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乌镇的介绍简短 乌镇的历史名人故事 中国乌镇简介 乌镇的历史文化 乌镇起源于哪个朝代
乌镇是国物段家历史文化古镇,历史悠久,大约在7000年前,就有先民在乌镇繁衍生息了。乌镇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乌、青两镇合并,统称乌镇。
乌镇历史
乌镇,别名乌墩、青墩,位尘敬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占地罩兄誉面积约为79平方千米。
乌镇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著名景点有西栅、茅盾故居、木心美术馆、江浙分府、江南民俗馆、古戏台等。
乌镇是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的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史称"乌戍"。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后梁,隶属不变,为吴越国地。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乌镇为湖州路乌程县地,青镇为嘉兴路崇德县地。镇地设都巡检。
明宣德五年,析崇德县的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兴和梧桐六乡置桐乡县,青镇属之,隶嘉兴府;乌镇仍属乌程隶湖州府。这一隶属关系至清未变。明清时在乌镇特别设立浙直分署和江浙分署,以一小镇而行使相当于府衙的职能。民国元年,乌、青两镇依旧分治。
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
扩展资料:
乌镇的故事传说:
瘟元帅
定升桥南堍有个瘟元帅井,井旁建有瘟元帅亭,亭里供奉着瘟元帅像,亭上题“瘟都元帅”,左右对联“护乡民爱心齐日月,避瘟疫壮举感天庭”。
传说瘟元帅生前是个白面书生,为人热心,急公好义。有一年江南大旱、河水干涸,人们汲井水饮用,水贵如油。一日,那书生发现有恶鬼向井中投毒,于银举是第二天,这名秀才就守在这口井旁,不让老百姓取水,许多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责骂和殴打他,在万般无奈之下,这名秀才纵身入井。
当百姓把已经溺水身亡的秀才打捞上来时,发现他脸色铁青,齿裂眼突,十分可滚亏怖,是身中剧毒的症状,方知他是为了一方百姓的平安而献身的英雄,于是就追奉他为“瘟元帅”,为他塑像,希望他在天有灵驱赶瘟鬼,继续为地方造福。
瘟元帅的塑像神情凶恶,怒目圆睁,其实是为了镇住瘟鬼。秀才跳井示警的那天是五月十五日,所以乌镇有一个风俗,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都要迎一次瘟元帅会。
迎会时,人们用轿子把瘟元帅像抬出来,在街上巡游一番,请他把街上游荡的瘟鬼捉进事先准备好的瓮里。迎会队伍很壮观,前面鸣锣开道,硬牌护行;
后面两人抬一只空酒甏,甏里有个青面鬼头,头上系着一根绳子,绳子穿过抬杠上的滑轮,一边走一边扯动绳子,鬼头在甏口一隐一现,谓之收瘟甏收瘟鬼;随后又有两人抬一盛有木炭且窜着火苗的铁锅,据说火可慑鬼;瘟元帅的轿子就跟在后面;
最后是八个手持刀枪的护轿判官。据说这样一来,盛夏时就不会发生瘟疫了。这大概是人类出于瘟疫的恐惧,而古时的医学又未发达到足以祛除瘟疫,因此人们才想象出瘟元帅这样一个锋备碧形象来,以抚慰恐惧、祈佑平安吧。
参考资料来源:-乌镇
乌镇历史悠久,据乌镇近郊的谭家湾古文化遗址考证表明,大约在7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该地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的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史称"乌戍"。唐时,乌镇隶属氏迟苏州府。后梁,隶属不变,为吴越国地。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乌镇为湖州路乌程县地,青镇为嘉兴路崇德县地。镇地设都巡检。明宣德五年,析崇德县的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兴和梧桐六乡置桐乡县。
青镇属之,隶嘉兴府;乌镇仍属乌程隶湖州府。这一隶属关系至清未变。明清时在乌镇特别设立浙直分署和江浙分署,以一小镇而行使相当于府衙的职能。
民国元年,乌、青两镇依旧分治。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
扩展资料:
乌镇传说故事:
张冠李戴“杭白菊”,早在二十年代,桐乡的白菊花就以其色、香、味、形“四绝”,成为饮用菊花派信之佳品,被当时的一位安徽茶商汪裕泰转手销往新加坡等南洋国家。
而桐乡本地的菊花经销商是朱金伦办的一家烟菊收购行。晒红烟和白菊花都是桐乡的著名土特产,朱金伦的生意也因此越做越火红,并通过徽帮茶商汪裕泰的口岸关系,出口南洋。
朱金伦从农民手里把晒干的菊花收购进来后,要经过精心的处理、加工和包装。菊花是一种极易霉变和虫蛀的物品,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包装储存是个难题。
朱金伦把菊花用牛皮纸手工封包,每一市斤一包,并按茶商汪裕泰的吩咐,贴上商标和使用说明。然后,拿来一只只肚大口小的甏,先放在炭火上烤一烤,驱赶掉甏里的潮气,
再把一包包菊花一层一层地放进甏里,每层之间放上一些包裹好的生石灰,用于吸潮,最后密封甏口。于是一甏甏桐乡产的菊花便千里迢迢运往南洋。
南洋商人梁老板收到徽帮茶商汪裕泰发出的第一批桐乡菊花,仔细验收。一打开甏的封口,菊花的阵阵清香飘逸而出。拿出来一看,一包包方方正在,干干燥燥。
只见每个封包上都贴着一张绿色的招贴纸,“蝴蝶牌杭白菊”几个字跃然纸上,下面是一段介绍产品的文字:“ 杭白菊者,冬苗 、春叶 、夏蕊、秋花,被受日月之精华,四时之灵气。
常饮菊花茶,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炎,耐老延年。”产家落款是“杭州歼羡李西湖金伦茶菊庄”。有趣的是在落款下面还有一段引人注目的文字。
“ 本庄不惜巨大工本,在西子湖畔购地数千亩,聘请工匠,精心栽培,所产茶菊,非同一般,欲买正宗杭白菊,请认准蝴蝶牌商标。”
梁老板一脸惊喜,忙打开封包,撮了几朵菊花,放进茶杯,沏上开水。只见朵朵菊花在水中竞相开放,花瓣层层叠叠,花色洁白晶莹,花香清馨扑鼻。
梁老板不禁拍手叫绝:怪不得古人称之谓“千叶玉玲珑”!有这么好的货,还怕打不开销路?杭白菊在南洋的需求量日增,精明的梁老板心里打起了小算盘。
既然知道杭白菊产于西子湖畔,何不甩掉汪裕泰这个中间商,直接去杭州找金伦茶菊庄,这样一来,获利不是更丰厚了吗?于是,他带了几个伙计,漂洋过海。
来到杭州,四处打听金伦茶菊庄。可寻遍了西子湖畔,竟然丝毫不见杭白菊踪影。无奈之下,只得悻悻而归。原来,徽帮茶商汪裕泰熟谙商界竞争之道。
与南洋梁老板在茶叶生意上曾打过数年交道,知道梁老板是个贪心十足的人,与其交往,必须处处设防。于是就虚晃一枪,把白菊花的产地说成是“杭州西子湖畔”。
在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环境下,汪裕泰的“张冠李戴”之计,还确实起了很好的自我保护作用,使梁老板“过河拆桥”的梦想化为泡影。然而,桐乡特产白菊花,却从此冠以“杭”字而扬名海内外。
参考资料来源:-乌镇
乌镇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是个具有6000余年悠久历史的古镇,曾名乌墩和青墩,全镇辖13个社区居委会和18个行政村。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唯租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埋槐陆上交通有县级公路姚震线贯弯山友穿镇区,经姚震公路可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320公路、318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相衔接。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周围嘉兴、湖州、吴江三市分别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从杭州出发走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一条流水贯穿全镇,它以水为街,以岸为市,两岸房屋建筑全面向河水,形成了水乡迷人的风光。水中不时有乌篷船依呀往返;岸边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乌镇最著名的产品有三:三白酒系纯粮酿造,工艺古朴,酒香醇厚,饮后三日不绝于口;蜡染花布蓝白相间,点缀出江南特有风情;姑嫂饼香酥脆甜声名远播四海。乌镇是中国江南的封面,传承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
乌镇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成衣制造、出口为特色。耕地6万余亩,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乌镇自来水覆盖率达100%,有广播电视站及市级医院、精神病专科医院、卫生院及戒毒所。水上客运码头、汽车站、禽蛋专业市场、小商品市场及垃圾填埋场各一个,农贸市场3个,占地50亩和15亩的停车场各一个。全镇共有图书馆(室)16个,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各一个。共有学校7所,在校学生约6400多人。
乌镇历史悠久,据乌镇近郊的谭家湾古文化遗址考证表明,大约在7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该地繁衍生息了。那一宽搜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的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史称"乌戍"。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后梁,隶属不变,为吴越国地。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乌镇为湖州路乌程县地,青镇为嘉兴路崇德县地。镇地设都巡检。明宣德五或穗年,析崇德县的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兴和梧桐六乡置桐乡县。
青镇属之,隶嘉兴府;乌镇仍属乌程隶湖州府。这一隶属关系至清未变。明清时在乌镇特别设立浙直分署和江浙分署,以一小镇而行使相当于府衙的职能。
民国元年,乌、青两镇依旧分治。衫巧卜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