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生物吃什么?那么,浮游生物吃什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好像是浮游生物
大部分的蝌蚪是用口部成列的角质齿刮食藻类为生,但如果水中正好有些蚯蚓、甲虫等小动物尸体,它们也会成群啃食。有些种类的蝌蚪没有角质齿,例如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则以过滤水中浮游生物为食。此外,艾氏树蛙蝌蚪是卵食性,母蛙会定期回来产卵喂食蝌蚪。而在食物不够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大蝌蚪吃小蝌蚪的自相残杀的现象。 不要全面的给蝌蚪换水,每次换一半就可以了。不能直接换水管接的自来水,因为自来水有漂白粉等东西,不利于蝌蚪的健康,所以要换隔夜的水,拿个大盆装满水晾起来。
牛蛙属于肉食性动物,食物范围很广,包括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虫类和哺乳类。据报道,牛蛙主要吞食农作物的动物害虫(数量占82%),同时也吞食少量有益的动物(占5.2%)。牛蛙还吞食一些植物性的食物,多半是叶子残片、花和植物种子。 牛蛙十分贪食,且食量大。据观察,一只牛蛙一夜要吞食食物43.7克。 牛蛙的吞食量与温度变化有关。水温21~30℃时摄食最多,20~14℃时食量最少,14℃以下停止摄食。牛蛙的耐饥力也极强,一般可忍受4个月到一年。 牛蛙的食物范围广,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其食性在蝌蚪期间与成蛙阶段不同。蝌蚪期为杂食性,对食物要求不严,水中浮游生物几乎都能摄食,还可摄食一般喂鱼的饲料,特别嗜食煮熟之蛋黄、生鱼肉、肝脏、蝇蛆和煮熟之马铃薯、甘薯、米糠、花生粕等,其余如豆腐、水果皮等均可作为饵料;成蛙嗜食活动饵料,诱捕昆虫、甲壳动物、小鱼虾、蜗牛、蠕虫、蜘蛛、蝉、蝗虫、蟋蟀、白蚁、蛆、蚯蚓及鱼卵和水禽的雏体等,人工养殖时必须驯食。此外,牛蛙偶然有大吃小的习性。
蚌的生活习性
1.栖息
在自然环境中,河蚌生活在泥质、沙质或石砾底质的江河、湖泊、鱼池内,利用斧足挖掘泥沙,使身体大部分隐藏在泥沙中,前缘向下,后缘外露。河蚌适宜于中性或弱酸、弱碱性的水质中生活,酸碱度在4.5—9.5之内能生存。
2.行动
蚌的行动能力很弱。环境平静时,由韧带牵引,微开双壳,徐徐伸出斧足,在泥沙中慢慢爬行,通常一分钟只走数厘米。几经过之处均留有一条浅沟。受到惊动或舀水时,斧足很快缩回,闭壳肌同时急剧收缩,双壳紧闭,以彻外敌。
3.食性
河蚌是杂食性的。一些浮游生物,如轮虫、鞭毛虫,绿藻、硅藻以及植物叶子的碎片等,都是其食物。河蚌不能主动追逐食物,只能靠鳃和唇瓣上的纤毛摆动,使水中的食物随水流从入水孔进入体内,所以蚌的食物种类随地区和季爷不同有很大变化。进入体内的食物经边鳃的过滤,向腹方移动,进入食物沟,再向前方推进至左右两对唇瓣之间,进人口中。
一般为24到34米长,体重为150到200吨。蓝鲸栖息的海湾大多由陆地的河水中冲入了极为丰富的有机质,使水质十分肥沃,促进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游生物,又引来了身体闪耀着钻蓝色光芒的大群磷虾。不可思议的是,蓝鲸这种超大型的动物竟然就是以鳞虾这种微小的动物为主要食料的。它的胃分成四个,第一胃为食道部分膨大而变成的,所以胃口极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虾200万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于2000千克,就会有饥饿的感觉。磷虾是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动物
蓝鲸全身体表均呈淡蓝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色的细碎斑纹,胸部有白色的斑点,褶沟在20条以上,腹部也布满褶皱,长达脐部,并带有赭石色的黄斑。雌兽在生殖孔两侧有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头相对较小而扁平,有2个喷气孔,位于头的顶上,吻宽,口大,嘴里没有牙齿,上颌宽,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须板,每侧多达300-400枚,长90-110厘米,宽50-60厘米。在耳膜内每年都积存有很多蜡,根据蜡的厚度,可以判断它的年龄。在它的上颌部还有一块白色的胼胝,曾经是生长毛发的地方,后来,毛发都退化了,就留下一块疣状的赘生物,成了寄生虫的滋生地。由于这块胼胝在每个个体上都不相同,就像是戴着不同形状的“帽子”,所以可以据此区分不同的个体。背鳍特别短小,其长度不及体长的1.5%,鳍肢也不算太长,约为4米左右,具4趾,其后缘没有波浪状的缺刻,尾巴宽阔而平扁。整个身体呈流线形,看起来很像一把剃刀,所以又被称为“剃刀鲸”。
造礁珊瑚与非造礁珊瑚在海域中食物的来源并不相同。动物性浮游生物为珊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由于在热带珊瑚礁海域中动物性浮游生物较少,是以除了动物性浮游生物外,石珊瑚利用体内共生藻所产生的有机质以及海中颗粒状或溶解的有机物质来补充实营养上的需要;此外水螅体亦可利用溶解在水中的葡萄糖,并具有消化吸收浮游性细菌及溶解的有机蛋白质的能力。 严格来说,珊瑚并非滤食者,它依赖着经过自身的流水来捕捉悬浮在水中的物质,本身并无法鼓动水流达成滤食的目的,仅论其摄食行为可分为五类: 1)利用触手捕食。珊瑚的触手依种类而有不同的大小及活动程度。对所有的八放珊瑚而言,它们共同的摄食方式为:由水螅体的触手与羽状分枝快速地回旋捉取食物,当与食物接触时,触手马上迅速向前弯曲将食物送入张开的口部,然后由口与咽内的纤毛环流进行吞咽。六放珊瑚的触手绝大部份短而缺乏灵敏度,当摄食行为发生时,纤毛仅扮演着清除的角色,触手上的刺细胞在攫取食物后,便由触手弯曲送入口内。 2)利用纤毛与黏液捕食。石珊瑚的纤毛分怖在外胚层的支持细胞上,当摄食行为发生时,纤毛前后上下摆动,伴随着黏液的分泌,达到摄食或清除表面的目的。此类珊瑚,或是利用刺细胞捕食后由纤毛送至触手入口;或是食物由触手捕捉后交由纤毛送入口中;或是触手太小无法捕捉食物而由纤毛运动取代;或是由纤毛环流来捕食,触手只管接受或排除颗粒物质。软珊瑚大多数缺乏此种机制,而由密围在口部的纤毛催动水流入口中。 3)利用伸出的消化丝捕食。消化丝位于珊瑚水螅体的消化循环腔中,当食物颗粒与外胚层接触时,消化丝便会伸出,此种刺激消化丝伸出的行为包含了触觉和化学交错的反应。 4)利用黏丝网捕食。利用此法的珊瑚只有在晚上摄食,珊瑚虫体会分泌黏液,一端形成由黏丝组成的网状,另一端则附着在虫体上,当水中浮游生物或有机碎片流过时就会黏着在黏丝网上;每隔一段时间,虫体就会将这些黏丝网收回吞食,消化附着在上面的营养物。 5)吸收。在石珊瑚外胚层细胞中具有纤毛,且有大量的碱性磷酸酵素,专司肠系膜的伸展和控制腔肠外的消化与吸收;软珊瑚的圆盘及触手上没有纤毛,代之以具吸收功能的绒毛。 除了这些主动摄食行为外,珊瑚体内的共生藻也提供了珊瑚虫部份的营养来源,这可分为两类,一为藻类行光合作用后分泌出来的有机物质,以多醣类及甘油分子为主;另一类是共生藻老化后在珊瑚体内死亡分解,经由细胞内消化的作用而成为宿主的营养来源。
以上就是浮游生物吃什么的全部内容, 物。