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语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

  • 语文
  • 2023-06-11
目录
  • 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 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
  •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反思
  •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模板
  • 1—6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

  • 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 #教案#导语】《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的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诗人以花自喻,运用第一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抒发了其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是积极地向上和追求光明。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花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散文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悟作者借“花”表达自我的精神追求。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体会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审题激趣

    1.以“花”激趣,引出新课。

    2.介绍作者纪伯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书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把课文读通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3.给散文诗分段。

    三、品读第一部分

    这首散文诗的题目是“花之歌”,而全文却没有一个“花”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1.结合问题阅读课文相关段落。

    2.用圆圈图梳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

    3.展开想象,仿写课文第1~4自然段。

    四、品读第二部分

    (一)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从“我”每天做了什么,你想到了哪些画面,从中体会到“我”怎样的精神追求。

    1.结合问题阅读课文相关段落。

    2.用思维图示梳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3.结合背景资料体会,既然文中的“我”是指花,那么将文中的“我”改为“花”行不行?五、课后延伸

    (二)阅读课后“阅读链接”,默读思考:你觉得文章哪些地方想象奇特?

    1.默读文章并做批注。

    2.自己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郑历2.推荐阅读纪伯伦的散文诗《雨之歌》。

    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花之歌》教案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音韵美。

    2.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文中花的各种形象。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并阅读搏薯相关的美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品悟,继续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花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学习作者基丛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谁能背一背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学生自由说)有一位的黎巴嫩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花之歌》,走进花的世界。(板书课题)

    1.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交流资料,介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纪伯伦的资料。

    (2)教师简介作者及背景资料。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出情感,读出语言的节奏感、音律美。

    2.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讨论后归纳: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以一系列“我是什么”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了具体描绘。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以“我在做什么”的句式继续描绘花的形象。

    三、再读课文,感知形象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问题及学习要求:课文题目是《花之歌》,可全文没有一个“花”字,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我”是花?花又具有哪些形象?

    (1)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在相应的位置作上批注。

    (2)读完后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用“读到……时,我仿佛看到花儿……”的句式,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花的各种形象。

    2.交流汇报,相机指导。

    (1)读到“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时,我仿佛看到花儿花开花落,来年又开花的画面。(花是大自然季节更替的代言人。)

    (2)读到“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时,我仿佛看到花儿在绿茵中闪闪发光的画面。(高洁夺目。)

    (3)读到“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时,我仿佛看到了花儿在人们的微笑中传递,在幸福的婚礼上散发芬芳,在死者的葬礼上默哀。(对人类无私奉献。)

    (4)读到“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时,我仿佛看到花儿在美丽的原野上摆动身姿,在风儿的吹动下散发清香。(与万物和谐共处。)

    (5)读到“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时,我仿佛看到花儿在抬头追求光明。(向往光明,积极向上。)

    ……

    3.汇总整理,感知形象。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婚礼的冠冕、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写出了花儿怎样的形象?(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无私奉献、积极向上。)

    (2)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作者写花的各种形象的意图。

    (作者在文中其实是以花自喻,借花来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

    四、精读课文,感受奇特想象

    1.仔细阅读课文,揣摩文中的想象。

    2.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实际,大胆想象。

    (1)如果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到“我”是什么?“我”还会做什么?(生自由发言)

    (2)对比自己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找出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小组交流。

    五、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在写人,诗人以花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六、延伸阅读,交流感受

    1.默读“阅读链接”中的《杨柳与水莲》。

    (1)找出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

    (2)同桌交流: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全班交流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2.思考:面对同样的夜,杨柳与水莲的感受为什么会不同?作者想要借此表达什么?

    (用充满爱和希望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才会美好。)

    七、布置作业

    1.以“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春风之歌”等),仿写一首散文诗。

    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花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二)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

    (三)感受并交流课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我”是花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交流对花的认识。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借助“/”符号,读好长句子的停顿。

    (3)理解“亮晶晶的眼睛”“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是星星和太阳,初步感受想象奇特。

    (二)走进课文,理解“我”是花

    1.朗读课文,学生找出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我”是花,画上波浪线,并做批注。

    2.交流指导,形成板书。

    3.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仔细看板书,读一读花瓣上的关键词,你发现了什么?

    4.学生交流。(板书:由花的特点想开去)

    (三)研读课文,感受奇特想象

    1.默读1-4自然段,画出花有哪些别名,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赋予花这样的别名?

    (1)交流反馈,关注“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祭献”等词语。

    (2)小结:作者由花的各个方面想开去,赋予了她独特的名称,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想象的独特。

    2.关注“我”的行为,感受奇特的想象。

    (1)出示句子,画出表示花的“行为”的词语

    (2)引导学生关注“欢迎”“送行”“摇曳”“呼吸”等拟人化的动词,想象花的“行为”,感受想象的独特。

    (四)感受作者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

    出示句子,学生思考并选词填空,得到启示。

    (五)作业

    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阅读经验想开去:如果请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到“我”是什么?或者“我”还会做什么?

    4.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花之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穹”、“孕”等10个生字。会理解“苍穹”、“旖旎”、“琼浆”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诗一般的语言,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2.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

    1.关于花的诗句。

    2.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三首诗中都写到花。花是美丽的,带给大自然以多姿多彩,带给大自然以芬芳。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所以他笔下的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花给人以启迪,富有生命的内涵,接下来请跟随诗人,走进花的世界吧!

    2.板书课题:花之歌

    3.介绍作者。

    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苍穹(qióng)孕育(yùn)摇曳(yè)馥郁(fù)赠予(yǔ)

    硕大(shuò)琼浆(qióng)鸣啭(zhuǎn)婆娑(suō)冠冕(miǎn)

    3.检查词语的理解。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苍穹”的意思是:天空。

    ②难字突破法。

    “心驰神往”中“驰”的意思是飞奔,词语的意思是:心神奔到所向往的地方。形容一心向往。

    ③查字典理解。祭献:祭祀供奉。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

    孤芳自赏:把自己比作仅有的花香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感悟。

    3.交流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通过对花的描述,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4.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散文诗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四)品读句子,展开想象,感受花的美好。

    出示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作者把花比喻成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大自然的话语。让人感受到花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神秘,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出示句子二: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呢?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花儿悄悄开放的时候,有早晨的风相伴,风儿在祝贺我,为我的开放而鼓掌……傍晚,太阳就要远去,我和一群群鸟儿送别太阳,很真诚地对太阳说:“太阳,明日见!”

    师:对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和谐,这就是生命的芬芳,非常的自然!

    出示句子三: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读着这些句子,你受到了哪些启迪与感悟呢?

    生:我知道了要像花儿那样乐观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不张扬,也不自卑。生:我懂得了人要追求光明,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便乐观地、开心的生活。

    (五)总结课文,拓展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拓展美文。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5.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花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

    4.把课文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以花为主题的音乐片段(如民歌《茉莉花》、世界名曲《花之圆舞曲》等),让学生静静倾听,并谈谈听曲的感受。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花之歌”,单从字面上看,我们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它会唱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中的《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另四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雨之歌》《浪之歌》。纪伯伦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礼物”。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标注读不通顺的地方。

    (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预设难词:[苍穹]天空。[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这里泛指帽子。

    [祭献]祭祀供奉。[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很浓。[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硕大无朋]形容无比的大。朋,伦比。

    [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或思慕之极。

    [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孤,单独。孤芳,单独的一枝花。

    (2)各自练读,或小组内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可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感知形象。要从整体感知花的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要读得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及语气的轻重抑扬,要体现出散文诗的抒情性。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用自己的话你从中感受到的花的形象,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_______的花。

    预设: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是引发学生思考,把握主要内容。回答可能是:美丽的花、永远变化的花、可当礼物的花、自由的花、快乐的花……

    2.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这么富有诗意的花,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花在诗人的笔下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自主学习卡

    (1)议一议:读“阅读提示”,思考其中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花?

    (2)说一说: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理清课文的思路,再分别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想一想:这篇课文只是单纯地写花吗?作者在花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4)学一学:课文中的语言十分优美,恰当地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请标示出相关语句,借鉴写法,进行仿写训练。

    3.汇报展示,品析美文。

    (1)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1小题。

    预设: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第一人称叙述。虽然文中并无一个“花”字,但通过文中的“我”可以很容易理解本文把花当作人来写,说出了花的话,唱出了花的歌。特别是本文的前四段,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花的特征。可让学生分别从第1—4自然段中可以看出花的哪些特征。

    明确:在第1自然段中,“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遍”喻指花开花落的循环往复。

    第2自然段交代了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远观那一朵朵花儿就犹如绿草中亮丽的星星点点。

    第3自然段是说花的四季变化。

    第4自然段是说花的功用,它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礼上的装饰,还可以作为葬礼上的祭献。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2、3小题。

    预设: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及语言表达上来划分文章层次。比如课文前四个自然段都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绘,具体描述了“我”是什么,所以这几个自然段可以归纳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三个自然段主要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可以归纳为第二部分。但划分层次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予以肯定。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这部分对花的形象展开了描绘,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这部分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分别写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着世界无私地给予的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和行动。

    过渡:通过划分课文层次和概括主要内容,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并不只是单纯地描写花的生长与美丽,而是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那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花的身上又寄寓着哪些美好的品质呢?

    (遵循自然的规律,积极、乐观、向上等。)

    (3)仿写训练,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4小题。

    过渡:这篇文章以花的口吻展开,把花当作人来写,通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读这篇文章时,我们能发现文中大量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排比。排比的运用,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又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还可以深化文章的中心。同学们也来试一试,展开想象,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中的某一种事物(如草、彩虹、雪、雨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仿写句式: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我是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诵一诵,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请同桌评价。

    预设:指名朗读,要求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来读。组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四、拓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他热爱大自然,故乡的秀美风光赋予他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所以在他的笔下,风、雨、浪、花,无不具有生命力。大家在课外可以找来他的其他散文诗作品读一读。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后面“阅读链接”里的文字,看看纪伯伦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形象。

    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选自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冰心译

    2.阅读与交流。

    (1)这个文段的叙述方式和《花之歌》有什么不同。(《啊!风》使用的是第二人称,《花之歌》使用的是第一人称。)

    (2)风在作者笔下是怎样的形象?(变幻莫测、刚毅、坚忍、谦恭、礼让、轻盈、灵敏、和蔼可亲、威风凛凛……)

    (3)找出文段中想象奇特的地方,读一读,你的感受。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人生就是一朵花,失意时不要顾影自怜,得意时不要孤芳自赏。不论失意还是得意,我们的心中应该总是开满怡人的鲜花。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读散文诗的一些方法,比如说欣赏性地朗读,想象画面。我们更欣赏了纪伯伦优美、亲切、隽永的文字,这些文字就像一首歌,萦绕在我们的脑海、心中。今天大家的表现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出示课件)

    爱诵读的你,可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读出花的美、花的精神。

    爱绘画的你,可以画出花的色彩、花的形态、生活中的花。

    爱写作的你,可以写出花的韵味、花的追求。

    爱国学的你,可以搜集诗词,感受花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

    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草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接受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达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

    你见过草原吗?请见过草原的同学描述一下草原的风景,说一说在草原上的感受。

    2.让我们来到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出示草原风光图片,播放凤凰传奇的歌曲《我从草原来》。

    (设计意图:用音乐和图片导入的新颖方式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2.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语文学科的性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题迅孙启导入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印象,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课文的氛围之中)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并板书:

    草原

    人情美

    (沿着作者的思路,紧紧抓住课文中景色美、人情美两大部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感情,是设计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简洁有效的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作者简介:

    舒庆亩如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家、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坡的生日》《猫城记》《骆驼祥子》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用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要求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

    3.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草原风景美)

    4.句凯郑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学生汇报,教师重点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理解一碧千里(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体会用词的准确,想一想把清鲜换成清新,把明朗换成晴朗好不好,为什么?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③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拿出一张中国画,向学生演示讲解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②图片展示,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②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写的?(感受)

    ③不同的心情会对周围环境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从学生的感悟入手,通过抓重点词语切入朗读体会,想象情景切入朗读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切入朗读体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凸显语文特点的有效途径】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骏马和大牛会回味吗,这是什么写法?(当然不会,这是联想的写法)

    ②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骏马和大牛是在回味草原的乐趣呢?(这是作者描写的技巧,借牛马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5.读读背背

    ①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②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光图片。

    3.引导学生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走进草原,感受辽阔美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指名读,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重点理解洒脱:

    ①你能想出可以用什么词语替换洒脱吗?(潇洒从容放松)

    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③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只有一路翠色 欲流,尽收眼底和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④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通过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感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既体会了草原的景色美,又习得了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达的,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优美,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从而受到感染、熏陶)

    上一页 123456 下一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反思

    【 #教案#导语】古诗词是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承载着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髓和情感积淀。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粗宏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 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 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 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 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 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 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 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四、总结

    1、用自己的话简要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

    五、布置练习

    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

    2、 为《宿建德江》配画。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岩森册: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看课文,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好。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2 、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春吵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生字吗?

    3 、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 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看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 、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罢罢罢,还是看这里, 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四、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不变的月。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回读或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听说咱们一小的经典诵读搞的很好,我们就来聊一聊“经典诵读”吧。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你背诵了多少首唐诗?哇噻!太了不起了,古人云: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你已经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了。除了古诗还背诵的有什么?(当学生提到宋词的时候)说到词以宋代的最为有名,所以我们常说唐诗宋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宋词人辛弃疾。(介绍辛弃疾)

    2、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闲居时写的一首词《西江月》,板书课题,这个题目和以前学的词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比较《忆江南》《长相思》副板书:词牌、题目。横排中间加点)

    3、“夜行黄沙道中”说明这首词写晚上词人在黄沙岭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西江月》,(课件出示全词)

    1、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自己来读一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正音

    (读得好的就夸——最后一句“见”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呢。――再读最后一句,其他同学听他的字音。你怎么就知道读xiàn呢?(风吹草低见牛羊)。太了不起了,你真会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读得不对就质疑:你读得有板有眼,还有感情,但有一点老师给你提个建议。“见”这个字我们以前学的哪首诗句里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在古代“见”和“现”意思相同,比较一下读哪个音更合适。(我们要学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3、再读文本,注意停顿

    请你把这句再读给我们听听,好吗?(师指点学生这样“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读。体会如何停顿。)

    4、师配乐范读课文。生闭目想像画面

    (谢谢你们的掌声,老师读得好,那是因为老师边读边想像画面,把自己融入到了诗境中,你们也像老师这样老读好吗?)

    5、生像老师这样读词。边读边想像画面。

    6、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读着“……”我仿佛看到了……)

    三、细读课文,进入诗境

    1、好一个“明月别枝惊鹊”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深秋的明月无情的落下,留给诗人的只是一片孤寂。而这里的“明月别枝惊鹊”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呀!“明月、树枝、乌鹊”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中有景啊,板书“景”。“惊鹊”“鹊”即被惊醒会怎样呢?(离开树枝,鸣叫)这真是“此地无声胜有声”啊!(板书“声”)不写啼而啼自现。乌鹊对月光十分依恋,月食时乌鹊会惊叫不安。“别”这是怎样的一种别呢?(依依惜别、恋恋不舍)明月的离别有着多少的不舍呀!好一个“明月别枝惊鹊”这里面有景、有声、更有情啊(板书)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前两句)(从你的读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非常恬静优美的山间夜景。)

    2、炎热的夏夜,行走在绿树环绕的山路上,听着蝉鸣虫叫,感受着迎面的徐徐凉风,多么的惬意,深深地呼吸这清新的空气。啊,我仿佛闻到了稻花的香味?正如作者所说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说丰年?都有谁在说丰年?他们又对谁说丰年?

    (小青蛙对大青蛙说:“爸爸妈妈,你们捉了那么多害虫,使水稻长得好,丰收的果实里有你们的功劳。”大青蛙说:“孩子,多学本领,多捉害虫吧,我们可是这些庄稼的卫士呀。”师:多么尽职尽责的父子呀!)

    (辛弃疾自言自语地说:“闻着这稻花的清香,今年的水稻一定能够丰收,百姓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师:好一个忧国忧民的辛弃疾!)

    (白发苍苍的老翁对老伴说:“孩子他娘,闻着这稻花的香味,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是呀,再也不为揭不开锅而发愁了。”)

    (天真的孩童对父亲说:“好香的稻花呀,终于可以有白米饭吃了。”“呵呵,就你嘴馋。”)

    4、小结:人人展望着丰收,都透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悦。带着这种喜悦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指导朗读)

    5、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常识,在水稻扬花的时候来一场及时雨是再好不过了!真是天随人意呀,瞧,天变了,怎么变了?(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生:下雨了,

    师:“两三点雨”又是什么样的雨?

    (豆大的雨点,榆钱般的雨点,这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

    6、这真是好雨知时节呀!有了这场及时雨,水稻一定能够大丰收了。”作者不但写出了两三点雨,也写出了天气变化的过程。“七八个星天外”“七八个星”说明什么?

    生:说明星星很少,有乌云遮住了星星。

    师:是呀,滚滚的乌云遮住了明月,挡住了星星,带来了一场及时雨。

    7、现在我们来回想一下,树枝和乌鹊对明月那么依恋,明月依然告别,明月是无情的'告别吗?(不是,明月是主动地告别,心甘情愿地告别,她要把天空让给乌云和大雨。)好一个善解人意的明月,她别出了一场及时雨,别出了一个丰收年。)

    8、天要下雨,赶路的辛弃疾怎么办?(找地方避雨)(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路转溪桥忽见”的是什么?“旧时茅店社林边”。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时候,旧时的茅店出现在他的面前,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还用担心淋雨吗?(唉,太美了!这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处处和谐,皆大欢喜。)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再来读词。

    9、再次感情诵读全词

    此时此刻你就是辛弃疾,望着窗外的大雨,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吟诵出这首词。(看,同学们都陶醉在你的朗读中了。)

    (这首词流传很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我们来用不同的身份朗读课文。)

    四、课外拓展《破阵子》

    在西江月中辛弃疾为农民的丰收而喜,可词人一生的梦想又有几人知。(出示《破阵子》,听朗读,比较和西江月不同的画面。)

    可怜辛弃疾“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可又有几人理解他的雄才大志呀,到头来只能白发生。

    从词中我们了解了一位词人,洞察了一个时期。每一首宋词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唐诗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乌云阵雨景

    喜声

    丰年情

    4.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的意思。

    3、能借助图画,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学会边读边想,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成一段话。

    4、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词中表现地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大概意思。

    2、背诵课文。

    3、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并写成一段话。

    教学准备

    含有这首词的投影片。

    拟订时间:两课时。

    教学内容:读通词句,理解词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⑴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

    ⑵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⑶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

    疏通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课文,思考:每句话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2)还不明白的地方。

    参考: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5.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⒊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⒋拓展关于西湖的古诗,进行组诗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对接,激趣导入

    1、词语对接。君子一言;八仙过海;螳螂捕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子湖,才声名远扬,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书画来赞美西湖。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就写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篇。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他在西湖观景时,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的。

    3、你了解的苏轼。教师相机补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乱(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师范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同座互读,并相互正音。

    三、学法渗透,熟读成诵

    1、释诗题。

    读读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诉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陶醉后而写下的)

    2、知诗人。

    3、明诗意。

    诗人陶醉于什么?(雨)

    那么诗人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悟诗情。

    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变化快)

    你能将西湖变幻莫测的。美景读出来吗?

    5、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写作背景:此诗是苏轼被贬杭州时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这急来急去的雨一样,及时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光明前途。

    2、补充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必做题:

    ⒈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⒊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⒋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⒈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⒉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模板

    【 #教案#导语】《草原》是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写这六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正没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请同学生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具体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若学生谈出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稿此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愉快”中感受到草原的美时,引导学生通过原句和“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对比,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气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并指导读出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

    若学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一句时,可相机点拨“一碧千里、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指导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在老舍笔下草原无边无际,而作者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呢?引导学生在继续感受中体会。

    若学生谈出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感受到草原美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画国画,体会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所带给人的饱满、润泽、青翠之美,并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作者初见草原就一下子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所吸引,让我们轻轻的读,感受草原的美。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朗读。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略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

    5、在这碧绿无垠的大草原上,作者产生了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

    6、如果此时你是作者,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并交流。

    四、自主阅读,感受人美

    1、如果说草原的美已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样的热情好客呢?请同学们自读下文,想下文中每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内容?再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引导学生练习给每段加小标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键清迅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内容。

    3、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多读读,想想为什么自己感受深?

    当学生谈到欢迎远客时,可引导学生读初入草原时,“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望见河时的惊喜。

    通过重点语句“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等想象主人欢迎远客的情景,读出迎客的热闹场面,体会蒙古人的热情纯朴。

    当学生谈到亲切见面时,可引导学生拓展想象主客相互握手时,会说些什么?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当学生谈到热情款待时,可引导学生讲讲蒙古族人的风土人情,感受主人欢迎客人的隆重场面,并相机指名朗读。

    对于联欢话别一段的学习,可重点抓住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美丽、宽广、充满生机的草原,养育了勤劳、纯朴、热情好客的人民,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并相机指导朗读。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句

    1、仔细观察文中的生字,和同桌自己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在刚才的复习生字中,你觉得那些字比较难写呢?引导学生搞清难写字的书写要点,范字后指导学生练习写字。

    3、《草原》一文,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把你认为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的词句找出来和同桌交流后,抄写在好词好句本上。

    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积累语言。

    3、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蒙古同胞的热情豪客,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会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二、读课文,学课文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3.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 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三、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四、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C.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五、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六、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1、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2、自学课文的第二-五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1)、你认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吗?你是丛哪里看出来的?

    (2)、通过读文,你了解了多少蒙古族同胞的风俗习惯?

    3、学生自学批注,汇报。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七、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 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八、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九、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4.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渲、勒等生字,明确文章分为风光和人情这两个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感悟理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两个主要描写方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播放关于草原风光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这样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顺势导入本课,跟随作者老舍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通过课题我们知道了本文主要是描写草原的,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对草原进行具体描写的呢?梳理文章大意,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明确:本文从风光和人情两个方面展开描写。讲解生字“渲”字。板书:风光,人情,渲。

    2、朗读感悟:在学生了解本文是围绕两个部分展开描写的之后,我会把全班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去朗读相应的段落,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赛读感悟:男女生比赛从文中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看看那组读得更有感情。

    (三)深入研读

    1、通过刚刚学生的朗读比赛,我们已经体会了草原的风光美,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四面都有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这一句中说的“白色的大花”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羊群比喻为白色的大花。板书:比喻。

    3、结合课下 注释,理解“渲染”“勾勒”体会画面感。

    明确:草原风光的总特点是洋洋洒洒的,风过草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绿色的中国画,而不是一幅描绘细致的工笔画,这里从侧面写出了草原的意境美。

    4、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在这样的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可爱的民族,他们对待客人是怎样的呢?请你找到关于“人情”描写的相关段落,勾画出草原人们待客的句子和客人的表现。

    明确:草原民族的热情,迎客、吃饭、饭后载歌载舞。

    5、客人与草原民族的语言是不相通的,我们为什么能如一家人一般其乐融融呢?

    明确:草原人们的热情,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6、全班朗诵文中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明确:体会作者分别时的心情,总结全文。

    (四)拓展延伸

    搜集与蒙古族相关的资料,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五)小结作业

    5.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1—6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

    【 #教案#导语】《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写的短篇《故乡》,文中的鲁迅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少爷,闰土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这篇课文通过鲁迅对少年闰土的回忆,运用大量语言、动作、外衡姿改貌描写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以下是 无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少年闰土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胯下。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闰土的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咐判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闰土喜爱地感情

    1、多媒体出示图片:

    教师描述画面后,要求学生找出闰土讲的四件事。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这四件事。

    二、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学习,理解课文,读出感情,感知人物形象

    1、分小组讨论,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以组为单位谈理解,说感受,练习把选出的段落读出感情。

    2、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下面是文中重要内容的学习,实际顺序以课堂上学生的选择为主:

    ⑴ 捕鸟:

    ① 引导学生想象闰土捕鸟时的情景,不仅把这件事情读出趣味来,还要能演示出来。

    ② 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③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⑵ 捡贝壳、看跳鱼儿:

    ① 引导学生感受闰土生活中有那么多有趣而又稀奇的事,体会闰土在讲这两件事时的神情,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指导朗读。

    ② 重点理解“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这句话,想象“鬼见怕、观音手”的样子,指导朗读。

    ③ 出示图片感受贝壳色彩的鲜艳丰富。

    ⑶ 看瓜刺猹:

    重点指导朗读“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和“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牲口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感受紧张、惊险、刺激的情境,体会闰土的感想。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我对闰土的羡慕赞美之情

    四、小结

    五、运用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体会文中描绘的意境

    【板书设计】

    捕鸟

    少年闰土 拾贝

    刺猹

    看跳鱼儿

    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少年闰土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胯下等册谨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二、预习课文

    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利用课件检查学习情况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手);允(或儿);畜(亠)

    (2)正音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3、质疑(可简单写副板书,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反馈)

    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4、谁来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学生不知从哪说起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有什么体会。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5、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板书: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

    1、课件出示要求及插图。

    2、课件出示摘录的内容。

    3、什么是人物的外貌,让学生结合闰土外貌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4、课件出示范例,让学生自己读、说、评、议。

    5、小组同学互相启发,练习说一说自己要描写的人物外貌。

    六、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1、提问: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四人小组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按先后顺序说一说

    4、师生评论,调整板书: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少年闰土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扭、胯”等7个生字;学习动作、外貌等描写人物的方式。

    2.通过小组探究,了解课文内容,感知闰土知识丰富、机智勇敢的形象。

    3.体会作者与闰土儿时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闰土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与闰土儿时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看图片);朗诵法;小组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鲁迅图片。

    提问:大家认识这是谁吗?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他就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少年闰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出声朗读课文,并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结合课前预习,通过查字典解决问题。

    2.这篇课文讲要讲了什么事?

    明确:回忆“我”与闰土的故事。

    3.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总结:课文中闰土给“我”讲了的哪几件事?

    明确: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和看跳鱼儿。

    (三)深入研读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哪些地方描写了闰土?是用什么方法描写的?课件出示闰土刺猹的图片。

    明确:第一段,“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动作描写。第四段,“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外貌描写。第6-15段大量的语言描写。

    2.默读1-15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闰土机智,有经验,勇敢、质朴可爱、知识丰富。(板书:活泼可爱、知识丰富、机智勇敢)

    3.齐读第16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句子的含义。

    明确:这句中的“他们”是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表面上指后院高墙上的棱角,实际上是说鲁迅和他的朋友像井底之蛙一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闰土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板书:羡慕)

    4.自由朗读最后两段:从文章的最后两段能看出什么?

    明确:“我”要与闰土分别,非常地不舍。(板书:不舍)

    (四)拓展延伸

    结合文章的最后,想象下你觉得在“我”与闰土在分别的时候可能会对彼此说些什么,进行角色扮演。

    (五)小结作业

    小结:鲁迅先生借助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和看跳鱼儿等故事,利用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等方法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并且十分质朴的少年闰土,并表达了对闰土的崇拜和羡慕之情以及与之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作业:运用外貌、动作描写,写一写你的好朋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反复地阅读,分析对人物的描写,体会到鲜活的闰土形象,也学习到了刻画人物的方法。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4.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少年闰土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运用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借助背景资料、抓住关键词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及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参赛课时)

    一、展示图片,引出闰土

    1.出示鲁迅照片,师生交流鲁迅资料。引出感叹词“啊”。

    2.展示“看瓜刺猹”图,了解鲁迅笔下的闰土。

    二、整体感知,初识闰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闰土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用笔做上记号。

    2.交流印象深刻的内容,并梳理出课文结构,其间注意生字的读音和长、难句的指导。

    3.归纳出对闰土的总体印象,回扣“啊”字。

    三、顺学而导,了解闰土

    1.找出文中带有“啊”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2.以闰土语言为突破口体会人物特点:

    (1)指名轮读闰土的话,让学生明白闰土的话中包含着“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四件事。

    (2)自读闰土的话,边读边想象画面。问:你最感兴趣的是闰土的哪些话?生读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采用“情境渲染、联系实际、引入背景资料、对应比照”等多种方法理解感悟、入情入境朗读。

    3.用上“啊”对闰土的感受。

    4.出示课文插图体会两人对话时的神情、动作,问:闰土和“我”的对话中,“我”的语言很少,只有一些感受,你能根据“我”的想法想像出“我”当时说了什么吗?写在“我”的感受旁。

    5.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读。

    四、多元解析,记住闰土

    1.师小结引说,比照“我”与闰土的不同。

    (1)你从这个“啊”中读出了什么,如果用语言表示“我”的感叹,你会怎么说?让生带着各自体会有感情读句。

    (2)借助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图片对比、联系生活等)体会“四角的天空”的深刻内涵。

    2.引导生回扣第一自然段并背诵。

    五、拓展延伸,再识闰土

    1.启发学生想象说话:“我”和闰土分别近三十年后,再一次相见了,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2.让生快速阅读《故乡》原文片段: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找出闰土和“我”的语言,用上“啊”表示自己的心情。

    2.布置学生读《故乡》,自主探究原因。

    六、小结全课,升华认识

    师以“啊”作小结。(主要从鲁迅、闰土、学生表现及展望未来等方面去说。)

    第二课时(简案)

    一、简要复习全文,听写部分新词,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寻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部分,深入探究其妙处,小练笔实践:请学生或老师做模特,生口述后写片段,师生共同评议。

    三、结合《故乡》进一步让学生认识作品内涵、了解鲁迅。

    四、简介鲁迅部分代表作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祥林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其作品,观看其影视作品。

    五、摘录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可以尝试背一背。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想盼羡

    (叹)

    5.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少年闰土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句子包含的意思。

    2、学会生字、多音字,理解词语。

    3、背诵、默写第一节;能从闰土外貌、所述四件事概括闰土的特点。

    4、学习本课抓住人物的特点的写作方法。

    5、了解闰土是聪明、能干、活泼可爱又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感受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的特点。

    2、难点:

    联系上下文及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磁带、投影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闰土守瓜幻灯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指名讲述画面内容。揭题。

    3、简介鲁迅及《故乡》。

    二、自学课文

    1、轻读课文,读准读通。理解:

    仿佛、无端、素不知道、伶俐。

    2、分段。

    三、讨论质疑

    四、检查自学

    认读生字理解新词:

    1、理解:

    其间、一望无垠、祭祀、仿佛、无端、素不知道。

    2、完成作业本⑴。

    五、汇报分段情况,说出理学习第一段

    1、轻读,思考:

    作者首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是怎么写的?好在哪里?

    2、再次看幻灯,结合课文指图复述。

    (能运用“深蓝、金黄、碧绿、捏、刺”等词语。)

    3、齐读第一节。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节。

    2、作业本2、3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入新课

    闰土月下看瓜这件事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我与闰土相识时,闰土是什么样子?

    三、学习第三段

    1、轻读,边读边划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思考讨论:

    这些描写反映闰土什么样的特点?

    根据问答板书:

    外貌特点

    紫色的圆脸 健康的海边少年

    头戴小毡帽 农村孩子

    明晃晃的银圈 大人疼爱

    (见人很怕羞) 朴实天真

    2、根据板书完成作业本5题⑴。

    四、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课文,找出本段中心句。

    (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

    2、闰土心里到底有哪些希奇事?用“/“将第四段分为4层,并用小标题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潮汛看跳鱼。)

    3、讨论:

    这四件事中反映出闰土什么特点?

    4、交流,完成作业本5题⑵。

    5、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中,哪件事给“我”印象最深?教师和学生配合角色朗读这件事。

    五、理解含义深刻句子

    1、“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却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我往常的朋友是那些人,他们不知道什么?

    (练习用排比的句式说话。)

    2、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请学生看课后习题2,先回答括号里的3个问题,再将答案连起来含着的意思。

    六、小结

    通过以上两段课文的学习,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课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的?

    七、作业

    完成作业本4,并熟读课文三四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几段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见多识广、活泼可爱的少年,大家读了课文后也和“我”一样想和闰土交朋友,那么谁知道“我”是怎样和闰土认识的呢?课文哪一段作了交代?

    二、学习第二段

    1、闰土是因为什么到我家来的?“我”和闰土之间是什么关系?

    2、自学、汇报。

    三、学习第五段

    1、课文哪些词说明“我”和闰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划出。

    (急、躲、哭、托、送。)

    2、感情朗读最后段。“但从此没有再见面”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

    五、模仿课文,写一个人的外貌。要求写出人物特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