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音乐

宣汉土家摆手舞音乐,土家摆手舞音乐

  • 音乐
  • 2023-05-28
目录
  • 土家摆手舞mp3
  • 土家族摆手舞广场舞
  • 土家摆手舞音乐
  • 恩施土家摆手舞音乐
  • 老版土家摆手舞音乐

  • 土家摆手舞mp3

    《三下锅》这首歌由胡家胜作词,符玮作曲, 山水组合 (许勇、舒维)演唱。

    中文名称,三下锅

    歌曲原唱,山水组合

    填词,胡家胜

    谱曲,符玮

    歌词

    男:

    锅锅嘛架起来呀

    逮呀

    火火嘛点起来呀

    逮呀

    喝多喝少都是情啊

    酒杯端起来啊

    猪肚羊肚加牛肚啊

    腊肉萝卜炖白菜啊

    猪脚羊脚加肥肠

    一锅子全装下

    男:

    三下锅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男:

    三下锅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男:

    三下锅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男:

    三下锅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合:

    老乡喜欢它

    朋友喜欢他

    生活里有五味

    人生多苦辣

    男:

    锅锅嘛架起来呀

    逮呀

    火火嘛点起来呀

    逮呀

    喝多喝少都是情啊

    酒杯端起来啊

    猪肚羊肚加牛肚啊

    腊肉萝卜炖白菜啊

    猪脚羊脚加肥肠

    一锅子全装下

    男:

    三下锅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男:

    三下锅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旦纯闹

    男:

    三下锅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男:

    三下锅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合:

    老乡喜欢它

    朋友喜欢它

    香飘寻常百姓家

    寻常百姓家

    男:

    一双筷子一个碗

    一个锅锅儿一把铲

    一把钥匙一把锁

    一个女人一个汉

    朋友伙计兄弟姊妹

    逮个三下锅儿啊

    一坛子米酒索索利利

    全部都干完啊

    七姊妹

    辣得死心

    六月椒

    麻得舒服

    胡师傅的三下锅

    土家族的文化模罩

    张家界的山水

    它就养这方人

    养得后生儿像座山

    养得姑娘儿像朵花儿

    张家界的儿女

    敢说敢讲 敢爱敢恨

    敢作敢当 敢打敢拼

    也敢闯天下啊

    男:

    三下锅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男:

    三下锅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男:

    三下锅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男:

    三下锅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合:

    老乡喜欢它

    朋友喜欢它

    香飘寻常百姓家

    寻常百姓家

    香飘寻常百姓家

    扩展资料:

    民间歌曲 按土家族的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与儿歌、裤脊风俗歌等5种。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中国湘西、鄂西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散居在重庆酉阳、秀山、石柱、黔江和湖北宜昌地区的五峰、长阳等县。人口835万人(2013年统计)。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汉语汉字,仅有湘西的保靖、龙山、泳顺及鄂西的来凤等县少数偏僻山寨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人民喜爱歌舞,每年农历正月和三月是传统的歌舞节“社巴日”。民间音乐主要有民间歌曲和器乐两类。

    参考资料来源:-土家族音乐

    土家族摆手舞广场舞

    “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土民齐集,披五花被,锦帕裹头,击鼓鸣铳,舞蹈唱歌。舞时男女相携, 翩跹进退,谓之摆手。往往通宵达旦,不知疲也。”(雍正《永顺府志》)“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古代文人这样描写摆手歌的情景,反映了土家族高毁地区摆手活动的盛况。

    现在土家族聚居地区——酉水两岸的来凤等地尚留有不少摆手堂遗址,沿酉水流域的土家族人民,直到现在还常举行摆手活动。摆手活动其规模有大小之别。大摆手是数村、数十村族人联合举行,人数多规模大,往往有成千上万人参加。小摆手则是一村一族人的摆手活动。无论是大摆手还是小摆手,它的祭祀祖先、祈求丰年的目的,以及摆手的内容均基本相同。

    摆手活动系在固定的摆手堂进行。摆手歌有行堂歌与坐堂歌两种。行堂歌是伴随摆手舞内容编唱的歌,跳什么唱什么,一个人领唱众人吆喝。坐堂歌则是歌手们坐下来唱的,有单唱、对唱、轮唱等。歌手是摆手活动的主持人“梯玛”、掌坛以及其他善歌者洞念御。摆手歌有即兴而歌的内容,但更多的是由“梯玛”领唱、世代传承、内容浩繁、唱词是固定的古歌。

    摆手歌与梯玛神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梯玛神歌与摆手歌均系由梯玛传唱,但从内容与演唱时间、地点、目的来看,二者不是同一作品,应有纳岩区别。梯玛神歌是由梯玛在一家一户、为主人消除病灾祭祀神祇时所唱的宗教歌;摆手歌则是梯玛在摆手传统民俗活动中,为纪念全民族的祖先、祈求后代兴旺发达、年丰人寿而演唱的叙述历史的古歌。

    摆手歌虽不似梯玛神歌那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摆手活动本身就有宗教性,依附于摆手活动的摆手歌也就自然地受宗教的影响。摆手歌中有关农事生产部分,因与人民生存攸关,一般歌手与掌坛师也会演唱,普及程度较高。其它摆手古歌则仅能由梯玛演唱,有的梯玛在演唱时对古代土家语古歌的确切含义也不甚了解。现在,记录完整、注有原文音标的摆手歌已作为土家族的古籍作品公开出版。

    土家摆手舞音乐

    【舞蹈简介】

    摆手舞主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流域,以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摆手舞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服饰道具】

    摆手舞活动是土家族人缅怀祖先、追忆民族迁徙的艰辛、再现田园生活的恬静的大型舞蹈史诗,其服装和道具也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和道具将摆手堂装饰得隆重而热烈。摆手场上插着许多幡旗,人们手举龙凤旗队(用红、兰、白、黄轿铅隐四色绸料制成) ,身披“西兰卡布”(花被面) ,捧着贴有“福”字的酒罐,担五谷、担猎物、端粑粑、挑团馓、提豆腐,手持齐眉棍、神刀、朝筒,扛着鸟枪、齐眉棍、梭镖等道具,吹起牛角、土号、唢呐,点响三眼铳,锣鼓喧天,歌声动地,男欢女乐,舞姿翩翩,气氛非常热烈。正如一首土家族竹枝词描写的那样:“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

    【动律特点】

    摆手舞其身闭厅体动作主要取材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战斗。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在长期发展变化,在各地不完全相同,但其基本特点却是一致的,即顺拐、屈膝、颤动、下沉。顺拐是摆手舞最主要的特征,即甩同边手,它要求手脚配合默契,动作一致,以身体的律动带动手的甩动,手的摆动幅度一般不超过双肩,摆动线条流畅、自然、大方;屈膝要求膝盖向下稍稍弯曲一下,上身摆正,脚掌用力,显得敦实、稳健;颤动是脚部与双臂略带小幅度抖动,给人一种有弹性和韧劲的感觉;下沉是指在伴奏重拍时身体有一种向下的感觉,动作沉稳而坚实。这些扭、转、屈、蹲等动作组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的紧张、松弛交替转换与协调用力和上下肢的密切配合。因此,摆手舞对身体的协调性要求较高。

    【表演方式】

    举行摆手活动时,人们扛着龙凤大旗,打着灯笼火把,吹起牛角号、唢呐、咚咚喹,点燃鞭炮,放起三眼铳;抬着牛头、粑粑、刀头(即大块的熟肉)、米酒等供品,浩浩荡荡涌进摆手堂。

    先举行祭奠仪式,由一位有声看的土教师带领众人行过叩拜礼后,便在供奉的神像下面边跳边唱神歌。唱的内容多是颂扬土王及祖先的恩德和业绩,表达土家激丛人的无穷怀念之情。还要象征性地恭请土王和祖先前来参加摆手盛会,与民同乐。

    祭奠完毕,土教师则带领众人来到堂外的坪坝,在一棵挂满五颜六色小灯笼的大树下依次围绕,随着锣鼓的'节奏起舞,“男女相携,蹁跹进退”。

    摆手舞以打击乐伴奏,打击乐器有大鼓、大锣各一面。牛皮大鼓一个,鼓槌一对,大锣一面,锣槌一根。鼓的直径0.6-0.85米左右不等,高0.65-0.85米左右。大锣直径0.65-0.85米不等,凹凸深度0.04米左右,鼓槌、锣槌视鼓锣大小相应配置。

    演奏时,一人或两人在摆手堂中心击鼓叫锣以指挥全场。常用的曲牌有单摆、双摆、磨鹰闪翅、撒种等。节奏平稳,强弱分明,雄浑深沉。

    摆手舞是歌舞浑然一体的综合艺术,其歌叫《摆手歌》。来凤土家现在跳摆手舞时,一般不唱,但传说很早以前有摆手唱歌,现流传保存下来的摆手歌有两首,一首为摆手时穿唱的山歌《要吃饭就要挖土》,二首为《点兵歌》,歌词固然简单,但却透出了朴实的生活哲理和英雄崇拜的理念。

    【传承价值】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土家族在一段漫长的历史阶段里,社会生产发展的缩影和艺术性的表现,它的成长、发展伴随了土家族这一民族共同体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的全过程,是土家族民间文化的综合载体。摆手舞的价值不是一般的艺术形式所能替代的,它在土家族的社会与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传承民族文化,强化民族意识

    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

    商品流通,活跃民族经济

    增进身心健康,繁荣文化生活

    恩施土家摆手舞音乐

    土家族舞蹈摆手舞介绍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光辉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 古老的“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下面是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土家族舞蹈“摆手舞",希望能帮到大家!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流行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摆手舞”流传广泛 ,名称不尽相同。有叫“舍巴日”或“舍巴格资”,意思是甩手或玩摆手;有叫“舍巴”的,意思是摆手;有叫“舍巴骆驼”,意思是跳摆手;有叫“跳年”(汉语),名称虽多,但表演形式和内容基本相同。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是团圆联欢中,土家族人民都要跳“摆手舞”。

    “摆手舞”历史悠久,在永顺县城郊石壁上刻有一首古诗:“千秋铜柱壮边陲(注),旧袭纯基姓流 传十八司,相约新年同摆手,看风先到土王祠。”另外,在过去“梯玛”(土家语领头人之 意,是组织跳摆手舞的领头人)。念诵的叙述土家族人民史诗《迁徙记》中,也有若干处提到摆手舞的。如:“摆手的人们啊,咱们的萝卜无论是大的还是细的,都放到背篓里,摆手用的东西,全部放到背篓里。”据了解土家族人民的这次迁徙约是五代前后的事了,这表明出现较完整的摆手舞的时间已有千余年了。

    在《永顺府志》中,对当时的摆手舞活动曾有这样的记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每逢摆手时节,人们披着绚丽的被锦(被面),擎着数裤丛百幅乃至上千幅绣有龙凤,绘画着鸟兽的彩旗,同时木鼓声、锣钹声、上百枝鸟枪声、人们的欢笑声,汇成一派节日的喧闹声,震荡山谷。成千上万的人聚在“八部庙”前的“摆手堂”,围成圆圈,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迈开粗壮健美的步伐,摆动着双手,可以一连跳上几昼夜。清代彭施铎曾对当时跳“摆手舞”的场面做过详细的描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拍谨水生波,红灯万点入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

    “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的区分。

    “小摆手”在凡有土家族定居的地方都有,规模较小,只要村寨旁有一个小坪,立一个小庙 (供的是土王),就成“摆手掌”,“小摆手”的舞蹈动作,以模拟农事劳动为主。

    “大摆手”规模宏大,“大摆手”的场所是几个县会祀的地方,或几个乡会祀的地方。这里坪大、庙大,到了“摆手”的季节,附近土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最漂亮的衣裳赶来参加。 由于土家族人民居住的地区不同,原姓不同,因此祭奠的祖先与修建的庙祠也不同,祭祖的仪式也各有差异。

    如龙山县马蹄寨,田姓子孙很多,传说田家祖先是田好汉,兄弟八人是八个将领,于是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八部神庙。在举行“大摆手”时,场中竖有桅杆,悬有龙凤旗,挂有大灯,场中设有燎架,旁放竹捆,所以照明之用。场中还有火树一、二根,专用来烧爆竹的。路旁插有牌灯、写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等字,神堂内牵有绳索,以备人们将灯笼或猎获的飞禽挂在上边。神堂前摆一个祀案,专放打来的各种野兽。

    整个活动分做三夜进行,第一夜由“梯玛”主持祭祀祖先,先由“梯玛”请神,然后把打来的山禽、野兽、家兽当场杀死供上,最后饮宴。第二夜,各寨的青年身披手织的五彩锦被当做古人的甲胄,手执刀、枪、旗等器具,进行比武表演。第三天才开始跳“摆手舞”。

    又如永顺县,有七个寨的土家族人民同在这里祭祀。宽坪上燃着一条用干竹子捆成的长火把照明,祭祀仪式在“摆手佬”(梯玛)主持下进行,然后由扮着“茅古斯”的人们来进行表演。(“茅古斯”是用土语演唱的一种简单的戏剧表演,扮演者全身披稻草,头上扎几根草辫子。)表演共分五夜进行,第一夜表演扫地,唱十二月生产歌;第二夜表演打猎;第三夜表演钓鱼;第四夜表演接新娘;第五夜表演教“茅古斯”读书。在表演“茅古斯”的先后和空隙时间跳“摆手舞”。人们舞着各种模拟生产的动作,或生活上有趣的动作。有时 唱山歌或对唱情歌。

    “摆手舞”是集体舞蹈,大多成圆形,锣鼓放在中央或边上。男女老少都可参加,有时两人一行或四人一行,有时女的在里圈。“导摆者”在行列之前领头,行列之间有“示摆者”作示范,行列之后有“押摆者”压队,在锣鼓的伴奏下,边唱边舞。一般要跳完一圈之后才换一个动作,各个动作连接起来,便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如:耙田、插秧、扯草、望太阳等动作连接在一起,就表现出春季生产的劳动过程。那健朴的舞姿,高亢、自由的歌声伴着强烈的锣鼓节奏,给人以清新而热烈的感觉。

    有的地方跳“摆手舞”是在摆手掌内举行。“摆手堂”分一堂(即正堂)、二堂,开始进堂时男女都在一堂摆,女的在里圈,男的在外圈。然后男的留在正堂摆,表示祈求幸福、安乐, 情绪十分严肃。女的则到二堂摆,情绪欢快。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的一种全民族的大型舞蹈,它真实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表现狩猎劳动的;有表现军事战斗的;有表现农业生产的,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的等等。

    在“摆手舞”中反映农事劳动的动作最多。它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一年中的'生产活动。其中有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种棉花、薅草、插秧、割谷、打谷等等。

    摆手舞的基本摆法是:双漆微屈,左脚上前一步,双手顺势向前一摆,当双手轻轻摆向后时,右脚即跟着上前半步;再反方向做一次;然后左脚上前一步,右脚上前半步,双手前后轻轻连摆两次;两脚停住,双手前后重摆一次。这就叫“单摆”。如向相反方向再摆一次,就叫“双摆”。农事动作多以“单摆”为主,要表现“挖土”,双手在摆动时,就做挖土状,要表现“栽秧”,双手就做栽秧状等等。总之,农业生产中的动作,都可以吸收到“摆后舞”中来。

    表现军事战斗的摆手时,摆者分东西排列,中间隔一丈多宽,五人为一“排”,两排为一“比”,四排为一“队”,“比摆”二十人,“队摆”四十人,手中持长矛或齐眉棍,上面饰有红缨或黄帛。摆时将武器斜拿,然后以一摆三跃的方式向对方冲去,双方接近时,两人武器交锋,几个回合后,跳到对方位置,即将武器直拿,慢慢转过身来,面向对方。随即又以原来的动作一直冲回自己原位。这就算完成一次“摆动”。这时锣鼓狂热的打着“十二月”、“龙戏水”等鼓点,表示对凯旋的壮士热烈欢迎。

    反映打猎生活的有“空拳斗虎”、“弄虎”等等。这类动作是“摆手舞”中最古老的动作, 因而逐渐失传,目前保存的还有“跳蛤蟆”、“木鹰闪翅”、“拖野鸡尾巴”等。

    在“摆手舞”中还有反映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内容的动作。如:打粑粑、打蚊子、打草鞋、牛打架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动作,如回旋摆、雀跃、套摆、乐太平等等,反映了节日的欢快情绪。

    跳“摆手舞”时唱的歌,叫做“摆手歌”,是土家族古老的民间舞蹈音乐。摆手歌均用土语演唱,有齐唱、领唱、独唱等多种形式,有歌唱历史、军事、生产、爱情等各方面的内容。

    “摆手舞”以大锣大鼓伴奏为主,节奏明快、简练,有时也用大号和唢呐作为伴奏乐器,舞者动作的变化听锣鼓“指挥”敲击鼓边为令。

    “摆手舞”的动律,绝大部分是顺摆即摆右手出右脚,摆左手出左脚。膝部的弯曲,是“摆 手舞”中较显著的特点,通常在整个舞蹈中,膝部都是弯的,特别是在每一动作最后一拍, 膝部弯曲更深一些。

    手的动作虽多,但摆动较小,最高不得超过肩膀,摆时臂膀伸直或固定弯曲角度。重拍向上摆,弱拍向下摆,同时双手和上身都要颤动一下。

    “摆手舞”的服装有显著特点,大都用自织的蓝、黑、红布做成。男的用黑布或白布缠头,穿大衣大袖无领满襟短衣,扣子用布做,仅胸襟右上角用两个铜扣,腰系荷包。还有一种最古老的叫琵琶襟,镶有花边。妇女穿宽衣大袖,裤子肥大,袖口与裤脚镶有五寸宽的边,内镶七寸宽的丝绒小边。衣领只有五分高,镶三道小边,肩及胸襟也镶五寸宽的边,不绣花、滚上淡蓝色的细边,扣子全用布做,仅领子用一颗铜扣,色彩调和,朴实美观。男女的鞋子都是两片合起来的,男鞋多用黑色,头上翘,鞋口滚上牛皮,鞋底很厚。妇女的 鞋子,鞋头稍翘两边绣花,鞋口浅,滚丝边,鞋底稍薄,后跟不合拢,用麻线编织,可放大或收小。

    ;

    老版土家摆手舞音乐

    1、首先,向左挥手,同时身体向左扭动胯部。

    2、其次,往前走,右手起,身体向右扭动。

    3、最后,左脚退,右脚跟。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摆手舞以摆动谈桐双手跳舞而得名,是土家族含笑坦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祭祀升旁祖先的活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