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语文

201高考语文答案,2019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1

  • 语文
  • 2025-03-20

201高考语文答案?1. 高考全国卷1语文答案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秣(mò)、B倾轧(yà)、D解剖(pōu) 【考点】语音 2.【答案】B 【解析】A、始作俑者:贬义词。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那么,201高考语文答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2019全国2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8全国卷2语文答案详解

2019年高考全国3卷语文真题及解答部分概述

一、真题概述

现代文阅读:选取了与文学、文化、社会现象等相关的文章,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古诗文阅读:包括古代诗歌鉴赏和文言文阅读,考察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翻译及鉴赏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涉及成语使用、病句辨析、语言表达等内容,考察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和运用能力。

写作:题目通常与现实生活、社会热点、人生哲理等相关,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或话题进行写作,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意。

二、部分解答提示

现代文阅读

仔细阅读题目和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和关键信息。

对于细节题,要回原文定位,对比选项与原文内容。

对于理解题,要结合文章整体内容和作者意图进行分析。

古诗文阅读

对于诗歌鉴赏,要注意诗歌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

文言文阅读时,先通读全文,大致理解文意,再逐句翻译,注意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

2020年高考仿真模拟卷答案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语文高三备课组组长李四梅认为,湖南高考语文考纲新课标卷题型和考查点都变化甚大。删去了识记型的语音、字形题,增加了图文转换题、语段填空题等新题型。选做题有显著变化:湖南卷的选做题主要包括文化经典、外国小说、新闻写作等选修教材内容,并且是三选二;全国卷的选做题则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和传记类文本阅读,二选一,分值有所增加。另外默写题由单纯的上下句默写变为情景默写题。文言文删去了一个考查文言虚词的客观题,增加了文化常识题。相对于湖南高考对学生文化底蕴要求较高的考查,新课标卷更强调语文工具性,考查学生检索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备考建议:学生在备考时应回归课本,打好基础。做好教材梳理,巩固古代诗文知识。对于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知识要结合习题归纳巩固。关注题型变化,积极应对变化。新题型如“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常识”

“图文转换”“语段填空”的复习备课,应以高考真题为引领,以原新课标卷考查省份重点学校的月考题为延伸,寻找命题和答题规律,举一反三,提升课堂效率和备考质量。重视“选考题”,提升解题能力。作文严防套作,注重思维考查。

2019年全国卷2语文答案

1. 高考全国卷1语文答案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秣(mò)、B倾轧(yà)、D解剖(pōu) 【考点】语音 2.【答案】B 【解析】A、始作俑者:贬义词。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

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C、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使用对象错误。D、附庸风雅:贬义词。

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 *** 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 3.【答案】B 【解析】A 句式杂糅 C “基地”与“机构”搭配不当 D 成分残缺,“采取”缺少宾语。

2019语文高考一卷答案

(一)语境推断

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一句中“迫”字的含义。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又如2005年重庆高考(课程)试题中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中“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二)巧借字形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以上就是201高考语文答案的全部内容,如2006年四川高考试题考查“环堵之中”的“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如2005年北京高考试题考查“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一句中“诛”字的含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