

    【投影】

    ①双键断裂一个的原因是什么?

    ②哪种类型的醇不能发生氧化反应而生成醛或酮?

    ③哪种类型的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烯烃?

    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什么?

    ⑤什么样的物质可以发生成环反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补充。

    学生活动

    思考、回忆后,回答:共5点。

    ①双键的加成和加聚;

    ②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③醇的氧化反应;

    ④酯的生成和水解及肽键的生成和水解;

    ⑤有机物成环反应。

    讨论后,回答。

    积极思考,认真讨论,踊跃发言。

    答:①双键的键能不是单键键能的两倍,而是比两倍略少。因此,只需要较少的能量就能使双键里的一个键断裂。

    ②跟—OH相连的碳原子与3个碳原子相连的醇一般不能被氧化成醛或酮;

    ③所在羟基碳原子若没有相邻的碳原子(如CH3OH)或相邻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如(CH3)3CCH2OH]的醇(或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不饱和烃;

    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羧酸脱羟基,醇脱氢。

    ⑤能发生有机成环的物质是:二元醇脱水、羟基酸酯化、氨基酸脱水、二元羧酸脱水。

    高二化学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乙炔的重要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2、使学生了解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的性质;

    教学重点

    乙炔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

    乙炔分子的三键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制作乙炔的球棍模型认识乙炔分子的碳碳叁键结构;

    2、实验验证乙炔的化学性质;

    3、类比、分析得出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性质。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将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小球,在碳碳原子之间又连了一根小棍,得到了乙烯的含双键的共平面结构,现在如果通过反应使C2H4分子中再失去两个氢原子,得到的这种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

    碳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两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分子就是乙炔分子。在该分子里两个碳原子之间有3个共用电子对,即以叁键形式结合,据此,请大家写出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按要求书写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并由一名学生上前板演:

    一、乙炔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C2H2H—C≡C—H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

    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CaC2+2H2OC2H2↑+Ca(OH)2

    乙炔可以通过电石和水反应得到。实验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投影显示]实验室制乙炔的几点说明:

    ①实验装置在使用前要先检验气密性,只有气密性合格才能使用;

    ②盛电石的试剂瓶要及时密封,严防电石吸水而失效;

    ③取电石要用镊子夹取,切忌用手拿电石;

    ④作为反应容器的烧瓶在使用前要进行干燥处理;

    ⑤向烧瓶里加入电石时,要使电石沿烧瓶内壁慢慢滑下,严防让电石打破烧瓶;

    ⑥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向烧瓶里加水时要使水逐滴慢慢地滴下,当乙炔气流达到所需要求时,要及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水;

    电石是固体,水是液体,且二者很易发生反应生成C2H2气体。很显然C2H2的生成符合固、液,且不加热制气体型的特点,那是不是说就可以用启普发生器或简易的启普发生器来制取乙炔呢?

    ⑦实验室中不可用启普发生器或具有启普发生器原理的实验装置作制备乙炔气体的实验装置。主要原因是:

    a反应剧烈,难以控制。

    b当关闭启普发生器导气管上的活塞使液态水和电石固体分离后,电石与水蒸气的反应还在进行,不能达到"关之即停"的目的。

    c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启普发生器是厚玻璃仪器,容易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d生成物Ca(OH)2微溶于水,易形成糊状泡沫,堵塞导气管与球形漏斗。

    该如何收集乙炔气呢?

    乙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与空气比较接近,还是用排水法合适。

    熟悉和体会有关乙炔气体制备的注意事项及收集方法,并由两名学生上前按教材图5—14乙炔的制取装置图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将电石用镊子小心地夹取沿平底烧瓶内壁缓慢滑下,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一滴一滴地缓慢滴下,排空气后,用排水法收集乙炔气于一大试管中。

    由几个学生代表嗅闻所制乙炔气的气味。

    请大家根据乙炔分子的结构和所收集的乙炔气来总结乙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三、乙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ρ=1.16g/L、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实际上纯的乙炔气是没有气味的,大家之所以闻到特殊难闻的臭味是由于一般所制备得到的乙炔气中常含有PH3、H2S等杂质造成的。

    根据乙炔、乙烯和乙烷的分子结构特点,预测乙炔该有哪些化学性质?

    [小组讨论]乙烷分子中两个碳原子的价键达到饱和,所以其化学性质稳定;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而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稳定,易被打开,所以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乙炔分子中两个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碳原子也不饱和,因此也应该不稳定,也应能发生加成反应等。

    大家所推测的究竟合理不合理,下边我们来予以验证。

    [演示实验5—7](由两名学生操作)将原反应装置中导气管换成带玻璃尖嘴的导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水缓慢滴下,排空气,先用试管收集一些乙炔气验纯,之后用火柴将符合点燃纯度要求的乙炔气体按教材图5—14所示的方法点燃。观察现象:点燃条件下,乙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而伴有浓烈的黑烟。

    乙炔可以燃烧,产物为H2O和CO2,在相同条件下与乙烯相比,乙炔燃烧的更不充分,因为碳原子的质量分数乙炔比乙烯更高,碳没有得到充分燃烧而致。

    (补充说明)乙炔燃烧时可放出大量的热,如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氧炔焰温度可达3000℃以上,因此可用氧炔焰来焊接和切割金属。

    2。乙炔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a、燃烧2CH≡CH+5O24CO2+2H2O

    检验其能否被酸性KMnO4溶液所氧化。

    [演示实验5—8](另外两名学生操作)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滴下,将生成的乙炔气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观察现象:片刻后,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

    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乙炔气体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前边的学习中提到由电石制得的乙炔气体中往往会含有硫化氢、磷化氢等杂质,这些杂质也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实验中如何避免杂质气体的干扰?

    可以将乙炔气先通过装有NaOH溶液(或CuSO4溶液)的洗气瓶而将杂质除去。

    b、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演示实验5—9]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滴下,将生成的乙炔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溴的四氯化碳中溴的颜色逐渐褪去。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可以反应且生成无色物质,那么它们之间的反应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从时间上来看是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迅速还是乙炔与之褪色迅速?

    (回答)乙烯褪色比乙炔的迅速。

    这说明了什么事实?乙炔的叁键比乙烯的双键稳定。

    应注意乙炔和溴的加成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可表示如下:

    (2)加成反应

    乙炔除了和溴可发生加成反应外,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与氢气、氯化氢等发生加成反应。

    高二化学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 (浓)— 氧化产物是 而不是 或 ,还原产物是 而不是 。 氧化产物 的还原产物 。

    典型例题

    例1 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请配平方程式。

    选题目的: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当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难时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宽视野,达到简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题适于任何学生。

    解析:一般可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关系

    5NH4NO3 ==== 2HNO3+ 4N2↑+ 9H2O

    升高3×5

    降低5×3

    为了简化配平过程,也可通过反应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及变化关系

    5/2NH4NO3 —— HNO3+ 2N2↑+ 9/2H2O ===>5NH4NO3 === 2HNO3+ 4N2↑+ 9H2O

    N:+1——→+5 升高4×1

    2N:(+1—→0)×2 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不能出现交叉现象

    解答: 5、2、4、9。

    启示:对于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价态不清或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价态不同时,只需根据化合价法则,找出元素的相应化合价,抓住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就可正确配平。

    例2 已知 在下列反应中失去7mol电子,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选题目的: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依据是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总数相等。”的理解。此题作为提高能力可介绍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初中化学讲课全套

    有关初三化学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有关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初三化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2.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3.人是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4.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绚烂的花,广袤的草,等等,成千上万种的动物植物,还有人造的物品。这些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和了解吧。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1——由北京国之源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二、新课学习

    (一)有机化合物

    (1)展示物品的种类,(实物和图片)学生回答由什么材料组成。

    根据经验,大家能说一说这些材料哪些是有机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余下的是什么材料。接下来我们先学习什么叫有机合成材料,什么叫有机物?

    写出化学式,组成元素,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合作计算,可用计算器?

    讨论:(1)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点?

    都含有哪种相同的元素: 。通过分析表中物质组成元素的特点,引入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概念,什么是有机材料,学生回答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纸条,帮助进行课堂学习:

    (1)完成下内容;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S=32 Na=23 Cl=35.5

    (2)根据上表讨论:

    ①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点?

    ②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课件展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的概念。

    是否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呢?哪些不凯薯做是?

    课件展示: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CO CO2 Na2CO3 CaCO3(碳酸盐)属于无机物。

    讨论: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比有什么不同?两组中是前者还是后面两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些:

    了解化合物的分类以及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二)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化合物中,有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有的却非常大。我们先来了解一篇小资料。

    由学生自己阅读,得到关于高分子化合物的初步认识。接下来看看这些物品大家是不是见过,用过,你了解他们吗?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2

    展示:有机物的组成元素特点,碳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与其它原子的结合方式的图片说明有机物数目异常庞大的原因

    从刚才的有机物的结构可知,有些有机物组成原子个数少,相对分子质量小,如甲烷,乙醇,葡萄糖。而有些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百万如:淀粉和蛋白质。引下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讲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及高分子材料及分类

    有机高分子材料: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

    展示:有机合成材料的广泛应用图片

    为什么都是合成材料,它们的性能和用途有明显不同?原因是这些合成材料的结构不相同。用实验去发现一些规律,学生实验活动。学生拉扯塑料,加热聚乙烯塑料。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和发现什么问题,得出什么结论?有机合成材料的热塑性和热固性:

    实验:点燃不同的线,刚才实验过程中发现棉,羊毛,锦纶腈纶在加热时有什么区别?如何鉴别一件衣服是纯棉还是合成纤维做的?

    (三)环境问题

    塑料和合成橡胶的有很广泛的用途: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塑料和合成橡胶的广泛使用是不是很好呢?会带来什么问题?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3

    如何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个公民应该如何做?

    通过讨论如何解决白色污染的方法,培养环保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重要的方法。

    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手咐塑料袋等;

    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问盯衡学生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是个科学家,你最想在发明什么合成材料来解决,生活,生产,农业,工业,电子,国防的问题或困难?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几种新型的合成材料。

    了解新型的合成材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小,认识了有机化合物,知道了什么是高分子合成材料,也知道了这些高分子材料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一定的麻烦。也就是白色污染的问题,保护环境是刻不容缓的。希望大家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为环保和我们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三化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 反应原理

    1.试剂 石灰石或大理石 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讲解】因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药品状态,反应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板书】三 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

    (2)干粉灭火器

    (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初三化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环保问题。

    教学重难点

    ⒈、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教学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播放生活中的图片,设问:

    1、 家庭中炒菜、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 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

    3、炼钢厂、热点厂等常使用什么燃料?

    (配以多媒体播放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边看边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思考:

    柴、煤、煤气。

    汽油、柴油。

    阅读教材,观看录像,回答问题。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使学生联系生活,关心生活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新知识,强调在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知道燃料的种类、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途。

    知识拓展

    1、煤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煤分解的产物有哪些?

    3、煤分解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播放录像:煤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 混合物

    2、 焦碳、煤焦油、煤气

    3、 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是碳,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焦碳、煤焦油、煤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吗?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

    2、石油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

    3、石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炼制的?

    播放录像:石油的用途

    介绍石油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不可以,因为这样会浪费资源,不经济,不科学,应该综合利用。

    2、混合物,因为其中含有多种成分。

    3、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来分离,是物理变化。

    让学生说出石油炼制的各产品与其用途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过渡

    投影图片:海上采油和天然起在燃烧

    引出天然气

    让学生知道: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几亿年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所以被称为化石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

    1、人类大量开采,将使化石燃料最终被耗尽。

    2、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因此一定要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初三化学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学习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学习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前预习】

    1.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等)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是怎样的?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原理?

    3.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充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三个集气瓶,有什么现象发生?体现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4.生活中你见过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存在?

    【堂探究】

    【自主学习1】我们同学现在对空气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们对空气却知之甚少。最初,人们对于物质为什么能够燃烧着迷,激发了好多人的研究兴趣,于是一些科学家对于“燃烧的本质”展开探究,经过若干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一奥秘逐渐被揭开,空气的成分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下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步入空气成分的探究中吧。

    阅读本第26页的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实验探究】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点燃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结合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该反应的字表达式

    2.总结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

    4.在拉瓦锡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空气的体积减少小于1/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自主学习2】阅读第27页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空气中的各成分及其所占的体积分数。

    2.找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判断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并说明依据。

    空气海水氧气石灰水冰水混合物冰

    【自主学习3】阅读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空气中相对稳定的三种气体是?它们都有哪些主要用途?

    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2.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和能,采用的原料;

    (2)在的条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社区安全和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头消除污染。

    初三化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化学教案表格式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高一化学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怎么写,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化学教案怎么写篇1

    氮和磷(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

    [引入]

    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

    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梁氏茄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 磷 砷 锑 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 H3PO4 H3AsO4 H3SbO4 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 PH3 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

    +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第一节 氮和磷

    氮气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

    (一)氮的存在

    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请学生观察周围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二)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1:0.02),比空气稍轻。

    [投影]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比较。

    难溶气体:N2(1:0.02);H2(1:0.02);

    微溶气体:O2(1:0.2)

    可溶气体:Cl2(1: 2)、H2S(1:2.6)

    易溶气体:SO2(1:40)

    极易溶气体:HCl(1:500)

    [思考]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橡察法来收集?

    (三)氮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 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1、N2的结构

    电子式: SPACE PREFIX =O />;结构式:N≡N。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

    (2)跟镁反应:3Mg+N2 Mg3N2

    (3)与氧气反应:N2+O2 2NO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还原性”的结论。

    [引导] 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实验]

    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学生观察结论]

    一氧化氮是一种无核者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

    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完成以上作业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 情况加以说明。

    (四)氮气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教师引导]

    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五)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励学生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作出贡献。

    [课堂小结]

    结构、性质和具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随堂练习]

    1、不属于氮的固定的变化是()

    (A)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氨(B)氮气和氢气在适宜条件下合成氨

    (C)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合成NO(D)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车引擎中,N2和O2进行反应会生成污染大气的NO(N2+O2 2NO+Q),据此,有人认为废气排出后,温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会自行消失,事实证明此说法不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常温常压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气中NO迅速变为NO2而不分解

    (C)空气中N2与O2的浓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D)废气排出后,压强减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实验室里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是()

    (A)把空气液化, 然后分离出氮气

    (B)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铜网

    (C)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镁粉

    (D)把空气通过装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

    答案:B。

    4、现有M、R两种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实不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R强的是()。

    (A)酸性:H3MO4>H3RO4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MH3>RH3

    (C)气态氢化物还原性:MH3>RH3

    (D)含氧酸盐的稳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某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应最剧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稳定

    答案:BC。

    6、在标准状况下,将O2与NO按3:4体积比充满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单位:mol·L-1)()。

    (A)0.045 (B)0.036 (C)0.026 (D)0.018

    答案:B。

    7、1898年,曾有人发明了固氮的一种方法,该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气为原料。第一步反应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应产物和焦炭反应,在电炉中的高温下制得第三步反应起始物;第三步反应中另一反应物是空气,该反应也是在电炉中完成的,生成一种固体;第四步是使该固体和水蒸气反应制得氨气。又知该固体中有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

    (1)试写出四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简评该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 CaO+CO2↑; CaO+3C CaC2+CO↑;CaC2+N2 CaCN2+C ; CaCN2+3H2O(g)=CaCO3+2NH3↑。

    (2)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原料众多,设备重,生产成本高。

    8、有A、B、C、D四种气体,能发生下列变化

    A+D E+H2O, E+O2 D,

    C+D B+F, B+O2 C。

    且已知其中:C为红棕色,D能使石灰水变浑浊,E常温下是固体,F是一种酸酐。

    (1)写出四种气体的化学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写出C+D B+F所表示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2S、NO、NO2、SO2。

    (2)NO2+SO2=NO+SO3。

    (3)SO2+Ca(OH)2=CaSO3↓+H2O。

    高一化学教案怎么写篇2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节化学课,旨在引导学生满怀信心的认识高中化学,激发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从两个小实验入手,让学生体会高中化学的学习仍是以实验为基础,但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体会到初中到高中的学习思路和方法的不同。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学习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方法的不同。

    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内容。

    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高中化学课程设置。

    学习高中化学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时间:20分钟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教师自我介绍

    通过一个小魔术“白纸变字”引入教师的自我介绍(师生共同完成)

    第二环节:初、高中化学学习的不同

    抽两名学生演示(初高中对比实验)

    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mlNaOH溶液,再加入约3-5滴酚酞试液,振荡后再观察。

    实验2: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ml碘水,再加入约2mlCCl4溶液,振荡后观察。

    学生观察得出:两支试管的溶液中均出现了红色。

    教师讲解:以上两个小实验均产生红色,但产生的原因不同。由此,我们上高中后一定要学会不仅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活动设计:一位高三学生谈高中化学学习的心得体会。(播放)

    教师:实验是感知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的重要途径。

    学生演示:

    实验3:向一个盛有与水(水中先加入酚酞)的烧杯中加一粒黄豆大的金属钾。

    引导学生从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分析,从而引出初中到高中的学习要求: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

    第三环节:高中化学学什么

    介绍高中化学课程设置:高中化学共八个模块,其中有两个必修模块,含必修1、必修2,六个选修模块,含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选修6《实验化学》。

    我们要学的模块有必修1、2,选修1、4、5。

    第四环节:高中化学怎样学?

    讲学习方法,并通过一则小故事带给学生启示:做任何事贵在持之以恒。

    第五环节:美好祝愿。

    高一化学教案怎么写篇3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知识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

    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

    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意义重大。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

    2能力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使用电池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索;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初步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除了Zn-Cu原电池演示实验外,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的科学模拟演示,将微观、抽象、不可见的电子的运动直观化;将复杂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晰、形象、直观。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⑴把时间留给学生;⑵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⑶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⑷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2.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评价,最后进行归纳与总结。

    六、教学设计

    1.课题引入

    ⑴从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从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从实验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程学习状态.

    2.实验研究

    确定主题:(供给学生实验学习)

    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

    ①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

    ②铜片上产生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

    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④H+得到的电子从哪来?

    ⑤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

    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

    设计与实施: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⑴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为学生准备实验用具,可摆放一些仪器和药品,促使学生自由联想,从而设计出富有创造性、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⑵确定方案、动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问题、释疑、处理偶发事件。

    交流与评价:

    ⑴各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设计方案和展示实验成果。

    ⑵同学自评和互评价。

    教师组织交流并适当的提问,使学生的总结更加完善,从而使研究学习顺利完成。

    3.引申与提高

    ⑴电子板书将原电池装置原理分析和构成条件展示给学生

    ⑵电子动画模拟原电池和干电池电流形成的微观电子的运动

    4.结尾部分是本节课的升华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巩固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的基础上,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电池和电池与环保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5、作业设计

    指导学生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各类电池介绍(水果原电池、自制电池等),科学家或科普文章,环境与电池等介绍;并亲手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高一化学教案怎么写篇4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示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②通过实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辅助手段

    1、说实验:

    ①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一致,表面积相差不大。

    ②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

    2、说现代化教学手段: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两个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以上二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

    高一化学教案怎么写篇5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发现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结果。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这是课堂上的难点。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

    三、教具

    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分别装有H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两个演示实验: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

    提问: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

    (二)新课教学过程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加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

    介绍显微镜下如何观察布朗运动。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教师用教鞭指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点,让学生看这颗微粒以后的一些时间内对点运动情况。

    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观察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

    (1)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来。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永远在运动着。所以说,这种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

    (2)换不同种类悬浮颗粒,如花粉、藤黄、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运动,说明布朗运动不取决于颗粒本身。更换不同种类液体,都不存在布朗运动。

    (3)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颗粒大了,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运动。

    (4)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释布朗运动的原因

    (1)布朗运动不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所谓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指存在温度差、压强差、液体振动等等。

    分层次地提问学生:若液体两端有温度差,液体是怎样传递热量的?液体中的悬浮颗粒将做定向移动,还是无规则运动?温度差这样的外界因素能产生布朗运动吗?

    归纳学生回答,液体存在着温度差时,液体依靠对流传递热量,这样是浮颗粒将随液体有定向移动。但布朗运动对不同颗粒运动情况不相同,因此液体的温度差不可能产生布朗运动。又如液体的压强差或振动等都只能使液体具有走向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定向移动不是布朗运动。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只能是液体内部造成的。

    (2)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受到液体各个方向液体分子撞击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固体的微小悬浮颗粒,液体分子是看不到的,因为液体分子太小。但液体中许许多多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不断地撞击微小悬浮颗粒,当微小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所示。

    在某一瞬间,微小颗粒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任一时刻微小颗粒所受的撞击在某一方向上占优势只能是偶然的,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数越小。布朗运动微粒大小在10-’m数量级,液体分子大小在10-“m数量级,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明显,因此,布朗运动越明显。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越多,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不明显,以至可以认为撞击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