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语文

高中语文实词,高中语文实词120电子版

  • 语文
  • 2023-06-03
目录
  • 高中语文实词120电子版
  • 高中120个文言文实词完整版
  •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20例
  • 高中文言实词120个
  • 高考文言实词120整理打印版

  • 高中语文实词120电子版

    高中语文合集

    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1234

    简镇耐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森旅手料,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各大名师网校合此嫌集。

    高中120个文言文实词完整版

    1. 苏教版语文文言文(必修+选修+注释+译文+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七年级(上)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幼时记趣,水调歌头,三峡,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狼.

    七年级下

    赵普,黄鹤楼,于圆,水调歌头,三峡,,两小儿辩日,爱莲说.

    八年级上

    晏子使楚,人琴俱亡,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治水必躬亲.

    八年级下

    马说,陋室铭,活板,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山市.

    九年级上

    陈涉世家,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江城子密州出猎.

    九年级下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出师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祝你中考取得好成绩!

    2. 高中语文重点词语,苏教版从必修一到必修五的

    文言实词吗?必修一——必修五文言实词《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由于,因为)《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是故弟子不比不如师(不一定)作《师说》以贻之(赠送)《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全)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暴秦之欲无厌(满足)与赢万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洎牧以谗诛(及,等到)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成例)《指南录后序》会使辙交弛(适逢)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解除)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意料,料想)直前诟虏帅失信(责骂,辱骂)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罪状)穷饿无聊,追购又急(重金收买)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差不多)扬州城下,进退不同,殆例送死(几乎)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危险)《五人墓碑记》既而以呈民之罪请于朝,按诛五人(追究,查办)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假托帝命)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越国以鄙远(把…作为边境)既动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疆界)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卜让)《谏太宗十思疏》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能够)简能而任之(选拔)《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壁(交换)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假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秦贪,负其强(依仗)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相如持壁却立(退,倒退型敬局)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相如引车避匿(调转)不如因而厚遇之(招待,对待)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籍吏民,封府库(登记)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季氏将伐颛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托辞,找借口)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辅佐)《寡人之于国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过)《陈情表》舅夺母志(改变)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慰问)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顾惜)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或许)《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等到)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大概)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吾妻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报任安书》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查者)《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去,往)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勉励,劝勉)《兰亭集序》足以极视听之误,信可乐也(实在)。

    3. 苏教版 初中文言文 部分实词 归纳

    在学习上最好自己去归纳才能记得牢啊。先给你归纳以下的几个吧]

    (1)我孰稿携与城北徐公美(谁)《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吾孰与徐公美(谁)《邹忌讽齐王纳谏》

    (3)吾与徐公孰美(谁)《邹忌讽齐王纳谏》

    (4)孰视之(仔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5)卿言多务,孰若孤?(谁)《孙权劝学》

    (6)孰为汝多知乎(谁)《两小耳辩日》

    属:

    1、属引凄异(连续)《三峡》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岳阳楼记》

    3、忠之属也(类)《曹刿论战》 4、号令徒属日(部属)《陈涉世家》

    数:

    1、鞭数十(几)《童趣》 2、然数年恒不同见(几)《山市》

    3、见宫殿数十所(几)《山市》 4、层层指数(数数)《山市》

    5、数至入层(数数)《山市》 6、居数日(几)《塞翁失马》

    7、又数刀毙之(几)《狼》 8、夹岸数百步(几)《

    斯是陋室(这)《陋室铭》

    卒:

    1、卒数万人。——士兵。《陈涉世家》2、卒之为众人。——最后,最终。《伤仲永》

    3、爱士卒。-士兵。《陈涉世家》4、卒买鱼烹食。——士兵。《陈涉世家》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最终。〈送东阳马生序〉6、卒皆夜惊恐。——士兵。〈陈涉世家〉

    7、士卒多为所用。-士兵。〈陈涉世家

    4. 什么叫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啊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

    也”、被动句的“为。

    所。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5. 高中语文120个古文实词

    高中120个文言实词汇总(百度限字数,先发这些)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 ***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

    6. 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1到5哪些文言文要背

    苏教版高中语文要求背诵课文:1、《沁园春·长沙》( *** )2、《劝学(节选)》(荀子)3、《师说》(韩愈)4、《赤壁赋》(苏轼)5、《阿房宫赋》(杜牧)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8、《荷塘月色》(朱自清)第四、五、六段。

    9、从《发现》(闻一多)、《北方》(艾青)、《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舒婷)、《祖国土》(阿赫马托娃)选择其中两首背诵。10、背诵《五人墓碑记》(张溥)五、六段。

    11、背诵《离骚》(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中的名句。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2、背诵《谏太宗十思书》(魏徵)中富有哲理的句子。13、背诵《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最后一段。

    14、《季氏将伐颛臾》15、《寡人之于国也》16、从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隐的《锦瑟》、李煜的《虞美人》、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中选四首背诵。17、从王勃的《滕王阁序》、欧阳修的《秋声赋》中选择精彩段落和名句背诵。

    18、《陈情表》(李密)19、背诵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端正好”、“滚锈球”“一煞”“收尾”四支曲子。20、背诵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屈原的《渔父》中你喜欢的句子。

    21、背诵《纪念刘和珍君》的第二部分第一段、第四部分第五段。22、背诵《逍遥游(节选)》(庄子)前三段。

    2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24、《山居秋暝》(王维)25、《燕歌行》(高适)26、从《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将进酒》(李白)选择其中一首背诵。27、《旅夜书怀》(杜甫)28、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左迁至蓝关虱侄孙湘》(韩愈)、《西塞山怀古》(刘禹锡)选其中两首诗背诵。

    29、从李商隐的《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温庭筠《商州早行》中选择两首背诵。30、背诵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背诵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九)背诵《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背诵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31、晏殊《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32、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33、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铸《横塘路》(凌凌不过横塘路)34、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35、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7.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归纳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⒀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⑺卧而梦。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8、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二) 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代靛青)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⑹郯子之徒。

    (代词,这)⑺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⑼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它们)⑾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⑿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⒀圣人之所以为圣。(。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20例

    2011届新课程高中语文考纲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在《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曾规定要掌握120个文言实词。

    ★爱

    ①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②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③舍不得,吝惜,爱惜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六国论》④爱慕,欣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爱莲说》⑤恩惠

    古之遗爱也(恩惠) 《左传》⑥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诗经静女》译

    ⑦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

    ★安

    ①安全,安稳,安定-/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失街亭》/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六国论》/②安抚,抚慰/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赤壁之战》/③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

    ④使---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赤壁之战》

    沛公安在(哪里)《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哪里)《陈涉世家》

    ⑥养生/衣食所安(养生) 《指厅曹刿论战》

    ★被

    读音一:bèi

    ①被子(名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杨修之死》

    ②覆盖(动词)/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③遭受,遇到,蒙受/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荆轲刺秦王》

    ④加/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

    ⑤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屈原列传》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屈原列传》

    ★倍

    ①通"背",背叛,违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鸿门宴》

    ②一倍,加倍/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孙子?谋攻》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③增加/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烛之吴退秦师》

    ④越发、更加、倍加/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鄙

    ①边界地方/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为学》

    ②动词,轻视/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训俭示康》

    ③庸俗,见识浅,鄙陋/肉食者鄙(庸俗,见识浅,鄙陋)《曹刿论战》

    ④复合词:/鄙人

    a自称的谦词

    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

    b鄙俗,不开化的人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c乡下人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兵

    ①兵器,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武器) 《过秦论》

    ②用兵器

    左右欲兵之(用兵器) 《史记?伯夷列传》

    ③战争,军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战争,军事)《论积贮疏》

    ④士兵,军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起视四境,而秦并又至矣《六国论》

    ⑤用兵策略,战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孙子谋攻》

    ⑥复合词:兵符/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信陵君窃符救赵》

    ★病

    ①疾病/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扁鹊见蔡桓公》

    ②生病/而江浙之梅皆病矣(生病)《病梅馆记》

    ③使成病态/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病态)《病梅馆记》

    ④困苦不堪,困乏/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捕蛇者说》

    ⑤筋疲力尽/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筋疲力尽)《赤壁之战》

    ⑥毛病,族慎缺点/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原毁》

    ⑦担心,忧虑/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子产告兆逗敬范宣子轻币》

    ⑧损害/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史记?货殖列传》

    ⑨责备、羞辱/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训俭示康》

    ★察

    ①仔细看,观察/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石钟山记》

    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看清楚) 《齐桓晋文之事》

    ③考察,审察/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察,审察) 《赤壁之战》

    ④明察,了解,弄清楚/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曹刿论战》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察臣孝廉(考察后加以推荐)《陈情表》

    ⑥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精明)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

    ⑦察察 ,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察 ,洁净的样子) 《屈原列传》

    ★乘

    读音一:chéng

    ①驾,坐,

    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赤壁之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驾,坐)《石钟山记》

    ②升,登

    乘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登上)《涉江》

    ③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趁着,凭借)《过秦论》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凭借,依仗)《宋书宗悫传》

    ④冒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冒着) 《登泰山记》

    读音二:shèng

    ①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陈涉世家》

    超乘者三百乘(辆)《肴之战》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②佛教的教派或教法

    大乘佛教

    ③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称史书为“史乘”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孟子?离娄下》

    ④数词,四

    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肴之战》

    ★诚

    ①名词。真心真意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心真意)《愚公移山》

    ②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六国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连词,表示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赤壁之战》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如果)《隆中对》

    ★辞

    ①诉讼的供词。

    狱辞无谋、故者。(诉讼的供词)《狱中杂记》

    ②口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口实)《左传》

    ③言辞,文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信陵君窃符救赵》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辞,文学) 《屈原列传》

    ④借口,托辞

    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赤壁之战》

    ⑤命令

    近者奉辞伐罪,旗麾南指,刘琮束手。(命令) 《赤壁之战》

    ⑥名词,一种文体。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⑦告别,辞别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琵琶行》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告别,辞别)《鸿门宴》

    ⑧推辞,辞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鸿门宴》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

    ⑨讲究,计较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鸿门宴》

    ⑩复合词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屈原列传》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廉颇蔺相如列传》

    ★度

    读音一:dù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

    吾忘持度。(《郑人买履》)

    ②限度,法度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谏太宗十思疏》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论积贮疏》

    ③制度,法度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后汉书?张衡传》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④度量

    常有大度。(度量) 《高祖本纪》

    ⑤常态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荆轲刺秦王》

    ⑥量词,次、回、个

    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江南逢李龟年》

    ⑦谱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扬州慢》

    ⑧通"渡"渡过,越过

    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凉州词》

    ⑨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红楼梦》

    读音二:duó

    ①量,计算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量,计算) 《过秦论》

    ②推测,估计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鸿门宴》

    ③考虑

    度义而后动(考虑) 《答司马谏议书》

    ★顾

    ①动词,回看,环视,回头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顾野有麦场(回看,环视,回头) 《狼》

    ②动词,看,视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③动词,关顾,顾念,顾惜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顾惜,顾念) 《赤壁之战》

    三岁贯(伺候)汝(你),莫我肯顾。《硕鼠》

    ④动词,看望,拜访,探问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出师表》

    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

    ⑤动词,顾虑,考虑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考虑) 《鸿门宴》

    ⑥副词,表示轻微转折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荆轲刺秦王》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但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表反问,反而,难道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为学》

    ⑧顾玩:仔细端详

    ★固

    ①动词,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②动词,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兵,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形容词,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④形容词,坚固,牢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赤壁之战》

    ⑤形容词,坚决,坚持

    少年固强之。《促织》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副词,表本来,原来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⑦副词,表确然。确实,实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⑧副词,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 恨

    ①遗憾,不满意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 《出师表》

    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决期(怨恨) 《长恨歌》

    只恨鄙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水浒传》

    ③复合词:恨恨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 《孔雀东南飞》

    ★患

    ①忧患,祸害,灾祸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之战》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伶官传序》

    ②讳忌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赤壁之战》

    ③病,生病

    茜有眼患(病) 《南史?江茜传》

    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全唐文 愈膏肓疾赋》

    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晋书》

    ④担忧,忧虑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列传》)(忧虑,担心)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

    ⑤危害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孙子 谋攻》

    ⑥厌恨

    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国语》

    ★假

    读音一:jiǎ

    ①借

    狐假虎威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黄生借书说》

    ②凭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劝学》

    ③宽容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北史》

    译文:大臣触犯法律,是不能宽容的。

    ④给与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谭嗣同》

    译文:汉人,不能给他们大大的兵权。

    ⑤假,不真,与"真"相对,虚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狼》

    译文:(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⑥非正式的,代理的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侯以西击荥阳。《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于是就以吴广为代理王,督率各将领向西进攻荥阳。

    ⑦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如果、假如) 《报任安书》

    译文: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象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

    ⑧复合词,假借:宽容原谅。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译文:希望大王稍稍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假

    读音一:jiǎ

    ①借

    狐假虎威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黄生借书说》

    ②凭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劝学》

    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宽容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北史》

    译文:大臣触犯法律,是不能宽容的。

    ④给与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谭嗣同》

    ⑤假,不真,与“真”相对,虚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狼》

    ⑥非正式的,代理的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侯以西击荥阳。《史记·陈涉世家》

    ⑦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如果、假如) 《报任安书》

    ⑧复合词,假借:宽容原谅。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举>>返回顶部

    ①举起,抬起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 《赤壁之战》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②拿,用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拿) 《赤壁之战》

    ③举出,提出

    举类(事例)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屈原列传》

    ④发动,举行,实行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 《陈涉世家》

    ⑤推荐,选拔

    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 《出师表》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 《张衡传》

    ⑥攻克,占领

    戍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 《阿房宫赋》

    ⑦全,尽

    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全,皆) 《庄暴见孟子》

    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 《鸿门宴》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⑧飞

    兔起凫〈野鸭子〉举(飞)

    ⑨动问

    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动问) 《礼记 曲礼》

    ⑩举动

    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举动)《谭嗣同》

    ⑾复合词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 《孔雀东南飞》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举事:作事情) 《察今》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包举:并吞) 《过秦论》

    ★恶>>返回顶部

    读音一:è

    ①罪恶,不良行为,与“善”相对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指南录〉后序》

    ②坏人,恶人

    元恶(首恶分子)不待教而诛。《荀子》

    ③丑,与“美”相对

    状貌甚恶。《史记》

    ④坏,不好的

    廉君宣恶言(坏,不好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险恶,凶狠

    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读音二:wù

    ①厌恶,不喜欢

    所恶有甚于死也。《鱼我所欲也》

    ②嫉妒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嫉妒) 《赤壁之战》

    ③中伤

    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狱中上梁王书》

    ④耻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读音三wū

    ①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齐桓晋文之事》

    恶乎:从哪里,在哪里

    学恶乎始,恶乎终?《劝学》

    ②叹词

    恶,是何言?《孟子》

    ★左

    ①方位名词,与“右”相对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左边) 《游褒禅山记》

    ②东面,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

    干到江左,必要成功(东面) 《群英会蒋干中计》

    ③较低的地位,古代以右为尊,左为较低的地位。

    诸士在已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较低的地位) 《史记》

    ④车上的尊位,古代车上以左为尊。

    人莫能左画方右画圆也(左手)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车上的尊位)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证据,证人

    举十二条左证其谬。《**书》

    ⑥不正,邪僻

    王商忠义,张匡谓之左道。《三国志》

    复合词,左右:

    ①在旁侍候的臣子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旁边,周围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③帮助

    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史记》

    ④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表示不敢直接称对方,使称呼对方左右的执事者

    然亦不能为粗陈于左右。《与元九书》

    译文:

    左迁:贬官,降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坐

    ①通“座”,座位

    因击沛公于坐(通“座”,座位) 《鸿门宴》

    ②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叫“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坐着,坐下) 《鸿门宴》

    ③坐守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坐守) 《冯婉贞》

    ④坐落,指位置所在。

    坐北朝南(坐落)

    ⑤犯(某种)罪

    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

    ⑥因为,由于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因为,由于)

    高中文言实词120个

    1.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常用的120个实词及18个虚词的用法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资料:120个文言实词汇总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洞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孝颤山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巧中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 ***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

    2. 高中语文120个古文实词

    高中120个文言实词汇总(百度限字数,先发这些)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 ***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

    3. 几个高中文言文实词翻译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4. 高中语文120个古文实词

    高中120个文言实词汇总(百度限字数,先发这些)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 ***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

    5. 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及解释

    考点简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 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同形异义; 4、一词多义; 5、偏义复词; 6、词类活用。【学法建议】 1、注重积累 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 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 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2、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A、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 B、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 C、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 D、实词义与活用的区别; E、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方法指导】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

    高考文言实词120整理打印版

    1. 高中文言文必背实词、虚词及其意思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2. 高中语文常考的一百三十个文言实词

    120个 需要的话,给你发过去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拍陵悉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3、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自称的谦词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7、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袭乎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汪启)5、兵符:古代派兵用的凭证8、病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10、朝chao1、朝服衣冠(zha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向北(对、向)11、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12、乘cheng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4、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6、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13、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14、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不徐不疾(迟缓)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15、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16、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ong次于最亲的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12、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17、殆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3、郦元之所见闻。

    3.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常用的120个实词及18个虚词的用法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资料:120个文言实词汇总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 ***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

    4.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及常见意思

    1、哀 ①伤心,悲痛,哀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 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 ②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③伤悼(为……哀叹)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晋崤之战》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阿房宫赋》 2、爱 ①喜欢,喜爱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 《种树郭橐驼传》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 ②爱护,爱惜,顾惜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 ③吝惜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④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 ⑤爱戴 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书博鸡者事》 ○6吝啬 百姓甚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3、安 ①安定,安逸,安适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 ②使……安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郭橐驼传》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 ③哪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前赤壁赋》 ④怎么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史记·陈涉世家》 庶人安得共之 《黄州快哉亭记》 ⑤安慰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容 京中安不得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4、按 ①用手压或摁 项王按剑而跽曰(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鸿门宴》 按剑坐于席上 《群英会蒋干中计》 ②压抑,止住 偃然按兵不动 《荀子·王制》 ③巡行,巡视 按榆溪旧塞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④追究,查究 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5、案 ①几案,短长桌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项脊轩志》 ②通"按"审察,察看 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古代一种短腿的托盘 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长亭送别》 6、拔 ①超越,超过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攻下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拔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 《鸿门宴》 因拔刀斫前奏案 《鸿门宴》 ③提拔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陈情表》 是以先帝间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7、白 ①白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白首不见招 《咏史》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指天亮)《前赤壁赋》 ②清楚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训俭示康》 ③下对上告诉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传》 ④洁白 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等等洁白喻作者正直的人生)《石灰吟》 ⑤明白,昭雪 然使君冤未白 《书博鸡者事》 8、败 ①破败 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 《促织》 ②败坏,毁坏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训俭示康》 ③失败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过秦论》 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 ④打败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 《秦晋肴之战》 ⑤凋残,衰落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秋声赋》 9、拜 ①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 拜送书于庭(拜:行过叩拜礼)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拜谢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拜:拜领)《秦晋肴之战》 ③拜见,拜会 拜夫人于堂上 《左忠毅公逸事》 ④授予名位或官职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陈情表》 ⑤接受任命 于是辞相印不拜 《指南录后序》 ○6拜上,呈上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

    5. 求高中语文,120个文言实词,有回必采,全要

    1. 爱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2. 安君者,知人安民(安抚)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3.被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凝霜被野草(覆盖)操吴戈兮被犀甲(穿)4.倍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倍以结之, *** 不倍(背叛背弃)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5.本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6. 鄙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译文: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

    贰:一分为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7.兵可汗大点兵(军队)兵刃既接《寡》(兵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8.病君之病在肠胃(疾病)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9.察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微察公子《信》(观察)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10.朝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期年不听朝(朝政)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11.曾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 氓》(登上)13.诚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14.除洒扫庭除(台阶)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15.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16.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 顺从,跟随)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17.殆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 秋水》(危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18.当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两者相抵)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过》(方,值)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